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二单元 教学质检评估卷 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二单元 教学质检评估卷 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9: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二单元教学质检评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距今4 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
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④君主专制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面为《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晋 成王弟叔虞 今山西翼城
卫 武王弟康叔 今河南北部
鲁 武王弟周公旦 今山东曲阜一带
齐 功臣姜尚 今山东淄博一带
宋 殷商后代微子 今河南东部
燕 武王弟召公 今北京一带
A.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B.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
C.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 D.以王室为主要分封对象
3.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小农经济发展 B.土地国有制度松动
C.重农抑商实施 D.工商业者地位提高
4.春秋时期,养士之风没有得到大力提倡;战国时期,“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这一变化的产生(  )
A.反映了宗法制度已彻底瓦解 B.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进步
C.说明军功爵制使得英雄辈出 D.体现了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
5.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6.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
A.巩固君主专制的需要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7.下面所示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8.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9.从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一直到魏晋时期,司隶校尉都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汉武帝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司隶校尉监察使郡国力量逐步削弱
B.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弊端的主要方式
C.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
D.加强监察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
10.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麻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麻纸自汉代起是最主要书写材料 B.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考古成果证明了《后汉书》有误 D.丝绸之路推动纸张贸易
11.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衣冠”,衣冠既可以用来代指士大夫,也可以用来代指文明礼教。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经把西晋末年中原缙绅、士大夫等举家南迁称为“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士人热衷吸取前朝的教训 B.战乱影响人们生活环境
C.儒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 D.统治者追求服饰中原化
12.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
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
13.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还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反映出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注重虚心纳谏
C.加强边疆管理 D.强调以民为本
14.唐太宗时的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的乐曲;西域也多有擅长唐人乐舞者,如曹国的曹保擅长弹中原琵琶,安国的安万善以吹奏唐人筚篥而闻名。这体现了当时(  )
A.移民活动频繁 B.音乐登峰造极
C.文化交流深入 D.政治秩序稳定
15.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16.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保障了吏治清明 B.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规范了国家行政 D.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1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18.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的服饰大都整齐。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 B.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C.政治权力对佛教干预加强 D.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19.王献之的书法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晋末至梁代,他的艺术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如图是其代表作《中秋帖》,最符合该帖书体特征的表述是(  )
A.端方浑厚
B.扁平工整
C.率性俊逸
D.规矩整齐
20.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这些成就(  )
A.源自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
C.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 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12 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孟郊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白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杜甫 《忆昔二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所涉及的唐朝历史进行探究。(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4分)
23.【改革·创新·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① ②
克罍、克盉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罍、盉来纪念这一事件。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10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材料“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可知,陶寺遗址中随葬品的多寡说明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故①②正确;根据材料“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乐重器和玉器……一无所有”可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③正确;秦朝才形成君主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根据《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中信息可知,分封的诸侯国的类型有亲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从数量上看,分封以同姓亲族为主,故选D项;周王通过分封使西周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在自己封地上有独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利,同时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和随同周王作战、拱卫王室,体现诸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但题中信息不能体现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维护西周分封制等级秩序的工具,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维护礼乐秩序,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地内有任命官吏、拥有武装和征收赋税的权利,由此可知,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3.B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排除C项;在西周时期,工商业者的地位较低,排除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养士之风没有得到大力提倡……‘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对士的重视程度还不高,战国时期,诸侯争相招揽名士为自己所用,以便能够在大变革中富国强兵,可见士由不受重视到受重用,说明士阶层有所发展,而士代表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受到重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人才流动和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对士态度的变化,而不是宗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功爵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排除D项。]
5.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一个人用耒耜耕地只能耕十亩,战国时期,一家五口人种地一百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B项正确;西周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奴隶,战国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自耕农,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这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郡县制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这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6.A [解析:秦朝皇权至上,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是巩固君主专制的表现,故选A项;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排除B项;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排除C项;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基本稳定,排除D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分封制的建立扩大了统治区域,而郡县制仅仅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当时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C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排除D项。]
9.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设置司隶校尉是为了加强对京师及京城周边的监察,“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则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助于专制集权的巩固,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司隶校尉是秘密监察官,未体现其能削弱郡国力量,排除A项;解决郡国体制弊端的主要方式是实行“推恩令”,排除B项;豪富家族不是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麻纸”“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发明麻纸,蔡伦用更加廉价的材料制作出了纸,说明其改进了造纸术,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造纸术的发展,不能说明麻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且汉代社会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A项;考古成果证明了西汉已经出现麻纸,但《后汉书》记载的是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二者并不矛盾,排除C项;丝绸之路中并没有纸张贸易,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衣冠南渡”的主要表现是士大夫与文明礼教的扩展,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民众南迁,说明战乱影响人们生活环境,B项正确;士人热衷吸取前朝的教训,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儒家学说早在汉代就已向南方传播,且是由汉朝政府推动的,排除C项;“衣冠南渡”不仅仅是指服饰,排除D项。]
12.A [解析:根据材料“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可知,中原汉族服饰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改穿汉服,目的是规范统治秩序,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要求由穿胡服改为穿汉服,目的不是发展游牧经济,排除B项;改穿汉服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不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C项;孝文帝没有统一南方,其改革服饰的目的不是缩小南北差距,排除D项。]
13.D [解析:根据“使民衣食有余”“必须先存百姓”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民众,以民为本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以民为本,而非重视发展生产、注重虚心纳谏和加强边疆管理,排除A、B、C三项。]
14.C [解析:唐太宗时期的国家雅乐包括西域的乐曲,而西域的人也擅长中原的乐舞,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故选C项;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表述不严谨,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5.B [解析:“一声天鼓辟金扉”描绘的是开榜放榜的场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众多进士面见皇帝,由此判断这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故选B项;唐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经,与“三十仙材上翠微”相悖,排除A项;“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见吐蕃、公主等信息,排除C项;“长安的繁华”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科举放榜相悖,排除D项。]
16.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各个机构的职责,改变了之前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所以三省六部制的实行规范了国家行政,故选C项;“保障”说法错误,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在秦汉时期是有合理性的,排除D项。]
1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惟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即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A项;“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1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造像由“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大都整齐”,表明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属于佛教造像的中国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影响加深,排除A项;政治权力不会直接导致佛教造像的变化,排除C项;由材料描述无法判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
1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秋帖》是王献之的草书作品,其形态流畅自如,笔画优美而不失活力,显示了他特有的率性俊逸的风格,故选C项;“端方浑厚”是楷书的特点,排除A项;“扁平工整”是隶书的特点,排除B项;“规矩整齐”也是楷书的特点,排除D项。]
20.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齐的青瓷、北朝的农学著作、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都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故选A项;北齐、赵州桥(河北)都位于北方,与北方人民的南迁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成就是中国人民的独创,与中外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排除D项。]
21.答案:变化: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受到冲击,布衣将相兴起。
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私学兴起,教育文化普及,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影响:社会关系的变化,促进了封建制度确立,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利于中国走向统一。
22.答案:材料反映了盛唐时期全面繁荣的社会状况。(2分)
唐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达到新高度。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统治者调整政策,轻徭薄赋,推动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至开元年间出现全盛局面。(10分)
总之,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2分)
23.答案:(1)类型:①是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②是文献史料。(2分)
价值:可以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青铜铸造工艺(手工业)、西周的文字等。(2分)
(2)发展及作用:
①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继承和不断完善科举制。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加强了皇权。六部分工处理各项政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③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10分)
12 /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