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5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实验用品】
试管、天平、量筒、酒精灯、铁架台、试管架、橡胶塞、乳胶管、胶头滴管、玻璃导管、陶土网、玻璃棒、药匙、棉花、镊子、火柴。
浓硫酸、铜片、硫粉、铁粉、Na2S溶液、酸性KMnO4溶液、NaOH溶液、H2SO3溶液、品红溶液。
【实验步骤】
1.S2-的还原性与H2SO3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 Na2S溶液,边振荡边向其中滴加H2SO3溶液,用浸NaOH溶液的棉团塞住试管口 试管中产生 色沉淀 Na2S被氧化,H2SO3被还原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 Na2S溶液,边振荡边向其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用浸NaOH溶液的棉团塞住试管口 紫红色褪去,试管中产生 色沉淀 S2-能被酸性KMnO4氧化成单质硫; 5S2-+2Mn+16H+ 5S↓+2Mn2++8H2O
2.浓硫酸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按下图连接好装置,向试管中加入1 mL浓H2SO4和一小块铜片并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表面有 ,铜片逐渐 ;试管底部有灰白色固体生成,品红溶液 浓H2SO4能被Cu还原为SO2; Cu+ 2H2SO4(浓) CuSO4+ SO2↑+ 2H2O
3.单质硫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1.0 g铁粉、0.5 g硫粉均匀混合放在陶土网上堆成条状。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混合粉末的一端,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玻璃棒 混合物保持红热;冷却后有 色固体生成 硫能被Fe还原为FeS; Fe+SFeS
1.哪些实验能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2.哪些实验能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3.铁粉、硫粉混合物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实现了哪些价态硫元素的转化?
【规律方法】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相互转化的思路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探究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要选择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如含+4价硫元素的物质可以选择二氧化硫或亚硫酸钠。
其次,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依据的是氧化还原理论,需要寻找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最后,提供表明相应转化实际发生的反应。
【迁移应用】
1.鸡蛋时间太久或放置时间过长,蛋黄上会产生一层“黑膜”,该黑膜的成分是硫化亚铁。这是由于鸡蛋里的蛋白质受热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有的氨基酸含硫元素,会形成硫化氢,而蛋黄中富含铁元素,当硫化氢遇到铁元素就形成了硫化亚铁,也就是蛋黄上覆盖的那层“黑膜”。
某同学由此联想到铁与硫单质的反应,为了验证铁与硫单质反应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该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已知:①FeS固体难溶于水,可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FeS+2H+Fe2++H2S↑。
②3S+6NaOH2Na2S+Na2SO3+3H2O。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混合粉末A中硫粉必须过量的原因是 。
(2)反应在“惰性环境”中进行的原因是 。
(3)操作②的作用是 ,也可改用 。
(4)操作③稀硫酸煮沸的目的是 。
(5)为检验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对D溶液的实验操作最好是 。
2.亚硫酸钠(Na2S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常用作防腐剂、漂白剂、脱氯剂等。为探究 Na2SO3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性质预测】
(1)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属于 S 元素的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实验验证】
实验 序号 实验试剂X 实验现象
ⅰ KMnO4溶液、稀硫酸 紫色褪去,变为无色
ⅱ Na2S 溶液、 稀硫酸 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
资料:酸性条件下,KMnO4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
【分析解释】
(2)实验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实验ⅱ中,能说明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的实验现象是 。
【继续探究】
(4)甲同学认为实验ⅱ的现象不能直接得出“Na2SO3具有氧化性”。
①对淡黄色浑浊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酸性溶液中的S具有氧化性,可产生S;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在酸性条件下,由于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S;
假设c:酸性溶液中的 S具有氧化性,可产生S。
②设计实验ⅲ证实了假设a和b不是产生S的主要原因。
实验ⅲ:向Na2S 溶液中加入 (填试剂),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溶液未变浑浊。
(5)结合实验ⅱ和ⅲ,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ⅱ中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 。
实验活动5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实验步骤
