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卷(六)
1.A “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说法错误,原文是“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是诗人在写作诗歌时表达情感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情感的解放”。
2.B “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说法错误,文章第2段是对第1段的深入论述,第3、第4、第5段是对第2段内容的展开论述,所以文章不是“并列式”,而是逐层深入的。
3.鲁四老爷是一个守旧(迷信、具有封建思想、重禁忌),冷酷(冷漠、自私、丧失同情心)
的人。
4.渲染阴冷、寂静的氛围;暗示社会环境的冷酷;衬托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反衬“我”内心的不平静。
5.D “被教化者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错误,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权力。
6.B 是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
7.C 军:驻扎。
8.A 例句:介词,对。A项,介词,对;B项,介词,从;C项,介词,同;D项,介词,比。
9.C 例句:判断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省略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10.C A项,夫人,古义指那个人;B项,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D项,可怜,古义指可惜。
11.A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2.B “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伯”错误,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13.B “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错误。主要是引出对周瑜及其功业的描写与赞美,进而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思想解脱。
14.(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15.B “椽”应读作chuán; “扫帚”的“扫”应读作sào;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落:物体因失去支持而下来。语境指槐树的落蕊摊开在地面上,应选“铺”。
16.A “一丝一丝”指阳光通过极细小的孔透进来的光线,像丝一样的细,或像线条一样。“一点一点”表示数量或程度非常少,不用来形容“日光”。这里形容“漏下来的日光”,应选“一丝一丝”。 “疏疏落落”和“稀稀落落”都用来形容稀疏的样子,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疏疏落落”强调的是零碎和分散的状态,而“稀稀落落”则更强调的是稀疏和无精打采的样子。语境修饰“尖细且长的秋草”,强调其凋零的样子,应选“疏疏落落”。 “落寞”偏重于一种心理感受,而“寂寞”更偏重于一种孤独寂静的状态。语境指扫帚的丝纹看了让人感觉凄凉,是心理感受,应选“落寞”。
17.C 描写角度可以从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或者修辞、动静、虚实等角度鉴赏。画波浪线句子主要是多感官描写,有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A项,从视觉“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和嗅觉“清鲜湿润的香味”角度描写。B项,把听觉和触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视觉和触觉“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连通起来。C项,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耐烦了,累了”“祈祷”和动作细节“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D项,从视觉“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和味觉“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角度描写。
18.D ①“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可填“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隐秘之事等人人都知。②根据前文“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粮食安全、耕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党中央做出诸多重大决策……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可知此处语境强调成绩取得并不容易,可填“来之不易”。来之不易:取得事业成功或获取财物不容易。谈何容易:事情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样简单。③根据后文“居安思危”,可知此处语境强调要提前做好防范,可填“未雨绸缪”。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④根据前文“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可知此处语境是保证走得稳妥、长远,可填“行稳致远”。行稳致远:走得稳,走得远。乘风破浪: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地向前发展。
19.A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语“唯有”位置不当,应放在主语“我们”之后。二是语义重复,“不虞”就是“意外的,没有料到”之意,与“始料未及”重复,“不虞之患”改为“祸患”。三是搭配不当,“唯有……就能”搭配不当,改为“唯有……
方能”。
20.[写作指导]
材料给出了相应的阐述,指出“或许平凡、渺小,甚至残弱”的“我”,也能激发无穷的力量与无限的潜能,从而彰显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分析可知,以上材料引出了主题“渺小亦可伟大”。“渺小亦可伟大”意思就是说,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成就,平凡也能铸就伟大等。
[参考立意]
(1)平凡成就伟大。(2)渺小亦可英雄。(3)伟大从渺小中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六)
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实因革推移,悉由渐进。早在诗歌发生伊始,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素朴之情。但要从理论上概述汉以前诗歌中“感于哀乐”的实际意义,会显出个性屈服于群体,情感依附于政教的拘限。《诗》三百篇的创制,《尚书》即明其“言志”之旨,但所谓“志”,“是与礼分不开的”(朱自清《诗言志辨》),这不仅反映在古代献诗观王政兴衰的制度上,而且还灌注于诗人的主观创作意图,如“家父作诵,以究王讻”“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无不包含陈善避邪之意;《骚》中的苦闷、悱恻之情,固多个性之表现,但其“惜壅君之不昭”的美刺观念,又致使个性之情仍包含于政教礼义范畴;两汉乐府诗虽多采自民间,然经乐府官制在“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思想指导下的加工,只能使读者在政教帷幕之中感受到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普遍的人文精神,因而也不可能有个性情感的凸显。直至汉末,尽管诗潮中的情感表现必然受到《诗》《骚》的影响,但汉末诗人指向生生不息的情感生命,喊出自我之苦闷伤感,其对人生的憧憬追求,对内心的悲愤抒发,使得诗歌的表情艺术具有了划时代的转变意义。
一是由叙事为主向抒情为主的转变。在古典诗歌发展初期,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抒情的因素都是通过事件的描述而来,未构成纯情诗;东汉以前的乐府民歌,虽有较强的抒情成分,但其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无不以事件为线索,主体仍是叙事。而汉末世情之浑噩,人情之觉悟,诗人感发世道的悲与怨,使得诗歌内容虽仍不脱离对事件的描写,但事件、景物已成为情感的依附,艺术精神之主体是独立于事件的具有永恒性的心灵写照。《西北有高楼》中,诗人描写了一位女子高楼弹琴作者听琴的事件,可是事之真旨却在“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人生情感之中。
二是由触景生情向借景抒情转变。情景交融,固是诗人的审美理想,然在东汉前为数不多的抒情诗中,情景的表现基本上是触景生情,前提是“景”,白居易《与元九书》论《诗》情、景关系云:“设如‘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甚明其触景生情之通义。汉末则不然,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是借景言情,其前提是“情”,“景”仅属表饰。如《明月皎夜光》中写景,有“明月”“众星”之光,有“白露”“野草”之状,然而这些景物形象之流转变动,并非触目所存,而是玄思所想,统摄于诗人主观情感中,构成了凄清失意、孤独惆怅的人生悲哀意象。
三是由写英雄之情感向写凡人之情感的转变。汉末思潮对汉儒诗教思想之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因遥接楚骚之情,而复活其人性与人格。要言之,爱国怀乡、落拓失意、感叹时逝等情感,汉末古诗与楚骚是相同的,并由此构成二者共有的扬举个性与悲观主义的特征。然而,基于这种个性,二者又有明显不同:楚骚谱写的是英雄悲剧,给人以悲壮;古诗谱写的是凡人悲剧,给人以伤感。前者表现的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超群悲哀和离俗自信,后者悲哀情绪则来自下层文士最切实的现实遭际和生存感受,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确是凡人的情感。这些凡人的情感与悲哀汇集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孕育了时代气氛的大悲哀,使汉末诗潮的感人力量达到“可以泣鬼神,动天地”的程度。
由于汉末诗潮对诗歌艺术的转变以主体情感为标的,故其释放出的具有突破典雅温厚之礼教意义的自我性灵之真情,正以其创作的先行性揭示出文学思潮由“天道为本”向“人事为本”转变的理论态势。
