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7: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评估测试卷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学校举行“驻楷模画廊,悟人格力量”专题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2分)
资 料 夹   资料一: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怀揣着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忱,以及对国家繁荣冒盛的深切期盼,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国外的所有优厚待遇,历经艰难曲折,挣脱囚笼,飞回祖国,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一腔报国心,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用他那颗纯粹而坚定的爱国心,以及精义求精的科学态度,实现了自己回国时的铮铮誓言:“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资料二:在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 甲 (忍气吞声/任劳任怨),默默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那些拈轻怕重、 乙 (见异思迁/三心二意)的人不同,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① 遇到多大的困难, ② 不退缩。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人们的心灵。他们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奉献的真谛。
(1)给“资料一”中加点字注音。(2分)
①热忱(   ) ②纯粹(   )
(2)“资料一”中有两个词语书写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2分)
①        改为        
②        改为        
(3)从“资料二”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资料二”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虽然 但是 B.不是 而是
C.即使 也 D.无论 都
(5)“资料一”中画横线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6)根据下图,推测“挣”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 上。(2分)
2.下面是小冀同学在活动中写的一段感言。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2分)
  ①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像一棵扎根在岩石缝隙中的松树,坚韧不拔。②面对生活的磨难,他从不退缩,反而将其视为提升自我的动力。③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富同理心的人,他的善良和关爱总能在无意间温暖周围的人。④他的勇气和坚定为他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第二部分
(3~20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各种动物走进古诗,丰富了古诗的情感。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①        ,闻道龙标过五溪”用动物营造悲凉的氛围;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的“②        ,便引诗情到碧霄”借动物抒发昂扬向上的情怀;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③        ,④        ”则以动物寄托思乡之情。同是写马,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夜阑卧听风吹雨,⑤        ”抒发报国之志;谭嗣同在《潼关》中用“终古高云簇此城,⑥        ”写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古诗因动物而传情。
(二)阅读(共18分)
班级开展“修身治学”专题学习活动,小冀同学辑录了有关修身立志的古诗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10题。(共18分)
  活动一:赏修身治学诗篇
【甲】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乙】劝学 颜真卿 三更①灯火五更鸡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③不知勤学早,白首④方悔读书迟。
  注:①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当天夜晚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为三更。②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③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④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4.甲诗一、二两句表现了海棠    、    的特点。(2分)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诗后两句诗的意思。(2分)


6.两首诗都是长辈写给晚辈的,它们在内容和主旨上有何不同 (2分)


  活动二:品修身治学章句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丙】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意与日去:
(2)有不变之常德:
(3)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分) (  )
A.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B.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C.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D.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活动三:传修身治学美德
10.本次专题学习活动进入分享交流环节,请你参加。(共4分)
(1)小冀同学所辑录的古文都谈到了修身治学的问题。请你说说这三篇短文围绕“修身治学”都谈了怎样的观点。(2分)


(2)有关“修身治学”的名言俗语有很多,请你写出完整的两句。(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4题。(共13分)
母亲的饭量
李世斌
①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我从碗里舀出一勺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再也不肯张口。
②我把碗轻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支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③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瘦带肥的猪肉咸菜馅儿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肓了,竟连一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④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难得的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弟弟妹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锅里的。母亲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吗 ”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等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糊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⑤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叫我给在田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总会嘱咐一句:“你阿爸种田费力气,路上别偷吃啊,就是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如乌墨般黑。他端起粉干连吃带喝,有意剩下一些让给我吃。我想起母亲的嘱咐,便眼巴巴地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孩子,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⑥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叫同学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亲问我:“孩子,肚子饿不 到面店吃碗面吧。”
⑦我当然想吃一碗汤面,但我咽了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
⑧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儿零钱,阿妈也吃一碗,好几年没吃店里的汤面了。”
⑨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等两碗汤面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夹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了沿的瓷碗。
⑩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看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了几口,怎么不吃了啊 ”
母亲笑了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个乞丐仰着脖子把刚才母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
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这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有删改)
11.本文共回忆了哪几件与母亲有关的往事 请分条概括。(3分)




12.第①段画线句子有哪些妙处 请简要赏析。(3分)
我从碗里舀出一勺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再也不肯张口。



13.文中第⑤段可否删去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3分)



