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磁铁特性与应用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3.2电磁相互作用 ③列举常用的不同形状的磁铁。 ④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举例说出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学业要求 ①能举例说明磁铁具有磁力;能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简单的实验,比较磁铁对不同物质的吸引作用。 ②能使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实物模型,能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具有实物制作的兴趣,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想法。 ③能描述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知道科技产品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能应用身边常见材料和简单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玩磁铁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承接“认识常见物体”“物质的基本属性” 等前期学习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 “磁性” 这一特殊属性,为高年级学习复杂电磁知识搭建基础框架,是物质科学领域从基础属性认知向能量与相互作用探究过渡的重要桥梁。 本单元围绕磁铁展开,先通过玩磁铁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探究磁铁性质。接着开展隔物吸铁等实践,了解磁铁磁力作用特点。最后以磁铁的应用,呈现磁铁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整体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探究,认识磁铁特性与应用 。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 科学思维: ①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②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 ①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 ②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责任态度: ①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技术、工程与社会”和“工程设计与物化”的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磁铁能吸引什么》《隔物吸铁》《磁铁的妙用》等3课构成,紧紧围绕磁铁特性探究展开,层层递进,构成完整认知链。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是基础,通过让学生用磁铁测试铁钉、铜钥匙等多样物体,分类 “能吸引” 与 “不能吸引” 的物品,归纳出磁铁能吸引铁、镍、钴等金属的 “磁性” 核心概念,完成对磁铁基础特性的认知。第2课《隔物吸铁》深化探究,以不同材质、厚度的阻隔物做实验,得出磁铁可穿透轻薄非磁性物体,但磁性会随阻隔物厚度增加而削弱的结论,解答磁性作用条件问题。第3课《磁铁的妙用》则联结生活实例,设计磁性应用,实现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迁移。 三课遵循发现特性、探究规律到应用规律的科学思维,从分类归纳到对比分析再到综合设计,持续进阶,形成点、线、面知识网络,契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助力科学素养提升。
主题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多接触过磁铁相关物品,如冰箱磁贴、磁性玩具、指南针,对磁铁能吸东西有模糊的感性认知,部分学生能说出磁铁吸铁的简单现象,但缺乏对磁性、磁极、磁力作用条件等概念的系统理解。学生对玩磁铁类动手活动兴趣极高,能快速投入实验,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学需从生活经验切入,引导学生将零散感知转化为科学认知,将探究任务拆解为小步骤,用趣味情境维持注意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能准确说出常见磁铁的基本形状与名称。 (2)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科学思维: (1)通过预测-实验-分析,发展逻辑推理思维,学会依据证据推导结论。(2)对比不同磁铁实验现象,运用归纳、比较思维,总结磁铁性质规律。 探究实践: (1)能自主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步骤,选择合适材料,规范操作并记录现象。 (2)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关注磁铁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体会科学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磁铁吸物品 准备玻璃珠、回形针、木棍等物品,小组领取后用磁铁去吸这些物品,把能吸起来的和不能吸起来的分别放进小组的两个分类盒。 设计意图:活动设计将抽象的磁性转化为 “能吸起来 / 吸不起来” 的直观现象,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磁性的具象认知。
