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二)+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二)+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5:55:57

文档简介

仿真卷(二)
1.B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说法绝对。
2.C “故事情节……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错误。根据原文“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生命活力”可知,选项偷换概念,扩大范围。
3.(1)“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说明他做好了长期看守草料场的打算,并没有想要
反抗。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说明林冲想修缮草屋,过平常的日子。这些地方表现了林冲隐忍、委曲求全的性格。
4.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为后文的情节发展起到铺垫作用;烘托了人物沉郁孤独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5.A 这诗二十一个字,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强调乡土。A项,指出乡下人守护着这养育他们的土地,灌溉、播种和收获,土地是农民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B项,强调乡土社会秩序及法治等。C项,强调对性别的认识。D项,强调乡土社会的治理。
6.D 稻香村为李纨的居所。李纨因此得诗号“稻香老农”。
7.C 槛:栏杆。
8.C 例句: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承接;C项,连词,表转折;D项,连词,表递进。
9.D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A项,省略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10.B A项,可怜,古义指可惜;C项,夫人,古义指那个人;D项,茫然,古义指旷远的样子。
11.C 独夫,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秦始皇的内心,日渐骄横顽固。
12.B “极其详细”错误,这四句只是简要交代了秦王朝灭亡和阿房宫化为焦土的过程。
13.B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绘,表现了插秧的辛苦。
14.(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15.A “臻”只有一个读音zhēn。“冠”读guān时,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读guàn时,指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居第一位。据此,“冠古”中的“冠”应读guàn。“出类拔萃”也说出类拔群,形容超出同类。“萃”可以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粹”无此义。
16.D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纵然”意同即使,用于表假设。“内含”属动词,指里面含有;“内涵”属名词,指概念的内容、内在的涵养。“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
17.C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为引用。A项,比喻;B项,反问;C项,引用;D项,拟人。
18.D 按照行为先后的逻辑顺序,④为总起句,后面三句是具体阐述;③是整体上的硬件建设,②是局部细微的硬件投入,而①则是日渐式微的另一硬件建设,它能支持前面的行为。
19.C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打造”与“精神世界”不搭配,可将“打造”改为“丰富”;二是语序不当,“把阅读落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永葆一颗热爱阅读的心”是顺承关系。只有C项修改正确。
20.[写作指导]
结合提示语“你对其中的哪一种说法感受或思考最深呢 ”分析,这是一段哲理性的材料,是一则思考“为人处世”的作文题目。考生要结合对材料的理解,选择其中自己感受或思考最深的说法进行立意作文。具体写作时,应结合对自己所选说法的具体理解来谈,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上善若水,厚德载物。(2)赤诚似火。
(3)朴实若土。(4)扎根泥土,踏实做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二)
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拥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就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故事情节乃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戏剧是生活的反映,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就是生活的缩影、人生的写照。精妙的戏剧故事往往具有原创性,改编自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戏剧经典往往能脱胎换骨、推陈出新,其故事情节能体现出创作者新的思考和发现,显示出创作者的智慧。原因之二,故事情节是作为叙事艺术的戏剧得以立于舞台之上的基本骨架,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犹如身体羸弱的病人,既不能以健康的形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能有饱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原因之三,故事情节既是剧作家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的载体,更是戏剧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进而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之感动、沉思、悲伤、喜悦、激动、奋进的媒介。一出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既难以集中再现人生的多变与精彩、人性的微妙与复杂,也难以将观众吸引进剧场并让观众在剧场屏息静气观赏至剧终。
(摘编自胡德才《论<雷雨>故事与结构的经典性》)
1.下列关于“情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人在戏剧和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进行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探索和实验,但这不符合文学史和戏剧史的基本规律。
B.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的艺术,离不开情节,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
C.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把情节安排在悲剧艺术“六个成分”的首位,这表明了情节的重要性。
D.《诗学》用了不短的篇幅讨论“情节”并得出一些结论,虽然其讨论的对象是悲剧,但其结论的适用性并不局限于悲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情节在经过布局安排之后,能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这是今人研究《诗学》所得出的结论。