1.淡黄 淡黄 2.气泡冒出 溶解 褪色 3.黑
问题与讨论
1.提示:①向氢硫酸(H2S)中通入O2,出现黄色浑浊,化学方程式为2H2S+O2S↓+2H2O。②向氢硫酸(H2S)中通入Cl2,出现黄色浑浊,化学方程式为H2S+Cl2S↓+2HCl。
2.提示:①向少量溴水中通入SO2气体,溴水褪色,化学方程式为SO2+Br2+2H2O2HBr+H2SO4。
②向少量碘水中通入SO2气体,碘水褪色,化学方程式为I2+SO2+2H2O2HI+H2SO4。
③向含有少量KSCN的FeCl3溶液中通入SO2,溶液由红色变为浅绿色,化学方程式为SO2+2Fe3++2H2O2Fe2++S+4H+。
3.提示:铁粉、硫粉混合物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Fe+SFeS,实现了转化;S+O2SO2,实现了转化。
迁移应用
1.(1)防止因铁粉过量而使滤渣C中含有的铁粉与H2SO4反应,生成Fe2+干扰实验,过量的铁粉还能与可能存在的Fe3+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2)防止环境中的O2参与反应
(3)除去混合物中过量的硫粉 CS2
(4)防止稀硫酸中溶解的氧气氧化生成的Fe2+
(5)加入煮沸的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证明产物中有Fe3+;若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入过氧化氢溶液(或新制氯水),溶液显红色,则证明产物中有Fe2+
解析:(1)混合粉末A中硫粉必须过量,可防止因铁粉过量而使滤渣C中含有的铁粉与H2SO4反应,生成Fe2+干扰实验,同时过量的铁粉还能与可能存在的Fe3+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2)空气中的O2能与Fe2+反应,会影响实验,所以反应应在“惰性环境”中进行。
(3)3S+6NaOH2Na2S+Na2SO3+3H2O,操作②的作用是除去混合物中过量的硫粉,也可以利用硫的溶解性用二硫化碳。
(4)操作③稀硫酸煮沸的目的是防止稀硫酸中溶解的氧气氧化生成的Fe2+。
(5)为检验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具体操作是加入煮沸的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证明产物中有Fe3+;若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入过氧化氢溶液(或新制氯水),溶液显红色,则证明产物中有Fe2+。
2.(1)+4 (2)6H++5S+2Mn5S+2Mn2++3H2O (3)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
(4)①4H++2S2-+O22S↓+2H2O ②稀硫酸
(5)6H++S+2S2-3S↓+3H2O
解析:(2)由资料可知,酸性条件下,KMnO4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Na2SO3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H++5S+2Mn5S+2Mn2++3H2O。(3)Na2SO3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生成S,说明 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4)①空气中存在 O2,在酸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为4H++2S2-+O22S↓+2H2O;②实验ⅲ:向 Na2S 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溶液未变浑浊,说明没有S生成,稀硫酸可以提供假设a的S 和H+,提供b中的H+,空气中存在O2,则假设a、b不成立。(5)实验ⅲ证实了假设a和b不是产生S的主要原因,则实验ⅱ中Na2SO3和Na2S 反应生成S,离子方程式为6H++S+2S2-3S↓+3H2O。
2 / 3(共25张PPT)
实验活动5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深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实验用品】
试管、天平、量筒、酒精灯、铁架台、试管架、橡胶塞、乳胶管、
胶头滴管、玻璃导管、陶土网、玻璃棒、药匙、棉花、镊子、火柴。
浓硫酸、铜片、硫粉、铁粉、Na2S溶液、酸性KMnO4溶液、NaOH溶
液、H2SO3溶液、品红溶液。
【实验步骤】
1. S2-的还原性与H2SO3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
Na2S溶液,边振荡边向其
中滴加H2SO3溶液,用浸
NaOH溶液的棉团塞住试
管口 试管中产生
色沉淀 Na2S被氧化,H2SO3被
还原
淡
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
Na2S溶液,边振荡边向其
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
用浸NaOH溶液的棉团塞
住试管口 紫红色褪去,试
管中产生
色沉淀
淡
黄
2. 浓硫酸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按下图连接好装置,向试
管中加入1 mL浓H2SO4和
一小块铜片并加热,将产
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表面有
,铜片逐渐
;试管底部
有灰白色固体生
成,品红溶液
气泡冒
出
溶解
褪
色
3. 单质硫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1.0 g铁粉、0.5 g硫粉均
匀混合放在陶土网上堆成
条状。用灼热的玻璃棒触
及混合粉末的一端,当混
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
玻璃棒 混合物保持红热;
冷却后有 色
固体生成
黑
1. 哪些实验能实现 →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提示:①向氢硫酸(H2S)中通入O2,出现黄色浑浊,化学方程式
为2H2S+O2 S↓+2H2O。②向氢硫酸(H2S)中通入Cl2,出现
黄色浑浊,化学方程式为H2S+Cl2 S↓+2HCl。
2. 哪些实验能实现 →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提示:①向少量溴水中通入SO2气体,溴水褪色,化学方程式为
SO2+Br2+2H2O 2HBr+H2SO4。
②向少量碘水中通入SO2气体,碘水褪色,化学方程式为I2+SO2+
2H2O 2HI+H2SO4。
③向含有少量KSCN的FeCl3溶液中通入SO2,溶液由红色变为浅绿
色,化学方程式为SO2+2Fe3++2H2O 2Fe2++S +4H+。
3. 铁粉、硫粉混合物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实现了
哪些价态硫元素的转化?