任务2 名称:磁铁吸金属 准备铜钥匙、钢尺等金属物品,先让学生预测哪些能被吸,填预测栏;开展验证活动,小组用磁铁吸这些金属,对比预测和结果,填写验证结果栏;交流分享每个小组的预测和验证情况。教师引导总结,结合课本知识讲解磁铁磁性及镍的特点。 设计意图:先预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发现认知冲突,构建准确的知识体系。
任务3 名称:磁铁形状 准备不同形状磁铁图片,让学生观察,认识磁铁形状。阅读资料,区分天然磁铁和人造磁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磁铁认识磁铁外形的多样性,知道磁铁不仅仅是人造的还有自然的,丰富学生对磁铁的感性认知。
任务4 名称:自制磁铁 小组活动1:尝试用钢钉在磁铁一端摩擦制作简易磁铁,用自制 “磁铁”吸回形针,感受磁化现象。 小组活动2:用自制的磁化螺丝刀吸螺丝,并讨论磁化螺丝刀优点。 设计意图:将抽象磁化现象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实验,并将课堂探究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与验证 呈现练习本、塑料片、布、水、空气等 “隔物”,让学生猜想:磁铁隔着这些物品能不能吸铁?鼓励大胆说想法,简单记录猜想。 分组实验,明确分工,依次隔物吸铁、隔着水吸铁、隔着空气吸铁,组内分享实验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首先,给予思考空间,激活前认知,培养科学猜想习惯,为后续验证做铺垫。其次,通过亲身体验、分工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培养动手、观察、协作能力,感受科学验证过程,积累实证意识。最后,提炼实验成果,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科学概念,学会归纳总结,提升科学表达与思维能力。
任务6 名称:吸力比较 呈现不同形状、大小磁铁,让学生先预测吸力大小,再用借助书本测吸铁页数和借助尺子测吸铁距离两种方法,分组比较吸力,记录数据,简单分析形状、大小对吸力有啥影响。 设计意图:探究磁铁特性,培养预测 - 验证思维,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深化对磁铁的认知。
任务7 名称:让纸蜻蜓 “飞” 起来 给每组发放彩纸、回形针、细线、小木块、磁铁。教师示范剪简单纸蜻蜓形状,强调使用剪刀安全;讲解粘贴回形针、拴线的要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纸蜻蜓→粘回形针→拴线连重物。做好后,尝试用磁铁靠近纸蜻蜓,观察能否让它 “飞”。 各组展示的成果,分享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互相观察不同小组纸蜻蜓 “飞” 的高度、磁铁放置位置差异,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隔物吸铁知识,提升动手协作能力,体验 “做中学” 乐趣,感受科学现象的奇妙。
任务8 名称:生活联系 展示磁扣眼镜盒、磁性队徽、磁扣笔记本等物品,让学生说说 “哪里用到隔物吸铁”;再让学生找身边类似物品,交流分享,感受科学与生活关联。 设计意图:拉近科学与生活距离,让学生体会科学应用价值,激发用科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玩具中的磁铁 呈现课本中钓鱼玩具、星形迷宫玩具、画板玩具的清晰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红笔标磁铁位置、黑笔标吸附物位置。每组选派代表上台,拿着标注好的图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磁铁和吸附物,教师补充讲解,明晰磁铁在这些玩具里借助磁力实现游戏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任务实践,锻炼学生观察、动手标注能力,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借助熟悉的玩具,让学生初步感知磁铁应用,从具象事物建立对磁铁作用的认识。
任务10 名称:会“爬树”的甲虫 分发磁铁、玩具甲虫、线绳、空心管,引导学生观察材料并思考 “如何让甲虫沿空心管“爬树”。 指导学生用线绳连接玩具甲虫和磁铁,磁铁在管内、甲虫在管外,移动管内磁铁,观察甲虫 “爬树” 现象。 交流操作方法与遇到的问题,共同调整并验证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 “甲虫爬树” 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磁铁特性、锻炼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激发科学兴趣,增强成就感与探索勇气。
