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历史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借助互动协作主动构建而成。该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通过构建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其自主探究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内容庞杂,通过创建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站在更真实更客观的角度自主剖析历史,有助于在教学中贯彻“生本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涵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情境教学法,依托历史情境对话(如魏晋时期士人模拟对话)、实物模型(如官印)、历史地图(如唐朝三省位置图)等载体,创设沉浸式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隋唐制度变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通过模拟历史进程,培养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等能力。同时注重将制度创新置于宏观历史视野下,帮助学生理解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实现知识建构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科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分析课标内容可知,对比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以及赋税制度等属于识记层面要求,分析其变化与创新的背景、过程及趋势、影响则属于认知层面要求,在此基础上认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史实。(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于分裂后完成统一并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其制度不仅是成熟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被后世历朝沿袭,还对西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本课聚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中“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宏观主题,着重从经济、政治等制度革新层面,对隋唐时期的繁荣进行阐释。从整体上来看,本课在教材中的编排具有深刻的考量。本课上承第5、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为本课学习提供宏观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体现了隋唐制度的革新是有源流的、在继承中的创新;同时下接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印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可分析得知两课的学习具有内容上的延续性。从局部上来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通过聚焦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三大制度革新,展现封建社会制度历经近千年发展,在隋唐达至鼎盛的过程。其中,选官制度决定官吏来源与素质,关乎国家治理的人才根基;三省六部制构建起国家政权的官僚架构,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赋税制度则是国家重要经济管理手段,反映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关系。从联系的观点来看,这三大制度看似各自独立成目,实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隋唐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课紧扣“变化与创新”,深入剖析制度变革背后的动力与矛盾(如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有助于学生理解制度发展的脉络。(三)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他们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基本史实已有所接触,具备一定提炼信息与因果分析的能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此时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开始尝试以全面、发展、联系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对制度演变趋势和原因有探索意愿。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虽知晓重要历史事件,却难以把握事件间内在联系,尚未构建起系统知识结构。例如,了解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却不易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对赋税制度演变的影响;知晓中央官僚制度历经变革,却难以深入思考皇权与相权矛盾这一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深挖知识,搭建知识桥梁,深化对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理解。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结合历史图片与地图、史书文字史料与教材文本等,梳理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发展背景、核心内容及历史影响,把握制度演变的内在趋势,提升史料解读、自主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剖析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及两税法的产生背景与具体内容,认识制度创新与隋唐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度关联。(时空观念)3、能够辩证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双重影响,客观评价制度利弊,认识到任何制度都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唯物史观)4、通过探究隋唐制度创新的成就,感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治理智慧与文明高度,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认同感,涵养民族责任感与文化归属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产生、内容、影响;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两税法的背景;(二)教学难点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设备。