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1:50: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2课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斯德哥尔摩宣言”;世界和平理事会及其原则;罗素发表《人类的危机》演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罗素的反战行动;美国国内民众大规模的反战示威游行;美莱村惨案;联大确定“国际和平日”;联大确定“国际和平年”;联大确定“纪念国际和平日”。
2、理解:世界大战后,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联合国以和平主题确定的一系列纪念日正反映了世界人民期盼和平的真诚愿望。
3、运用:了解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通过美国对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分析美国各界人民反战运动的表现,探究反战运动与美国政策调整的关系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2、情景再现:运用影视资料或相关图片再现世界大战和广岛原子弹的残酷画面,充分认识和平来之不易,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3、人物评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如罗素、爱恩斯坦的和平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战后一系列反战和平斗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制造的深重灾难和人类对自身共有家园的依赖和共同维系的责任,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维护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2、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素致力于反战和平运动的努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
难点:人类对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包括民间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界精英罗素和爱因斯坦在维护和平的斗争中所做的努力;教材还特别择取了战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背离人民意愿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在国内引发的大规模反战运动,以此更加深刻地体现民众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行动;此外,教材最后介绍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在反战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确立的经常性的、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的一系列纪念日。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谈话法导入: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特别关注其中的数据:
有人统计过,在人类5
000年的文明史上,人类绝对享受到的和平时光只有区区数百年。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人类自相残杀,死亡高达6
400万之多。
师:在所有的战争场景中,恐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就是核爆炸的瞬间。再请同学们体会一下下面这段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在1945年7月16日。当天,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被引爆,它将一团蘑菇云连同其他物体送入4.1万英尺高的同温层,并震碎了125英里以外的一扇玻璃窗。
当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J·罗伯特·奥本海默注视这一切时,他用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的句子来概括这一时刻:“现在我是世界的毁灭者,正在走向死亡。”
──[美]理查德·W·布利特《20世纪史》
师:看到这段描述,同学们的感受怎样?
生1: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
生2:核恐怖。……
师:人类的第一次核试验足以使它的设计者感到自己已成为“世界的毁灭者”,但是据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发表的《战略年刊》说,5个公开拥有核技术的国家──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中国──在1945年以后共进行了2
047次核试验。其中居于首位的是美国,进行了1
032次核试验;苏联次之,为715次……这样恐怖的死亡感受,竟然被人类自己重复了数千遍。所以,我们实在有理由深刻思索,人类是要生存还是要死亡?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生存。于是,反战和平运动的兴起就成为世界人民的选择。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核武器毁灭性破坏力促使有识之士觉悟