任务11 名称:磁性物品的工作原理 (1)展示课本中擦窗器、手机支架、门吸、门帘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 “这些磁性物品是怎么工作的”,鼓励用简单画图、动作演示等方式表达想法。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用通俗语言解释。 (2)阅读资料,认识磁铁带来的不利影响。 设计意图:围绕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物品切入,探究磁铁工作原理,提升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让学生明白磁铁在生活里的实用价值,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任务12 名称:会 “游水” 的小鸭子 发放准备好的材料(彩纸、磁铁、小鸭子模型部件、剪刀等),学生分组或独立制作,提醒安全使用工具,鼓励创意改造。让学生把 “游水小鸭子” 放在装水的容器演示,介绍制作思路与磁铁运用,互相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落实课本实践作业,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维能力,在制作中深化对磁铁磁力应用的理解,通过展示分享增强成就感与表达能力,延续学习热情。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磁铁能吸什么 1. 能否准确说出磁铁能吸引的物质,区分生活中物品能否被磁铁吸引;能否清晰描述不同形状磁铁的特点,知晓天然吸铁石与人造磁铁的区别。 2. 能否基于已有认知合理预测,验证后准确分析结果,总结磁铁吸引规律;能否从实际使用等角度,有条理地思考、表达,体现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 3. 能否规范操作,按步骤自制磁铁,观察磁化效果;能否主动观察、探索,准确找出如文具盒磁扣、冰箱门磁条等,记录过程并清晰汇报。 4. 课堂实验能否与同学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讨论、分享 ,是否展现出好奇心与求知欲,主动拓展对磁铁应用的认知,体现对科学技术与生活联系的关注。 第2课时:隔物吸铁 1. 能否理解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的核心特性;能否解释 “纸张固定在黑板上” 的原理;能否掌握磁力大小与磁铁大小、形状的关系,能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规律。 2.预测是否基于观察和经验,合理推理;对比实验数据,能否逻辑推导磁力差异的结论;能否用准确、全面的语言概括磁铁的神奇本领。 3. 能否规范执行两种实验方法(①借助书本测 “吸铁页数”;②借助尺子测 “吸铁距离”),关注关键细节,准确填写实验表格,记录真实数据,过程完整。 4. 能否与同伴分工明确,主动分享想法,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积极参与 “纸蜻蜓飞起来” 拓展活动,主动寻找生活中 “隔物吸铁” 的应用实例。 第3课时:磁铁的妙用 1. 能否准确阐述磁铁在不同物品中工作利用的磁学原理。 2. 分析磁性物品工作原理时,能否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从现象推导本质,逻辑是否连贯;在设计 “会爬树的甲虫”“会游水的小鸭子” 等磁铁玩具时,能否创新思考,结合磁学知识和创意,构建合理、新颖的制作思路。 3. 玩磁铁玩具并标注磁铁与吸附物位置活动中,操作是否规范,能否精准识别、标记,体现实践动手能力;制作 “会爬树的甲虫”“会游水的小鸭子” 等实践任务里,能否依据材料,按步骤完成制作,遇到问题能否调试、解决。 4. 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与同学协作交流,尊重他人观点,体现团队合作态度。对 “磁铁可能损坏电子产品等” 知识,能否在后续学习、生活中践行,如主动避免磁铁与磁卡、手机等放置一起,展现责任意识。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磁铁能吸什么 1. 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镍等金属制品,区分能被吸引和不能被吸引的物品、金属;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科学观念) 2.能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磁铁吸引的物质共性。(科学思维) 3. 用磁铁吸物品、金属实验中,能规范操作,清晰记录;自制磁铁,观察磁性传递现象。(探索实践) 4. 能积极参与讨论、分工协作,尊重他人意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关注对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责任态度) 第2课时:隔物吸铁 1. 认知磁铁特性,知道 磁铁能隔着空气、水、纸张、塑料等多种物体吸铁,理解磁铁的吸力大小与自身大小、形状有关。(科学观念) 2. 基于磁铁的外观特征预测其吸力差异;对比实验数据,逻辑推导不同磁铁的吸力强弱结论;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归纳磁铁的 “神奇本领”。(科学思维) 3. 规范完成两种实验方法,关注实验细节;动手制作“纸蜻蜓飞起来” 装置,实践隔物吸铁的应用。(探索实践) 4. 主动与同伴 分工协作,分享实验想法,倾听他人意见;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索实践) 第3课时:磁铁的妙用 1. 能准确说出磁铁在常见磁性物品中利用磁极相互作用的工作原理。(科学观念) 2. 运用归纳、推理思维,从现象推导磁学本质,提升逻辑分析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能结合磁学知识和创意,构思新颖、合理的制作方案,培养科学想象力与创造力。(科学思维) 3. 完成玩磁铁玩具并标注磁铁与吸附物位置任务,强化对磁铁特性的感知;独立或合作完成磁铁玩具制作,依据材料尝试调试、解决问题。(探索实践) 4. 积极参与协作,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养成良好团队合作与交流习惯;树立科学使用磁铁的责任意识,践行科学态度。