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讲义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讲义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4:56: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语文九上第五单元复习讲义
一、重点字词梳理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多音字
●形近字
●词语解释
搽 chá:用粉末、油类等涂。
玄虚 xuán xū: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形容神秘莫测, 使人摸不透。
渺茫 miǎo máng: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也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麻醉 má zuì: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 cuī cán:使人或物受到严重的损害。
诓骗 kuāng piàn:欺骗,骗取。
怀古伤今 huái gǔ shāng jī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也作“伤今怀古”。)
埋头苦干 mái tóu kǔ 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褒义词)
舍身求法 shě shēn qiú fǎ: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后继 qián pū hòu jì: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前仆后继:侧重于不怕牺牲,多形容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前赴后继:侧重于奋勇前进,多形容不怕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自欺欺人 zì qī qī rén: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贬义词)
不足为据 bù zú wéi jù:不能作为依据。
●考考你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答案】A【解析】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读读写写
多音字
●形近字
●词语解释
凶险 xiōng xiǎn:形容(情势等)危险可怕,也形容凶恶阴险。
视察 shì chá:察看,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
轻信 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虚妄 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盲从 máng cóng:比喻自己没有主见,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做事。
折扣 zhé kòu:买卖货时,照原标价减去的成数。
流俗 liú sú: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习惯,多含贬义。
墨守 mò shǒu:形容固执拘泥,不会变通。(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停滞 tíng 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停滞:侧重指长时间的停止,表示因受阻而不能顺利进行。停留:侧重指暂时停止而不继续前进。)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含贬义)
●考考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墨守成规的方法造出来的。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答案】B【解析】B项,褒贬失当。“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词语含有贬义,不能用来形容汉字的造字方法。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读读写写
●词语解释
探求 tàn qiú: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
创意 chuàng yì: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压榨 yā zhà:比喻剥削或搜刮。
根深蒂固 gēn shēn dì gù: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出自《老子》:“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行之有效 xíng zhī yǒu xiào:实行起来有成效。
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不倦:侧重表示非常勤勉,一般用于工作、学习等方面。废寝忘食:侧重表示十分专注,除用于工作、学习外,还可用于其他感兴趣的方面。)
持之以恒 chí zhī yǐ héng:长久坚持下去。(褒义词。)
不言而喻 bù yán ér yù: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 qīng ér yì jǔ: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
●考考你
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两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关系之上的,是根深蒂固的,不能被忽略的。
B.他和专题组人员一道,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理论上提出了创新认识,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C.听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好消息,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
D.别让岁月在马不停蹄的错过中远去,别让青春在轻而易举的辜负中离去,别让友情在不知不觉的陌路中淡去。
【答案】C【解析】C选项里“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与语境不符,应该用“不可名状”。
第21课 《创造宣言》
●词语解释
中伤 zhòng shāng: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 dùn 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 lǔ dùn:愚笨,不敏锐。
懦夫 nuò fū:软弱胆小的人。
豢养 huàn yǎng:喂养,比喻收买培植爪牙。
灌溉 guàn gài: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 zì bào zì qì: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自暴自弃:偏重在自己糟蹋、鄙弃自己,语义较重。妄自菲薄:偏重在自己小看、轻看自己,语义较轻。自轻自贱:偏重在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低下。)
山穷水尽 shān qióng shuǐ jìn: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 zǒu tóu wú lù: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考考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件事不管是谁做的,我们一定要查他个山穷水尽。
B.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克服,不能自暴自弃。
C.写作文时,我们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D.张医生自认回天乏术,能治好这个病人。
【答案】B【解析】A项,“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自暴自弃”指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项,“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回天乏术”比喻没有办法使危急的局势好转,或使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综合演练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压榨(zhà) 诓骗(kuāng) 探求(tàn) 根深蒂固(dì)
B.玄虚(xuán) 停滞(zhì) 豢养(huàn) 契而不舍(qiè)
C.灌溉(gài) 繁殖(zí) 譬如(pì) 求神拜佛(fú)
D.模式(mù) 懦夫(nuò) 中伤(zhòng) 反复推敲(qiāo)
2.下列句中红色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骆宾王才华绝世,身世飘零,遭际坎坷,他的书信也都怀古伤今,一咏三叹,苍凉飘逸。
B.我再三向他解释事情的原委,可他就是不听,真是不言而喻。
C.他的这番话在他的演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D.ofo 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中坦言:“我们不希望 ofo 和摩拜单车打到山穷水尽再合并。”
【答案】B不言而喻:指不用说话就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使用错误。
二、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2.顾颉刚,字铭坚,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3.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4.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文体知识
1.文体知识----议论文。
(1)论证方式。
立论文是以作者正面树立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为主的说理文章。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论点和论题。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
(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
分论点的作用: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
●小试牛刀
题一:请判断以下各句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怀疑与学问( 论题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点 )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不是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点 )
