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7张PPT)
第2课时 氨和铵盐
课
程 标
准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的主要性
质和制备。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铵盐在农业生产中
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 录
1、基础知识·准落实
2、关键能力·细培养
3、教学效果·勤检测
4、学科素养·稳提升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分点突破(一) 氨气的性质
1. 氨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2)探究氨的水溶性
实验 操作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中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并描述现象
实验 操作 ①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②烧瓶中氨的纯度越高越好;
③连接装置时要迅速,防止空气进入烧瓶;
④氨在烧瓶内保存时间不要太长
实验现
象 烧杯里的液体经玻璃管喷入烧瓶,形如喷泉,溶液变成
结论 氨 溶于水,氨的水溶液呈 性
红色
易
碱
2. 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①NH3溶于水时,会与水结合生成NH3·H2O,并部分发生电
离形成N 和OH-:
。
②氨的水溶液俗称 ,显 性,能使酚酞溶液
变 或使红色石蕊试纸变 。
NH3+H2O NH3·H2O N +
OH -
氨水
弱碱
红
蓝
(2)与酸的反应
(3)与O2的反应
NH3中氮元素显 价,具有 性,在加热和催化
剂条件下,能被O2氧化生成NO和H2O,化学方程式为
。
铵盐
白烟
NH3+HCl NH4Cl
-3
还原
4NH3
+5O2 4NO+6H2O
1. 管道工人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如果管道某处漏气,会
产生白色烟雾,原理是什么?氨遇浓硫酸也会产生白烟吗?(已知
2NH3+3Cl2 N2+6HCl)
提示:若氯气管道漏气,发生反应:2NH3+3Cl2 N2+6HCl、
NH3+HCl NH4Cl,产生的白烟是固体NH4Cl;难挥发性酸,如
H2SO4、H3PO4不能形成蒸气,与氨不会产生白烟。
2. 某同学组装了一套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如何操作才能引发该喷泉实验?是先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还
是先打开止水夹?
提示:先打开止水夹,然后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极易溶
于水,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
形成喷泉。
(2)某同学做喷泉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后将胶头滴管内的水挤
入烧瓶内,并未产生喷泉,试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
什么?
提示:装置气密性不好;收集的NH3纯度较低;烧瓶不干
燥等。
3. 根据下列信息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NH3通过灼热的CuO后,黑色固体变红色,并产生无毒无
污染气体。
提示:2NH3+3CuO 3Cu+N2+3H2O。
(2)NO、NO2分别与NH3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无毒无
污染气体。
提示:8NH3+6NO2 7N2+12H2O、
4NH3+6NO 5N2+6H2O。
1. 氨水、液氨和一水合氨的区别
氨水 液氨 一水合氨
化学式 — NH3 NH3·H2O
分类 混合物,含多种成分 纯净物,氢化物 一元弱碱
成分 NH3 NH3·H2O
联系 氨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中含有NH3和NH3·H2O 2. 喷泉实验
(1)使烧瓶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种方法
方法 装置 成因
减小 内压
方法 装置 成因
增大 外压
(2)常见产生喷泉实验的组合
气体 NH3 HCl SO2、CO2、NO2、
Cl2 NO2和O2
吸收剂 水或盐酸 水或氢氧化钠
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水
提醒
(1)NO2溶于水能形成喷泉,但溶液不能充满烧瓶,NO2和O2的混合
气体体积比4∶1也能形成喷泉,溶液充满烧瓶。
(2)求氨水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时,视溶质为NH3。
(3)氨水密度小于1 g·mL-1,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4)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蓝,在推断题中作为解题突破口。
(5)NH3为非电解质,NH3·H2O为弱电解质,氨水为混合物,既不是
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 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B. 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
水呈碱性
C. 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
小于大气压
D. 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
解析: A项,NH3极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B项,氨水
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C项,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
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迅速向
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D项,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能用于
做喷泉实验。
2.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氨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的小
B. 将蘸有浓氨水与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产生白烟
C.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 其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 NH3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浓盐
酸有挥发性,故两玻璃棒靠近有白烟即NH4Cl产生;能使湿润的蓝
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是酸性气体,NH3是碱性气体;NH3的水溶
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 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水呈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 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 氨水的密度小于水,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解析: 氨水呈碱性是因为氨水中的NH3·H2O在水中发生部分电
离,使溶液显碱性,A错误;氨水是一种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二者成分不同,B错误;氨水的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减小,C错误。
分点突破(二) 铵盐
1. 铵盐
铵根离子(N )与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农业上常用的铵态
氮肥,如 、 、 等都属
于铵盐。
2. 铵盐的物理性质
绝大多数铵盐 于水。
NH4HCO3
(NH4)2SO4
NH4NO3
易溶
(1)不稳定性(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NH4Cl受热分解: 。
②NH4HCO3受热分解:
。
NH4Cl NH3↑+HCl↑
NH4HCO3 NH3↑+H2O+
CO2↑
3. 铵盐的化学性质
(2)与碱反应
(NH4)2SO4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Cl和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2SO4+2NaOH Na2SO4+2H2O+2NH3↑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N +OH- NH3↑+
H2O
4. N 检验
(1)实验探究
现象: 。
结论:铵盐与强碱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 ,离子方
程式为 。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试纸变蓝
氨气
N +OH- NH3↑+H2O
应用:①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②制取氨。
(2)N 检验方法
取溶液(或固体)少许于小试管中,滴加浓NaOH溶液,加
热,能产生使湿润的 试纸 的气体证明
N 的存在,反之则没有。
注意:铵盐与碱反应时,浓溶液或加热情况下以NH3形式
逸出。
红色石蕊
变蓝
1. 下列关于铵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其产物中都有氨
B. 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且其中的N元素均呈-3价
D. 氯化铵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解析: 有的铵盐(如NH4Cl)受热分解产生氨,有的铵盐受热
分解不产生氨,如硝酸铵分解不生成氨:NH4NO3 N2O↑+
2H2O,A错误;绝大多数铵盐易溶于水,但不是所有铵盐中的氮元
素均呈-3价,如硝酸铵中硝酸根离子中的氮元素是+5价,B错
误;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
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D
错误。
2. 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入试管中,然后( )
A. 加热,将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B. 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 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溶液
D. 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解析: 铵盐与碱溶液共热反应生成氨,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向少
量待检物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
蕊试纸变蓝,则证明该物质是铵盐,D项正确。
分点突破(三)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探究一:实验室制取氨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氨的简易装置示意图。
【交流讨论】
1. 试管A中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制取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里用该装置还能制取哪种气体?