面对原子武器巨大的、灾难性的破坏力,以及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可能导致的战争威胁,国际上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纷纷觉悟,联合倡导和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核战争的行动。战后群众性的世界和平运动首先由文化界人士和各国知识分子发起。
1947年11月,在巴黎首次举行群众性的保卫和平和自由的全国代表大会。1948年8月,在波兰的弗罗茨瓦夫,来自45个国家的500多位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举行世界文化界人士保卫和平大会。在其后成立的国际联络委员会中有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及其夫人、作家阿拉贡、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智利诗人聂鲁达、英国科学家贝尔纳等。1949年2月,该联络委员会和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及75位文化界和政界人士联合发表宣言,致全世界各民主团体和全世界和平保卫者,建议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备课资料】各国首颗原子弹记录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1938年,哈恩成功地把铀原子核打裂成两大块,震动了全球科学界。匈牙利血统的美国物理学家西拉德1939年7月邀请了另外两名匈牙利血统的物理学家威格纳和特勒,一起拜访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萨克斯,陈述了研制核武器对于战争进程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作用。8月,爱因斯坦即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详细阐述了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性。萨克斯在白宫和罗斯福共进早餐的时候,还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大意是拿破仑由于没有支持发明汽船的富尔顿,因此错过了用汽船装备法国海军打败美国的机会。罗斯福被萨克斯的论证所打动,决定支持研制原子弹的工作。
1939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成立“铀顾问委员会”。
1941年7月,英国政府派出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并希望同美国合作研制开发原子弹。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写信给英国首相丘吉尔建议两国科学家合作研制原子弹。
1942年,罗斯福决定成立原子弹研究机构,地址设在纽约,代号为“曼哈顿工程”。这一工程投资22亿美元,投入人力达50余万,1942年12月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直到1945年,美国人花费20多亿美元,终于研制成3枚原子弹,分别命名为“小玩意儿”,“小男孩”和“胖子”。
1945年7月16日上午5时24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内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小玩意儿”钚装药重6.1千克,梯恩梯当量2.2万吨,试验中由于核爆炸产生了上千万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一座30米高的铁塔被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弹坑。核爆炸腾起的烟尘若垂天之云,极为恐怖。在半径为400米的范围内,沙石被熔化成了黄绿色的玻璃状物质,半径为1
600米的范围内,所有的动物全部死亡。这颗原子弹的威力,要比科学家们原来估计的大出了近20倍。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人就已经初步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当得知德国可能将铀裂变用于军事的情况后,斯大林决定加紧原子弹的研制。
1938年由库尔查托夫等主持开始了研究试验工作。
1939年,苏联成立了“铀研究委员会”。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研究和试验场所几次搬迁。
1942年,苏联获得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情报,库尔查托夫以“第二实验室”为代号,决定用钚代替铀作为原子弹的主要原料。
1943年9月完成了第一个核装置的爆炸准备。这一核装置的当量只有2
000吨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颗原子弹。
1946年12月25日,库尔查托夫领导的核反应堆里获得受控链式反应。
1949年春,苏联人获得了足以制造原子弹的钚。他们为即将造成第一枚钚充料的原子弹命名为“铁克瓦”(意即南瓜)。实验选在中亚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靠近卡劳尔村的“米什克瓦”实验场进行。指挥所设在乌斯特卡迈诺高斯克。试验代号
“首次闪电”。
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铁克瓦”在大气层中试爆成功。自此,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
1949年后,苏联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了467次地上和地下核试验。
★英国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英国的牛津、剑桥、利物浦和伯明翰大学即全面展开了原子能的研究工作,并得到逃亡到英国的许多外国科学家的帮助。
