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军神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军神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20: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11.军神
谁是军神?
刘伯承
谁称他为军神?
沃克医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在你们心中,军人是怎样的?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刘伯承简介
作者简介:
毕必成,中国著名电影编剧,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代表剧本《庐山恋》。毕必成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1993年12月22日凌晨,他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52岁。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参加了新军。1916年袁世凯称帝,随即发生了反袁护国战争。当时护国军在四川南部作战,刘伯承在四川东部组织了一支起义军。为配合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棉花坡决战,刘伯承的起义部队占领了丰都城,截断了长江交通。在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刘伯承的太阳穴打入,从眼窝飞出,致使他的右眼失明,当时他只有23岁。反袁战争结束后,在重庆找到了一位德国医生给刘伯承治伤。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刘伯承在这家医院就诊的事。
故事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沃克医生 土匪
绷带 由衷 堪称

字词识记
fěi
bēnɡ
zhōnɡ
kān
重庆
庆祝
诊所
诊断
姓沃
肥沃
年龄
高龄
土匪
抢匪
绷带
绷子
审视
审查
剂量
药剂
实施
施行
吭声
一声不吭
崭新
崭亮
由衷
衷心
慈祥
慈爱
慈祥
吉祥
再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了当时任川东支队将领 同志在不使用 的情况下进行 手术的事。在手术过程中,他因惊人表现而被德国的 高度称赞为 。
二、整体读文,理清脉络。
刘伯承
麻醉剂
眼球割除
沃克医生
军神
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部分 分段 段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1-11自然段
第12-15自然段
刘伯承来到诊所,沃克医生询问刘伯承的情况并检查伤势,发现这个“邮局局员”其实是个军人。
手术前,刘伯承为了避免麻醉剂对神经产生的影响,不顾沃克医生的劝说,坚持拒绝使用麻醉剂。
第16-17自然段
第18-26自然段
手术过程中,刘伯承承受着巨大的疼痛却一声不吭,这让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忍不住直冒汗。
手术后沃克医生由衷地称赞刘伯承为军神,在知晓刘伯承的真实身份后,更是对他充满了钦佩和敬意。
事情发展的顺序
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
三、精读课文,感受“军神”
快速默读课文(第1~1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
~~~~~~
~~~~~~~~~
~~~~~~~
~~~~~~~~~~~~~~~~~~~~~
~~~~~
刘伯身受重伤
~~~~~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
快速默读课文第2~15自然段,找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边读边圈出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地点
动作
神态
沃克医生对待刘伯承像平常的病人一样冷谈
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二十四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惮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
邮局职员。
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说明刘伯承的伤势严重。
这段是对沃克医生的什么描写,你感受到什么?
仔细察看。
为什么愣住了?
因为沃克医生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后发现病人受的伤太严重了。
沃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惊疑什么?
他看到刘伯承受了这么重的伤,还如此从容镇定。
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
因为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
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一针就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从容,不紧不慢;镇定,稳定。表示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做到淡定自若,比较冷静。
刘伯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从容镇定:可见他的坚强、勇敢,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你感受到什么?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的神情为什么会有“冷冷地”到“目光柔和了”这样的变化?
正是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使沃克的“目光柔和了”。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你感受到了什么?
刘伯承做右眼眼球摘除手术,但拒绝使用麻醉剂。
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因为眼睛离脑子太近,刘伯承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为了非常清醒的大脑。我感受到刘伯承的坚毅。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 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沃克医生为什么再一次愣住了?
因为刘伯承要求做眼球摘除手术时不打麻醉剂,口吃是因为他太震惊了。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
一个为了人民可以做任何牺牲的军人。
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刘伯承的态度呢?
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由开始的冷淡变成愣住、惊疑、目光柔和、生气、再一次愣住、口吃。
刘伯承从容镇定。
读1-15自然段,思考:
刘伯承为什么要说自己叫刘大川?
他一开始为什么说自己是邮局职员?