(5)谈创造性思维(论题)
题二: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B.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观点,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C.合理的论证,只要选用恰切的论据就可以。
D.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答案】C “只要选用恰切的论据就可以”有误。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2.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②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③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三、课内知识点
1.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小试牛刀
题一:《谈创造性思维》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文中的设问句还有:
(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设问的作用有: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题二:下面文中设问句有何作用?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明确:引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层层深入地论述问题,同时使语言活泼。
2.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1)定义: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个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2)特点: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3)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答题格式: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小试牛刀
题一:说说下列语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明确:比喻论证,把点滴的创造比作屋檐水,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我们要重视点滴创造这个观点。
题二:文中画线句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一些琐事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暂时告别写作。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再拿起笔去写,就会觉得很生疏,像一个迷路的人似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每每这时,我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一样,需要沉淀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找到写作的感觉。这说明: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得常常擦拭,否则,就会布满灰尘。当我们忙于攫取外物,并为之坚持奋斗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时,那颗心其实早已面目全非。
明确:比喻论证。作者将“人的心”比作“镜子”,生动阐明了“得常常擦拭”心灵,保持内心纯洁的道理,通俗易懂。
四、阅读复习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议论方式:驳论。
◆驳论方法: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论证思路导图:
直接反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先前: 信“地”
信“物” 从来没相信过自己——他信力
信“国联” 都不是自信力,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现在:求神拜佛 ——自欺力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间接反驳: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素养提升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然后是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典题演练
请写一段文字,反驳“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未必成。你的“志”若是反人类的,你必如希特勒之流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你仅有志,却不努力,仍不会成功;你有志,也努力,但不讲方法,怕也不会成功。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论证思路导图
◆素养提升
1.论证严密
本文分析事理透辟,逻辑严密。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又如对“怀疑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等五步。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很周密。
2.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典题演练
班级活动中有同学们说“平凡人成不了真英雄”,你不会选用下面那一项来劝说他( )
A.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去、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B.千千万万志愿者和180万名环卫工人默默奉献、不畏艰险,他们是真英雄。
C.战斗在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数百万名快递员积极出力、日夜奔忙,他们是真英雄。
D.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定宇医生撰文表示,面对凶猛的疫情,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平凡人也能成为真英雄。
【答案】D张定宇医生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符合“平凡人可以成为真英雄”的观点。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中心论点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论证思路导图
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①渊博的知识
必需要素: ②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2.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 ③持之以恒的毅力
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①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区分依据
②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素养提升
1.运用了形式新颖的材料。
我们在学习过的议论文中,接触的“材料”,主要是生活事例、历史史实、名人名言真理道理等,从某个层面上说,都是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
本文不仅有这些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以往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幅图表,而用文字进行叙述,那么需要怎么讲才能描述清楚这四个图形 又需要怎么讲才能把“四种答案都正确”讲清楚 而事实上,作者因为运用了图表,只需要用简洁的语言稍作解释,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
2.模拟读者立场,回答读者所需、所疑。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将读者假想于眼前,并从读者的立场来设想问题,予以解决。
比如开头用图表抛出四个图形和问题,作者是这么说的:“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你若选择的是 B,那就喜你答对了。......”再如,作者讨论完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关键要素后,用问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将议论引向深入,这两个问句恰恰针对了普通读者读完前文后会产生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但那是“天才”们的事,和我无关。正是由于作者在论述问题时基于读者立场,所以他阐述的观点和运用的材料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第21课 创造宣言
▲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论证思路导图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素养提升
1.运用排比和比喻,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与生动性。
文章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如:“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段,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又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只要有一滴汗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还有许多语句运用比喻修辞,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
2.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和批驳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举反例来批驳错误观点。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已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时候,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法一一进行辩驳的。
五、议论文阅读考点
考点一:论点的考查
1.找寻论点。