(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1、引入新课:通过介绍文物“唐铜高鼻钮‘中书省之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对比。讲述:“1300年前的长安,这枚铜印正被文书郎郑重拿起,即将盖在一份份关乎民生的诏令上——它的每一次使用,都牵动着帝国的制度神经。时至今日,公章的使用依旧遵循着严格的制度规范。印承古今,制贯千年。”2、提问:“这枚官印为何能成为制度的缩影?它的授予、使用、核验,分别对应着隋唐哪些制度变革?今天我们就以‘官印’为线索,解码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1、仔细观察官印的形制(高鼻钮、文字样式等),聆听教师讲述的历史情境。2、结合问题思考 “官印” 与制度的关联,可在笔记本上记录初步疑问,如 “官印如何体现权力运行”。 以文物官印为核心线索切入,通过具象历史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古代制度的距离,激发探究兴趣,同时建立“印信即制度运行见证”的认知,为后续学习铺垫。
新课讲授(35分钟) 一、印绶相授,寒门登堂——选官制度革新(10分钟)1、展示流程图和文字史料:通过流程图带领学生回顾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的沿革。呈现《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反映魏晋时期人才选拔问题的歌谣(材料一)。提问:“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2、讲解背景(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基层户籍管理失控,地方官员无法有效考察地方贤才;豪强地主势力崛起,地方官员攀附地方势力,结党营私。在此背景下,察举制逐渐失去了实行的基础。3、呈现史料与表格:展示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中对九品中正制的论述(材料二),引导学生归纳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特征。通过“中正九品”和“官员九品”的构成与关系表进行直观阐述。4、呈现模拟历史情境对话:利用AI工具生成西晋时期士族官员、寒门官员、史学家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思考讨论。提问:“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协助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后期九品中正制的考核标准逐渐异化,官员选拔注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寒门子弟再有本事也难掌印,而才能平平甚至低下的士族子弟却等担任高官,这也造成了官员水平的低下。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5、呈现对比史料:呈现《颜氏家训》中 “江南冠带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的描述(材料三),以及与之形成对比的《南史》中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以庶族身份奋起的记载(材料四),同时呈现《隋书》记载杨坚建隋的巩固政权的考量(材料五),提问:“如何革除弊端?”协助学生阅读史料归纳科举制诞生的背景。6、讲解背景:结合“士族力量没落、庶族力量兴起”的分析,说明科举制产生的必然性。呈现钱穆《国史大纲》中“以客观考试标准挑选优秀分子”等论述(材料六),归纳出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特征。引导对比:“科举制下‘以文授印’与九品中正制‘以名授印’有何本质不同?为何说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7、聚焦演变:展示科举制形成与完善的时间脉络,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填空。8、总结影响:呈现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对科举制实行后“纨绔公子,亦知苦读”等的论述(材料七),带领学生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呈现伏尔泰对科举制的积极评价,补充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呈现顾炎武、王夫之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言论(材料八),结合“范进中举”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1、分析史料,小组讨论并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特征、重点通过模拟对话归纳弊端:考核标准异化、寒门贤能埋没、官员水平低下。2、填写时间轴,梳理科举制形成与完善的关键节点(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对比前后笔记梳理差异:从选拔标准(门第→学识)、负责主体(中正官→中央政府)、权力基础(世袭→考试)三个维度对比两种制度,并用 “官印授予权变化”(中央集权的增强) 概括核心变革。4、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一分为二地归纳与总结科举制度的影响。 通过史料实证与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解读文献的能力;以“印绶相授”串联选官制度从士族垄断到相对公平的变革,使抽象的制度创新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历史意义,落实“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二、印信流转,分权制衡——中央官制创新(12分钟)1、梳理制度演变:带领学生回顾旧知,梳理中央官制演变示意图(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书台作用强化→三省制),重点讲解魏晋时期三省制的形成:“魏晋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2、解析运行机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结合印信的流转过程,带领学生理解三省之间“中书省草拟(盖印)、门下省审核(核印)、尚书省执行”的职能分工。初步呈现三省六部制“相权三分、执掌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的特征。引导学生对其原因进行思考。3、引用佐证:呈现《资治通鉴》三省制衡牵制的记载(材料九)和钱穆“中书门下共同认可,敕书才算合法”的论述(材料十),引导学生分析制度特征。提问:“三省如何通过印信流转实现‘分权制衡’?为何说这一制度‘既加强皇权又节制君权’?”4、补充论证:结合“唐朝三省位置图”,带领学生分析地图,思考三省办公区域相互隔离、六部机构职能弱化皇家色彩的的政治考量,更好把握君权与相权相互博弈的关系。 1、标注示意图中三省六部的职能关系,特别注意“政事堂(中书门下”的作用。2、梳理“印信流转流程图”,理解每个环节的核心职能(草拟盖印、审核封驳、执行核验)。3. 结合史料讨论:“三省分工如何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为何能既增强皇权又节制君权?”并记录关键结论。 通过动态演示与史料结合,将抽象的行政制度转化为“印信流转”的具体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制衡集权”的特征;借助钱穆的论述增强分析的权威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能力。