提示: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用该装置
还可以制取O2(2KClO3 2KCl+3O2↑)。
2. 如何检验试管B中已收集满氨?
提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将蘸有浓
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3. 试管B管口塞上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防止氨与空气对流,便于收集到较纯净的氨。
探究二:氨的制取及性质探究
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氨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改进装置,其中装置
中的a、b、c、d、e、f均为注射器(部分)。
【交流讨论】
4. B装置中注射器c装有浓氨水,若将浓氨水注入氢氧化钠固体,即可
制取氨。请你结合氨水的性质等知识,说明产生氨的原因。如果将
氢氧化钠固体换成氧化钙固体,其他不变,还能产生氨吗?
提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过程是放热的,温度升高能够促使
NH3·H2O分解放出氨;氧化钙与水反应也放出热量,所以也可以产
生氨。
5. 打开K2,关闭其他开关,将注射器c的浓氨水慢慢注入试管中,看
到注射器b中的现象是什么?若关闭K1、K2、K4、K6,打开K3、
K5,如何判断C装置中的烧瓶已经收集满氨?待烧瓶中充满氨,关
闭K5,打开K6,将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提示:可以看到注射器b中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发生反应:NH3+
HCl NH4Cl,白烟为NH4Cl固体小颗粒;待注射器e中棉团(酚
酞)变红,说明氨已经收集满;关闭K5,打开K6,f中的湿润的红
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6. 某同学根据铵盐受热分解的性质,认为可以采用加热NH4Cl来制取
氨,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NH4Cl受热分解得到NH3和HCl,两种气体在试管
口遇冷又反应生成NH4Cl,得不到氨。
1. 原理
NH4Cl和Ca(OH)2的固体混合物加热。
2. 装置
(1)发生装置:固体+固体 气体。
(2)净化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
3. 收集方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4. 验满方法
(1)方法一: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在试管口附近,若变
蓝,说明已经收集满。
(2)方法二:用蘸取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生
成,说明已经收集满。
5. 尾气处理
在吸收氨气尾气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
6.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
(1)加热浓氨水
反应原理:NH3·H2O NH3↑+H2O。
(2)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
反应原理:将浓氨水滴加到固态碱性物质(如CaO等)上,
消耗浓氨水中的水,同时放热,OH-浓度的增大也有利于促
进NH3·H2O分解产生NH3。
名师点拨
(1)干燥NH3时不能用CaCl2,因为NH3会和CaCl2反应生成
CaCl2·8NH3等物质。
(2)氨尾气处理时防倒吸原理(结合装置分析)
将NH3通入a装置时,因为NH3极易溶于水,使制取NH3的装置内
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水被吸入漏斗,水面下降,与漏斗口分
离,在重力作用下,漏斗中的水又回落到烧杯中,达到防倒吸
的目的;b装置与a装置相似,水倒吸进入球形干燥管中,因其
容积较大,可达到防倒吸的目的;c装置利用了NH3不溶于CCl4
而易溶于水的原理;d装置的水倒吸后留存于试剂瓶中,不会进
入前面的装置。
1.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NH3和HCl在管口遇冷重新生
成NH4Cl固体,①错误;浓氨水滴入氧化钙中,CaO与水反应生成
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H2O分解释放出NH3,
②正确;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的混合物,试管口要略低于试
管底部,③错误;加热浓氨水,促使NH3·H2O分解释放出NH3,④
正确。
2. (2024·绍兴高一期中)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氨气易液化,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B. 氨气既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也可以用碱石灰干燥
C. 用水吸收氨气可用图1所示装置防止倒吸
D. 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NH3
解析: 氨气易液化,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A正确;氨
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B错
误;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而在CCl4中的溶解度小,CCl4的密度
比水的密度大在下层,NH3通入CCl4层,可防止倒吸,C正确;氨
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短管进、长管
出,D正确。
3.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制备NH3:
(1)如果选用A装置作为氨气的发生装置,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解析: 实验室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物来制
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
+2NH3↑+2H2O。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选择图中的装置,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装置的使用顺序
为A→ → → → (按气流方向,用大写字母表
示)。
解析: 制取的氨气中混有水蒸气,需干燥除去,故发生
装置后连接装置C,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可采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择装置D,为防止水蒸气
混入,在集气瓶后连接干燥装置C,装置F进行尾气处理,故
装置连接顺序为CDCF。
C
D
C
F
关键能力·细培养
2
互动探究 深化认知
常见气体的制备、除杂、收集和尾气处理(探究与创新)
【典例】 拟用如图装置制取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
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
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
选项 气体 a b c d
A CO2 盐酸 CaCO3 饱和Na2CO3溶液 浓硫酸
B NH3 饱和NH4Cl
溶液 消石灰 H2O 固体NaOH
C Cl2 浓盐酸 KMnO4 饱和NaCl溶液 浓硫酸
D SO2 浓H2SO4 铜屑 浓H2SO4 固体NaOH
下列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的选项是( )
提示:根据反应装置知,反应物必须是固液混合物(可加热),根据
洗气装置知,气体不能与洗液反应,否则收集不到气体,根据干燥装
置知,干燥剂只能吸收水且不能与要收集的气体反应。二氧化碳与饱
和Na2CO3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HCl气体,A错误;
氨气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洗气,B错误;氯气在饱和NaCl溶液中
溶解度较小,可以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杂质,C正确;二氧化硫能够与
NaOH反应,收集不到二氧化硫气体,D错误。
【规律方法】
气体的制备一般按照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尾气处理顺
序连接。
1. 气体的发生装置
(1)加热固体药品制取气体(图①),如制取氨气。
(2)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图②),如制取二氧化
碳。
(3)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反应加热制取气体(图③),如制
取氯气。
2. 气体的净化干燥装置
如果用液体试剂来除杂就选用图A装置,如果用固体试剂来除杂就
选用图B、C装置。
3. 气体的收集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要根据气体的水溶性、是否与氧气反应及气体
的密度。一般有排空气法、排液(水)法,也可将气体直接装入贮
气袋中。
(1)排空气法
(2)排液(水)法
4. 尾气处理装置
对于有毒或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可以选择用吸
收剂吸收、燃烧或装袋集中处理的方法。
【迁移应用】
1. 如图装置用于气体的干燥、收集和尾气吸收,其中X、Y、Z对应都正确的是( )
选项 X Y Z
A 无水硫酸铜 氯气 饱和食盐水
B 氢氧化钠固体 氨气 水
C 氯化钙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溶液
D 碱石灰 一氧化氮 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Cl2尾气吸收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饱和食盐水,
A错误;氨气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错误;氯化钙可用于干
燥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用氢氧化
钠溶液吸收尾气,C正确;一氧化氮气体与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
气法收集,D错误。
2. 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并探究氨的性质(部分
仪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备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实验室制取氨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
(OH)2 CaCl2+2NH3↑+2H2O。
2NH4Cl+Ca(OH)2 CaCl2
+2NH3↑+2H2O
(2)用装置B收集氨时,氨的进气口是 (填“a”或“b”),
说明选择的理由: 。
解析: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进气导管要伸到烧瓶底部。
a
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
则说明氨具有的性质是 ,
。
解析: 能形成喷泉,证明氨极易溶于水;观察到红色喷
泉,说明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碱性。
极易溶于水
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
碱性
(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
收多余氨的是 (填字母)。
解析: A项装置不利于氨的吸收,B、D两项装置能防止
倒吸,C项装置会发生倒吸。
BD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