(1)标题:标题有时可以充当论点,有时不可。但不管标题是不是论点,都能够给我们找论点而指出方向(有时标题是论题,我们可以结合论题和文章内容得出论点)。
如:《厚道》一文,标题即为词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论题。我们再结合文章内容就可得出“我们做人做事要厚道”的论点。
(2)文章首句:文章首句即交代论点。
(3)开头(1-3段):通常格式为文章开头先讲述事例或引用名言,然后再以总结性词语(因此、所以、由此可见、可见、总而言之、事实上、换句话说等)引出文章论点。
(4)文章中间:有时论点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
(5)结尾:有时,论点也常出现在结尾的位置。
较多情况下,论点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概括论点。
在题干明确要求“概括论点”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文章原话。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格式:
论点:我们做人/做事/文章特定范畴+要/不要+论题
●小试牛刀
概括下面文段的论点。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初学的一个重要的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象学打拳,刚学会几个动作,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明确: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
3.标题、开头、结尾作用
●小试牛刀
题一:《创造宣言》开头两段文字和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题二: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考点二:论据的考查
1.概括事实论据。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什么事怎么样;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论据的作用。
分析论据作用时,要看所分析的论据是从属于哪一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还是从属于分论点。
3.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观点一致。首先要审清题目,看是要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要补充道理论据。
补写论据要做到:论点与论据统一;叙述角度合理;平时多积累;语言简明扼要。
(1)补充事实论据,可举名人事例,不但有更大的说服力,而且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更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2)补写道理论据,要补写一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俗语或诗词等。
●小试牛刀
(1)说说下面文段的论据类型?并用简要语言概括本段的两个论据的内容。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明确:事实论据。①德摩斯梯尼克服天资差的缺陷,苦练50年,终成演说家;②陈正之克服反应迟顿的缺陷,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2)请为下面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地告诉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 “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
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3)班级活动中有同学们说“平凡人成不了真英雄”,你不会选用下面那一项来劝说他( )
A.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去、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B.千千万万志愿者和180万名环卫工人默默奉献、不畏艰险,他们是真英雄。
C.战斗在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数百万名快递员积极出力、日夜奔忙,他们是真英雄。
D.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定宇医生撰文表示,面对凶猛的疫情,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平凡人也能成为真英雄。
【答案】D张定宇医生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符合“平凡人可以成为真英雄”的观点。
4.论据顺序能否调换。
5.文章某一论据能否删去。
●小试牛刀
考点三: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作者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证:作者引用……证明了……的论点,使说理更深刻、透彻,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作者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强调)了… …的论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答题思路:判断方法→找准观点→表达效果
●小试牛刀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道理论证)
B.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举例论证)
C.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正反对比论证)
D.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举例论证)
【答案】D 【解析】D句运用的是道理(引用)论证。
考点四:分析论证过程
解题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其实,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方式:
① 文章(段)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 引出……论题。
② 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 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 反面进行论证。
④ 最后得出……的结论 / 强调……的中心论点 / 发出……的号召 / 提出……的希望。
●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方法指导】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树靶子(摆敌论点)—打靶子(驳敌论点、驳敌论据、驳敌论证)—立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题格式】
首先,(摆出对方论据,)提出对方的论点;其次,进行直接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次,运用论证方法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强调意义/发出呼吁(希望)。
●小试牛刀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段,梳理文段的论证思路。
其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青史留名。岳飞虽被奸臣所逼却仍精忠报国的忠诚,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的诚信,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马克思虽然一生多次被驱逐但决不放弃对伟大理想追求的执著,他们的这种高尚人格正是从事惊天伟业的基础。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正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人物。
明确:这段话首先指出具有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青史留名的观点。接着列举中外名人的事例来印证这一点。然后进一步阐明,具有光芒四射人格的人物是“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代表,而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书写而成的,以此揭示了这些人能够成就事业青史留名的原因。
题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鲁迅先反驳错误的观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举了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等四种人的例子进行论证。
考点五:议论文语言考查
(1)生动性【结合手法分析作答即可】
(2)严密性【以某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例】
●小试牛刀
下面某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明确: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工夫。
思路解析:本题考察反复使用某个词的作用。反复使用某个词在议论文中一般是强调观点。相对一个段落,强调中心句的观点。
下面第②段中的“大概”能否删去 请说出理由。
②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明确: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考点六:结合文章或材料,谈启示感悟,拓展延伸
解题思路:
1.把握主旨: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有链接材料,那么每则材料分别是什么意思;
2.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可能是写自己的学习、生活,也可能是写你掌握的来自生活的材料(但要看题干是否有这个要求,是怎么要求的);
3.体会思考:我读了文章以后有了什么思考。
把上述三项内容综合起来,发生碰撞,连缀成文字,组织并理顺语言。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宣言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0张PPT)
..................................................................................
九 年 级 上 册 第 五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搽 玄虚 渺茫 麻醉 摧残
诓骗 怀古伤今 埋头骨干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省悟 脊梁 诬蔑 脂粉
字词学习
chá
xuán
miǎo
cuī
kuānɡ