(责任态度)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 )内。 1. 下列材料中能被磁铁吸引的是( )。 A. 塑料尺 B. 铁钉 C. 木块 2. 要捡起一堆木屑中的回形针,最合适的方法是( )。 A. 用磁铁吸取 B. 多找几个朋友一起拾取 C. 一个一个慢慢拾取 3. 这个实验说明磁铁具有( )。 A. 能吸铁 B. 能指示南北 C. 能隔空吸铁 4. 想使钢针具有磁性,正确的做法是( )。 A. 用条形磁铁的一端来回摩擦钢针 B. 用条形磁铁的一端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 C. 用条形磁铁的中部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 5.下列( )是圆形磁铁。 6. 磁铁隔着下列物体,依然能吸铁的是( )。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 )内打√,错误的打 。 7. 当远离磁铁时,磁力会逐渐减弱。( ) 8 “磁铁钓鱼” 游戏中,用铝制鱼钩也能轻松钓到 “鱼”。( ) 9. 磁性黑板、冰箱门、门吸等都利用了磁铁的磁性。( ) 10. 银行卡可以和磁铁放在一起存放。( ) 11. 蹄形磁铁没有磁极。( ) 12. 磁铁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也能吸铁。( ) 三、连一连 四、综合题 1. 下列这些磁性物品是如何工作的?(任选一个) 2. 纸张不能直接被磁铁吸住,为什么可以被磁铁固定在黑板上? 参考答案 一、BACB CB 二、√ √ √ 三、 四、 1. 擦窗器:由相互吸住的两块磁铁夹住玻璃,使一边的擦窗布带动另一边同步移动。 手机支架:支架上有磁铁,手机贴片机上含有铁质材料,二者相互吸附固定。 门吸:门上各装有含磁铁零件,当门靠近时,磁性产生吸力将门固定。 门缝磁性密封条:门边装有磁性条,与门框上的对应材料相互吸住,帮助门紧密关闭或固定。 2. 纸张不能被磁铁直接吸住,但黑板内部(或黑板表面)含有铁质金属,磁铁吸住的是铁质部分,从而让纸被夹在磁铁和黑板之间,起到固定作用。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磁铁能吸什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磁铁能吸什么》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磁铁基本性质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此前对常见物体属性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本课聚焦于探究磁铁的磁性,即能吸引哪些物体。教学内容分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磁铁能吸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探究。 第二部分:开展探究活动。首先用磁铁吸各种物品,按能否吸起来分类,初步感知磁铁的吸引对象;接着用磁铁吸各种金属,先预测再验证,深入探究磁铁对不同金属的吸引情况,同时认识镍这种金属及其作用;然后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了解天然吸铁石和人造磁铁;最后进行自制磁铁的动手活动,如将钢钉、螺丝刀在磁铁一端摩擦后去吸相应物品,感受磁化现象,并讨论能吸铁的螺丝刀的优点。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索过程,总结得出磁铁具有磁性,能吸铁、镍等金属制品,并且知道可以利用磁铁的磁性以及磁化现象来认识和使用相关物品,理解磁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日常接触过各种物体,对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观特征有一定认知,但对于磁铁的磁性以及能吸引的物体类型缺乏系统了解。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类能力,但观察往往不够细致全面,分类时也容易只关注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进行更深入、有条理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二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不断发展,对实验类活动兴趣浓厚,不过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随意性,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操作指导和规范。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镍等金属制品。 (2)区分能被吸引和不能被吸引的物品、金属。 (3)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 科学思维:能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磁铁吸引的物质共性。 探究实践: (1)用磁铁吸物品、金属实验中,能规范操作,清晰记录。 (2)自制磁铁,观察磁性传递现象。。 态度责任: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分工协作,尊重他人意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2)关注对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磁铁能吸引铁、镍等金属。 