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后,在首都成立秘密理事会,代号为“饶管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英国人在核武器结构和供弹芯用的稀有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942年夏,丘吉尔和罗斯福在伦敦海德公园会晤,决定以美国为研试地点。但美国拒绝向英国提供有关原子弹的情报。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后英方向美方多次交涉,但仍无法获取有关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迅速在伯克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基地,在坎伯兰市温克尔建立了一座钚反应堆。
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澳大利亚蒙特贝洛沿海的船上试爆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56年,英国在空军装备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爆炸氢弹的国家。
★法国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10月18日,戴高乐将军决定进行原子弹的研究,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由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担任主要负责人。
1948年,法国在本土上找到了铀矿,建立起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9年,成功分离出钚。
1952年法国政府提出发展核武器的设想。 
1956年,席勒内阁制定了核能试验五年计划。
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西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赖加奈的一座100米的高塔上爆炸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获得了6万吨当量的核裂变能量。法国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55年,中国地质部门就开始了铀矿的勘探,并找到了丰富的铀矿。
1956年,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院长由科学家钱学森担任。
1958年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设计院的理论部主任。他在北京大专院校挑选出28名专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
1959年,中国科学家们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获得了成功。在苏联撤走专家之后,中国重新调整计划,代号为“596”工程。
1964年10月,中国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组装。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成果:两次大会、一个宣言
(1)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时间:1949年4月
地点:巴黎(法国)、布拉格(捷克)
主席:约里奥·居里
内容: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举行,由于部分代表未能得到法国政府的签证,所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成为此次和平大会的又一会场。出席大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2000多名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10多项文件,并选出常设委员会,大大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
(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
时间:1950年3月
地点:斯德哥尔摩(瑞典)
内容:发表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1950年
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了签名运动。半年中签名的达5亿人,中国人民签名的达2.2亿人。
(3)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时间:1950年11月
地点:华沙(波兰)
内容: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理事会的原则是“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相处;解决各国间的争端应该通过协商和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协议来实现;遵照民族自决的权利,一个国家的内部分歧只涉及这个国家的公民。”
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有8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大会通过宣言,号召各国人民不要等待和平,必须去争取和平,希望联合国成为保卫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是F.约里奥·居里(法),副主席是P.南尼(意)、A
.法捷耶夫(苏)、J.b.贝尔纳(英)、郭沫若(中)等。11月22日大会举行了末次会议。通过了两项文件《告全世界人民宣言》与《致联合国书》。
二、《罗素——爱恩斯坦宣言》:
