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导言课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当下的历史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历史学习向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历史已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但对于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学习的深层意义以及核心素养的内涵等理解还不够深入。 导言课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它是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扇门”。初中历史学习多以识记基础史实为主,而高中历史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对历史规律的探究以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难度和要求都有显著提升。导言课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的学习方向,消除对高中历史学习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让他们提前了解高中历史的学习特点、核心目标和方法路径,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准备。同时,导言课也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探讨,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从历史认知现状来看,南京大屠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惨痛事件,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正确历史观的重要载体。然而,国际上部分势力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否认从未停止,日本部分教科书对这一事件的模糊化、淡化描述,给学生正确认知历史带来了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导言课引导学生直面历史争议,辨析历史真相就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教学,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本节课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正是顺应这一教学要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作用,为后续高中历史学习奠定思想和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理解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学的主观性的含义,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2.通过对比分析日本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错误描述与真实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学的主观性,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理解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区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学的主观性,以及将五大核心素养贯穿于历史学习中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史料分析法
板书设计
(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中日两方对于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描述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指引未来。但如果这面镜子被扭曲,我们看到的还会是真实的历史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三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一段来自一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自述,一段来自日本的部分教科书,一段来自中国的新闻媒体的报道。(展示中国史料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如遇难人数、日军的暴行等;再展示日本部分教科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模糊化、淡化甚至歪曲的描述。)大家对比这两段描述,会发现它们的差异之大,可能会让你震惊。为什么对于同一段历史,会有如此不同的描述呢?今天这堂历史导言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起探寻历史的奥秘。 观察教师展示的权威史料和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描述,对比两段描述的差异,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自由发言。 通过强烈的对比冲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描述差异问题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历史的客观性 教师: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是否真实存在过?大家可以结合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资料来说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证词、影像资料、国际人士的记录、考古发现等史料。)教师: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回答(略)教师:通过这些大量的、相互印证的史料,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客观性是指历史事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它有着实实在在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并且可以通过各种史料得到证实。 就像南京大屠杀,无数的证据都在证明它的存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结合自身所知,列举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的证据,如幸存者证词、影像资料等,并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事实的论证过程中,通过列举史料,直观感受历史的客观性,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初步意识。
二、历史的客观性 教师(过渡):既然南京大屠杀是客观存在的,那为什么日本的部分教科书会有不同的描述呢?请大家完成以下这个任务:前段时间我们刚刚结束了军训,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记忆,简单描述自己记忆中的军训。(展示部分同学的描写)教师:为什么同样的军训,但是每一位同学的记忆都是不一样的呢?同样的道理,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件客观的时间,会出现不同的描述呢?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教师(总结):历史也具有主观性,历史的主观性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解读和描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立场、观点、方法、时代背景、个人情感等。日本一些势力为了掩盖其侵略历史,美化侵略行为,从而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歪曲描述,这就是立场和目的影响历史描述的体现。教师:既然历史具有主观性,是否意味着我们无法接近真相?思考刚才我们是如何证明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学生:搜集了不同类型的材料和证据,来证明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展示课件)教师:虽然历史具有主观性,但是史料会带领我们不断接近真相。教师:作为研究历史的基础,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那我们来看一下,史料的具体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日本部分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有不同描述的原因,每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观点。认识史料,理解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分析历史描述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理解历史学主观性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习历史的意义 过渡:了解了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大家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结合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及以下的这两张照片,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大家的发言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结合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结合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并自由发言分享自己认为学习历史的意义 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学习历史意义的理解,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增强历史学习的价值感。
四、学历史的方法 教师:学习历史有这么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呢?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以学历史学科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教师:结合我们刚才讲解的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你能否结合核心素养相关内容,再谈谈你对南京大屠杀有那些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提升。教师:我们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要立足于核心素养,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呢,其实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这里老师重点要强调的是,历史学科比较注重知识的结构化,所以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非常有用的方法。 认真倾听教师结合南京大屠杀对五大核心素养的讲解,针对每个核心素养的阐述,思考自己在学习中如何运用,可随时举手提出疑问或分享自己的理解。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将抽象的核心素养概念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深入理解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为后续历史学习明确方向。
课程总结 今天这堂历史导言课,我们以日本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错误描述为切入点,一起探讨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学的主观性,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和方法,更深入了解了高中五大核心素养如何与南京大屠杀这一具体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能带着核心素养去探究历史,以史料为依据,用正确的观点认识历史,真正做到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学习历史的意义和方法以及五大核心素养等,与教师一起梳理知识脉络,明确后续历史学习的要求。 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