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五)+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五)+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5:58:37

文档简介

仿真卷(五)
1.B “故事内容上首先看其是否有助人伦的教化功能”错误,原文第②段说“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先予人美感,人们有闲去看戏,为的是享受,享受视、听的感官之美”,可见首先是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2.A “旨在强调戏曲创新应首重美感”错误,文章开篇引述《苏三起解》,是为了引出戏曲助人伦、成教化、重美感的特征。
3.(1)你不该认他。(2)我不要你的钱,钱弥补不了你的罪过。
4.①推动剧情(情节)发展。②表现鲁侍萍想见见亲生儿子急切又理智的心理。③揭示母子不便相认的社会原因。④情理兼具,言辞恳切,富有感染力。⑤大段台词,使对话节奏产生
变化。
5.D D项在强调圈子的作用,言外之意要有圈子,选项此意与题干所指相反。
6.B “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错误。
7.D 与:赞成。
8.B 例句:连词,因为。A项,介词,用;B项,连词,因为;C项,连词,来,表修饰;D项,介词,在。
9.A A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D项,陈述句。
10.D A项,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B项,斗牛,古义指斗宿和牛宿;C项,古义是两个词,指行动因此。
11.B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12.C “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错误。文章的前两段没有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只是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不要有所顾虑,表现的是孔子作为老师的平易谦和。
13.A “用语平白,削弱了对比感,乏善可陈”错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4.(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2)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3)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15.A “嫉”只有一个音jí。“诬”指捏造事实冤枉人;“污”指脏东西或弄脏。本题文中应选“诬”。“咒”只有一个音zhòu。
16.D “驱逐”指赶走;“驱使”指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也指推动。文中第一空填“驱逐”合适。“无可奈何”指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万不得已”指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文中第二空填“万不得已”恰当。“必定”有认定事实的意思;“可能”有不确定的意思。文中第三空选“可能”合适。
17.A A项,比喻;B项,设问;C项,拟人;D项,排比。
18.A 正确的语序是观察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细节——盖顶落一鸳鸯,嘴、翅膀等处局部有残缺。鸳鸯嘴微张,颈部羽毛细微可见,翅膀收紧。
19.D A项,“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风格。此处用词不当,作者要表达的是韵味浓厚,可将“一格”改为“韵致”。B项,将评价性句子前置,颠倒了语序,跟前面不连贯。C项,“设计巧妙”是评价性词语,可跟最后的评价连在一起。“别具一格”错误同A。
20.[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的重点在于“读你”两个字,提到对“读你”的感觉是读千遍也不厌倦,像美好的三月。第二句话是列举读的这个“你”可能是迷人的风景、刻骨铭心的往事、美好的人们、伟大的经典等。第三句话是重复强调“读你”的感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总的来说,“读你”的感觉常常很美好,“读”字可以理解为品读、品赏、研究、欣赏、回忆……“读你”可以是观赏一段迷人的风景,可以是回顾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也可以是欣赏美好的人们,还可以是品读伟大的经典……写作时围绕“读你的感觉很美好”这一内容展开,作文感情基调是美好的、愉悦的。文体不限,可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但要明确文体。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比如说写一篇记叙文,立意是品读经典很美好,可以先总写品读经典作品的感觉,然后再谈谈经典是怎么影响自己的生活,可以写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与经典作品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最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参考立意]
(1)品读经典作品千遍也不厌倦。(2)观赏迷人风景的感觉很美好。(3)回顾刻骨铭心的往事像是感受春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五)
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苦哇!打入死牢的女囚苏三被提审出场,虽戴着枷锁,却是一个楚楚动人的美貌女子,大红上衣,素白裙子,黑发垂挂,头上更扎有一条鲜明绿带与红衣相衬托。那监犯老头崇公道,一身灰调,满脸皱纹,白须白眉。两个角色,搭配成既完整、丰富而又简洁的造型效果。同样的手法见于《武家坡》中,衣锦还乡的薛平贵鲜艳华装,苦守寒窑的王宝钏青衣素裹,一彩一素两个形象在舞台上相周全,相穿插,熔戏剧、绘画、音乐、舞蹈于一炉。
②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先予人美感,人们有闲去看戏,为的是享受,享受视、听的感官之美。不同于今日的话剧或电影侧重于揭示惊心动魄或血淋淋的人间悲欢,传统戏曲可说是追求唯美的结晶。更由于原先道具之简陋,戏曲的情节展现更全部依凭演员自身的表演,这客观条件的局限却促进了演员技艺的丰富、多样、细腻、深入,一条马鞭引来千军万马,一把折扇传递喜怒哀乐,这不是生活的符号化,而是从具象进入抽象领域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③唯有发展,才能发扬,这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各门类的共同问题,也是大难题。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是最为明显的失败的探索——堆砌那么多五光十色的背景,淹没了演员的全部表现效果。须知,道具破坏了角色的形和色,而传统经典剧目中的形和色已经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杂质,就像一幅毋需渲染天地的传统人物画杰作。周信芳《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一跤摔倒,摔倒后高高跷起一条腿,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今背景画成凌乱的山野,或开满了红花之类的蹩脚景致,令观众看不见那一条千钧之重的表情之腿。这种环境的“加工”,说明了对戏曲艺术的一窍不通,可悲!我是竭力主张要创新的,但必须深入理解了旧才能创新。背景未必不能改,但首先必须掌握背景与剧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紧锣密鼓的剧目的背景上可点染隐隐的块、点抽象纹样,大珠小珠落玉盘;凄凄切切的剧目背景上可用悠悠抽象线条来扩展韵味。
④单靠有限的优秀传统保留剧目演出,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要创造新剧本。由于戏曲的特色是戏剧、音乐、绘画与舞蹈结合的综合艺术,所以创作新剧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单从戏曲中表达内心活动的方式看,如以摇甩胡须的舞蹈动作表达烦躁或激愤,生活的具象已被提炼进入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样式。因为在抽象的大范畴里,戏剧、音乐、绘画、舞蹈彼此更易于接近、协调。我之所以提出“抽象”一词,因这在造型艺术中,早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虽然直至今日仍有人对抽象持批判态度。如何将现实生活,包括服饰、语言等通过“抽象”的过渡而铸造成戏曲新篇,这个难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轻易解决的,但又不能不面对这重大的难题,“样板戏”硬邦邦强攻入京剧,是以牺牲京剧的半壁江山为代价的。