xǐnɡ

miè
zhī
与言语有关,故左边为“讠”。
读读写写
字词梳理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注意读第二声。搽粉、搽碘酒。
注意“脊”读第三声。
多音字
( )笼罩
( )鸟笼

lǒnɡ
lónɡ
( )埋头苦干
( )埋怨

mái
mán
( )抹杀
( )抹布
( )拐弯抹角




【串句记忆法】 
为了改变奴仆( )的地位,他们前仆( )后继地进行着斗争。


只在“埋怨”一词中读mán,其他时候均读mái。
只在表“向前跌倒”之意时读pū,其他情况一般读pú。
多音字
渺( )渺茫
缈( )缥缈
miǎo
miǎo
诓( )诓骗
框( )门框
眶( )眼眶
kuānɡ
摧( )摧残
催( )催促
璀( )璀璨
cuī
【串句记忆法】 
虽然他只是一个收入不多的篾( )匠,但他蔑( )视那种唯利是图的经营之道。
miè
miè
kuànɡ
kuànɡ
cuī
cuǐ
形近字
形近字
搽 chá:用粉末、油类等涂。
玄虚 xuán xū: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形容神秘莫测, 使人摸不透。
渺茫 miǎo máng: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也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麻醉 má zuì: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 cuī cán:使人或物受到严重的损害。
诓骗 kuāng piàn:欺骗,骗取。
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 huái gǔ shāng jī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埋头苦干 mái tóu kǔ 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 shě shēn qiú fǎ: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后继 qián pū hòu jì: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 zì qī qī rén: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 bù zú wéi jù:不能作为依据。
也作“伤今怀古”。
褒义词。
贬义词。
前仆后继:侧重于不怕牺牲,多形容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前赴后继:侧重于奋勇前进,多形容不怕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答案】A【解析】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
考考你
凶险 视察 轻信 虚妄( )
盲从( ) 折扣( ) 流俗( )
墨守( ) 停滞( ) 不攻自破
程颐( ) 譬如( ) 腐草为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zhé

zhì


yínɡ
duò
shú

wànɡ
mánɡ

与眼睛相关,下面是“目”。
读读写写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多音字
( )曾经
( )曾祖父

cénɡ
zēnɡ
【串句记忆法】  据记载(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 )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zǎi
zài
记少余多法:“载”表“年”或“记载、 刊登”之意时读zǎi;其余情况读zài,如“装载、下载”等。
辨( )辨别
辩( )辩论
辫( )辫子
萤( )萤火虫
荧( )荧光
莹( )晶莹
yínɡ
yínɡ
biàn
biàn
biàn
形近字
yínɡ
以义辨形
萤:为昆虫。
荧:与光有关。
莹:有“光洁像玉的石头”之意。
凶险 xiōng xiǎn:形容(情势等)危险可怕,也形容凶恶阴险。
视察 shì chá:察看,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
轻信 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虚妄 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盲从 máng cóng:比喻自己没有主见,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做事。
折扣 zhé kòu:买卖货时,照原标价减去的成数。
流俗 liú sú: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习惯,多含贬义。
墨守 mò shǒu:形容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 tíng 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含贬义。
墨守成规: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停滞:侧重指长时间的停止,表示因受阻而不能顺利进行。
停留:侧重指暂时停止而不继续前进。
●词语解释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B【解析】B项,褒贬失当。“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词语含有贬义,不能用来形容汉字的造字方法。
考考你
创意( ) 压榨( ) 对称( )
汲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不言而喻( )
锲而不舍( ) 轻而易举 探求 行之有效
持之以恒
chuànɡ
zhà
chèn