提示:铁粉、硫粉混合物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Fe+S
FeS,实现了 转化;S+O2 SO2,实现了 转化。
【规律方法】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相互转化的思路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探究含有不同价态
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要选择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如含+4价硫元素的物质
可以选择二氧化硫或亚硫酸钠。
其次,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依据的是氧化还原理
论,需要寻找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最后,提供表明相应转化实际发生的反应。
【迁移应用】
1. 鸡蛋时间太久或放置时间过长,蛋黄上会产生一层“黑膜”,该黑
膜的成分是硫化亚铁。这是由于鸡蛋里的蛋白质受热分解成小分子
的氨基酸,有的氨基酸含硫元素,会形成硫化氢,而蛋黄中富含铁
元素,当硫化氢遇到铁元素就形成了硫化亚铁,也就是蛋黄上覆盖
的那层“黑膜”。
某同学由此联想到铁与硫单质的反应,为了验证铁与硫单质反应产
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该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已知:①FeS固体难溶于水,可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FeS+
2H+ Fe2++H2S↑。
②3S+6NaOH 2Na2S+Na2SO3+3H2O。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混合粉末A中硫粉必须过量的原因是
。
解析: 混合粉末A中硫粉必须过量,可防止因铁粉过
量而使滤渣C中含有的铁粉与H2SO4反应,生成Fe2+干扰
实验,同时过量的铁粉还能与可能存在的Fe3+反应,影响
实验结果。
防止因铁粉过量而使滤
渣C中含有的铁粉与H2SO4反应,生成Fe2+干扰实验,过量的
铁粉还能与可能存在的Fe3+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2)反应在“惰性环境”中进行的原因是
。
解析:空气中的O2能与Fe2+反应,会影响实验,所以反
应应在“惰性环境”中进行。
(3)操作②的作用是 ,
也可改用 。
解析:3S+6NaOH 2Na2S+Na2SO3+3H2O,操作②
的作用是除去混合物中过量的硫粉,也可以利用硫的溶解性
用二硫化碳。
防止环境中的O2参与反
应
除去混合物中过量的硫粉
CS2
(4)操作③稀硫酸煮沸的目的是
。
解析: 操作③稀硫酸煮沸的目的是防止稀硫酸中溶解的
氧气氧化生成的Fe2+。
防止稀硫酸中溶解的氧气氧化生
成的Fe2+
(5)为检验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对D溶液的实验操作最好是
。
解析:为检验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具体操作是加入煮
沸的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证明产物中有Fe3+;若溶
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入过氧化氢溶液(或新制氯水),溶液
显红色,则证明产物中有Fe2+。
加
入煮沸的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证明产物中有Fe3+;
若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入过氧化氢溶液(或新制氯水),
溶液显红色,则证明产物中有Fe2+
2. 亚硫酸钠(Na2S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常用作防腐剂、漂白
剂、脱氯剂等。为探究 Na2SO3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性质预测】
(1)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属于 S 元素的中间价态,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4
【实验验证】
实验序号 实验试剂X 实验现象
ⅰ KMnO4溶液、稀
硫酸 紫色褪去,变为无色
ⅱ Na2S 溶液、稀硫
酸 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
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
淡黄色浑浊
资料:酸性条件下,KMnO4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
【分析解释】
(2)实验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解析:由资料可知,酸性条件下,KMnO4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Na2SO3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H++
5S +2Mn 5S +2Mn2++3H2O。
6H++5S +2Mn
5S +2Mn2++3H2O
(3)实验ⅱ中,能说明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的实验现象是
。
解析:Na2SO3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
产生淡黄色浑浊,生成S,说明 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
加
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
浊
【继续探究】
(4)甲同学认为实验ⅱ的现象不能直接得出“Na2SO3具有氧化性”。
①对淡黄色浑浊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酸性溶液中的S 具有氧化性,可产生S;
假设c:酸性溶液中的 S 具有氧化性,可产生S。
4H++2S2-+
O2 2S↓+2H2O
②设计实验ⅲ证实了假设a和b不是产生S的主要原因。
实验ⅲ:向Na2S 溶液中加入 (填试剂),产生有臭鸡蛋
气味的气体,溶液未变浑浊。
解析:①空气中存在 O2,在酸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为4H++
2S2-+O2 2S↓+2H2O;②实验ⅲ:向 Na2S 溶液中加入稀硫
酸,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溶液未变浑浊,说明没
有S生成,稀硫酸可以提供假设a的S 和H+,提供b中的H+,
空气中存在O2,则假设a、b不成立。
稀硫酸
(5)结合实验ⅱ和ⅲ,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ⅱ中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
因: 。
解析:实验ⅲ证实了假设a和b不是产生S的主要原因,则实验ⅱ中
Na2SO3和Na2S 反应生成S,离子方程式为6H++S +2S2-
3S↓+3H2O。
6H++S +2S2- 3S↓+3H2O
感谢欣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