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2.4《中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含答案)-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2.4《中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含答案)-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11:35:0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能够识别、描述并阐释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典型区域特征。
2.分析不同区域主导灾害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区域地理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特定区域的灾害风险格局。
3.掌握应对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学会在灾害场景下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
【重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灾害类型的典型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关键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剖析我国灾害频发且损失惨重的自然原因以及人文活动的加剧作用。
难点: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在灾害形成与损失中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地质)与特定灾害类型/分布/强度的复杂因果链。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我国是地质灾害相对严重的国家,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 、滑坡、 、崩塌和 等。
我国位于 火山地震带与 火山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是我国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是指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突发性洪流,主要见于 地区。
我国是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 、干旱、 、沙尘暴、 等。
洪涝和干旱是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其中 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 频发。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长时期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梅雨是指夏初出现在我国 流域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
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 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造成剧烈 的天气活动。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大风频繁,春季很容易出现 天气。
台风过境时,可能引起 ,毁坏房屋,损害庄稼。它在海上掀起的巨浪,能够颠覆船只,危及航运安全,破坏港口设施。但台风登陆后,风力逐渐减弱,丰沛的 有助于缓解旱情。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灾害类型与分布匹配
灾害类型 典型分布区域 主要自然诱因
洪涝 季风降水集中、地势低洼
干旱 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 降水变率大、 强
台风 热带洋面低压发展
地震 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交界带,地壳运动活跃
滑坡、泥石流 西南山区 陡峭、降水集中
探究二:中国自然灾害特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突出特点是:
① 多(几乎所有灾害类型均有发生);
② 分布 (不同区域主导灾害不同);
③ 频率 (年均发生次数居世界前列)。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为何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突破二:人地关系思辨
华北某县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旱季农田灌溉困难,雨季又因沉降区排水不畅频发涝灾。
①该案例中哪些人类活动直接加剧了自然灾害?
②从“人地协调”角度,提出两条减轻该区域灾害风险的措施。
【随堂检测】
我国东南部某省地质灾害频发,降水强度是影响该省不同坡向地质灾害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该省不同坡向地质灾害数量分布,下表为该省不同高程范围地质灾害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程范围/m 崩塌/处 滑坡/处 泥石流/处 合计/处 占比/%
<200 3000 1320 14 4334 41.53
200~500 2780 911 47 3738 35.81
500~700 844 303 14 1161 11.121
700~1200 833 291 11 1135 10.87
>1200 48 21 0 69 0.66
1.结合资料判断,该省的地质灾害( )
A.东坡与西北坡数量差异最大 B.随海拔增加发生频率增大
C.南坡与东北坡数量差异最大 D.发生频率与海拔无相关性
2.该省不同坡向中降水强度最大的最可能是( )
A.南坡 B.东北坡 C.西坡 D.西北坡
3.该省200米以下地区地质灾害数量最多,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 )
①地势起伏大②人类活动强度大③占地面积广④雨季时间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硇(náo)洲岛位于雷州半岛东部沿海(图1),大约在20至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岛上传统聚落类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农业型、渔业型、渔耕兼作型和商业型,图2为岛上某处聚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硇洲岛所在的海域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5.图2所示聚落类型为( )
A.农业型 B.渔业型 C.渔耕兼作型 D.商业型
6.硇洲岛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火山喷发 D.滑坡崩塌
读某城镇景观和该地气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城镇有可能分布在( )
A.东北三江平原地区 B.黄河三角洲地区 C.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D.长江三角洲地区
8.每年5~6月易在该城镇所在地区( )
A.出现梅雨 B.发生地震 C.形成台风 D.出现春旱
9.该城镇居民的主食以( )
A.玉米为主 B.青稞为主 C.稻米为主 D.面粉为主
二、解答题
下面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自东南沿海逐渐向西北内陆 (增加/减少),季风不稳定的年份易发生干旱、洪涝灾害,其中A处是 多发区,B处是 多发区。
(2)我国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 、 多发(填地质灾害)。