1、罗素《人类的危机》演说(1954年12月):广播演说,严厉谴责美国的氢弹试验。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达40余部,论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两次出任首相,是争取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通过的领导人。11岁时,跟着他的哥哥学习欧氏几何学,当时他只能接受定义,却怀疑公理的可靠性。这种怀疑决定了罗素哲学生涯的风格和目标,即以怀疑主义和谨慎的风格,探求“我们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种程度”的确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第三学年时,罗素虽以优异成绩通过学位考试,却发誓再也不念这种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视基础理论证明的数学了,改学哲学。他立志要像黑格尔那样,建立一套哲学体系,献身于哲学事业。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这部著作对数理逻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罗素本人获得了崇高的声誉。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发表《哲学文集》。1917年发表《哲学的问题》。1914年加入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参加和平主义者的活动,被革职入狱。在狱中,撰写了《数学哲学导论》(1919年)。1920年访问中国和苏联,著有《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一书。1950年11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获奖很意外,因为195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五十周年纪念年,瑞典文学院选择了一个从未发表过一首诗或一部文学作品的作家,通过把诺贝尔的信念等同于罗素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表示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纪念。
50年代,罗素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而获得世界和平奖。1954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夕,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针对美国的氢弹试验发表了题为《人类的危机》的著名演说。罗素称并非以英国人或欧洲人,甚至也不是以西方民主国家的一分子的身份来说话,而是作为人类一分子来说话。这次演说在人们当中迅速扩散了对人类前途的忧虑感。1960年秋,在罗素的倡导下成立了“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1961年9月,89岁高龄的罗素因抗议政府的核军备扩充计划而被捕。1963年9月,“罗素和平基金会”正式成立。1966年11月,基金会为反对越战专门创办了“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对发动越南战争的战犯罪证进行调查,并将美国总统约翰逊、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列入战犯名单。1970年直到逝世前3天,98岁高龄的罗素仍念念不忘口授起草关于维护中东和平的文件。
【资料回放】罗素《人类的危机》演说片段:
我作为人向人类呼吁:切记你是人,除此以外都把它忘了吧!果如此,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天堂的通路。如果不这样,那么,在你们面前,除了全体死亡以外别无他途。
2、《罗素——爱恩斯坦宣言》(1955年7月):强调核战争的严重后果,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不再把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
【资料回放】《罗素——爱恩斯坦宣言》摘录:
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备课资料】《罗素——爱恩斯坦宣言》
1955年,国际科学界向全世界发出了两个著名的防核武器的和平宣言:《麦瑙宣言》和《罗素——爱恩斯坦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废弃以武力为对外政策的最后手段”,“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在《罗素——爱恩斯坦宣言》中,指出全世界科学家和一般公众签名赞同如下决议:“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认,他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他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这一宣言立刻得到各国著名科学家的支持和拥护。
3、罗素对反战和平运动的贡献:
(1)反对英国的核武器研制;
(2)倡导成立“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
(3)成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罗素和平基金会于1963年9月29日成立。其宗旨为:传播伯特兰·罗素的思想,开展反对核战争威胁的国际和平运动。该基金会致力于与和平、社会正义及人权有关的问题。它代表全世界的政治囚犯、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和个体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利益采取行动。它拥有9个国家的分会和个人会员。
(4)创办反对美国侵越的“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后,他于1967年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在越南的战争罪行》,组织了对美国领导人战争罪行的模拟裁判。由萨特和艾特克·多伊彻主持的战争法庭于1967年5月在斯德哥尔摩开庭,并对美国军队的活动提出详细公诉。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