1. 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元素均为-3价;
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只能跟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
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使用。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解析: 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
混用,①③⑤正确;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5价,
②错误;NH4HCO3既能与碱反应,又能与酸反应,④错误。
2. 下列关于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B. 氨易溶解于水,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C. 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
D. 氨溶于水,溶液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A正确;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如NH3、HCl等)可用来做喷泉实验,B正确;NH3·H2O不稳定,
受热发生分解反应(NH3·H2O NH3↑+H2O),放出氨,C错
误;氨水显弱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D正确。
3. 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
象的是( )
选项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H2SO4
D CO2 饱和NaHCO3溶液
解析: 由于H2S不与稀盐酸反应且在稀盐酸中溶解度较小,所
以不能使烧瓶中气体压强显著减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现象,A错
误;由于HCl气体极易溶于水且能与稀氨水反应,所以二者相遇会
使烧瓶中气体压强显著减小,从而形成喷泉现象,B正确;NO既不
溶于水也不能与稀H2SO4反应,所以二者无法形成喷泉现象,C错
误;CO2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且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
较小,所以不能形成喷泉现象,D错误。
4. (2024·重庆高一期中)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
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 NH4Cl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 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图中所涉及的O2都要用纯氧
解析: NH4Cl是常用化肥,而NaHCO3为小苏打,不含N、P、K
元素,A错误;NH4Cl受热生成NH3、HCl,Na2CO3受热不易分解,
B错误;NH3和NO2中氮元素存在中间价态,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C正确;NO与O2的反应不需要用纯氧,D错误。
5.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三套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其中碱
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请你参与探究,
并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根据题述装置图可知,三位同学制取氨的化学方
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时,其中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
(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的同学是
(填“甲”“乙”或“丙”)。
解析: 氨是碱性气体,能与浓硫酸反应,所以没有收集
到氨的同学是乙。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乙
(3)为确定试管内是否已收集满氨,应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
于收集气体的试管口处,若观察到 ,则说明氨已
收集满。
解析:若观察到试纸变蓝,则说明氨已收集满。
试纸变蓝
(4)三位同学都认为他们的实验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
来制取纯净的氨,你判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同学是
(填“甲”“乙”或“丙”)。
解析: 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水和CO2,要得到纯净的
氨需要除去CO2和H2O,需要利用碱石灰,因此能够达到实验
目的的同学是丙。
丙
学科素养·稳提升
4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1. (2023·西安高一大联考)合成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
也是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2和H2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NH3
B. NH3和HNO3溶于水后都能导电,故二者都是电解质
C. NH3遇到浓盐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D. 由NH3制HNO3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N2和H2合成氨的条件是高温、高压、催化剂,在点
燃或光照条件下不反应,A错误;NH3溶于水,其水溶液是
NH3·H2O电离的N 和OH-导电,NH3·H2O是电解质,NH3是
非电解质,HNO3属于电解质,B错误;浓盐酸易挥发,NH3与
挥发的HCl反应生成NH4Cl固体,反应时产生大量的白烟,C正
确;由氨制备硝酸的过程中N的化合价由-3价→+5价,化合
价升高,被氧化,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关于铵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都是易溶于水的晶体
B. 可用作氮肥
C. 对热的稳定性差,加热分解时一定产生NH3和酸
D. 跟强碱共热时,有氨气放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根据铵盐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铵盐为无色或白色晶
体,都易溶于水,A正确;铵盐中含有铵根离子,含有氮元素,可
以作为氮肥使用,B正确;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非氧化性酸
的铵盐能生成相应的酸和氨气,如碳酸铵、氯化铵,氧化性酸的铵
盐分解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不生成氨气,如硝酸铵,C错
误;铵盐与强碱反应,符合“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生成
氨气,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 ,你认为下列试纸和试剂用
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⑤
解析: 固体溶于NaOH溶液后,加热,若含有N ,则发生
N +OH- NH3↑+H2O,NH3能使湿润(用到蒸馏水)的红
色石蕊试纸变蓝,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图1装置可制取NH3
B. 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图2中a处,可观察到试纸变蓝
C. 图2中收集完NH3后,取下试管,在导管口b处堵上浸有稀硫酸的棉
花可防止NH3污染空气
D. 进行图3所示实验时,可观察到液体迅速充满试管并变为红色,说
明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利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反应为固体与固
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可以用题图1装置制备,A正确;氨气
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错误;稀硫酸可以吸收氨气,
防止氨气污染空气,C正确;氨气溶于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可观
察到液体迅速充满试管并变为红色,说明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其
水溶液显碱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已知:CCl4是一种液体,其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不溶于水,NH3不
溶于CCl4。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制氨气或验证氨气的化学性质,其
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不能制取氨气
B. 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 用装置丙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
D. 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实验室采用装置甲制取氨气时,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
水,圆底烧瓶中盛放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图示药品使用不正
确,不能用来制取氨气,A正确;氨气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
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B错误;丙装置中发生反应:2NH3+
3CuO N2+3Cu+3H2O,可以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C正确;氨
气不与水直接接触,能起防倒吸的作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如图所示,利用培养皿探究NH3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
几滴浓氨水,立即将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进
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HCl反应生成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可能是AlCl3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的水溶液显碱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向NaOH固体上滴加浓氨水,由于
NaOH与H2O作用放热从而使NH3挥发。NH3能与HCl发生化合反应
生成NH4Cl白色固体,NH3也能与H2SO4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NH4)2SO4,A项正确,B项错误;NH3与氯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沉