qiè
“蒂”与植物相关,故为“艹”头。
“锲”只有qiè一个读音。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读读写写
【串句记忆法】 尽管极有创( )意的作品被大家否决了,但这并未对他造成创( )伤。
chuànɡ
chuānɡ
【口诀记忆法】两花同根并蒂( )莲,缔( )结同盟互相连,洗耳谛( )听前人言。




多音字
( )锲而不舍
( )宿舍
shě
shè
形近字
恒( )持之以恒
桓( )盘桓
垣( )断壁残垣
hénɡ
huán
yuán
择( )选择
泽( )沼泽
译( )翻译
锲( )锲而不舍
挈( )提纲挈领
契( )默契



qiè
qiè

探求 tàn qiú: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
创意 chuàng yì: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压榨 yā zhà:比喻剥削或搜刮。
根深蒂固 gēn shēn dì gù: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行之有效 xíng zhī yǒu xiào:实行起来有成效。
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 chí zhī yǐ héng: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 bù yán ér yù: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 qīng ér yì jǔ: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
词语解释
出自《老子》:“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褒义词。
褒义词。
孜孜不倦:侧重表示非常勤勉,一般用于工作、学习等方面。
废寝忘食:侧重表示十分专注,除用于工作、学习外,还可用于其他感兴趣的方面。
【答案】C【解析】C选项里“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与语境不符,应该用“不可名状”。
考考你
中伤( ) 遁词( ) 鲁钝( )
懦夫( ) 豢养( ) 灌溉( )
烟囱( ) 塑像( )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崇拜 倘使 繁殖
读读写写
zhònɡ
dùn
dùn
nuò
huàn
ɡài
cōnɡ
与水相关,故为“氵”旁。
意为“投奔”,不要写成“头部”的“头”。

字音易错。
字词清单
第21课 《创造宣言》
多音字
zhònɡ
zhōnɡ
( )监护
( )监生

jiān
jiàn
【串句记忆法】在辩论赛的辩论过程当中( ),应尊重对手,不可出语中( )伤。
形近字
溉( )灌溉
概( )大概
慨( )慷慨
ɡài
ɡài
豢( )豢养
誊( )誊抄
誉( )美誉
huàn
ténɡ
kǎi