1、青年学生:拒绝服兵役、焚烧征兵卡或逃往国外;把反战思想带入军队;同民众一起进行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最激烈抗议美军入侵柬埔寨。
尼克松在第一任期内,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美国各阶层人民群众,反对美国侵略印度支那战争的斗争,掀起过3大高潮,即1969年冬季的高潮,1970年夏季高潮,1971年的夏季高潮。这几次反战斗争的规模,包括参加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学生运动最早发源于尼克松的故乡、位于旧金山对岸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肯尼迪政府在越南发动的“特种战争”由于真相“掩饰不住而公开化以后”,特别是约翰逊政府把这场侵略战争大规模升级后,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各阶层人民反战斗争的风暴便在美国日益广泛开展起来。
1965年,全国学生协调委员会带头抵制征兵,焚烧政府颁发的征兵证,号召黑人青年不要去越南为美国侵略头目们卖命。它成为第一个公开反对这场侵略战争的美国黑人组织。位于密执安州安阿伯大学城的密执安大学的几十名教师,首创“暂停正常活动日”。他们联名发出呼吁,要求停课一天,以抗议这场侵略战争。第二天,密执安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法罗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师们,采取了同佯的停课抗议行动。这一年的4月中旬,“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带头组织了第一次“向华盛顿进军”。它从全国动员了两万名学生前往首都,在华盛顿纪念碑前集会,并围绕白宫示威游行,高呼“我们决不到越南去作战”等口号,抗议约翰逊政府的战争升级行动。
在这年的10月中旬,由一些学生团体联合组成的“结束越南战争全国协调委员会”,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组织了近10万人参加的第一次“国际抗议日”活动。这一年的11月下旬,“越南日委员会”等团体组织第二次“向华盛顿进军”,全国各地5万人参加了这次进军。示威群众将白宫大院团团围住,约翰逊总统为了避开群众斗争的锋芒,不得不远离华盛顿,回到自己的老家得克萨斯躲藏起来。1966年3月下旬,“结束越南战争全国协调委员会”在全国许多城市组织了20多万人参加的第二次“国际抗议日”活动。1967年4月中旬,它第三次组织了这种活动,参加的群众达50万人以上。
1967年10月下旬,这个学生团体又组织了一次“向华盛顿进军”,各地有十几万人参加。他们把五角大楼层层围困,同武装军警展开激烈搏斗。许多著名的教授、学者和作家也参加了,这就是美国社会上盛传的“五角大楼之战”。这次斗争虽然遭到官方的残酷镇压,但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尼克松政府上台后,一面声称要结束越南战争,一面又采取了轰炸柬埔寨这一新的军事升级步骤,更加激怒了群众。1969年10月至11月,接连两次爆发了有100多万群众参加的全国性的反对侵越战争的大示威。美国的学生运动接踵而起,席卷了美国的主要大学和大批中学,到处都出现了罢课、示威、占领校舍等斗争。据美国报纸透露,在1969年这一年中,美国就有524所高等学校爆发了学生运动。
1969年4月6日,这一天是美国的复活节,由十几个团体联合组成的“结束越南战争全国动员委员会”发出号召,要求全国40多个城市在复活节周末示威,抗议尼克松政府继续进行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这些城市的人民响应号召,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侵略印度支那的游行示威,揭开了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人民反战运动3大高潮的序幕。
4月5日,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三个大城市的人民群众,同时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在纽约市,这一天风雨交加,但在曼哈顿岛上的中央公园里,仍然举行了有20万人参加的反战集会。许多与会者戴着黑袖章,袖章上写着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33000——这就是到当时为止,官方公布的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死亡人数。会后,与会群众在美洲大道上举行了示威游行,高呼“反对侵略越南”的口号。在这一天,芝加哥的风特别大,但群众仍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在游行队伍中,包括一支庞大的黑人队伍。合众国际社说,这个黑人游行队伍的参加人数在10万至20万之间。在旧金山,有两万多人上街游行。第二天,4月6日,反战规模比前一天还大,人数在10万以上。游行队伍排满了15个街区,他们佩带红色袖章,袖章上也写着那个引人注目的数字:33000。这支队伍步行两英里半,从市中心走到西海岸美国陆军总部大门前,并在那里举行了抗议集会。一些群众朝着这个军事基地的大门扔石块、瓶子,同军警进行了激烈的搏斗。
1969年7月2日,纽约的反战妇女销毁了征兵的档案材料。7月6日,两个城镇的市氏向总统请愿,要求停上把他们的青年派往越南。7月15日,示威群众向路易斯堡发动一次模拟进攻。在五角大楼前每周都有人举行示威。示威时还有人把鲜血洒在台阶上,以表示对征兵侵略印度支那的强烈抗议。8月14日,檀香山的一个基地的20名青年土兵到一家教堂去寻救庇护,以此来表示他们“深深地反对美国军事制度所具有的一切非正义现象”。
