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9 22: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原始人(古人类)这种获取食物的方式能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将会迎来了怎样的机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2013年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的一部3D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一经上映便轰动全球。电影讲述了原始人一家穴居生活的故事。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抢夺鸵鸟蛋为食,躲避野兽的追击……
新课导入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学习目标: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认识我国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约2万年前
距今1万年左右
再经过2000多年
人们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南方栽培稻,北方开始栽培粟和黍(证据?)
农作物的推广;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同时,家畜饲养出现。
稻(去壳后称大米)
粟sù(俗称小米)
黍shǔ(去皮称黄米)
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并开始进行人工培育。阅读课本P9,归纳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
浙江出土的炭化稻粒
刀耕火种:把地上的草木用火烧掉之后,把地上的草木灰作为肥料直接进行播种(费时费力/地利退化)。
耜耕阶段:用耒耜(木制)或磨制石器翻整土地,土地得到重复利用。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兴起后,为提高效率,人们进行农业耕作的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之为“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的改进意味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读“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归纳重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①分布广,数量多。
②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思考:这些遗址为何沿江、沿河分布?
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形平坦、便于农业生产。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意义:人们生活有了保障,开始走向定居。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得以发展后,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人类的发展迎来重大变革,根据下列材料,归纳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
河北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家鸭骨
安徽卞家山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耒耜
石磨盘石磨棒
饲养家畜
农业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生活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下图,进行归纳。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出现(定居)、磨制石器的发展,成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人类必须的生活用具,又可以作为生产工具的陶器此时应运而生。
相关史事
远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被称为:稻作农业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南方地区?)
河南中部的舞阳贾湖遗址(P11)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1、概念解析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2、分布范围
3、遗址代表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会打水井
种植水稻
干栏式建筑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掌握雕刻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
【史料实证】结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阅读课本后归纳河姆渡人的生活,完成表格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读左图,说说河姆渡人的房屋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房屋?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想象/复原图
房屋特点
①以竹木为要主建筑材料;
②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家畜。
建造原因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采取干栏式可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杆、稻叶、稻谷
河姆渡氏族生活在多水潮湿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土质比较松软,盛行骨(耒)耜翻地。耜是一种铲状工具,一般是木制的,由于木质容易腐朽,木耜的实物资料罕有发现,河姆渡遗址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木耜仅发现了1件,而骨耜却发现了170多件,均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使用时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长木柄,再用藤条绑紧木柄头。用骨耜翻地,可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地力,延长土地可供种植水稻的年限。
在第一次发掘的400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一层或多层由稻谷、稻壳、芦苇、茎叶等混杂而成的堆积层……有学者推测,堆积层的厚度原先当在1米以上;假定当时的平均厚度为1米,而其中的四分之一为稻谷和谷壳,则换算成稻谷的重量当在120吨以上。
——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视频中介绍了哪两种文化类型,分布在什么流域?
类型:①仰韶文化; ②大汶口文化
流域:黄河流域
①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②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哪些?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距今约6000年
黄河中游——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
制作陶器
饲养家畜
纺织制衣
三、仰韶文化代表---半坡遗址
【史料实证】结合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阅读课本后归半坡居民的生活,完成下列表格
半坡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三、仰韶文化代表---半坡遗址
读左图:请你说说半坡人房屋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房屋特点
地表向下挖圆形穴坑,坑中设立柱支撑,三面封闭,一面开放
半地穴式房屋剖面示意图
建造原因
气候环境的影响。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陶埙(乐器) 装饰品 纺纶 骨锥
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
三、仰韶文化代表---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在遗址内你还能看到以下这些物品……
半坡人物质和精神生活
已较为丰富
三、仰韶文化代表---半坡遗址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关于“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寓意至今尚无定论,考古界和学术界围绕其形成了多种猜想,
1.图腾崇拜说:半坡部落以鱼为图腾,人面与鱼纹结合,代表“人神同形”或“人与图腾共体”,体现对鱼的敬畏与崇拜,也可能是部落身份的标志。
2.巫师祭祀说:人面为巫师形象,鱼纹是巫师沟通神灵的“媒介”,图案描绘的是巫师头戴装饰、借助鱼灵进行祭祀、招魂或祈福的场景(如与儿童瓮棺用途结合,可能是为夭折儿童招魂)。
3.生殖崇拜说:鱼的繁殖能力极强,古人视其为“多子”的象征,人面与鱼纹结合,表达了半坡人对人口繁衍、部落兴旺的期盼。
4.自然崇拜与生活映射说:鱼是半坡人(仰韶文化)重要的食物来源,图案是对渔猎生活的反映,同时可能融入了对“水”“鱼”等自然力量的崇拜。
探索历史之谜
你的看法呢?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不同点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地处流域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农具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相同点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稻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磨制石器,
粟、黍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制作陶器、会制衣
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方式,说说他们的异同点
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发展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制作陶器。
问题探究
考古学家在西坡遗址还发现了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200平方米
想一想:这么大的房子是谁住的?
墓葬中随葬品出现明显的差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三、仰韶文化代表---西坡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位于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了……
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
大汶口文化随葬品——成套玉器和成套陶器
墓葬: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无所有。表明当
时已经出现 ,也说明了当时的 发达。
贫富分化
制陶技术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
相关史事: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蛋壳黑陶杯
三、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人们制作陶器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纹样,称为“彩陶”。仰韶文化施彩的陶器有盆、钵、瓶、罐等,图案包括鱼、鸟、花、太阳、星辰和几何纹样等。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城和西辽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知识拓展
钓鱼岛
南海诸岛
鲵鱼纹陶瓶
人面鱼纹陶盆
花瓣纹陶钵
六角星纹陶罐
回旋勾连纹陶盆
鸟纹陶钵
思考与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说说你印象中的史前社会?
距今约6000年,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饲养家畜,制作乐器、陶器,会纺织制衣。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河姆渡文化的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住干栏式建筑,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雕刻。
北方旱作农业
南方稻作农业
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5900-4400年,制陶技术发展
出现贫富分化。
农业产生
定居生活
课堂小结
练习巩固
2.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具有差异性特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C
1.从下面的几幅图片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远古人类过上定居生活 B.远古人类会手工业制作
C.远古人类会种植农作物 D.远古人类的商业很发达
A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D
练习巩固
4.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山东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居民还未走向定居 B.原始手工业品种类单一
C.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使用铁器生产水平很高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