懦( )懦夫
孺( )妇孺皆知
濡( )相濡以沫
nuò


【口诀记忆法】樵( )夫砍木柴,伤心人憔( )悴,坐在礁( )石上。
qiáo
qiáo
jiāo
中伤 zhòng shāng: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 dùn 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 lǔ dùn:愚笨,不敏锐。
懦夫 nuò fū:软弱胆小的人。
豢养 huàn yǎng:喂养,比喻收买培植爪牙。
灌溉 guàn gài: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 zì bào zì qì: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 shān qióng shuǐ jìn: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 zǒu tóu wú lù: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词语解释
暴,糟蹋。
自暴自弃:偏重在自己糟蹋、鄙弃自己,语义较重。
妄自菲薄:偏重在自己小看、轻看自己,语义较轻。
自轻自贱:偏重在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低下。
【答案】B【解析】 A项,“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自暴自弃”指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考考你
C项,“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回天乏术”比喻没有办法使危急的局势好转,或使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综合演练
题一: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案】B。不言而喻:指不用说话就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使用错误。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属鲁迅(作者)后期杂文。
2.顾颉刚,字铭坚,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3.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4.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二)文体知识
1.文体知识----议论文。
(1)论证方式。
立论文是以作者正面树立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为主的说理文章。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论点和论题。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
(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
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
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
分论点的作用: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
●小试牛刀
题一:请判断以下各句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怀疑与学问( 论题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论点 )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不是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论点 )
(5)谈创造性思维(论题)
题二: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B.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观点,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C.合理的论证,只要选用恰切的论据就可以。
D.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答案】C “只要选用恰切的论据就可以”有误。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2.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②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③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课内知识点
1.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小试牛刀
《谈创造性思维》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文中的设问句还有:
(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设问的作用有: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下面文中设问句有何作用?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引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层层深入地论述问题,同时使语言活泼。
2.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1)定义: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个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2)特点: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3)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答题格式: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小试牛刀
说说下列语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明确:比喻论证,把点滴的创造比作屋檐水,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我们要重视点滴创造这个观点。
文中画线句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一些琐事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暂时告别写作。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再拿起笔去写,就会觉得很生疏,像一个迷路的人似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每每这时,我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一样,需要沉淀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找到写作的感觉。这说明: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得常常擦拭,否则,就会布满灰尘。当我们忙于攫取外物,并为之坚持奋斗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时,那颗心其实早已面目全非。
比喻论证。作者将“人的心”比作“镜子”,生动阐明了“得常常擦拭”心灵,保持内心纯洁的道理,通俗易懂。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议论方式:驳论。
◆驳论方法: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的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阅读复习
▲论证思路导图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对方论据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直接反驳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现在:
—他信力
—自欺力
先前
都不是自信力,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求神拜佛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e7d195523061f1c01ef2b70529884c179423570dbaad84926380ABC1F97BAEF0C8FC051856578EAB7874501A1FFE158C4981707381814BCC4D9A8E3554438DEE4FBCF5A5B4D2A8B0989AB57E8BAC65EBE4A47EBC1CA324CC3D7E9009600B0397A6BA5B9536B8953BB71AC5679B6066985A8763849E751458F2DD38B58888E2256E347D35CA8102E907211206EF347046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举例正面论证
间接反驳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然后是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素养提升
有志者,事未必成。你的“志”若是反人类的,你必如希特勒之流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你仅有志,却不努力,仍不会成功;你有志,也努力,但不讲方法,怕也不会成功。
请写一段文字,反驳“有志者事竟成”。   
典题演练
▲论证思路导图
(1、2):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3)事实和依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亲眼所见,一种是传说。
(4)对传说要有一番怀疑和思考,才能辨伪去妄。
(5)对于学问,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才能有自己的学问。
(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19
怀疑与学问
1.论证严密
本文分析事理透辟,逻辑严密。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又如对“怀疑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等五步。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很周密。
2.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素养提升
▲论证思路导图
谈创造性思维
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必需要素
区分根据
a. 渊博的知识
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 持之以恒的毅力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20
谈创造性思维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中心论点:
1.运用了形式新颖的材料。
我们在学习过的议论文中,接触的“材料”,主要是生活事例、历史史实、名人名言真理道理等,从某个层面上说,都是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
本文不仅有这些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以往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幅图表,而用文字进行叙述,那么需要怎么讲才能描述清楚这四个图形 又需要怎么讲才能把“四种答案都正确”讲清楚 而事实上,作者因为运用了图表,只需要用简洁的语言稍作解释,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
▲素养提升
2.模拟读者立场,回答读者所需、所疑。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将读者假想于眼前,并从读者的立场来设想问题,予以解决。