学生的反战思想也带进了军队。在被强征入伍当炮灰的美国士兵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亲身经历中,逐步认识到,美国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认识到为美帝国主义侵略头目们卖命没有好下场,不断地起来反对美国垄断集团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美帝侵略越南的战争,反对美国内部的法西斯统治和种族歧视。据西方通讯社报道,1969年8月24日,在南越岘港附近,美军一个连的士兵,由于对美帝侵略越南的战争非常不满,两次拒绝执行“作战命令”,这一事件使美国统治集团内部非常紧张,他们惊呼“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
在美国国内,士兵的反战活动也迅速发展,给了美国当权者以沉重的打击。美国统治集团对反战的士兵进行残酷的法西斯镇压。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大大缩小了的数字,“目前因进行反抗活动而被关进监狱的美国士兵已达1
万多人”。在美国现役军人中,平均每140人中就有一人被关进牢房。美国陆军监狱塞满了政治犯。例如,新泽西州的狄克斯堡陆军监狱,本来只能关258人,现在一下子就塞进了900人。
10月15日清晨,就有5000多名学生抬着一口黑色棺材。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队伍向着位于白宫附近的美国联邦政府征兵局进发。他们封锁了征兵局附近的街道,在那里举行了一次反对侵略印度支那战争、反对证兵的集会。入夜,在华盛顿纪念碑广场上坐着5万名从全国各地涌来的群众,惨遭暗杀的黑人运动领袖小马丁·路德·金的夫人,在纪念碑前向群众发表了演说。她说:“侵越战争的祭坛沾染了许多普通美国人的鲜血,毁灭了美国黑人和穷人的希望。”她的12岁的儿子已经宣誓:“决不为这个祭坛献出自己的生命。”扩音器把她的演说,送到白宫大院,送到华盛顿的各个角落。会后5万群众手持烛光,举行游行示威。小马丁·路德·金夫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队伍绕着白宫游行。沿途群众高呼“反对侵越战争”的口号。在白宫大门外,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军警和示威群众发生冲突,从而更加激怒了群众的反战情绪。
华盛顿的反战示威和游行连续进行了3天,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到第三天,11月15日,反战示威在首都和全国各地达到了高潮。这一天,华盛顿进军队伍改变了前进的方向。进军的出发点定在国会山前,队伍由东向西进发,终点在华盛顿纪念碑前。他们计划在碑前广场上开一个反战大会。进军队伍排成20人横列,几名鼓手作先导,装满死者名单的10余具棺材,分别由示威群众抬着。游行队伍前面,高举着一条大横幅,上面写着:“我们就是要求和平的沉默的多数!”有的妇女举着标语牌,上写着:“把我的丈夫送回来!”有的标语牌写着:“征尼克松去当兵!”另一个横幅写着:“大公司忙获利,士兵们去死亡!”高呼反战口号的进军队伍,挤满了从国会山到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大道。美国报纸报道,这一天游行人数多达30多万人。警方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华盛顿建城一百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示威。
尼克松入侵柬埔寨的消息一宣布,全国像爆炸了一颗威力无穷的炸弹似的。几十所大学的学生连夜举行抗议示威,并计划下周在华盛顿举行大示威。全国学生联合会要求弹劾尼克松。尼克松反唇相讥,大骂学生是“二流子”,“只知捣毁校园”。他的话犹如火上浇油,更加激起了群众的反对。 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各阶层人民反对尼克松政府扩大侵略印度支那战争的风暴,席卷美国50个州。运动的规模比以前扩大了。从1970年5月1日开始,并“逐步升级”。5月4日发生了“肯特大屠杀案”以后,斗争的激烈程度也大大超过了以前。用尼克松政府教育部长罗伯特·芬奇的话来说,这次学生反战运动造成了一场“全国性危机”。这就是尼克松任期内出现的美国人民反战运动的第二次大高潮。5月8日,美国全国学生联合会宣布,全国各地437所大学和学院因学生罢课而关闭。全国上千所大学力肯特大学的学生被枪杀举行了哀悼和抗议活动。5月8日晚上,尼克松在电视讲话中,不得不公开表示,入侵美军将以超出原先预料的速度撤出柬埔寨。撤出时间很快就定在1970年6月30日。
2、民众:①主要通过反战示威游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
②美军在越南制造的暴行也令国内民众日益怀疑战争的正义性,因此在民意调查中越来越表现出对政府战争政策的不满。
美莱村惨案:1968年3月15日,美国陆军上尉欧内斯特·麦迪那通知他属下的士兵,北越第48营就驻扎在被他们称为“平克维尔”的美莱村。情报人员预测,这个小村庄的妇女和儿童,将在早上7点钟去赶每周一次的集市,不会呆在村子里。于是,在中尉威廉·凯利的指挥下,第11轻步兵旅的查理连队奉命去烧毁房屋,炸毁地下掩体和地道,杀死所有的牲畜。美军士兵还有组织地处死了504名越南妇女、儿童和老人。1969年秋,大屠杀发生一年多以后,美莱村发生的故事,连同随查理连采访的美国摄影师拍摄的照片,登上了美国报纸。对这件暴行的报道,美国人的反应各有不同。有人拒绝相信这件事曾发生过,声称这个故事是一些同情共产党的人栽赃陷害,有人则认为这种事发生在战时是自然的,但更多的人则愤怒了。尽管尼克松政府、美国陆军部以及一个专门的国会委员会试图抹掉这个肮脏的事实,但由于罗恩·瑞登豪尔等愤怒的士兵以及记者塞摩尔·荷西的努力,事情终于被曝了光。记者荷西因此在1970年获得了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3、国会:对战争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
1965年后,美国国会内部对越战的怀疑和反对情绪显著增长,越来越倾向于单方面撤军。许多议员或从道义立场出发,或从美国所要付出的代价方面考虑,强烈地反对约翰逊政府的越南政策。例如,来自肯塔基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思拉斯顿·莫特在一次演说中直言不讳地表示,他曾是“彻头彻尾的鹰派”,但现在转而认为越战祸害国家,必须改弦易辙;1966年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J.
威廉·富布赖特(William
J.
