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带有人格化形象的语言,体会其多种特点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把握课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学习文章中所讴歌的多种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对课文中精湛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品味。
教学准备:电脑多媒体投影配乐朗读所需的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一教时的关键内容:有关一般森林形象的诗句;经过概括的有关峡谷和
地下森林形成经过的语句。
二导入新课程:
教师:(简要概括本文语言和主旨给人的震撼力量,并点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三播放课文有关段落的录音。
四指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点明语言品味的四个角度:
1褒贬词语的感彩。
2字词的选用与锤炼
3不同句式的作用(语气的委婉与斩截)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主要从14—20自然段找出语言中可圈可点之处(从其他段落中找亦可)
五由教师提出一些典型之处组织学生品味。
(一)典型的褒贬词语的作用。
(二)字词的选用和锤炼:
▲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
“地下”。
——如把“跳进”一词换成“走进”或“跌进”,把“献身”一词换成“投身”
好不好?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上面这句有没有可以修改得更准确的字词?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该句的主语是什么?主语和谓语搭配是否恰当?)
讨论和交流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三)不同句式的作用(语气的委婉与斩截)
▲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
都来了。
▲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如果把“也许”一词换成“因为”,把“不是”,“而是”换成“也许是”……
“也许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1)拟人: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种子、大风、山泉、阳光、小草的富有人格化形象
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着重指出该文通篇使用拟人手法。
(2)排比: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说明树的品种之多)
▲一粒,几十粒,几百粒……(说明树的种子数量之多,源源不断。)
▲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棣,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说明地下森林的
大家族,色彩斑斓,也说明昔日幽暗单色的峡谷现在变得五彩缤纷。)
(3)反复: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说明经历了漫长岁月。直接反复和间接反复同时运用。)
(4)对比:
▲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在我的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
▲粗壮的双臂伟岸的成材/▲干枯得意
(把地下森林和小草进行多角度的对比。从形象、声音到神情。)
▲敬仰钦佩毅然献身/▲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探,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把地下森林和阳光对待不幸的峡谷的态度进行对比。)
六总结归纳本文语言的特色:
对偶排比波澜惊,
巧用对比褒贬明,
叠词多彩添音韵,
炼字遣词达意精。
七总结归纳地下森林的主要美德。
热爱生命的奋斗,
渴望光明的追求,
坚韧顽强的毅力,
赤诚无私的奉献。
八归纳主旨:
通过追溯峡谷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热情讴歌了在逆境中苦苦奋斗,
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九布置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谢谢你的启迪》
——读《地下森林断想》有感
(题目中的“你”可理解为地下森林,也可理解为作者,更可理解为这篇散文。)
教师展示短诗一首,以示抛砖引玉。
地下森林留英名,
精湛语言撼人心,
骄子呐喊震天庭,
万众一心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