(3)C处青藏高原不受寒潮影响,原因是 ;E处(珠三角)受寒潮影响较小,原因是 。
(4)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台湾地区地震频发,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采取何种避灾措施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能够识别、描述并阐释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典型区域特征。
2.分析不同区域主导灾害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区域地理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特定区域的灾害风险格局。
3.掌握应对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学会在灾害场景下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
【重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灾害类型的典型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关键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剖析我国灾害频发且损失惨重的自然原因以及人文活动的加剧作用。
难点: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在灾害形成与损失中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地质)与特定灾害类型/分布/强度的复杂因果链。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我国是地质灾害相对严重的国家,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沉降等。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滑坡是我国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指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突发性洪流,主要见于山地高原地区。
我国是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台风等。
洪涝和干旱是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其中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旱涝频发。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长时期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梅雨是指夏初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造成剧烈降温的天气活动。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大风频繁,春季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台风过境时,可能引起山洪暴发,毁坏房屋,损害庄稼。它在海上掀起的巨浪,能够颠覆船只,危及航运安全,破坏港口设施。但台风登陆后,风力逐渐减弱,丰沛的降水有助于缓解旱情。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灾害类型与分布匹配
灾害类型 典型分布区域 主要自然诱因
洪涝 东部季风区 季风降水集中、地势低洼
干旱 西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 降水变率大、蒸发强
台风 东南沿海 热带洋面低压发展
地震 台湾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板块交界带,地壳运动活跃
滑坡、泥石流 西南山区 山地陡峭、降水集中
探究二:中国自然灾害特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突出特点是:
① 种类多(几乎所有灾害类型均有发生);
② 分布广(不同区域主导灾害不同);
③ 频率高(年均发生次数居世界前列)。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为何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①地理位置特殊: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 地震、火山活动活跃。背靠最大大陆,面向最大大洋, 季风气候显著,且不稳定,导致旱涝、台风、寒潮频发。②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广大, 因此坡度陡,地表破碎 ,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③气候复杂多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 旱涝灾害交替。全球气候变化加剧 ,极端天气事件(暴雨、干旱、高温)增多增强。④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陡坡开垦 , 加剧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风险。围湖造田、侵占河道 , 降低蓄洪行洪能力,加重洪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突破二:人地关系思辨
华北某县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旱季农田灌溉困难,雨季又因沉降区排水不畅频发涝灾。
①该案例中哪些人类活动直接加剧了自然灾害?
超采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进而造成城市排水能力降低,加重涝灾;沉降区继续建设使得城市暴露于高风险环境。
②从“人地协调”角度,提出两条减轻该区域灾害风险的措施。
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修复自然水系(疏通河道、恢复湿地),增强蓄排平衡;沉降高风险区限制新建工程,规划避让生态空间。
【随堂检测】
我国东南部某省地质灾害频发,降水强度是影响该省不同坡向地质灾害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该省不同坡向地质灾害数量分布,下表为该省不同高程范围地质灾害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程范围/m 崩塌/处 滑坡/处 泥石流/处 合计/处 占比/%
<200 3000 1320 14 4334 41.53
200~500 2780 911 47 3738 35.81
500~700 844 303 14 1161 11.121
700~1200 833 291 11 1135 10.87
>1200 48 21 0 69 0.66
1.结合资料判断,该省的地质灾害( )
A.东坡与西北坡数量差异最大 B.随海拔增加发生频率增大
C.南坡与东北坡数量差异最大 D.发生频率与海拔无相关性
2.该省不同坡向中降水强度最大的最可能是( )
A.南坡 B.东北坡 C.西坡 D.西北坡
3.该省200米以下地区地质灾害数量最多,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 )
①地势起伏大②人类活动强度大③占地面积广④雨季时间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C 2.A 3.D
【解析】1.读图该地区东坡地质灾害大约有1000处,西北坡、北坡大约有1300处,东南坡大约有1500处,西坡大约有1300处,西南坡大约有1500处,南坡大约有1550处,东北坡大约有950处,南坡和东北坡数量差异最大,C正确,A错误;根据表格该地区地质灾害随海拔的升高发生的次数占比逐渐降低,BD错误,故选C。