Fulbright)发表《权力的傲慢》一书,指责美国战后对外政策是步古罗马和拿破仑帝国的后尘,过分扩展国外义务,到头来必遭失败;参议院多数党领导人曼斯菲尔德更是直言不讳地宣布:“我们在一个错误的地方,从事一场错误的战争。”
1968年2月下旬,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举行的“东京湾事件”听证会上,韦恩·莫尔斯(Wayne
Morse)参议员用演说的形式将一份基于国防部绝密材料的、为该听证会准备的研究报告登载于《国会记录》,从而公开揭露了行政当局就这一重大事件对国会和公众所作的欺骗行为。1969年9月25日,纽约州共和党参议员查尔斯·古德尔(Charles
Goodall)宣布,他将提出议案要求美军在1970年底以前全部撤离越南。
此外,以确定撤军期限为主要题目,国会在1971(22案)年和1972年(35案)提出各式各样的反战议案;同时,国会一再采用削减国防预算的办法限制美国政府在国外的军事卷入。
最后,在对待越战问题上,美国的“权势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分化。1968年,一直支持政府越南政策的洛克菲勒财团的政治代表、纽约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改变了立场,他认为美国的越南政策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失败了,越南问题只能谈判解决;在美国行政当局内部,怀疑和悲观情绪也逐渐滋长,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及其国际安全事务助理约翰·T.麦克瑙顿(John
T.
MacNaughton)对美国的越南政策越来越怀疑。
美军入侵柬埔寨及其反应:为了对付柬埔寨境内支持越南共产党的力量,1969年3月,美军开始秘密轰炸柬埔寨境内的北越军事基地。1970年3月18日,美国策动柬埔寨亲美的朗诺—施里玛达集团趁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出国访问的机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的政权。3月19日,美国宣布承认朗诺政权,并向其提供军事、经济援助。随即,西哈努克亲王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解放阵线。在朗诺的默许下,4月30日,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军进入柬埔寨,目标是“清除敌人的主要庇护所”。美国及南越军队10万余人侵入柬埔寨柴桢省鹦鹉嘴、磅湛省的广大地区,进攻那里的北越军事基地。这一军事行动激起国内反战民众的愤怒,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学生抗议活动,150万学生参加,波及1
200多所大学。此事在国会也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议员认为未经国会授权,甚至未与国会进行商榷,就对另一个国家实行没有法律或条约作依据的军事入侵,这样行事总统的权力,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4、影响:学生和民众的掀起的广泛的反战运动,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战争政策,最终选择从越南撤军。
【资料回放】美国反战运动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材料一:1965~1968年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作战情况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参战军队数量
38.53万人
48.56万人
53.83万人
死亡人数
1
369人
5
008人
9
378人
14
592人
材料二:1968年期间,我们阵亡的人数平均每周达到278人。我们每年在战场上的额外花费220亿美元。征召人数提高到平均每月3万人,尽管做了这样的投资,在战场上还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果。
──尼克松于1973年5月3日致国会咨文
材料三:20世纪50~60年代以“反战”、“和平”为主题的部分歌曲
人 物
作  品
约翰·列侬
《给和平一个机会》《想象》
鲍勃·迪伦
《随风而逝》《战争的主人》《大雨将至》《敲开天堂的大门》
菲尔·奥克斯
《战争结束了》
约翰·丹佛
《我们制造武器干什么?》
材料四:经典的反战电影
片名
导演
片名
导演
《西线无战事》
刘易斯·迈尔斯
《坦克大决战》
肯·安纳金
《现代启示录》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巴顿将军》
富兰克林·J·沙夫纳
《野战排》
奥利弗·斯通
《生于七月四日》
奥利弗·斯通
《广岛之恋》
阿伦·雷乃
《阿甘正传》
罗伯特·泽米基斯
《无主之地》
丹尼斯·塔诺维奇
《猎鹿人》
迈克尔·西米诺
《桂河大桥》
大卫·里恩
《拯救大兵瑞恩》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无人区》
达尼斯·塔诺维奇
《兄弟连》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最长的一天》
安德鲁·马顿
《钢琴师》
罗曼·波兰斯基
四、国际和平年:
1、国际和平日:
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
1981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9月份大会常会开幕之日“正式定为国际和平日,供所有各国和人民在自己内部以及在彼此之间,纪念和加强和平的理想”(36/67号决议)。国际和平日定于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举行。邀请全体会员国,非政府组织和各界人士以一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借以表现联合国承诺维持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和平。
2、国际和平年:
1986年
1982年11月16日,第3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哥斯达黎加的倡议,通过决议而将1986年确定为“国际和平年”。
国际和平年的主题是“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
198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4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各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国际和平年宣言”,要求各国人民与联合国一起共同努力,捍卫和平、保障人类未来。
3、纪念国际和平日:每年9月21日
2001年联大确定“纪念国际和平日”为每年9月21日(始于2002),大会宣布,这一天应该作为全球停火及非暴力的日子加以纪念,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
【比较】“国际和平日”和“纪念国际和平日”
“国际和平日”的确定是在1981年联大上,具体是将9月份联合国大会开幕之日定为“国际和平日”;而“纪念国际和平日”则是在2001年联大上明确规定从次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