(摘编自许结《论汉末诗潮的情感表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
B.“陈善避邪”“美刺”“厚人伦”“美教化”等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发展。
C.汉末思潮能超越汉儒诗教思想而复活人性与人格和受到楚骚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D.汉末以前,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是朝着更能表现诗人的自我性灵的方向发展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大量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正确的同时也让读者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B.文章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能做到同中求异、继承中见发展,充分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
D.文中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是为了证明诗歌发展早期的情景关系为“触景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 ”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 怎么了 ”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 ”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
“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
“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节选自鲁迅《祝福》)
3.从文中画线句看,鲁四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分)
4.选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5.下列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这种社会联系是熟习的,年老者可以预知年轻人将要遇到的问题,年轻人把年长者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
B.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把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乡土社会中不允许存在浮士德式的精神,因为它追求稳定。
C.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乡土社会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权力。被教化者要学习的文化虽然是先于他存在的,但是被教化者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
6.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黛玉性格忧郁,因晴雯不开门和宝玉送宝钗出门的误会触动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在沁芳桥畔,称为“花冢”,她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吟诵《葬花吟》,令人想到一个闺中少女,高洁多情却又孤独绝望,宝玉听罢不觉痴倒。
B.抄检大观园前,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晴雯被王夫人叫来,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屈而死。
C.《红楼梦》的判词预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分正册判词和副册判词,其中家喻户晓的判词当属对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分别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D.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海棠社,其中成员有稻香老农(李纨)、潇湘妃子(林黛玉)、蘅芜君(薛宝钗)、怡红公子(贾宝玉)、蕉下客(贾探春)、菱洲(贾迎春)、藕榭(贾惜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其所与 与:结交、同盟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C.晋军函陵 军:军队
D.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以其无礼于晋
A.而况于明哲乎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赵尝五战于秦
D.多于市人之言语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是寡人之过也
A.尔何如
B.视为止,行为迟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D.士不产于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白露横江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去陪伴邻国呢
B.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秦国土地减少而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D.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伯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3.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
B.上阕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
C.下阕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宏。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短歌行》中,曹操用“ , ”两句,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
(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景致与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小明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集成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诗句“ , ”。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yuàn/chuán)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 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落)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sào/sǎo)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15.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椽(yuàn) 铺 扫(sǎo)
B.椽(chuán) 铺 扫(sào)
C.椽(yuàn) 落 扫(sào)
D.椽(chuán) 落 扫(sǎo)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丝一丝 疏疏落落 落寞
B.一点一点 稀稀落落 落寞
C.一丝一丝 疏疏落落 寂寞
D.一点一点 稀稀落落 寂寞
17.分析下列语句的描写角度,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C.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D.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 的古语,孙中山说:“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毛泽东说:“民以食为天,就是吃饭第一,务必要解决好‘肚先生’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粮食安全、耕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党中央做出诸多重大决策。粮食生产系于“三农”,只有农村好、农业兴,粮食来源才能稳定,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才能丰足有余。着眼今天,“民以食为天”给予我们深刻告诫。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这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还要做到 ,居安思危。解决粮食、吃饭问题要有备无患。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只要我们坚定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进、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路人皆知 谈何容易
未雨绸缪 乘风破浪
B.路人皆知 来之不易
防微杜渐 行稳致远
C.家喻户晓 谈何容易
防微杜渐 乘风破浪
D.家喻户晓 来之不易
未雨绸缪 行稳致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
B.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
C.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
D.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每一个“我”或许平凡、渺小,甚至残弱,但每一个“我”在生命历程中,又都能激发无穷的力量与无限的潜能,以彰显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 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