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
1.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课文讲述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
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略
(书第9页,有时间可请学生简要讲述或老师介绍。资料来源《中华上下五千年》P322)
(☆注:如果要介绍政变经过,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恶毒,也不可过分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
3、评价: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①
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
②
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嫡长子继承制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③
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注意:治世是社会比较的稳定、政权巩固、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大乱子、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有基本的保证的,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就显得不是很发达,一般来说社会经过较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后,重新统一和稳定后的建国(朝)属于这个时期。盛世是在治世的基础上社会更加稳定,政权更加的巩固,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2、出现“治世”的原因:
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
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
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
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
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⑤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3、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①
选贤与能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书例:魏征)
史载: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
——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
②
虚怀纳谏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
——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思考】: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思考:
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
——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
——“以人为镜”: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以史为鉴”?
(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措施”的讲述。顺利转入下一主题)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
①
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
③
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①
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
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③
影响:a、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
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①
表现:
提请学生回顾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学舍有四百余间,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来讲学。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
②
影响:a、兴儒学,完善科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
b、唐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
高祖时期——实行求和政策
原因: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
唐初国力较弱
②
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
a、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设置管理机构
设置羁縻府州(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教材脚注内容,明确概念)
b、措施
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数,统治边疆。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政治联姻(和亲)
例证: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
影响: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
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c、实质:民族团结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影响:
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政策:友好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表现:
唐朝与世界的交往多,亚、非洲地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外来宗教大量传入,并被译成汉文;玄奘西天取经;长安成为佛教的中转胜地;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日本学习唐朝文化,进行“大化改新”……
原因:
一方面:贞观时期,国力增强,文化先进,对外交往具有强大实力
另一面: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政策。
a、重视友好来往;
(唐朝政府在六部下专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遣唐使,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b、鼓励外国人来华;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c、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例如对外来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又如对外来精华,选择性地吸收)
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b、唐朝先进文化向外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③影响:
c、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化进步,也间接影响欧洲文化的发展;
d、推动日本改革,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唐太宗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4、“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
三、晚年反省
1、贞观后期,唐太宗执政失误明显增多
2、贞观后期,唐太宗“勉强受谏”,还大修宫殿,求仙炼丹(例证即可)
——原因:治世已久,成就已在,滋生骄逸
3、晚年仍求进谏,撰写《帝范》,反省过失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2页《资料回放》栏目分析“晚年的唐太宗”?)
——政权创立艰难,政权丧失迅速,皇位难得易失,统治者必须谨慎从事。
——在《帝范》中,太宗总结了为君之道,封建帝王应该加强品德修养,担负国家责任;
也说明太宗具有深刻地反省意识和调整能力;
总结对后世帝王具有警戒提醒作用。
四、综合评价
先结合教材12页《学习延伸》第一题,请学生初步评价唐太宗,然后综合分析,并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等。
1、功:
执政思想强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对边疆安抚怀柔,对外政策友好开明,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过: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