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识别并定位我国主要的外流河与内流河以及主要的湖泊。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长江、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与地形区、上下游划分等基本情况。
4.长江、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水能、航运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5.长江、黄河水患的原因及的治理。
【重难点】
重点:内外流区的划分、分布特征及长江、黄河的概况;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湖泊的分布与作用。
难点:水文特征的综合分析;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与治理的复杂性。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外流区,我国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风带来的雨水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入枯水期。
以秦岭一淮河线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主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冬季河流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主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大,汛期较短,且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很大。
我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内流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随着冰雪融化,河流水量增多;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所以,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我国湖泊分布广泛,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相对集中。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青海湖属咸水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等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东海。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长江从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被誉为“水能宝库”。三峡水利枢纽现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长江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这一河段中的荆江曲流甚多,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水流不畅,历史上水患频发。长江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享有“黄金水道”之盛誉。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9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渤海。它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为上游。黄河出青铜峡后,流经宁夏和内蒙古,地势和缓,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由于当地气候干旱,黄河较少支流汇入,加之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河流量逐渐减少。
黄河从河口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要功能,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长江、黄河概况
河流 发源山脉 注入海洋 流经省区(简称) 流经地形区 工程
长江 唐古拉山脉 东海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葛洲坝、三峡工程
黄河 巴颜喀拉山 渤海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小浪底工程
探究二: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哪里?为什么?
水能最丰富的河段在上游,流经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达3000米以上,水流湍急,水能富集。
探究三:为何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分析其航运优势。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并且中下游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宽阔平直;降水丰富,水量大且稳定;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长江流域人口多,经济较发达,货运量大,水运价格较低,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黄河下游“地上河”是如何形成的?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下游进入华北平原,落差急剧减小,干流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突破二:黄河近年含沙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游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和淤地坝,减少泥沙入河;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并通过“调水调沙”冲刷下游河道。
【随堂检测】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省代表团替沼泽提出将“湘桂运河”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湘桂运河”北可达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圈,南可达北部湾和粤港澳大湾区。图示意“湘桂运河”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运河所在省级行政区简称为( )
A.粤、湘 B.桂、湘 C.湘、赣 D.桂、粤
2.湘江与桂江的共同水文特征是( )
A.水流量大,结冰期短 B.汛期长,无结冰期 C.水流湍急,水位季节变化小 D.结冰期短,流域面积广
3.该工程建成后有助于湖南省( )
A.彻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B.扩大省内耕地面积
C.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 D.缩短水运入海通道降低物流成本
【答案】1.B 2.B 3.D
【解析】1.“湘桂运河” 涉及湖南(简称湘)、广西(简称桂),B正确。粤(广东)、赣(江西)、粤(广东)均不符合,ACD排除,故选B。
2.湘江、桂江均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汛期长,冬季气温>0℃,无结冰期,B正确;AD错误;“水位季节变化小” 错误,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水位季节变化大,C错误。故选B。
3.该工程无法彻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A错误。该工程的建设会减少省内耕地面积,B错误。湖南省不在粤港澳大湾区,C错误。运河连通水系,缩短水运入海通道,能够降低物流成本,D正确。故选D。
【点睛】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季无结冰期。
长江干流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等六座梯级水电站,共同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对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如图(a)为碳达峰、碳中和示意图,图(b)为长江流域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二氧化碳是地球上主要的温室气体,若排放过多则易加剧( )
A.放射性污染 B.土壤盐碱化 C.臭氧层空洞 D.全球气候变暖
5.长江干流上游建设水电站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人口密集 B.落差很大 C.水流平缓 D.植被茂密
6.长江干流建成清洁能源走廊,对沿线地区的积极影响有( )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带动经济发展 ③优化能源结构 ④避免地震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4.D 5.B 6.A
【解析】4.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过多会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与二氧化碳排放无关,A错误。土壤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壤盐分积聚,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不大,B错误。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排放破坏臭氧层造成的,不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C错误。故选D。