14.文章以《母亲的饭量》为题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来看,其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19题。(共12分)
灯 塔
肖 红
①一大早,海港村的林伯家里就闹翻天了,八十多岁的林伯“丢了”。
②全村都出动了,还是不见林伯。后来,林伯的孙子小伟说:“阿公会不会跑到小星岛上去了 ”
③众人才恍然大悟——对哦!这老头一天到晚说要修复小星岛灯塔,是不是上岛去了。
④人们不敢多想,一阵手忙脚乱后,小伟带着几个年轻人,驾驶着一艘快艇向小星岛冲去。
⑤大家上岸后,果然看见林伯坐在那个早已废弃的灯塔下面,满头白发随风飘扬。
⑥“阿公,你来这里做什么,家里人都要急死了。我们回去吧!”
⑦“阿公,快回去吧。”同来的年轻人也围上前来劝说。
⑧林伯突然站起来,对着小伟他们吼:“你们不要来管我!回去跟村委会说,如果再拖着不修这个灯塔,我就在这岛上不回去了!”
⑨小伟他们愣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村里没钱,修灯塔也不是什么急事,等有钱时再说嘛……”
⑩“等 再等我就入土了。这事我对他们说了几年了 ”林伯气愤地说。他又问几个年轻人:“你们知道这小星岛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吗 ”
“知道啊,民兵连在这里抓过特务。”几个年轻人倒是听说过。
“抓的是哪里的特务 抓了多少 我们有谁牺牲了 你们都知道 ”林伯连珠炮般地追问。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最后小伟掏出手机,说:“这些网上有啊,一查就知道了。”
林伯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查,就知道查!这件事你们要装到脑子里!到你们这一代就不记得了,再过些年呢 ”
小伟他们一个个表情讪讪的,听林伯训了半天话,最后好不容易说尽好话,才把老头劝离了小岛。
当晚,村委会主任许旺登门来看望林伯。他进门就说:“林伯啊,有事你找我,怎么能一个人跑到岛上去呢,好危险的。”
林伯不给他好脸色,说:“今天你就表个态,这塔,到底修不修 ”
“修,一定要修!但这需要时间。”
“我等不起了!我同你说过,如果村里没钱,我们几个还活着的老民兵,包括我老婆在内,大家可以凑。村委会再发动大家捐点,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可你们就是不动!”
许旺苦着脸说:“我们征求过意见,大家都反对修啊,说现在也不用它导航了,白浪费钱!”
“糊涂啊!”林伯痛心疾首地说,“干正事却说是浪费。你也是这么想的 ”
“当然不是。我今天就是来告诉你好消息:县里已经决定给我们拨一笔专款,不但要重修灯塔,还要建一个小星岛战斗纪念馆,把咱们这里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您老的愿望要实现了。”
“真的 那太好了!”林伯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秋节过后,小伟带着一些年轻人,准备登岛修灯塔。他们开了一条大船,载满了各种建材。
林伯和几个老人家,非要随船上岛。当老人们再次登上小星岛,一个个感慨万千,指指点点地开始回忆起了当年的战斗。
原来20世纪60年代,不断有敌人到我国东南沿海搞破坏,有一天,13名敌人划着橡皮艇偷偷上了小星岛,立刻被海上民兵发现。民兵连长张永葆带人登岛包抄阻截,却遇到疯狂反扑。张永葆为了掩护队员,不幸胸部中弹,牺牲在灯塔下。其他民兵一直坚持到大部队赶来,最后毙敌2人,毙伤2人,俘获9人。我方也牺牲了3个人。民兵连因此被国家授予“英雄民兵连”称号,张永葆也被追授为“民兵战斗英雄”。
林伯讲到这里,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要求重建这个灯塔,你们明白是为了啥吧 ”
小伟他们大喊:“明白了!”然后生龙活虎地干起活来。
半个多月以后,灯塔修复了,举行了隆重的亮灯仪式。璀璨灯光照亮了海面,也照亮了海港村。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5.第段中加点词“顿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2分)


16.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分)


17.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班级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小建朗读林伯这一部分内容,他在读到下面的句子时,不知道该用哪种语气,请你帮助他选择并说明理由。(3分)
抓的是哪里的特务 抓了多少 我们有谁牺牲了 你们都知道 (林伯连珠炮般地追问)
A.惊喜 B.轻快 C.舒缓 D.急促