淀,该氯化物可以是AlCl3或MgCl2等,C项正确;NH3溶于水生成
NH3·H2O,NH3·H2O是可溶性碱,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氮元素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请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氮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解析:N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则N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N2的结构式: 。
N≡N
解析: N2分子中含有三键,其结构式为N≡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其原因是 (填字母)。
A. 氮分子是双原子分子
B. 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
C. 氮原子的半径较小
D. 破坏氮分子中的化学键很难
D
解析: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其原因是氮气分子中存
在N≡N键,氮氮三键性质稳定,破坏时需要吸收很高的能
量,所以氮气性质不活泼,故答案为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
式: 。
N2+3H2 2NH3
解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化合生成氨气,则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N2+
3H2 2NH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NH4NO3是常用的铵态氮肥,在施用时若受热会分解而降低肥
效。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方法是 (填字母)。
A. 气体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 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气体与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
D. 气体与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氨气溶于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该操作
可以检验氨气的存在,A不选;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使湿润
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操作可以检验NH3,B不选;浓硫酸
是难挥发性的酸,此操作不能用于检验氨气,C选;浓盐酸
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反应生成白色的烟,
该操作可以检验氨气,D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A项,该反应属于固体间的加热反应,不能写成离子形
式,错误;B项,加热条件下NH3·H2O分解为NH3和H2O,离子方程
式应为N +OH- NH3↑+H2O,错误;D项,一水合氨是弱
碱,不能完全电离,离子方程式应为Fe3++3NH3·H2O Fe
(OH)3↓+3N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现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三颈烧瓶内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
验的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制取氨气时烧瓶中的固体常用CaO
B.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三颈烧瓶口c处,试纸变蓝,说明NH3
已经集满
C. 关闭a,用单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胶头滴管)塞紧颈口c,打开b,
完成喷泉实验,电脑绘制三颈烧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则E点
时喷泉最剧烈
D. 工业上,若出现液氨泄漏,喷稀盐酸比喷洒NaHCO3溶液处理效果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CaO能与水反应,使c(OH-)增大,同时放出大量的
热,有利于氨气的逸出,A正确;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
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导致氨水溶液呈碱性,红色石蕊试液遇
碱变蓝色,所以检验三颈烧瓶集满NH3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靠近瓶口c,试纸变蓝色,证明NH3已收集满,B正确;三颈烧
瓶内气体与外界大气压强之差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快,C点压强最
小、大气压不变,所以大气压和C点压强差最大,则喷泉最剧烈,
C错误;稀盐酸显酸性,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氨水溶液显碱性,
因此氨气在酸性溶液中的吸收效率高于碱性溶液中的吸收效率,D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2024·辽宁六校高一期末)实验小组同学探究NH3与Cl2的反应,
装置如图所示。常温常压下,将氨收集在薄膜保鲜袋(无弹性)
中,氯气收集在反应管中,关闭K,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氨压入
反应管,充分反应后打开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开始后,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
B. 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产生白烟
C. 打开K后,水会倒吸入反应管
D. 上述反应原理可用于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NH3与Cl2混合后,发生反应:8NH3+3Cl2 6NH4Cl
+N2,40 mL NH3与15 mL Cl2刚好完全反应,此时气体由55 mL变
为5 mL,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必然导致薄膜保鲜袋进入反
应管,最终使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反应开始后,
反应管内气体压强减小,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A正确;反
应过程中,反应管中生成NH4Cl固体,产生白烟,B正确;打开K
后,因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所以水不会倒吸入反
应管,C错误;利用上述反应原理,可判断管道是否泄漏氯气,D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某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1)已知NH3难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CCl4),该小组成员设
计实验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及产物,提供实验装置
如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①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根据上述提供的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
(用各接口序号表示)。
③该装置在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你对该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
2NH4Cl+Ca(OH)
2 2NH3↑+CaCl2+2H2O
g→ab→ef→d
在装置C和A之间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①在装置C中用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
合加热制取NH3,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
(OH)2 2NH3↑+CaCl2+2H2O;②装置连接顺序:制取
氨气→氨还原性验证→产物水的检验→尾气处理,所以装置
正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g→ab→ef→d;③氨气还原CuO生成
水,为防止氨气中混入水蒸气的干扰,制取的氨气必须干
燥,不能选择酸性干燥剂和无水氯化钙,可选用碱石灰干
燥,即在装置C和A之间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利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CuO全部变为红色物
质,无水CuSO4变蓝,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请写出
NH3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NH3+3CuO N2+3Cu
+3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氨气还原CuO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全部变为红色物质,无水CuSO4变蓝,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N2,即氨气还原CuO生成H2O、Cu和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 N2+3Cu+3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中可能含有
Cu2O。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该红色物质中是否含
有Cu2O:
。
(已知:Cu2O+2H+ Cu+Cu2++H2O)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若溶液出现
蓝色,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Cu2O;反之,则没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根据信息:Cu2O+2H+ Cu+Cu2++H2O可
知,Cu2O能与稀硫酸、HCl等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蓝色溶
液,所以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稀硫
酸,若溶液出现蓝色,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Cu2O;反之,
则没有Cu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感谢欣赏
THE END第2课时 氨和铵盐
1.(2023·西安高一大联考)合成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是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2和H2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NH3
B.NH3和HNO3溶于水后都能导电,故二者都是电解质
C.NH3遇到浓盐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D.由NH3制HNO3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2.关于铵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是易溶于水的晶体