2.根据所学知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均受到降水的影响,降水量越大,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越高,根据上题南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所以南坡降水强度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200米以下的地区地势起伏小,地处平原,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②正确;200米以下占地面积广,所以地质灾害数量多,③正确;不同海拔高度雨季时间差异不大,④错误,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地壳运动、地势、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等。
硇(náo)洲岛位于雷州半岛东部沿海(图1),大约在20至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岛上传统聚落类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农业型、渔业型、渔耕兼作型和商业型,图2为岛上某处聚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硇洲岛所在的海域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5.图2所示聚落类型为( )
A.农业型 B.渔业型 C.渔耕兼作型 D.商业型
6.硇洲岛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火山喷发 D.滑坡崩塌
【答案】4.D 5.C 6.A
【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雷州半岛东侧”及图上经纬度位置可知,硇洲岛位于南海,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聚落一侧临海,有渔船分布;另一侧有旱田分布;由此推测聚落为渔耕兼作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硇洲岛纬度较低,受寒潮影响小;岛上地势起伏不大,岩石多以岩浆冷却形成为主,滑坡崩塌少;该地火山为历史时期喷发,对当代影响小,BCD错误。硇洲岛位于东南沿海,并结合图4中防风林分布可知,受台风影响大,A正确。故选A。
【点睛】全世界共有6大板块,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常常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现象。
读某城镇景观和该地气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城镇有可能分布在( )
A.东北三江平原地区 B.黄河三角洲地区 C.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D.长江三角洲地区
8.每年5~6月易在该城镇所在地区( )
A.出现梅雨 B.发生地震 C.形成台风 D.出现春旱
9.该城镇居民的主食以( )
A.玉米为主 B.青稞为主 C.稻米为主 D.面粉为主
【答案】7.D 8.A 9.C
【解析】7.从某城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看出,该地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多,船是主要交通工具,且聚落沿河分布;东北三江平原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故A错误;黄河三角洲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故B错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航运条件差、价值不高,故C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航运条件好、价值高,故D正确;故选D。
8.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4、5月份雨带在南岭以南一带,6月份到达江淮一带,在此摆动一个月左右,7月、8月到达华北、东北,此时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时期,9月份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基本结束;每年5~6月易在该城镇所在长江三角洲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故A正确;长江三角洲发生地震可能小,故B错误;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此时发生可能较小,故C错误;长江流域较大,华南春季降水较多,长三角不会出现春旱,故D错误;故选A。
9.南方与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地区属于北温带,降水较少,所以北方地区的粮食以小麦为主,居民主食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降水较多,所以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一般不以玉米为主食,A错;青稞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为主食,B错;南方(长三角)人以稻米为主食,C对;北方人以面粉为主食,D错;故选C。
【点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旱涝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及持续积累给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二、解答题
下面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自东南沿海逐渐向西北内陆 (增加/减少),季风不稳定的年份易发生干旱、洪涝灾害,其中A处是 多发区,B处是 多发区。
(2)我国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 、 多发(填地质灾害)。
(3)C处青藏高原不受寒潮影响,原因是 ;E处(珠三角)受寒潮影响较小,原因是 。
(4)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台湾地区地震频发,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采取何种避灾措施
【答案】(1) 减少 干旱 洪涝
(2) 滑坡 泥石流
(3) 地势较高(或者海拔较高) 纬度较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4)地震来临时,跑到空旷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安全有序撤离,不乘坐电梯。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护好头部。躲在较小的空间内,如卫生间。(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了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的课本知识掌握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 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丰富,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我国降水量自东南沿海逐渐向西北内陆减少;A处是华北地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是华北地区,主要发生在春季;B处是我国洪涝多发区,降水丰富,洪涝多发。
(2)我国西南地区地势崎岖,降水丰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例如泥石流、地震等。
(3)C处为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所以不受寒潮影响;E处(珠三角)受寒潮影响较小,原因是纬度,气温高,距寒潮源地远。
(4) 对于地震, 应立即躲到结实的桌子下或墙角, 保护头部,避免使用电梯, 通过楼梯撤离,跑到空旷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等。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