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四)+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四)+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5:57:28

文档简介

仿真卷(四)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促使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错误,原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另外,“保护和重视”的应是新质生产力。
2.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人”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是放开二孩、三孩政策的原因,这属于对原文中“劳动者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误解。新质生产力理论下更注重提升劳动者的智力、技能水平,而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
3.①牵牛花是故都秋天常见之物,能让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②清冷色调的牵牛花符合故都的秋味,也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
4.①用词多样,多用动词、色彩词、叠词等,写出了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②句式灵活,长短句交错,整散结合,传达出作者悠闲、惬意的感觉;③文白相间,既亲切又雅致。
5.A B项,“家里绝对不可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过于绝对,原文有“除了少数例外”。C项,“生育功能是次要功能,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主要的”错误,原文是“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可见原文并未分出主次。D项,“要求夫妻感情亲密”错误,原著意思刚好相反,强调男女有别,夫妻感情淡漠。
6.C “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
7.C 却:推辞,拒绝。
8.A 例句:介词,在。A项,介词,在;B项,介词,从;C项,介词,比;D项,介词,向。
9.B 例句:宾语前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10.D A项,古义:求学之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考取秀才;今义:卖出;C项,古义:在于;今义:在意;D项,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11.D A项,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B项,抛弃百姓使之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诸侯的霸业。C项,这就叫作“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12.D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铺陈排比,除了观点鲜明外,还具有婉转的措辞与犀利的语锋完美结合的特点,词彩缤纷的大肆铺陈及气势充沛的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此,这篇文章的风格更倾向于雄辩和说服,而不是缠绵悱恻的情感表达,所以缠绵悱恻的说法错误。
13.A “‘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错误。采采:茂盛的样子。
14.(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15.B “诩”只有一个读音xǔ。“佳”和“嘉”都表示美好,在表达美好而欢乐的节日时,一般用“佳节”。“磕”只有一个读音kē。
16.C “给与”和“给以”都表示给。“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究竟”表示结果、原委,表示追究,表示毕竟。文中“尼采    不是太阳”应填“究竟”。“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残羮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根据句意,第三空应填“残羮冷炙”。
17.C 画波浪线句:设问。A项,比喻;B项,反问;C项,设问;D项,排比。
18.C 先③句总提灵魂,接着说灵魂的载体,最后才是文字的作用。
19.D “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关系的复句,用在这里非常恰当;“灵魂……深刻性”一般指思想意义,而非情感意义。
20.[写作指导]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材料讲了有关“赵人患鼠”的寓言故事,首先要明确寓言的含义。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全面看待问题,全面权衡得失利弊;同时,还要看清得与失,利与弊,哪方面是主要的,从而决定取舍。要求结合自身的体验谈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在如何取舍,如何权衡,考生要有思辨能力。懂得如何取舍,便能淡定从容,生活有进有退,才能成就人生。有取舍,能权衡,才叫人生。
[参考立意]
(1)不要因小失大。(2)两害相权,取其小。(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4)对人或事应看主流。(5)要从根本上看问题,要看长远,要能权衡利弊。(6)不计得失,放眼长远。(7)坦然面对
得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四)
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深化升级,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命题。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数智时代生产力的跃升定性,为新发展格局下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定调。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意义阐释上,现有研究将其核心内涵总结为“新”与“质”两个方面,即“创新”与“提质”。“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创新,例如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这是产生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及技术投入等,而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则来源于各要素生产实现的“额外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提质”则包含多层面意义,一方面是指生产力各类要素指标的优化与深化,例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体制机制的完善等;另一方面也指生产力提升的最终目的,例如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增长。“创新”与“提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便是“以新促质”,生产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既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阐释上,现有研究在经典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作出了延伸与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典的生产力理论即马克思唯物史观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定义为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首先,劳动者要素即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劳动力,人的需要构成了一切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核心目的。与此同时,在劳动生产输出过程中的智力、技能水平等同样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者进行劳动生产时所使用的工具、设备、原料等。劳动对象即劳动实践的对象,在现实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各类产业领域。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经典生产理论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前提,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理论主干在新质生产力的阐释中,演变为由“全要素—科技—产业”构成的逻辑框架。依此逻辑,“要素深化—技术变迁—产业迭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主干。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动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新型产业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其中,新质生产力意蕴下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还以绿色可持续及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表征。