B.可用作氮肥
C.对热的稳定性差,加热分解时一定产生NH3和酸
D.跟强碱共热时,有氨气放出
3.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你认为下列试纸和试剂用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⑤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图1装置可制取NH3
B.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图2中a处,可观察到试纸变蓝
C.图2中收集完NH3后,取下试管,在导管口b处堵上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可防止NH3污染空气
D.进行图3所示实验时,可观察到液体迅速充满试管并变为红色,说明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5.已知:CCl4是一种液体,其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不溶于水,NH3不溶于CCl4。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制氨气或验证氨气的化学性质,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不能制取氨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用装置丙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 D.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6.如图所示,利用培养皿探究NH3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将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HCl反应生成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可能是AlCl3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的水溶液显碱性
7.氮元素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请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氮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N2的结构式: 。
(3)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其原因是 (填字母)。
A.氮分子是双原子分子
B.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
C.氮原子的半径较小
D.破坏氮分子中的化学键很难
(4)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
(5)NH4NO3是常用的铵态氮肥,在施用时若受热会分解而降低肥效。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方法是 (填字母)。
A.气体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气体与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
D.气体与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氨:N+OH-NH3↑+H2O
B.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N+OH-NH3·H2O
C.氨水中加入盐酸:NH3·H2O+H+N+H2O
D.氨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Fe3++3OH-Fe(OH)3↓
9.现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三颈烧瓶内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验的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取氨气时烧瓶中的固体常用CaO
B.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三颈烧瓶口c处,试纸变蓝,说明NH3已经集满
C.关闭a,用单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胶头滴管)塞紧颈口c,打开b,完成喷泉实验,电脑绘制三颈烧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则E点时喷泉最剧烈
D.工业上,若出现液氨泄漏,喷稀盐酸比喷洒NaHCO3溶液处理效果好
10.(2024·辽宁六校高一期末)实验小组同学探究NH3与Cl2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常温常压下,将氨收集在薄膜保鲜袋(无弹性)中,氯气收集在反应管中,关闭K,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氨压入反应管,充分反应后打开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开始后,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
B.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产生白烟
C.打开K后,水会倒吸入反应管
D.上述反应原理可用于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
11.某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1)已知NH3难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CCl4),该小组成员设计实验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及产物,提供实验装置如图:
①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根据上述提供的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 (用各接口序号表示)。
③该装置在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你对该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
(2)利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CuO全部变为红色物质,无水CuSO4变蓝,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请写出NH3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2O。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该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u2O: 。
(已知:Cu2O+2H+Cu+Cu2++H2O)
第2课时 氨和铵盐
1.C N2和H2合成氨的条件是高温、高压、催化剂,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不反应,A错误;NH3溶于水,其水溶液是NH3·H2O电离的N和OH-导电,NH3·H2O是电解质,NH3是非电解质,HNO3属于电解质,B错误;浓盐酸易挥发,NH3与挥发的HCl反应生成NH4Cl固体,反应时产生大量的白烟,C正确;由氨制备硝酸的过程中N的化合价由-3价→+5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D错误。
2.C 根据铵盐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铵盐为无色或白色晶体,都易溶于水,A正确;铵盐中含有铵根离子,含有氮元素,可以作为氮肥使用,B正确;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非氧化性酸的铵盐能生成相应的酸和氨气,如碳酸铵、氯化铵,氧化性酸的铵盐分解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不生成氨气,如硝酸铵,C错误;铵盐与强碱反应,符合“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生成氨气,D正确。
3.B 固体溶于NaOH溶液后,加热,若含有N,则发生N+OH-NH3↑+H2O,NH3能使湿润(用到蒸馏水)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选B。
4.B 利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可以用题图1装置制备,A正确;氨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错误;稀硫酸可以吸收氨气,防止氨气污染空气,C正确;氨气溶于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可观察到液体迅速充满试管并变为红色,说明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D正确。
5.B 实验室采用装置甲制取氨气时,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水,圆底烧瓶中盛放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图示药品使用不正确,不能用来制取氨气,A正确;氨气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B错误;丙装置中发生反应:2NH3+3CuON2+3Cu+3H2O,可以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C正确;氨气不与水直接接触,能起防倒吸的作用,D正确。
6.B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向NaOH固体上滴加浓氨水,由于NaOH与H2O作用放热从而使NH3挥发。NH3能与HCl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Cl白色固体,NH3也能与H2SO4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2SO4,A项正确,B项错误;NH3与氯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该氯化物可以是AlCl3或MgCl2等,C项正确;NH3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是可溶性碱,D项正确。
7.(1) (2)N≡N (3)D (4)N2+3H22NH3 (5)C
解析:(1)N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则N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N2分子中含有三键,其结构式为N≡N。
(3)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其原因是氮气分子中存在N≡N键,氮氮三键性质稳定,破坏时需要吸收很高的能量,所以氮气性质不活泼,故答案为D。
(4)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化合生成氨气,则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5)氨气溶于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该操作可以检验氨气的存在,A不选;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操作可以检验NH3,B不选;浓硫酸是难挥发性的酸,此操作不能用于检验氨气,C选;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反应生成白色的烟,该操作可以检验氨气,D不选。