对于前者“国际和平日”来说,后者“纪念国际和平日”无论从其倡导的力度还是具体表达的理念都表现出发展和完善的特点──明确具体纪念时间;更加要求在此纪念日所有国家和人民应停止一切敌对行动。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内容较多,但涉及的关键问题有两个,即保卫和平和反战运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新教材新增的,必然是高考文综热点关注的知识点。
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和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促使人民的觉醒,因而保卫世界和平、反对核战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罗素的《人类的危机》和《罗素——爱恩斯坦宣言》更是对这一社会潮流的无言诠释。由这一潮流引出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因而出现了国际和平年的渴求。越战爆发后,美国各界人民的反战运动如火如荼,正是反战运动的兴起和高涨,推动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促使美国政府调整全球政策,被迫从越南撤军,结束了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
本节内容是关于战争与和平主题最为直接的阐述,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人文教育。除了战后世界反战和平潮流中表现出的一大批极具人性力量的音乐作品外,还可为学生提供其他类型战争反思的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为便于师生理解,可将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历程大致归纳为四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主要内容是要求禁止原子弹、反对世界战争。
二战结束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便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和“遏制”战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危险逼近。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和平民主力量迅速聚集起来,形成世界和平的第一次高潮。1949年举行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根据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的决议,1950年底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约里奥·居里、法捷耶夫、郭沫若、毕加索等出任领导。1955年,国际科学界向世界发出了著名的防核武器和平宣言——《罗素——爱恩斯坦宣言》。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内容是反对美国侵略越南。
1965年美国正式出兵越南,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没有使美军摆脱困境,反而陷入越战泥潭。在此情形下,世界和平运动出现第二次高潮。这次高潮首先席卷全美,得到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的人民各种方式的声援。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主要内容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
1986年,世界和平运动第三次高潮达到顶峰。这一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全球10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争取和平的活动。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世界和平运动进入表面相对平静、实际向纵深发展的过渡时期。
80年代后期,美苏关系趋于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大战的危险不复存在。因美苏对抗而被暂时掩盖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领土纠纷等浮出水面而日益突出,2001年“9.11事件”还凸显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反战集会与示威游行等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一度沉寂,和平研究的地位上升。和平研究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转向推动军控与裁军、加强国际和地区安全等问题,并通过频繁的学术交流以达到扩大和平运动影响、发展军控理论、指导裁军实践的目的。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简述罗素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
答案提示:通过发表演说和宣言表明自己反对核战争,维护人类和平的主张。主要表现是1954年发表《人类的危机》的演说;1955年与爱因斯坦共同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战争的严重后果,提出召开国际科学家会议,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不将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罗素为禁核运动所做的努力有:领导本国的禁核运动,反对英国制造氢弹;倡导成立“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成立“罗素和平基金会”,创办“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审判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政府首脑。
2、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中,学生和民众采取了哪些反对政府战争政策的行动,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从越南撤军?
答案提示:学生:拒绝服兵役、焚烧征兵卡;逃往国外;将反战思想带进军队;同民众一起进行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民众:主要通过反战示威游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此外,美军在越南制造的暴行也令国内民众日益怀疑战争的正义性,因此在民意调查中越来越表现出对政府战争政策的不满;在民众的反战运动中,还有很多著名的音乐人用自己的音乐才华表达对战争、对政府的不满和抗议。学生和民众的广泛反抗,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战争政策,最终选择从越南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