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生 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人生 教学设计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5 12: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概括提炼能力,找出文中对人生所设的四个比喻。
2.分析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4.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对人生所做的四个比喻,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难点:
对文中四个比喻及含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是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会面对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说出关于人生的格言警句……同学们,人生确实是丰富多彩的。现在让我们看看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图片,简单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提示字词:
A.读准下列字音:
瞭望瞻望攫取鲑鱼
B.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前两个造句)
流连乐此不疲微不足道停滞不前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并找出作者对人生的四个比喻。
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生好比是攀登高塔、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
三、研讨理解:
1.朗读第一个比喻部分,讨论: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这里同学们可以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比喻是比较细致形象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挖掘。比如,“一百来级”指的是一百多岁。“在某一级阶梯从脚下消失”指的是人的死亡。“最初攀登时”“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越往上走”“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和人们对世界的心理感受过程是一致的……
这里有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参上说“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能拘泥于这个答案,因为这个答案明显是片面的、肤浅的。这句话还应指“大多数人”在心理、思想上所达到的高度,他们或由于自身智力和能力所限,或由于缺乏奋斗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高度,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只能庸庸碌碌地终其一生,所以“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加上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2.请同学们继续讨论:
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课后一题的第2小题)
在这里教师可以视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顺利解决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如学生不能顺利解决教师则给以一定的引导:课文在写每种人时都有一些关键词使我们理解起来更容易,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些词。如写“地洞”段:“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写“广阔领域”段:“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写“工场”段:“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
四、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后,这次感知是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上。
1.明确:课文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这四个场面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高塔”部分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是包含所有人的。后面三大人群则分别写了三类人,这三类人只是分别代表一个局部性的人群,而这三类人合起来并不等于人类的全部。
2.既然这三种人不是人类的全部,那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人呢?这三种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体会作者表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五、探究解疑:
通读全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语句)吗?
此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所以可讨论的问题也不是特别固定,比如全文的最后一句就很不好理解:“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学生找出的问题主要也用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
六、感悟人生:
学了本文,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认识?你想做三种人中的哪一种人?(或者是这三种人都不是你的人生理想,那么你想有怎样的人生?)
此处的讨论仍然是开放性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此处事关生活观、人生观等重大的原则问题,所以在学生的观点出现偏差时,教师还要做一些启发引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