8.C A项,该反应属于固体间的加热反应,不能写成离子形式,错误;B项,加热条件下NH3·H2O分解为NH3和H2O,离子方程式应为N+OH-NH3↑+H2O,错误;D项,一水合氨是弱碱,不能完全电离,离子方程式应为Fe3++3NH3·H2OFe(OH)3↓+3N,错误。
9.C CaO能与水反应,使c(OH-)增大,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有利于氨气的逸出,A正确;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导致氨水溶液呈碱性,红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所以检验三颈烧瓶集满NH3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c,试纸变蓝色,证明NH3已收集满,B正确;三颈烧瓶内气体与外界大气压强之差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快,C点压强最小、大气压不变,所以大气压和C点压强差最大,则喷泉最剧烈,C错误;稀盐酸显酸性,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氨水溶液显碱性,因此氨气在酸性溶液中的吸收效率高于碱性溶液中的吸收效率,D正确。
10.C NH3与Cl2混合后,发生反应:8NH3+3Cl26NH4Cl+N2,40 mL NH3与15 mL Cl2刚好完全反应,此时气体由55 mL变为5 mL,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必然导致薄膜保鲜袋进入反应管,最终使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反应开始后,反应管内气体压强减小,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A正确;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生成NH4Cl固体,产生白烟,B正确;打开K后,因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所以水不会倒吸入反应管,C错误;利用上述反应原理,可判断管道是否泄漏氯气,D正确。
11.(1)①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g→ab→ef→d ③在装置C和A之间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2)2NH3+3CuON2+3Cu+3H2O
(3)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若溶液出现蓝色,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Cu2O;反之,则没有
解析:(1)①在装置C中用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制取NH3,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2NH3↑+CaCl2+2H2O;②装置连接顺序:制取氨气→氨还原性验证→产物水的检验→尾气处理,所以装置正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g→ab→ef→d;③氨气还原CuO生成水,为防止氨气中混入水蒸气的干扰,制取的氨气必须干燥,不能选择酸性干燥剂和无水氯化钙,可选用碱石灰干燥,即在装置C和A之间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2)氨气还原CuO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全部变为红色物质,无水CuSO4变蓝,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N2,即氨气还原CuO生成H2O、Cu和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N2+3Cu+3H2O。(3)根据信息:Cu2O+2H+Cu+Cu2++H2O可知,Cu2O能与稀硫酸、HCl等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所以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若溶液出现蓝色,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Cu2O;反之,则没有Cu2O。
3 / 4第2课时 氨和铵盐
课程 标准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的主要性质和制备。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铵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点突破(一) 氨气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2)探究氨的水溶性
实验 操作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中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并描述现象 ①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②烧瓶中氨的纯度越高越好; ③连接装置时要迅速,防止空气进入烧瓶; ④氨在烧瓶内保存时间不要太长
实验 现象 烧杯里的液体经玻璃管喷入烧瓶,形如喷泉,溶液变成
结论 氨 溶于水,氨的水溶液呈 性
2.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①NH3溶于水时,会与水结合生成NH3·H2O,并部分发生电离形成N和OH-:
。
②氨的水溶液俗称 ,显 性,能使酚酞溶液变 或使红色石蕊试纸变 。
(2)与酸的反应
氨可以与酸反应生成 。将两根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会产生大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与O2的反应
NH3中氮元素显 价,具有 性,在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下,能被O2氧化生成NO和H2O,化学方程式为 。
1.管道工人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如果管道某处漏气,会产生白色烟雾,原理是什么?氨遇浓硫酸也会产生白烟吗?(已知2NH3+3Cl2N2+6HCl)
2.某同学组装了一套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如何操作才能引发该喷泉实验?是先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还是先打开止水夹?
(2)某同学做喷泉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后将胶头滴管内的水挤入烧瓶内,并未产生喷泉,试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下列信息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NH3通过灼热的CuO后,黑色固体变红色,并产生无毒无污染气体。
(2)NO、NO2分别与NH3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无毒无污染气体。
1.氨水、液氨和一水合氨的区别
氨水 液氨 一水合氨
化学式 — NH3 NH3·H2O
分类 混合物,含多种成分 纯净物,氢化物 一元弱碱
成分 H2O、NH3、NH3·H2O、N、OH-、H+(极少) NH3 NH3·H2O
联系 氨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中含有NH3和NH3·H2O
2.喷泉实验
(1)使烧瓶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种方法
方法 装置 成因
减小 内压
增大 外压
(2)常见产生喷泉实验的组合
气体 NH3 HCl SO2、CO2、 NO2、Cl2 NO2 和O2
吸收剂 水或 盐酸 水或氢氧 化钠溶液 浓氢氧 化钠溶液 水
提醒
(1)NO2溶于水能形成喷泉,但溶液不能充满烧瓶,NO2和O2的混合气体体积比4∶1也能形成喷泉,溶液充满烧瓶。
(2)求氨水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时,视溶质为NH3。
(3)氨水密度小于1 g·mL-1,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4)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在推断题中作为解题突破口。
(5)NH3为非电解质,NH3·H2O为弱电解质,氨水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
2.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氨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的小
B.将蘸有浓氨水与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产生白烟
C.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其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水呈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氨水的密度小于水,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D.氨水中含有的微粒有NH3、NH3·H2O、N、OH-等
分点突破(二) 铵盐
1.铵盐
铵根离子(N)与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如 、 、 等都属于铵盐。
2.铵盐的物理性质
绝大多数铵盐 于水。
3.铵盐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NH4Cl受热分解: 。
②NH4HCO3受热分解: 。
(2)与碱反应
(NH4)2SO4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NH4Cl和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N检验
(1)实验探究
现象: 。
结论:铵盐与强碱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 ,离子方程式为 。
应用:①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②制取氨。
(2)N检验方法
取溶液(或固体)少许于小试管中,滴加浓NaOH溶液,加热,能产生使湿润的 试纸 的气体证明N的存在,反之则没有。
注意:铵盐与碱反应时,浓溶液或加热情况下以NH3形式逸出。
1.下列关于铵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其产物中都有氨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且其中的N元素均呈-3价
C.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浓烧碱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H-NH3↑+H2O
D.氯化铵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2.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入试管中,然后( )
A.加热,将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溶液
D.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分点突破(三)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探究一:实验室制取氨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氨的简易装置示意图。
【交流讨论】
1.试管A中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制取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里用该装置还能制取哪种气体?