难点:通过实验理解磁性传递现象,区分磁铁能吸引的金属与其他材料。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磁铁吸物体知道磁铁能吸金属能基本能不能磁铁吸金属知道磁铁能吸金属中的铁和镍能基本能不能磁铁形状知道磁铁形状名称,能区分天然磁铁和人造磁铁能基本能不能自制磁铁知道磁性能传递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AI情景,导入主题教师活动1 1. 播放AI视频。 2. 出示磁铁实物,告诉学生这就是AI视频中的磁小萌,提出核心问题:你玩过磁铁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磁小萌神奇魔法 学生回忆自己玩磁铁经历活动意图说明:运用AI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生活回忆。环节二:磁铁吸物品教师活动2 准备各种材料,引导学生用磁铁进行分类。具体设计如下: 1. 材料准备:彩色玻璃球、回形针、木棍、夹子、橡皮、积木等。 2.实验方法 用磁铁逐一接触各种物体,按“能否吸起”分类。 3.交流实验发现。 追问:凡是金属都能被磁铁吸起吗?学生活动2 小组里分工合作,一人用磁铁接触物品,一人记录实验结果,一人将不同物品分类摆放。 展示记录结果: 能吸起的:②④ 不能吸起的:①③⑤⑥ 磁铁能吸起金属——铁,木头、塑料、玻璃、橡胶不能被磁铁吸起。 活动意图说明:活动设计将抽象的磁性转化为 “能吸起来 / 吸不起来” 的直观现象,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磁性的具象认知。环节三:磁铁吸金属教师活动3 准备各种金属物品,引导学生先预测,然后验证,将金属物品分成两类。具体设计如下: 1. 材料准备:铜钥匙、钢尺、铅坠、铝罐、螺丝、1元硬币等。 2. 实验方法 ①先预测 ②再验证:用磁铁逐一接触各种金属 ③按“能否吸起”分类 3. 填写实验记录表 4. 教师实验解释 (1)钢尺的材料是钢。钢是铁和碳组成的合金 ,其中铁的含量很高 ,所以钢尺能被磁铁吸起。 (2)硬币表面镀了一层镍。镍能被磁铁吸起。 (3)引导学生通过AI智能体查阅资料,说说镍的特点和作用。 (4)解释概念: 磁铁能吸起铁和镍的“神奇本领”就是磁性。 5. 知识小结: 磁铁具有磁性,能吸铁、镍等金属制品。学生活动3 小组先预测,后分工合作:一人用磁铁接触物品,一人记录实验结果,一人将不同物品分类摆放。 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能吸起的:②⑤⑥ 不能吸起的:①③④ 镍跟铁一样是银白色的,非常坚硬,且耐腐蚀。它的用途很广,在金属表面镀上薄薄的一层,不仅可以防止生锈,还可以使物品变得美观。活动意图说明:先预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发现认知冲突,构建准确的知识体系。环节四:磁铁形状教师活动4 1. 磁铁的形状各种各样。观察图片,运用“_____像______;或____是_______形状。”的句式描述磁铁形状。 教师小结: 根据磁铁形状,它们分别叫做: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环形磁铁和球形磁铁。 2. 观察比较两块磁铁的不同 教师补充:自然界中天然的能吸铁的石头叫吸铁石。现在大多数磁铁都是人造的。学生活动4 ①长条形状 ②像马蹄掌 ③圆形 ④环形 ⑤球形 第一个:天然的,比较粗糙 第二个:人造的,比较精致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不同磁铁认识磁铁外形的多样性,知道磁铁不仅仅是人造的还有自然的,丰富学生对磁铁的感性认知。环节五:自制磁铁教师活动5 1. 磁化钢针 (1)材料准备:钢针、磁铁、回形针 (2)制作方法 将钢钉在磁铁一端按照同一方向反复摩擦几下,再吸一吸回形针。 (3)交流实验结果。 2. 磁化螺丝刀 (1)材料准备:螺丝刀、磁铁、螺丝 (2)制作方法 螺丝刀在磁铁一端按同一方向摩擦几下,再吸一吸螺丝。 (3)交流实验结果。 3. 结合图片分析能吸铁的螺丝刀有什么优点? 学生活动5 利用所给的材料按方法制作磁化钢针,并验证磁化效果。 形针被吸起,说明钢针已经磁化,具有磁性。 利用所给的材料按方法制作磁化螺丝刀,并验证磁化效果。 螺丝被吸起,说明螺丝刀已经磁化,具有磁性。 讨论交流: 第一个:高处拧螺丝,磁螺丝刀吸住螺丝,防止掉落。 第二个:电脑维修时,吸住小螺丝,避免掉进机器里。活动意图说明:将抽象磁化现象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实验,并将课堂探究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
7.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什么 磁性:能吸铁、镍 形状:条形、马蹄形、圆形、环形、球形 用途:防止掉落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下列材料中能被磁铁吸引的是( )。 A.塑料尺 B.铁钉 C.木块 2.要拾起一堆木屑中的回形针,最合适的方法是( )。 A.用磁铁吸取 B.多找几个朋友一起拾取 C.一个一个慢慢拾取 3.想使钢针具有磁性,正确的做法是( )。 A.用条形磁铁的一端来回摩擦钢针 B.用条形磁铁的一端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 C.用条形磁铁的中部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 4. 下列哪个磁铁是马蹄形磁铁?( )。 5.找出磁铁能吸引的物体和磁铁不能吸引的物体,请你连一连。 【参考答案】 BABB 作业布置: 借助铁钉,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用到了磁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