比如开头用图表抛出四个图形和问题,作者是这么说的:“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你若选择的是 B,那就喜你答对了。......”再如,作者讨论完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关键要素后,用问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将议论引向深入,这两个问句恰恰针对了普通读者读完前文后会产生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但那是“天才”们的事,和我无关。正是由于作者在论述问题时基于读者立场,所以他阐述的观点和运用的材料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论证思路导图
创造宣言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21
创造宣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中心论点:
▲素养提升
1.运用排比和比喻,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与生动性。
文章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如:“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段,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又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只要有一滴汗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还有许多语句运用比喻修辞,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
2.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和批驳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举反例来批驳错误观点。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已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时候,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法一一进行辩驳的。
1.找寻论点。
(1)标题:标题有时可以充当论点,有时不可。
(2)文章首句:文章首句即交代论点。
(3)开头(1-3段):通常格式为文章开头先讲述事例或引用名言,然后再以总结性词语(因此、所以、由此可见、可见、总而言之、事实上、换句话说等)引出文章论点。
(4)文章中间:有时论点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
(5)结尾:有时,论点也常出现在结尾的位置。
2.概括论点。
在题干明确要求“概括论点”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文章原话。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格式:
论点:我们做人/做事/文章特定范畴+要/不要+论题
议论文考点
考点一:论点的考查
概括下面文段的论点。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初学的一个重要的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象学打拳,刚学会几个动作,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明确: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
●小试牛刀
3.标题、开头、结尾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小试牛刀
《创造宣言》开头两段文字和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考点二:论据的考查
1.概括事实论据。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什么事怎么样;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论据的作用。
分析论据作用时,要看所分析的论据是从属于哪一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还是从属于分论点。
3.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观点一致。首先要审清题目,看是要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要补充道理论据。
补写论据要做到:论点与论据统一;叙述角度合理;平时多积累;语言简明扼要。
(1)补充事实论据,可举名人事例,不但有更大的说服力,而且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更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2)补写道理论据,要补写一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俗语或诗词等。
●小试牛刀
(1)说说下面文段的论据类型?并用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两个论据的内容。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明确:事实论据。
①德摩斯梯尼克服天资差的缺陷,苦练50年,终成演说家;
②陈正之克服反应迟顿的缺陷,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2)请为下面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地告诉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 “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
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3)班级活动中有同学们说“平凡人成不了真英雄”,你不会选用下面那一项来劝说他( )
A.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去、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B.千千万万志愿者和180万名环卫工人默默奉献、不畏艰险,他们是真英雄。
C.战斗在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数百万名快递员积极出力、日夜奔忙,他们是真英雄。
D.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定宇医生撰文表示,面对凶猛的疫情,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平凡人也能成为真英雄。
【答案】D张定宇医生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符合“平凡人可以成为真英雄”的观点。
4.论据顺序能否调换。
5.文章某一论据能否删去。
考点三: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作者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证:作者引用……证明了……的论点,使说理更深刻、透彻,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作者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强调)了… …的论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答题思路:判断方法→找准观点→表达效果
●小试牛刀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道理论证)
B.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举例论证)
C.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正反对比论证)
D.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举例论证)
【答案】D 【解析】D句运用的是道理(引用)论证。
考点四:分析论证过程
解题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其实,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方式:
① 文章(段)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 引出……论题。
② 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 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 反面进行论证。
④ 最后得出……的结论 / 强调……的中心论点 / 发出……的号召 / 提出……的希望。
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方法指导】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树靶子(摆敌论点)—打靶子(驳敌论点、驳敌论据、驳敌论证)—立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题格式】
首先,(摆出对方论据,)提出对方的论点;其次,进行直接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次,运用论证方法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强调意义/发出呼吁(希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鲁迅先反驳错误的观点:(1) — 。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2)  — 。并举了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等四种人的例子进行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文段,梳理文段的论证思路。
其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青史留名。岳飞虽被奸臣所逼却仍精忠报国的忠诚,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的诚信,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马克思虽然一生多次被驱逐但决不放弃对伟大理想追求的执著,他们的这种高尚人格正是从事惊天伟业的基础。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正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人物。
明确:这段话首先指出具有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青史留名的观点。接着列举中外名人的事例来印证这一点。然后进一步阐明,具有光芒四射人格的人物是“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代表,而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书写而成的,以此揭示了这些人能够成就事业青史留名的原因。
考点五:议论文语言考查
(1)生动性【结合手法分析作答即可】
(2)严密性【以某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例】
●小试牛刀
(1)下面某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明确: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工夫。
思路解析:本题考察反复使用某个词的作用。反复使用某个词在议论文中一般是强调观点。相对一个段落,强调中心句的观点。
(2)下面第②段中的“大概”能否删去 请说出理由。
②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明确: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考点六:结合文章或材料,谈启示感悟,拓展延伸
解题思路:
1.把握主旨: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有链接材料,那么每则材料分别是什么意思;
2.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可能是写自己的学习、生活,也可能是写你掌握的来自生活的材料(但要看题干是否有这个要求,是怎么要求的);
3.体会思考:我读了文章以后有了什么思考。
把上述三项内容综合起来,发生碰撞,连缀成文字,组织并理顺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