2.如何检验试管B中已收集满氨?
3.试管B管口塞上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二:氨的制取及性质探究
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氨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改进装置,其中装置中的a、b、c、d、e、f均为注射器(部分)。
【交流讨论】
4.B装置中注射器c装有浓氨水,若将浓氨水注入氢氧化钠固体,即可制取氨。请你结合氨水的性质等知识,说明产生氨的原因。如果将氢氧化钠固体换成氧化钙固体,其他不变,还能产生氨吗?
5.打开K2,关闭其他开关,将注射器c的浓氨水慢慢注入试管中,看到注射器b中的现象是什么?若关闭K1、K2、K4、K6,打开K3、K5,如何判断C装置中的烧瓶已经收集满氨?待烧瓶中充满氨,关闭K5,打开K6,将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6.某同学根据铵盐受热分解的性质,认为可以采用加热NH4Cl来制取氨,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1.原理
NH4Cl和Ca(OH)2的固体混合物加热。
2.装置
(1)发生装置:固体+固体气体。
(2)净化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
3.收集方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4.验满方法
(1)方法一: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在试管口附近,若变蓝,说明已经收集满。
(2)方法二:用蘸取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生成,说明已经收集满。
5.尾气处理
在吸收氨气尾气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
6.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
(1)加热浓氨水
反应原理:NH3·H2ONH3↑+H2O。
(2)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
反应原理:将浓氨水滴加到固态碱性物质(如CaO等)上,消耗浓氨水中的水,同时放热,OH-浓度的增大也有利于促进NH3·H2O分解产生NH3。
名师点拨
(1)干燥NH3时不能用CaCl2,因为NH3会和CaCl2反应生成CaCl2·8NH3等物质。
(2)氨尾气处理时防倒吸原理(结合装置分析)
将NH3通入a装置时,因为NH3极易溶于水,使制取NH3的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水被吸入漏斗,水面下降,与漏斗口分离,在重力作用下,漏斗中的水又回落到烧杯中,达到防倒吸的目的;b装置与a装置相似,水倒吸进入球形干燥管中,因其容积较大,可达到防倒吸的目的;c装置利用了NH3不溶于CCl4而易溶于水的原理;d装置的水倒吸后留存于试剂瓶中,不会进入前面的装置。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024·绍兴高一期中)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氨气易液化,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B.氨气既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也可以用碱石灰干燥
C.用水吸收氨气可用图1所示装置防止倒吸
D.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NH3
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制备NH3:
(1)如果选用A装置作为氨气的发生装置,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选择图中的装置,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装置的使用顺序为A→ → → → (按气流方向,用大写字母表示)。
常见气体的制备、除杂、收集和尾气处理(探究与创新)
【典例】 拟用如图装置制取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
下列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的选项是( )
选项 气体 a b c d
A CO2 盐酸 CaCO3 饱和 Na2CO3 溶液 浓硫酸
B NH3 饱和NH4Cl 溶液 消石灰 H2O 固体 NaOH
C Cl2 浓盐酸 KMnO4 饱和 NaCl溶液 浓硫酸
D SO2 浓H2SO4 铜屑 浓H2SO4 固体 NaOH
【规律方法】
气体的制备一般按照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尾气处理顺序连接。
1.气体的发生装置
(1)加热固体药品制取气体(图①),如制取氨气。
(2)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图②),如制取二氧化碳。
(3)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反应加热制取气体(图③),如制取氯气。
2.气体的净化干燥装置
如果用液体试剂来除杂就选用图A装置,如果用固体试剂来除杂就选用图B、C装置。
3.气体的收集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要根据气体的水溶性、是否与氧气反应及气体的密度。一般有排空气法、排液(水)法,也可将气体直接装入贮气袋中。
(1)排空气法
(2)排液(水)法
4.尾气处理装置
对于有毒或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可以选择用吸收剂吸收、燃烧或装袋集中处理的方法。
【迁移应用】
1.如图装置用于气体的干燥、收集和尾气吸收,其中X、Y、Z对应都正确的是( )
选项 X Y Z
A 无水硫酸铜 氯气 饱和食盐水
B 氢氧化钠固体 氨气 水
C 氯化钙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溶液
D 碱石灰 一氧化氮 氢氧化钠溶液
2.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并探究氨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备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装置B收集氨时,氨的进气口是 (填“a”或“b”),说明选择的理由: 。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具有的性质是
, 。
(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的是 (填字母)。
1.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元素均为-3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只能跟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使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B.氨易溶解于水,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C.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
D.氨溶于水,溶液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3.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选项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H2SO4
D CO2 饱和NaHCO3溶液
4.(2024·重庆高一期中)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4Cl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的O2都要用纯氧
5.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三套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其中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同学制取氨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时,其中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的同学是 (填“甲”“乙”或“丙”)。
(3)为确定试管内是否已收集满氨,应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收集气体的试管口处,若观察到 ,则说明氨已收集满。
(4)三位同学都认为他们的实验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来制取纯净的氨,你判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同学是 (填“甲”“乙”或“丙”)。
第2课时 氨和铵盐
【基础知识·准落实】
分点突破(一)
师生互动
1.(1)小 700 (2)红色 易 碱 2.(1)①NH3+H2ONH3·H2ON+OH- ②氨水 弱碱 红 蓝
(2)铵盐 白烟 NH3+HClNH4Cl (3)-3 还原 4NH3+5O24NO+6H2O
探究活动
1.提示:若氯气管道漏气,发生反应:2NH3+3Cl2N2+6HCl、NH3+HClNH4Cl,产生的白烟是固体NH4Cl;难挥发性酸,如H2SO4、H3PO4不能形成蒸气,与氨不会产生白烟。
2.(1)提示:先打开止水夹,然后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极易溶于水,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2)提示:装置气密性不好;收集的NH3纯度较低;烧瓶不干燥等。
3.(1)提示:2NH3+3CuO3Cu+N2+3H2O。
(2)提示:8NH3+6NO27N2+12H2O、
4NH3+6NO5N2+6H2O。
自主练习