18.根据文意,说说你对“灯塔”的理解。(2分)



19.本文结尾句余韵悠长,内涵丰富,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请你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三、整本书阅读
20.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共7分)
(1)有同学梳理了《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称谓的变化及由来,请你帮他补全。(4分)
(2)从《西游记》中,有人读出了“取经惟诚,伏怪以力”的感悟。请你结合对这部名著的阅读,谈谈对“取经惟诚,伏怪以力”这句话的理解。(3分)



第三部分
(21题 50分)
21.阅读材料,按照要求作文。(50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山海经》《天演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红星照耀中国》中写毛泽东常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盛世危言》是他喜欢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保尔最爱看的小说是《牛虻》,书是他坚定革命信仰的一种利器……
在生活中,一定有一部经典名著、一篇文章、一首诗、书中的一句话对你的生活、学习、人生观产生过深刻影响。请以《与书为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写出你自己的深切感悟,写出真情实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规范,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不得抄袭套用本试卷上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影响作文评价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详解答案】
1.(1)①chén ②cuì
(2)①繁荣冒盛 繁荣昌盛 ②精义求精
精益求精
(3)甲:任劳任怨 乙:见异思迁
(4)D 解析:“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① 遇到多大的困难”和“ ② 不退缩”之间是条件关系。A项,表示转折关系;B项,表示并列关系;C项,表示假设关系;D项,表示条件关系。
(5)将句末的句号放置在后引号内。
(6)用力使自己摆脱束缚
2.示例:将③句和④句调换位置。
3.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
③乡书何处达 ④归雁洛阳边 ⑤铁马冰河入梦来 ⑥秋风吹散马蹄声
4.枝叶繁茂 含苞欲放
5.示例: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尽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6.乙诗从学习的时间角度出发,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描绘出刻苦学习的场景,强调年少时是读书的黄金时期,主旨是劝诫晚辈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不然年老会后悔不迭。甲诗则通过对未开的海棠的描写,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告诫晚辈要像海棠一样,保持内心的沉稳与高洁,不要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争艳,急于表现自己,蕴含着对儿辈修身养性的期望。
参考译文
【甲】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乙】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7.(1)丧失 (2)特性 (3)仅,只是
8.C 解析:“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适合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居住的环境,都不能读书。因此,断句应为: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9.(1)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即使不磨制成器物,也不妨碍它是玉。
10.(1)示例:甲文论述“修身治学”,强调了淡泊与宁静的价值。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乙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学习,才能培养高尚品德。丙文强调了立志求学的重要性。只要立下志向,在什么条件下都能读书学习。
(2)示例: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参考译文
【乙】玉(如果)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成器物,也不妨碍它是玉。人的本性,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丙】如果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适合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居住的环境,都不能读书。何必选择地方,何必选择时间,只需要问自己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罢了。
11.①刚上小学时,母亲看着“我们”吃饭,自己舍不得多吃;②放暑假时,母亲让“我”给在田里劳作的父亲送饭,叮嘱“我”不要偷吃;③小学五年级,母亲带“我”去面馆吃面,给乞丐留下半碗面。
12.示例一: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此时母亲非常虚弱,已经无力进食,表现了“我”内心的难过和无奈。
示例二:运用副词“只”,仅仅的意思,表示程度,运用关联词语“不管……也……”,写出了此时的母亲饭量之小,母亲非常虚弱,已无力进食,表现了“我”内心的难过和无奈。
13.不能删去。这段写母亲让“我”给父亲送饭的情景,进一步体现了当时生活的贫苦,更能突出母亲精神的可贵,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14.题目的作用: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吸引读者。情感:以此为题,暗含作者对母亲病重无法吃饭的伤感和对母亲为让别人多吃而说自己饭量小的感动。
15.“顿时”表示时间的短暂或变化的迅速,它形象地写出了林伯从原本期待年轻人能铭记历史,到知道年轻人对小星岛战斗事件知之甚少后瞬间的失望和气愤,体现了林伯对传承革命文化和铭记英雄事迹的重视。
16.插叙。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当年民兵连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往事,解释了上文林伯执意要修复灯塔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文章主旨。结构上:为下文小伟他们明白修复灯塔的意义并积极投入修灯塔工作作了铺垫,同时避免了平铺直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7.选D。理由:林伯在说这几句话时是连珠炮般地追问,说明他此时情绪激动,迫切地想要知道年轻人对过去历史的了解程度,暗示他对年轻人可能不了解这段历史有所担忧和不满,同时暗含着他对守护和传承这段历史的重视与急切,所以语气应该是急促的。
