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一)+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一)+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5:52:54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一)
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所谓“戏曲中国”,即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者说,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剧种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剧目遗存最丰富的样式,但它为何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出”呢
不少学者从外部条件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戏曲晚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亦不乏值得商榷之处。例如,着眼于外部条件者所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影响至巨的结论就值得商榷。单就外部条件而言,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人类文化史已反复证明,文化创造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框架的制约。经济基础即使大体相仿,不同民族、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面临的文化场合、文化情景也可能很不一样。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中国戏曲建立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以平民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平民化不只是为戏曲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故事情节、表现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使文化发展的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朝而野,由雅而俗。戏曲史上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取材于唐传奇、诗文的元代杂剧,其结局都变悲剧为团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这并非偶然,《莺莺传》和《井底引银瓶》都以悲剧结束,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则是大团圆的喜剧。在这种不谋而合的共同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何在 其实就在文化的平民化转向。《莺莺传》中崔莺莺是名门闺秀,但没有勇气维护婚姻权利,预感张生有可能始乱终弃,她不是设法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而是向张生倾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为按照唐代上流社会习惯法,一个私订终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
但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在平民社会中并不一定需要遵守。宋代出现的代表平民意志的《张浩》,女主角李莺莺和崔莺莺不同:她主动与张浩私订终身,勇于维护婚姻权利,最终与张浩喜结连理。这是平民文化带来的新伦理。正是在这种平民文化兴盛的背景下,《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元代杂剧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女主角追求爱情的行为方式或悲剧结局。
戏曲中国以平民文化为主导,并不是说它与大传统绝缘。事实上,戏曲中国与大传统之间保持了持续不已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曲折发展。在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中,中国戏曲中产生了一大批表彰“中国脊梁”的作品,如明代的《浣纱记》《鸣凤记》,清代的《清忠谱》《桃花扇》。在号称“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风景: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是这片风景中的主角。这一类作品,不是对平民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平民文化的充实和提升。
戏曲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方式,写宝、黛阅读这两部名剧,其核心是要写出那种足以提高人类尊严的两性间的真挚感情。曹雪芹把《牡丹亭》爱情书写传统发扬光大,不只是题材选择方面的认同,也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认同,在他看来,不是只有诗人笔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才有价值,《牡丹亭》等所写的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有其崇高的价值。由此一例,足以见出“戏曲中国”的文化意义之大。
(摘编自陈文新《中国戏曲
——华夏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中国是指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平民文化为主体的。
B.文化的平民化促进了戏曲生成、发展,使文化发展的指向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C.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完全导致了中国戏曲的“晚出”。
D.平民社会不一定遵守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平民文化兴盛影响了部分元杂剧结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探索戏曲晚熟应从其自身特征方面进行,经济因素并不能解释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
B.文化创造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影响。
C.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互动中曲折发展,并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
D.曹雪芹发扬光大了戏曲爱情书写传统,认为超越生死的爱情比社会正义更加崇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正宫】 【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 (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节选自《窦娥冤》)
3.分析【滚绣球】中窦娥的情感变化。(4分)
4.结合选段简要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4分)
5.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观点及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B.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C.人治和法治之别,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且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在乡土社会中,充分满足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个人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
6.下列关于《红楼梦》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熙凤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了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C.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说明她们家世显赫,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贫寒。
D.刘姥姥来自社会底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B.因其固然 固然:牛体本来的结构
C.每至于族 族:族人
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以无厚入有间
A.以为轮
B.以乱易整
C.以吾一日长乎尔
D.今逐客以资敌国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族庖月更刀,折也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夫晋,何厌之有
D.则思三驱以为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良庖岁更刀
A.日削月割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顺流而东也 D.小学而大遗
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追求的东西是技术,超过天道了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C.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以“触、倚”等多个动词和“砉、”等拟声词表现庖丁解牛技艺的娴熟。
B.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从正面描写了庖丁技艺的高超,并引出下文庖丁对解牛的见解。
C.开始时的“目有全牛”到三年后的“目无全牛”,反映了庖丁解牛的技术日益精进。
D.《庖丁解牛》用寓言表达思想,体现了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围绕夔州的秋季,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
B.颔联两句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又增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
