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课件 学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课件 学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30 20:06:09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实验目的】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过程中的作用,体会化学的价值。
2.认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实验用品】
 器材:烧杯、导线、电流表。
试剂: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
【实验过程和结论】
1.电极材料的实验
(1)用导线将电流表分别与两个电极相连接,使两个电极接触。
实验操作 电极材料 电流表指针 解释
锌片、 铜片
锌片、 石墨棒 不偏转
(2)将电极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
锌片上有气泡,石墨棒上无气泡
2.原电池实验
选择不同的电极材料,以及稀硫酸、导线和电流表,组装原电池,如图:
试验其能否产生电流,并作出解释。
编号 电极材料 实验现象 解释
① 锌片、铜片 锌片上无气泡,铜片上有气泡,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 锌片、 石墨棒 锌片上无气泡,石墨棒上    ,电流表指针   
③ 铜片、 石墨棒 无明显现象
1.根据以上实验,说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要素,以及组装原电池的操作注意事项。
2.能否用铁片作为电极代替铜锌原电池中的锌片?为什么?
【迁移应用】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提示:苯是非电解质)(  )
A.左瓶的灯泡发光
B.右瓶的铜棒变粗
C.右瓶中铁棒为正极
D.左瓶:Fe-2e-Fe2+
2.原电池原理的发现和各种电池装置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下列关于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n为原电池的负极
B.Zn电极质量减小65 g时,产生 1 mol 气体
C.外电路电流从Zn经导线流向Cu
D.Cu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3.为了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某化学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其装置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原电池原理填写下表:
装置序号 正极 负极反应式 阳离子 移动方向





(2)电极类型除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外,还与      有关。
(3)根据上述电池分析,负极材料是否一定参加电极反应?    (填“是”“否”或“不一定”),请举例说明:                       。
(4)指出下列电池的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甲酸性     ,丙碱性     。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实验过程和结论
1.(1)不偏转 没有电解质溶液,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锌片上有气泡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石墨棒与稀硫酸不反应
2.构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有气泡 偏转 构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无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不能构成原电池
问题与讨论
1.提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有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发生,使电子在导线中转移,产生电流。
2.提示:铁片代替锌片后,铁能够与稀硫酸反应,仍然具备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仍然有电流产生。
迁移应用
1.B 苯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用导线将Fe和Cu相连插入苯中,不能形成原电池,故左瓶的灯泡不发光,A、D错误;右瓶中用导线将Fe和Cu相连插入CuSO4溶液中,形成原电池,Fe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Cu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故右瓶的铜棒变粗,B正确,C错误。
2.C 锌的活泼性强于铜,Zn为原电池的负极,A正确;电池总反应为Zn+2H+Zn2++H2↑,Zn极减少65 g即1 mol,产生1 mol H2,B正确;Zn为原电池的负极,Cu为原电池的正极,外电路电流从Cu经导线流向Zn,C错误;Cu为原电池正极,Cu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发生的反应为2H++2e-H2↑,D正确。
3.(1)
装置序号 正极 负极反应式 阳离子移动方向
甲 Al Mg-2e-Mg2+ 铝极
乙 Pt Fe-2e-Fe2+ 铂极
丙 Mg Al-3e-+4OH-[Al(OH)4]- 镁极
丁 Al Cu-2e-Cu2+ 铝极
戊 石墨 CH4-8e-+10OH-C+7H2O 石墨
(2)电解质溶液的性质
(3)不一定 上述五个原电池中,戊装置的负极材料没有参与反应,其他电池的负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4)减弱 减弱
解析:(1)甲电池:在稀硫酸中,镁比铝活泼,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铝为正极,H+在铝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乙电池:铁比铂活泼,铁为负极;丙电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铝与NaOH溶液反应,铝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铝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丁电池:常温下,浓硝酸使铝钝化,铜溶解,铜为负极;戊装置:碱性甲烷燃烧电池中,甲烷所在的铂极为负极,空气所在的石墨电极为正极。(2)通过比较甲、丙电池可知,电极都是铝、镁,由于电解质溶液不同,故电极类型不同,即电极类型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都有关。(3)大多数电池的负极材料参与反应发生氧化反应,燃料电池的负极材料不参与反应,可燃物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等在负极区发生氧化反应。(4)根据溶液中离子参加反应情况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2 / 3(共20张PPT)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实验目的】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过程中的作用,体会化学的
价值。
2. 认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实验用品】
 器材:烧杯、导线、电流表。
试剂: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
1. 电极材料的实验
(1)用导线将电流表分别与两个电极相连接,使两个电极接触。
实验操作 电极材料 电流表指针 解释
锌片、铜片