刘伯承为什么说自己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时代背景: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引起全国人民反对。1915年12月25日,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中旬,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24岁的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克丰都城。战斗中,刘伯承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由于缺医少药,加上经此一役后各地都在悬赏追捕护国军将士,刘伯承在年底才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生沃克开的诊所。
因为当时护国军将士遭到追捕,刘伯承在不知道沃克医生是敌是友的情况下,只能隐瞒姓名和身份。
你心中对军神刘伯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二十四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你是干什么的 ”
邮局职员。
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准备手术。”
你心中对军神刘伯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你,你能忍受吗 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认真读16~17自然段)。说一说:手术是否顺利进行?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沃克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很紧张。
沃克医生为什么这么紧张?表现出了什么?
他担心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无法忍受那钻心的疼痛而晕过去。病人晕了,医生的手术就无法进行,只能宣布手术失败。沃克医生因心生敬意很想救刘伯承,不想让手术失败。
医生紧张的表现说明他担心年轻人的忍受力,衬托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刘伯承忍受得住这钻心的疼痛吗?圈出体现刘伯承非常痛的词句,主要描写了刘伯承的哪一方面?你感受到什么?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说过。
动作和神态描写,突出刘伯承承受着巨大的痛楚,他有着坚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自我克制忍受能力强。
小结: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更让我们每个人难忘!
齐读课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读出刘伯承的坚毅,沃克医生的紧张。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默读课文第18~26自然段,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这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怎样的感情?
敬佩、赞美
朗读指导:读出惊讶、激动、赞美、崇敬的语气 。
这是沃克医生发白内心深处的赞美!
默读课文第18~26自然段,画出沃克医生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句。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沃克医生吓了一跳……沃克医生惊呆了” 主要描写了沃克医生的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动作、神态描写。
能感受到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的心情是何等紧张,进一步体会到刘伯承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从沃克医生“生气”“愣住”“有点口吃”“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吓了一跳”“惊呆了”“肃然起敬”等神态、动作,以及语言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沃克医生由生气到吃惊,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朗读12-18自然段,读出刘伯承的坚毅,表现出沃克医生由生气到吃惊,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思考: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来?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
“七十二刀。”
“脸色苍白、勉力一笑”体现了整个手术过程给他带来的剧烈的疼痛。经受了七十二刀,虽然脸色苍白,但他勉力一笑,将这个痛忍过去了。这证明了他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时候还能笑得出来,这是我们普通人,或是一个普通军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称赞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因为刘伯承不打麻醉剂做眼球割除手术,还数出了手术一共七十二刀。
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刘伯承在不打麻醉剂做眼球割除手术,还数出了手术一共七十二刀时的坚强、刚毅
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让人敬佩。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向他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假如你就是沃克医生,请以他的口吻按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声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
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2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勤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
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刘伯承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不朽功勋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000多人。
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墒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结果。
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刘伯承不愿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1951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
在刘伯承50岁诞辰时,邓小平曾撰文这样写过他的特点——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 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小结:事实证明,刘伯承的确以自己清醒的大脑,超凡的才智以及他的勇敢无畏,为中国革命事业、解放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同邓小平率部队行千里跃进大别山。他华东野战军合作,参与指挥百万雄狮下江南,之后,他主动请缨,解放西南地区。他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
四、总结,感情升华。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五、课后拓展
刘胡兰、朱德、周恩来
一根打狗棍
  刘伯承是野司首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首长,体质差,眼睛高度近视,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艰苦,行路有些困难。进入大别山,山陡、林密、路险,很多地方马也不能骑。同志们看刘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绑了一副担架让刘伯承坐。刘伯承说:“我走路难,你们走路就不难?我们一起锻炼吧。”他坚决不坐担架,连同志们搀扶也不让。警卫员没办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让他拄着。
由于竹子砍得比人还高,邓小平对那位警卫员说:“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这么长的棍子多像个要饭的!”刘伯承听了恢谐地说“要饭的棍子就是要长,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着大别山的这根打狗棍,把中国头号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打倒!”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课外拓展
求治:
术中
术后:默数刀数
力挺过关
英雄壮举惊鬼神
铁骨钢筋铸军魂
军神
一声不吭
抓破床单
术前:拒绝麻醉
板书设计
超凡意志
肃然起敬
伤势严重
平静如常
一一作答
从容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