D.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用“       ,        ”两句,对比突出了秦王朝掠夺时搜刮殆尽,而耗费时却毫不珍惜。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尾“        ,        ”两句,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引发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
(3)“酒”作为一个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    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ké/qiào)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    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源/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    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mú/mó)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壳(ké)  源 模(mú)
B.壳(qiào) 渊 模(mú)
C.壳(ké) 渊 模(mó)
D.壳(qiào) 源 模(mó)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微乎其微   暴露   摇动
B.微乎其微   显露   动荡
C.微不足道   暴露   动荡
D.微不足道   显露   摇动
17.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读这本书时,常想起《沙乡年鉴》的作者——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1935年,他在威斯康星河畔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距离麦迪逊市五十英里。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这个农场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躲避过分现代化城市的“净土”。正是在这里,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努力恢复其生态平衡的实验,利奥波德养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谦恭态度。他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    )。”《土里不土气》的作者正是这一观点的实践者。他们在繁重的劳作间隙写出了这样一本书,从而也为那些向往田园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经验和感受。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但是,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
②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③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
④却是一种伦理概念的延伸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在这里,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努力恢复其生态平衡的实验,利奥波德养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谦恭态度。
B.正是在这里,通过努力恢复其生态平衡的实验,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利奥波德形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谦恭态度。
C.正是在这里,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努力恢复其生态平衡的实验,利奥波德形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谦恭态度。
D.正是在这里,通过努力恢复其生态平衡的实验,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利奥波德养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谦恭态度。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材料一: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让世界一同见证祖国的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一群群年轻人以网站、朋友圈等作为阵地,用图片、留言等形式,为祖国欢呼,用时尚话语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由衷自豪,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倡议本校同学“用自己的方式爱国”,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仿真卷(一)
1.C “完全导致了中国戏曲的‘晚出’”错误,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2.B A项,“经济因素并不能解释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错误,原文说的是“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C项,“并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戏曲中国与大传统之间保持了持续不已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曲折发展……在号称‘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风景: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是这片风景中的主角”,并不是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互动中曲折发展“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D项,“比社会正义更加崇高”错误,原文说的是“在他看来……《牡丹亭》等所写的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有其崇高的价值”。
3.窦娥先是对天地鬼神由敬畏幻想到悲愤质问,进而揭露指责,到最后否定控诉,表达了窦娥对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强烈不满,而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则表现了窦娥对人生命运不由自己把握的无奈。
4.选段表现出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二是具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由“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可知,她质问天地为何不公,指斥天地不辨黑白,表现了她强烈的反抗精神。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可知,窦娥自己性命尚且不保,却担心婆婆看到自己披枷带锁会伤心,可见其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
5.C “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错误。《礼治秩序》中“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
性质。
6.C “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贫寒”说法错误,不是为了反衬林黛玉的贫寒,而是为了表现她们与宝玉有着某种联系。
7.C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8.B 例句:介词,用。A项,介词,把;B项,介词,用;C项,介词,因为;D项,连词,来。
9.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省略句。
10.A A项与例句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的意动用法;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作
名词。
11.A “我追求的东西是技术,超过天道了”错误。句意: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
12.B 不是“从正面描写了庖丁技艺的高超”,是从侧面。
13.C 分析不恰当,颈联中没有侧面描写。
14.(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呼儿将出唤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15.C “壳”,读ké时,常用于口语。“外壳”中的“壳”读ké。“源”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来源;“渊”指深水,深。“渊”可与“深”组合成“深渊”。“模模糊糊”中的“模”读mó。
16.C “微乎其微”和“微不足道”都表示非常小。“暴露”和“显露”都表示显露,但“暴露”指(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所以题目语段中应用“暴露”。“摇动”指摇东西使它动,“动荡”指波浪起伏;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所以题目语段中应用“动荡”。
17.B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排比;B项,比喻;C项,拟人;D项,设问(借代)。
18.D 抓住总起句③“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因为“共同体”带有整体性质;再找到②“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这句比③句要细化;①“但是,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则是③②的转折;最后一句④“却是一种伦理概念的延伸”属于总结性质的句子。
19.B “努力”在这里是个名词,因此它前面应当加上介词“通过”,表示一种方式和手段;这之后,是“和土地打交道”,因此,“在和……中”要放到“……实验”后面;“态度”一般不能与“养成”搭配,与“形成”比较适配。
20.[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写演讲稿。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演讲稿的格式,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本文主要围绕“用自己的方式爱国”这个主题来讲。
[参考立意]
(1)爱国的方式。(2)谈高中生如何爱国。
(3)新时期,我们需要爱国。(4)爱国需要与时俱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