B.故事情节是剧作家在戏剧中所呈现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生状态,蕴含着剧作家的思考和发现,折射着他们的创作智慧。
C.故事情节对戏剧这一舞台艺术来说,具有基本骨架的重要意义,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
D.故事情节是一种媒介,剧作家借助它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观众则被它引发多种情感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选文中多处表现了林冲隐忍、委曲求全的性格,试举两例说明。(4分)
4.简析选文中雪的作用。(4分)
5.臧克家的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相关理论的篇章是(  )(3分)
A.乡土本色 B.礼治秩序
C.男女有别 D.无为政治
6.下列关于小说《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怡红院:贾宝玉在大观园的住所。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称“怡红院”。
B.潇湘馆:为林黛玉的住所。“潇湘”之名是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
C.蘅芜苑:为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的居所,其院中只觉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
D.稻香村:王熙凤的住所。红楼梦中有关稻香村的描述为:“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阿房宫赋(节选)
杜 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于南亩之农夫   南亩:泛指农田
B.直栏横槛 槛:门槛
C.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族秦者秦也 族:灭族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提刀而立
B.耳得之而为声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A.国以富强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不吾知也 D.寄蜉蝣于天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凌万顷之茫然
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却像对待泥沙一样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钉头突出,比谷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孤独的秦始皇的内心,日渐骄横顽固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那就可以依次传递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
1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运用六个排比句突出阿房宫的豪华,表现秦始皇奢靡的生活与百姓劳作的辛苦。
B.“戍卒叫”四句极其详细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和阿房宫化为焦土的过程,令人叹惋。
C.选文第2段转入议论,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
D.结尾由“论古”引向“论今”,点明了本文写作目的,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3.下列对《插秧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生动表现全家人一起插秧劳作的画面。
B.颔联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绘,表现了插秧的辛苦。
C.颈联描写的是有人唤田夫休息、吃早饭及田夫对此的反应的情景。
D.尾联以田夫对别人召唤吃饭的回答作结,语言平实自然,富有生趣。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赤壁赋》一文中,引用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借客之口道出了苦闷彷徨的心情。
(2)《鹊桥仙(纤云弄巧)》中“       ,        ”两句,写出了秦观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3)“舟”作为一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    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    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zhēn/zhēng)于至善、超今冠(guàn/
guān)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臻(zhēn)   冠(guàn)    萃
B.臻(zhēng) 冠(guān) 粹
C.臻(zhēng) 冠(guàn) 萃
D.臻(zhēn) 冠(guān) 粹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固然   内含   废寝忘食
B.纵然 内含 宵衣旰食
C.纵然 内涵 宵衣旰食
D.固然 内涵 废寝忘食
17.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个人阅读习惯与公共阅读服务相互促进。一方面,个体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一个人读书与否,与内在需求有关。把阅读落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让追求知识文化、打造精神世界成为生活常态,永葆一颗热爱阅读的心。另一方面,(    )。当个体阅读的需求与公共阅读服务协同共进,全民阅读就会更好地落实。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
②推进建设城市书吧、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
③加快建成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全民阅读设施
④要加强公共阅读服务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把阅读落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永葆一颗热爱阅读的心,让追求知识文化、打造精神世界成为生活常态。
B.把阅读落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让追求知识文化、丰富精神世界成为生活常态,永葆一颗热爱阅读的心。
C.把阅读落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永葆一颗热爱阅读的心,让追求知识文化、丰富精神世界成为生活常态。
D.把阅读落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永葆一颗热爱阅读的心,让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知识文化成为生活常态。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有人说,做人做事要像水,要清洁、灵动,处世须随和;有人说,待人接物要像火,要热情、昂扬,心灵须赤诚;有人说,精神品格要像土,要本色、沉稳,作风须朴实。
你对其中的哪一种说法感受或思考最深呢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