1.D A项,NH3极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B项,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C项,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D项,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能用于做喷泉实验。
2.C NH3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浓盐酸有挥发性,故两玻璃棒靠近有白烟即NH4Cl产生;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是酸性气体,NH3是碱性气体;NH3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D 氨水呈碱性是因为氨水中的NH3·H2O在水中发生部分电离,使溶液显碱性,A错误;氨水是一种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二者成分不同,B错误;氨水的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减小,C错误。
分点突破(二)
师生互动
1.NH4HCO3 (NH4)2SO4 NH4NO3 2.易溶
3.(1)①NH4ClNH3↑+HCl↑ ②NH4HCO3NH3↑+H2O+CO2↑ (2)(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N+OH-NH3↑+H2O 4.(1)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试纸变蓝 氨气 N+OH-NH3↑+H2O (2)红色石蕊 变蓝
自主练习
1.C 有的铵盐(如NH4Cl)受热分解产生氨,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氨,如硝酸铵分解不生成氨:NH4NO3N2O↑+2H2O,A错误;绝大多数铵盐易溶于水,但不是所有铵盐中的氮元素均呈-3价,如硝酸铵中硝酸根离子中的氮元素是+5价,B错误;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D错误。
2.D 铵盐与碱溶液共热反应生成氨,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向少量待检物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该物质是铵盐,D项正确。
分点突破(三)
探究活动
交流讨论
1.提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O2(2KClO32KCl+3O2↑)。
2.提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3.提示:防止氨与空气对流,便于收集到较纯净的氨。
4.提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过程是放热的,温度升高能够促使NH3·H2O分解放出氨;氧化钙与水反应也放出热量,所以也可以产生氨。
5.提示:可以看到注射器b中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发生反应:NH3+HClNH4Cl,白烟为NH4Cl固体小颗粒;待注射器e中棉团(酚酞)变红,说明氨已经收集满;关闭K5,打开K6,f中的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6.提示:不正确。NH4Cl受热分解得到NH3和HCl,两种气体在试管口遇冷又反应生成NH4Cl,得不到氨。
自主练习
1.A 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NH3和HCl在管口遇冷重新生成NH4Cl固体,①错误;浓氨水滴入氧化钙中,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H2O分解释放出NH3,②正确;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的混合物,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③错误;加热浓氨水,促使NH3·H2O分解释放出NH3,④正确。
2.B 氨气易液化,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A正确;氨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B错误;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而在CCl4中的溶解度小,CCl4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在下层,NH3通入CCl4层,可防止倒吸,C正确;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短管进、长管出,D正确。
3.(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C D C F
解析:(1)实验室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制取的氨气中混有水蒸气,需干燥除去,故发生装置后连接装置C,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择装置D,为防止水蒸气混入,在集气瓶后连接干燥装置C,装置F进行尾气处理,故装置连接顺序为CDCF。
【关键能力·细培养】
【典例】 提示:根据反应装置知,反应物必须是固液混合物(可加热),根据洗气装置知,气体不能与洗液反应,否则收集不到气体,根据干燥装置知,干燥剂只能吸收水且不能与要收集的气体反应。二氧化碳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HCl气体,A错误;氨气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洗气,B错误;氯气在饱和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小,可以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杂质,C正确;二氧化硫能够与NaOH反应,收集不到二氧化硫气体,D错误。
迁移应用
1.C Cl2尾气吸收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饱和食盐水,A错误;氨气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错误;氯化钙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C正确;一氧化氮气体与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D错误。
2.(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a 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3)极易溶于水 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碱性
(4)BD
解析:(1)实验室制取氨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进气导管要伸到烧瓶底部。(3)能形成喷泉,证明氨极易溶于水;观察到红色喷泉,说明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碱性。(4)A项装置不利于氨的吸收,B、D两项装置能防止倒吸,C项装置会发生倒吸。
【教学效果·勤检测】
1.B 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用,①③⑤正确;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5价,②错误;NH4HCO3既能与碱反应,又能与酸反应,④错误。
2.C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A正确;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等)可用来做喷泉实验,B正确;NH3·H2O不稳定,受热发生分解反应(NH3·H2ONH3↑+H2O),放出氨,C错误;氨水显弱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D正确。
3.B 由于H2S不与稀盐酸反应且在稀盐酸中溶解度较小,所以不能使烧瓶中气体压强显著减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现象,A错误;由于HCl气体极易溶于水且能与稀氨水反应,所以二者相遇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显著减小,从而形成喷泉现象,B正确;NO既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稀H2SO4反应,所以二者无法形成喷泉现象,C错误;CO2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且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所以不能形成喷泉现象,D错误。
4.C NH4Cl是常用化肥,而NaHCO3为小苏打,不含N、P、K元素,A错误;NH4Cl受热生成NH3、HCl,Na2CO3受热不易分解,B错误;NH3和NO2中氮元素存在中间价态,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NO与O2的反应不需要用纯氧,D错误。
5.(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乙 (3)试纸变蓝 (4)丙
解析:(1)根据题述装置图可知,三位同学制取氨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氨是碱性气体,能与浓硫酸反应,所以没有收集到氨的同学是乙。(3)若观察到试纸变蓝,则说明氨已收集满。(4)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水和CO2,要得到纯净的氨需要除去CO2和H2O,需要利用碱石灰,因此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同学是丙。
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