5.水电站建设需要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取决于水量和落差。长江干流上游地区处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这是建设水电站的优势自然条件,B正确。人口密集不属于自然条件,A错误。水流平缓不利于水能开发,C错误。植被茂密与建设水电站的优势自然条件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6.长江干流建成清洁能源走廊,水电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水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①正确。水电站的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②正确。增加水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能够优化能源结构,③正确。地震灾害是由地壳运动等地质因素引起的,建设水电站无法避免地震灾害,④错误。故选A。
【点睛】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2025年3月,黄河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两岸山桃花次第盛开,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桃花汛”。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桃花汛”期间,游客能在壶口欣赏到壮观的“沙色”瀑布。壶口瀑布呈“沙色”的根本原因是( )
A.下游流经华北平原 B.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C.发源于青藏高原 D.自西向东注入渤海
8.黄河桃花汛期间,以下哪个景观最典型( )
A.壶口瀑布“干涸无水” B.壶口主瀑和副瀑连成一片
C.黄河中游河床完全裸露 D.黄河上游出现凌汛堵塞
9.减轻黄河流域瀑布“沙色”的有效措施是( )
A.大规模开垦梯田种植经济作物 B.全部退耕还林,禁止人类活动
C.结合生态林和经济林,发展林果业 D.仅依赖水库调蓄减少泥沙入河
【答案】7.B 8.B 9.C
【解析】7.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河流携带,使得黄河水含沙量大,当水流到壶口瀑布时,瀑布呈现“沙色”,B正确。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主要是河流泥沙沉积的区域,不是泥沙的主要来源地,A错误。青藏高原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C错误。黄河自西向东注入渤海,这是黄河的流向,与壶口瀑布呈“沙色”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B。
8.“桃花汛”是指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黄河上游冰凌消融形成春汛,由于恰逢黄河沿岸山桃花盛开,故被称为“桃花汛”,此时壶口瀑布水量增大。“桃花汛”期间水量增大,不会干涸无水,A错误。因为水量增大,瀑布景观更为壮观,主瀑和副瀑有可能连成一片,B正确。“桃花汛”期间,黄河整体水量增加,中游河床不会完全裸露,C错误。“桃花汛”是凌汛消融形成的春汛,不是出现凌汛堵塞,D错误。故选B。
9.大规模开垦梯田可能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不利于减轻黄河的泥沙含量,A错误。全部退耕还林,禁止人类活动,这种做法过于绝对,在实际中难以实现,而且人类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积极意义的,B错误。结合生态林和经济林,发展林果业,这样既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又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是减轻黄河流域瀑布“沙色”的有效措施,C正确。水库调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水流和泥沙,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D错误。故选C。
二、解答题
黄河安澜。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从大河之“魂”“安”“绿”“兴”四方面展现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下图为黄河流域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大河之“魂”】
(1)判断对错,对的写“正确”,错的写“错误”。
①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
②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于中上游地区。( )
③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市,在陕西和山西交界处有“泾渭分明”的美景。( )
【大河之“安”】
(2)体会黄河之“安”的重要意义。分析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将字母填入知识结构图。
A.千沟万壑 B.季风气候为主 C.毁林开荒 D.海洋性气候为主 E.流速减慢 F.流速加快
① ;② ;③
【大河之“绿”与“兴”】
(3)读图延安市农产品产量与销售变化图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减少了 的比重,增加了 的比重,这对当地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是 ,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大河之“美”】
2021年山东省在黄河口创建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通过水库“调水调沙”进行生态补水,关停油井,腾出空间,黄河三角洲变为生物天堂。在此繁殖、越冬或迁徙的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86种600多万只;碱蓬、芦苇等植物迅速生长;沿海滩涂文蛤、梭子蟹等水产丰富,渔民们收入可观。
根据材料,分析山东省在黄河口建设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答案】(1) 错误 错误 错误
(2) B C E
(3) 粮食作物 林果业 含沙量减少
(4)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提升;改善湿地生态。经济效益:渔民收入可观,促进渔业等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安澜相关图文及文字材料为依托,涉及黄河的源流概况、古代文明分布、中游水土流失(成因、影响)、延安土地利用变化及水文影响、黄河口国家公园生态经济价值等知识点,考查对黄河流域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不流经云贵高原,所以①错误;黄河流域古代文明主要分布于中下游地区,因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利于发展,所以②错误;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市,“泾渭分明” 景观在陕西西安附近的泾河和渭河交汇处,并非陕西和山西交界处,所以③错误。
(2)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原因和影响: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季风气候为主(B),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人为原因是毁林开荒(C),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千沟万壑(A),河流含沙量增大。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流速减慢(E),形成 “地上河” 等。所以①B;②C;③E。
(3)从图看,延安市以前产量、销量以粮食、苹果、核桃为主,现在以林果业(苹果、核桃等林果产品)为主,所以减少了粮食作物比重,增加了林果业比重。林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是含沙量减少,践行生态理念。
(4)生态效益:通过生态补水、关停油井等,黄河三角洲生态改善,鸟类种类和数量增加(从187种到386种等),碱蓬、芦苇等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提升;改善湿地生态,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经济效益:沿海滩涂文蛤、梭子蟹等水产丰富,渔民收入可观,促进渔业等产业发展;生态变好利于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带动经济增收。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识别并定位我国主要的外流河与内流河以及主要的湖泊。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长江、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与地形区、上下游划分等基本情况。
4.长江、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水能、航运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5.长江、黄河水患的原因及的治理。
【重难点】