⑤20世纪40年代我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听李长之教授的中国小说史,他谈了对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界定的观点,说短篇小说是写性格均已确定的人物在某一时段间发生了事变,尽管篇幅写得很长仍属短篇;而长篇小说则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即便篇幅短仍属长篇。这样,就不存在中篇小说的位置了。这使我联想到,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宜于改编成戏剧。戏曲宜于表现一段精彩的折子戏,而不善描写、叙述从头至尾的漫长的人生过程。戏曲宜在折子戏方面下功夫,剪取生活之一枝,巧妙塑造,赋予华彩,充分发挥其美感之魅力。戏曲与话剧及电影遭遇,只能以其独有的形象与唱腔等方面的美感获胜。一位延安成长的著名老木刻家看了“起解”,说苏三那副银亮的鱼形枷锁美极了,他都想戴一戴呢!
(摘编自吴冠中《戏曲的困惑》)
1.根据选文第②段,下列关于传统戏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整体设计上追求唯美,在戏剧门类中独树一帜。
B.故事内容上首先看其是否有助人伦的教化功能。
C.故事情节的展现完全依靠演员自身的精彩表演。
D.舞台表演往往经过提炼、升华,从具象进入抽象。
2.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和结尾部分均引述《苏三起解》,旨在强调戏曲创新应首重美感。
B.文章基于传统戏曲的“抽象”特征,提出了戏曲创新应重视造型艺术融通的论断。
C.文章强调戏曲创作必须理解旧再创新,强调具象与抽象统一,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从纵向深入,最后举例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 说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鲁侍萍 不过是什么
周朴园 他很大了。
鲁侍萍 (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 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 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吗 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3.指出文中加点语句的潜台词。(4分)
(1)他很大了。
(2)谢谢你。
4.结合上下文,概述画线部分的作用。(4分)
5.下列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主张“去圈子化”的理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使人沦入庸俗。
B.圈子情结会影响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受、产生腐败。
C.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D.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圈子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6.下列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
C.《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时,都真实而细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瑟而作    舍:放下
B.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C.且知方也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D.吾与点也 与: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
A.以无厚入有间
B.以其无礼于晋
C.必竭诚以待下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A.而又何羡乎
B.以乱易整,不武
C.戍卒叫,函谷举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宗庙之事,如会同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视为止,行为迟
D.瓦缝参差
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要来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果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C.异乎三子者之撰——和上面三位的为政才能不一样
D.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归去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B.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
C.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
D.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的牢骚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开篇写今昔对比,用语平白,削弱了对比感,乏善可陈。
B.诗人对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描绘,极具恢宏的气象。
C.诗人孤舟老病中,看似悲戚,实则对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
D.作品在表现诗人困顿处境的同时,更彰显他心系天下的胸怀。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后世一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
(2)《鹊桥仙》中“       ,        ”两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短暂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
(3)“猿声(啼)”作为一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jí/jì)恨和最受(诬/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    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zòu/zhòu)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    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    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嫉(jí)   诬   咒(zhòu)
B.嫉(jì)   诬   咒(zòu)
C.嫉(jì)   污   咒(zhòu)
D.嫉(jí)   污   咒(zòu)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驱逐    无可奈何    必定
B.驱使    万不得已    必定
C.驱使    无可奈何    可能
D.驱逐    万不得已    可能
17.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B.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当然也可以。
C.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展厅中可以看到天青釉盘、天青釉刻划花龙纹瓶、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等精品汝瓷,釉面抚如凝脂、视如香玉,令观众啧啧赞叹。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天青釉莲瓣鸳鸯钮熏炉造型独特,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件熏炉色泽素青,娇艳明亮,(    )。盖面呈莲蓬状,均匀分布着若干莲子纹,炉身装饰仰覆莲瓣纹。香炉使用时,设计巧妙,别具一格,香烟由鸳鸯嘴缓缓而出。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盖顶落一鸳鸯 ②翅膀收紧 ③嘴、翅膀等处局部有残缺 ④颈部羽毛细微可见 ⑤鸳鸯嘴微张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②③④
C.③⑤①②④ D.③②①⑤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香炉使用时,香烟由鸳鸯嘴缓缓而出,设计巧妙,别具一格。
B.香炉设计巧妙,别具韵致,使用时,香烟由鸳鸯嘴缓缓而出。
C.香炉设计巧妙,使用时,香烟由鸳鸯嘴缓缓而出,别具一格。
D.香炉使用时,香烟由鸳鸯嘴缓缓而出,设计巧妙,别具韵致。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迷人的风景,刻骨铭心的往事,美好的人们,伟大的经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读你”的感觉常常很美好,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