三、印鉴为凭,税制转型——赋税制度变革(13分钟)1、认知建构:通过文字字源、关键概念阐释,带领学生对较陌生的赋税制度(亦称赋役制度)建立基础认知。2、演变梳理:借助流程图,结合《魏志》、《魏书》、《新唐书》的记载(材料十一、十二、十三)带领学生梳理赋税制度的变革(户调制→租调制→租庸调制),重点关注征税标准、征税项目等的变化及其脉络规律。提问:“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有什么积极意义?”理解租庸调制等作为赋税制度(上层建筑)得以实施的经济等方面的基础(均田制、严格的户籍管理),为租庸调制后期崩溃的原因提供逻辑支撑。3、问题导入:展示《资治通鉴》“民富者丁多免课役,贫者丁多无所伏匿”的记载(材料十四)和安史之乱后“编户锐减、户籍混乱”的数据(材料十五),提问:“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依据征收赋税,为何会走向崩溃?这对‘赋税印鉴’的核验带来哪些挑战?”带领学生梳理逻辑链条。4、解读变革:引导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对比表格,重点归纳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核心特征,关注“夏秋两季征收”的操作规范。5、辩证分析:引导学生结合《全唐文》有关两税法实施的记载(材料十六)与教材第41页“问题探究”栏目,从“扩大税源、放松人身控制”(积极)和“官员随意加赋”(消极)两方面辩证讨论两税法的影响,归纳“土地兼并难遏,贫富分负失准”的特征。 1、分析史料,归纳租庸调制崩溃原因: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户籍管理失控。2、对比表格填写两税法相较于租庸调制的关键差异:“征税标准(人丁→资产)、对象(授田农民→一律纳税)、时间(不定→夏秋两季)等。”3、小组辩论:“两税法是否真正实现了‘赋税公平’?”结合材料分析其制度价值与局限。 通过史料数据与制度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赋税制度转型的必然性;通过串联税制从“人丁为本”到“资产为本”的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需适应社会现实(如土地关系、户籍管理成效的变化),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同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1、课后拓展:呈现赵冬梅有关制度的论述(材料十七)和汉迪“第二曲线”理论示意图(材料十八),带领学生思考制度建设的深刻内涵。提问:“如何进行制度建设,让千年官印持续焕发生机?”带领学生归纳要点,重点阐述“以民为本”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古今连结。总结:“‘官印’的授予、使用和管理,体现了古代制度建设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这对现代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呈现思维导图框架:以“官印”的流转为线索,分支标注“授印(选官制度)、用印(中央官制)、验印(赋税制度)”,引导学生填充关键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及其与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联系。3、课后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巩固知识体系。将教材第41页“课后拓展”有关《唐律疏议》的内容作为作业一部分,以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巩固练习:以高考真题巩固学习成果。5、结语升华:呈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论述。再次呈现古今中央政府之印,照应导入部分。总结:“同学们,我们透过唐代官印,探寻了隋唐制度的变革。钱穆先生说:‘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隋唐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在当时突破困境、焕发生机,可随时代推进,也会渐现不足。历史是连续的,过去制度的迭代,照见当下制度发展的必然逻辑。希望大家记住这份从历史里感悟到的智慧,以更包容进取的眼光,看待如今的制度建设,让历史的镜鉴,照亮我们理解现实、奔赴未来的路。下课!”
1、结合课堂笔记完善思维导图,标注每个制度的“创新点”(如科举制的“公平性”、三省六部制的“分权性”)。2、口头回答问题,尝试用 “官印线索” 串联三大制度,阐述制度创新对国家治理的意义。3、小组讨论并分享观点,记录关键启示(以民为本、立足国情、与时俱进、适时创新、治理效能、社会公平、学习借鉴等)。4、在笔记本中写下本课的收获(如“通过官印,我理解了制度创新需要______。”)。5、调动知识回答巩固练习题。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强化“官印-制度-创新”的逻辑链条,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升华提问,引导学生从制度层面掌握隋唐盛世的成因,提升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历史与现实关联,引导学生从古代制度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同时呼应导入“印承古今”主题,形成课堂闭环,深化对“制度生命力”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情境教学法”为核心,试图通过唐代官印这一独特载体,串联隋唐选官、行政、赋税制度。但在理念落地前,需思考如何让“官印”线索更自然融入,避免“为情境而情境”?要强化“印信即制度运行见证”的逻辑,从选官“授印资格”、行政“用印流程”、赋税“验印规范”层层递进,让情境真正服务于知识理解,而非单纯点缀。教材中隋唐制度分散于选官、中央官制、赋税板块,整合时需关注知识深度与广度平衡。科举制的“公平性”“社会流动”,三省六部制的“分权与集权”,两税法的“适应与局限”,这些核心要点是否清晰提炼?要避免内容堆砌,需紧扣“变化与创新”这一核心,突出制度因何变、如何新、有何影响,让学生理解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高一学生有一定史实基础,但对制度深层关联理解不足。需预判难点。如三省六部制中“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意义”等,这些抽象概念如何转化?要激发学生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为了让课堂更贴近学生、更贴合素养,需在情境的设计、逻辑的梳理、学生思维的激活等方面反复打磨,让隋唐制度的学习不止于机械的史实记忆,更成为理解历史规律、滋养现实思考的契机。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