锌片、石墨
棒 不偏转 不偏转
没有电解质溶液,不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
【实验过程和结论】
(2)将电极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




锌片上有气泡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锌片上有气泡,
铜片上无气泡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与稀硫
酸不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
锌片上有气泡,
石墨棒上无气泡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石墨棒与
稀硫酸不反应
2. 原电池实验
选择不同的电极材料,以及稀硫酸、导线和电流表,组装原电池,
如图:
试验其能否产生电流,并作出解释。
编号 电极材料 实验现象 解释
① 锌片、铜
片 锌片上无气泡,铜
片上有气泡,电流
表指针偏转

② 锌片、 石墨棒 锌片上无气泡,石
墨棒上
,电流表指针

③ 铜片、 石墨棒 无明显现象

构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
电能
 有气
泡 
 
偏转 
构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
电能
无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不能构
成原电池
1. 根据以上实验,说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要素,以及组装原电
池的操作注意事项。
提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
非金属)作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有一个能自
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不
同的区域发生,使电子在导线中转移,产生电流。
2. 能否用铁片作为电极代替铜锌原电池中的锌片?为什么?
提示:铁片代替锌片后,铁能够与稀硫酸反应,仍然具备构成原电
池的条件,仍然有电流产生。
【迁移应用】
1.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提示:苯是非电解质)(  )
A. 左瓶的灯泡发光
B. 右瓶的铜棒变粗
C. 右瓶中铁棒为正极
解析:  苯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用导线将Fe和Cu相连插入苯
中,不能形成原电池,故左瓶的灯泡不发光,A、D错误;右瓶中
用导线将Fe和Cu相连插入CuSO4溶液中,形成原电池,Fe是负极,
电极反应式为Fe-2e- Fe2+,Cu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
2e- Cu,故右瓶的铜棒变粗,B正确,C错误。
2. 原电池原理的发现和各种电池装置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下列关于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Zn为原电池的负极
B. Zn电极质量减小65 g时,产生 1 mol 气体
C. 外电路电流从Zn经导线流向Cu
解析:  锌的活泼性强于铜,Zn为原电池的负极,A正确;电池
总反应为Zn+2H+ Zn2++H2↑,Zn极减少65 g即1 mol,产生1
mol H2,B正确;Zn为原电池的负极,Cu为原电池的正极,外电路
电流从Cu经导线流向Zn,C错误;Cu为原电池正极,Cu上氢离子
得电子生成氢气,发生的反应为2H++2e- H2↑,D正确。
3. 为了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某化学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其
装置如图:
(1)根据原电池原理填写下表:
装置 序号 正极 负极反应式 阳离子移
动方向
甲 Al 铝极
乙 Pt 铂极
丙 Mg 镁极
丁 Al 铝极
戊 石墨 石墨
Al
Mg-2e- Mg2+
铝极
Pt
Fe-2e- Fe2+
铂极
Mg
Al-3e-+4OH- [Al(OH)4]-
镁极
Al
Cu-2e- Cu2+
铝极
石墨
CH4-8e-+10OH- C +7H2O
石墨
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甲电池:在稀硫酸中,镁比铝活泼,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铝为正极,H+在铝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乙电池:铁比铂活泼,铁为负极;丙电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铝与NaOH溶液反应,铝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铝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丁电池:常温下,浓硝酸使铝钝化,铜溶解,铜为负极;戊装置:碱性甲烷燃烧电池中,甲烷所在的铂极为负极,空气所在的石墨电极为正极。
(2)电极类型除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外,还与
有关。
解析: 通过比较甲、丙电池可知,电极都是铝、镁,由
于电解质溶液不同,故电极类型不同,即电极类型与电极材
料、电解质溶液都有关。
 电解质溶液的性
质 
(3)根据上述电池分析,负极材料是否一定参加电极反应?
(填“是”“否”或“不一定”),请举例说明:


解析: 大多数电池的负极材料参与反应发生氧化反应,
燃料电池的负极材料不参与反应,可燃物如氢气、一氧化
碳、甲烷、乙醇等在负极区发生氧化反应。
 不一
定 
 上述
五个原电池中,戊装置的负极材料没有参与反应,其他电池
的负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4)指出下列电池的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甲
酸性 ,丙碱性 。
解析:根据溶液中离子参加反应情况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减弱 
 减弱 
感谢欣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