(摘编自《“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竞争环境加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B.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促使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应对其多加保护和重视。
C.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D.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单纯依靠金钱投入、技术投入来发展生产力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
B.“人”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系统中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采取了逐步放开二孩、三孩的政策。
C.“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言论都具体而形象地切合了新质生产力理论。
D.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巨大提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发挥着重大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故都的秋》)
3.作者为何详写牵牛花 (4分)
4.简析选文的语言特点。(4分)
5.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对“家族”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学意义上的“家庭”是指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家”与此有差异,故作者以“小家族”命名,以示区别。
B.乡土社会的“家族”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沿着父系方向单系向外扩展,家里绝对不可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C.乡土社会的“家族”是长期的绵续性事业组织,生育功能是次要功能,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主要的。
D.乡土社会的“家族”作为事业组织,为了事业效率,强调家族内部配合默契,要求夫妻感情亲密,还要求父子婆媳合作无间。
6.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上任伊始,便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宣布:要依照我的要求行事,犯错的就马上处置。她为众人安排了各自的事项。不久对一迟到者,先训斥一番,后喝命打二十板子,交代与都总管来升,革他一个月银米。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而不敢偷闲了。
B.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C.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D.贾宝玉大观园题额题得好,小厮们抢走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香袋之类。林黛玉以为她给宝玉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赌气回房,把正在给贾宝玉绣的香袋剪了。贾宝玉急忙解开衣领从贴身棉袄上解下林黛玉送给他的荷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7.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取人则不然    然:这样
B.制诸侯之术也 术:策略
C.王者不却众庶 却:退却
D.损民以益仇 益:增加
8.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A.渔樵于江渚之上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多于在庾之粟粒
D.学于余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是以地无四方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而今安在哉
C.蚓无爪牙之利 D.失其所与,不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久不售
C.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D.为之踌躇满志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因此,泰山在土壤面前不谦让,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现在却抛弃黔地首领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诸侯成就霸业
C.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叫作“给敌人提供士兵和粮食”
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从粮食、人口等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接着以山河类比,论述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接纳广大民众,正面论证了客卿对治国的重要性。
B.选文先引古后论今,通过正反对比分析任用客卿和驱逐客卿两种不同结果,指出轻士逐客的危害,由轻而重,层层深化,有力驳斥了逐客言论。
C.李斯认为驱逐客卿、放弃人才,等同于帮助敌国去成就他们的霸业,这就好比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D.文章情理并重,既缠绵悱恻,又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13.下列对《芣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有”“捋”“襭”等一系列动词,细腻描绘劳动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重章叠唱,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这首民歌朴素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提出“     ,      ”两句,与长江对比,感叹生命短暂。
(2)《登高》开篇“      ,      ”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夔州深秋景象,奠定全诗沉郁悲凉基调。
(3)“春水”作为一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xǔ/yǔ)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    ,不想取得。然而尼采    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嘉)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kē/kè)头贺喜,讨一点    做奖赏。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诩(yǔ)   佳   磕(kē)
B.诩(xǔ)   佳   磕(kē)
C.诩(xǔ)   嘉   磕(kè)
D.诩(yǔ)   嘉   磕(kè)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给与   竟然   残羹冷炙
B.给以   竟然   嗟来之食
C.给与   究竟   残羹冷炙
D.给以   究竟   嗟来之食
17.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 也不好。
D.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小说的灵魂来源于人物的灵魂。只要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就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情感意义。(    )从精神层面上讲,灵魂存在于文本文字之外,是抽象的精神附着物,是弥漫在文本内部的一种深邃气韵。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领悟,曹丕所言“文以气为主”即为此意。这个“气”就是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内蕴。气的清浊强弱,直接影响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从文本意义上讲,灵魂存在于文字之中,是形而下的客观存在。
②文字是非常奇妙的,一方面它以叙事的表象遮蔽灵魂,一方面又透过文字揭示灵魂。
③小说的灵魂贯穿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端。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才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情感意义。
B.只有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就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思想意义。
C.只有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才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情感意义。
D.只有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才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思想意义。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