重点:内外流区的划分、分布特征及长江、黄河的概况;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湖泊的分布与作用。
难点:水文特征的综合分析;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与治理的复杂性。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外流区,我国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是 。这与 年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 气候影响。 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 ,形成 。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入 。
以秦岭一淮河线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主要流经 地区,水量丰富,汛期 ,含沙量 ,冬季河流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主要流经 或 地区,水量不大,汛期较 ,且冬季河流有 现象。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水 很大。
我国最大内流河是 。内流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夏季,随着冰雪融化,河流水量增多;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所以,内流河大部分属于 河流。
我国湖泊分布广泛,东部平原和 高原相对集中。 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属咸水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长江发源于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干流先后流经 、四川、西藏等 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 。长江是我国长度 、水量 、流域面积 的河流。
长江从源头到湖北 为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 阶梯,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蕴藏有丰富的 资源,被誉为“ ”。 水利枢纽现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 、发电、航运、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长江从宜昌到江西 为中游。这一河段中的 曲流甚多,素有“ ”之称,由于水流不畅,历史上 频发。长江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享有“ ”之盛誉。
黄河发源于 北麓,干流 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 。它是我国 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 为上游。黄河出青铜峡后,流经宁夏和内蒙古,地势和缓,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了 平原和 平原。由于当地气候 ,黄河较少支流汇入,加之平原地区人口 ,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河流量逐渐 。
黄河从河口到河南 为中游。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的 ,水土流失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以 、防凌、减淤为主要功能,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长江、黄河概况
河流 发源山脉 注入海洋 流经省区(简称) 流经地形区 工程
长江 东海 、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 平原 葛洲坝、 工程
黄河 渤海 青藏高原、 高原、黄土高原、 平原 工程
探究二: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哪里?为什么?
探究三:为何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分析其航运优势。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黄河下游“地上河”是如何形成的?
突破二:黄河近年含沙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随堂检测】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省代表团替沼泽提出将“湘桂运河”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湘桂运河”北可达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圈,南可达北部湾和粤港澳大湾区。图示意“湘桂运河”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运河所在省级行政区简称为( )
A.粤、湘 B.桂、湘 C.湘、赣 D.桂、粤
2.湘江与桂江的共同水文特征是( )
A.水流量大,结冰期短 B.汛期长,无结冰期 C.水流湍急,水位季节变化小 D.结冰期短,流域面积广
3.该工程建成后有助于湖南省( )
A.彻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B.扩大省内耕地面积
C.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 D.缩短水运入海通道降低物流成本
长江干流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等六座梯级水电站,共同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对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如图(a)为碳达峰、碳中和示意图,图(b)为长江流域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二氧化碳是地球上主要的温室气体,若排放过多则易加剧( )
A.放射性污染 B.土壤盐碱化 C.臭氧层空洞 D.全球气候变暖
5.长江干流上游建设水电站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人口密集 B.落差很大 C.水流平缓 D.植被茂密
6.长江干流建成清洁能源走廊,对沿线地区的积极影响有( )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带动经济发展 ③优化能源结构 ④避免地震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5年3月,黄河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两岸山桃花次第盛开,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桃花汛”。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桃花汛”期间,游客能在壶口欣赏到壮观的“沙色”瀑布。壶口瀑布呈“沙色”的根本原因是( )
A.下游流经华北平原 B.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C.发源于青藏高原 D.自西向东注入渤海
8.黄河桃花汛期间,以下哪个景观最典型( )
A.壶口瀑布“干涸无水” B.壶口主瀑和副瀑连成一片
C.黄河中游河床完全裸露 D.黄河上游出现凌汛堵塞
9.减轻黄河流域瀑布“沙色”的有效措施是( )
A.大规模开垦梯田种植经济作物 B.全部退耕还林,禁止人类活动
C.结合生态林和经济林,发展林果业 D.仅依赖水库调蓄减少泥沙入河
二、解答题
黄河安澜。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从大河之“魂”“安”“绿”“兴”四方面展现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下图为黄河流域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大河之“魂”】
(1)判断对错,对的写“正确”,错的写“错误”。
①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
②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于中上游地区。( )
③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市,在陕西和山西交界处有“泾渭分明”的美景。( )
【大河之“安”】
(2)体会黄河之“安”的重要意义。分析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将字母填入知识结构图。
A.千沟万壑 B.季风气候为主 C.毁林开荒 D.海洋性气候为主 E.流速减慢 F.流速加快
① ;② ;③
【大河之“绿”与“兴”】
(3)读图延安市农产品产量与销售变化图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减少了 的比重,增加了 的比重,这对当地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是 ,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大河之“美”】
2021年山东省在黄河口创建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通过水库“调水调沙”进行生态补水,关停油井,腾出空间,黄河三角洲变为生物天堂。在此繁殖、越冬或迁徙的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86种600多万只;碱蓬、芦苇等植物迅速生长;沿海滩涂文蛤、梭子蟹等水产丰富,渔民们收入可观。
根据材料,分析山东省在黄河口建设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