18.“灯塔”既实指小星岛上的灯塔,又喻指革命先烈的精神对后人的引领。
19.示例:表面上展现了修好的灯塔亮灯后的美丽景象,璀璨的灯光不仅照亮了广阔的海面,也为海港村带来了光明;实际上灯塔发出的“璀璨灯光”象征着前辈们为了保护祖国而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之光,更象征着红色文化的光芒重新闪耀。璀璨的灯光照亮海面和海港村,寓意着林伯等老一辈人的心愿得以实现,他们对历史的坚守和传承得到了回应,也预示着海港村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①跟随菩提祖师学艺时,菩提祖师所赐 ②弼马温 ③孙行者 ④斗战胜佛
(2)示例:唐僧师徒,凭着坚定的信念、超凡的能力,降妖除魔,历经千难万险,百折不挠,以种种努力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取回真经。
21.【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与书为伴》简洁明了。关键词是“书”和“伴”。“书”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这里的“书”不局限于某一本具体的书,可以是各类经典名著、文章、诗歌等。“伴”强调了书在生活中的陪伴作用,意味着书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成长紧密相连,我们和书之间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关系。材料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多部经典作品,阐述了它们对人物的影响,引导考生思考书籍对自身的作用。题干为审题关键,旨在引导考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挑选出一部经典名著、一篇文章、一首诗或书中的一句话,谈谈其对自己生活、学习和人生观产生的深刻影响。立意时,可以围绕书籍对个人成长、思想塑造、人生指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来展开。例如,通过与书为伴,自己获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品格,坚定了信念,等等。第二,选材构思。“书”的选择范围很广泛,该怎么下手呢 首先,考生可以考虑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从细节入手。可以着眼于经典名著中的一个人物、一种品质;可以选择文章中一个充满情感的表达;可以选择一首诗中一个富有启示性的观点;还可以用洞幽烛微的目光,从常人不察的平凡句子中发现和挖掘新奇闪光的部分。然后,考生可以挑选记忆最深刻、最足以证明书对自己产生影响的生活片段进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生活片段需能显示出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追求理想、自信乐观、富有爱心、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正视挫折……最后,将“书”与“生活”两条线索有序地组合起来,建构作文的写作框架,让人读起来清晰明了。如可以讲述自己在某个特定阶段,因为阅读了某本书,从而解决了一个实际的问题或改变了自己的某种行为。比如,在面对挫折时,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保尔·柯察金的坚韧所鼓舞,从而重新振作,勇敢面对困难。或者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书籍中汲取力量,如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中学时读《平凡的世界》,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与奋斗的意义。通过这些具体的经历,展现书籍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性。总之,要紧扣“与书为伴”这一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或细腻的感受,表达出书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优秀例文
与书为伴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那便是书。从牙牙学语到如今风华正茂,书籍始终是我最亲密的伴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塑造了我的人格,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不再孤单。
记得儿时,每晚睡前,妈妈总会坐在床边,温柔地为我讲述《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那些关于勇气、善良与爱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童年的天空中,让我在梦幻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学会了分辨是非,懂得了爱与被爱的珍贵。那时的我,虽然还不识字,但已深深爱上了书里的神奇世界。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自己翻阅书籍,从《十万个为什么》到《百科全书》,我像一只贪婪的小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汲取着甘甜的蜜露。书,成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让我领略到了宇宙的浩瀚、生命的奥秘以及科学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进入初中,我开始接触更多的经典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几句话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激励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此外,《红楼梦》的细腻情感、《三国演义》的智慧谋略、《水浒传》的英雄气概,都深深吸引着我,让我在品味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包容这个世界。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我的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牵动着我的心弦,让我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也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
与书为伴,我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书为友,让书籍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后盾,指引我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因为我知道,只有与书为伴,我的心灵才能永远年轻,我的生命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