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太原东南的晋阳起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终于推翻了隋朝;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开始,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因此,一场宫廷政变正在悄然进行。
(2)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3)太子李建成感到了严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威胁,太子府的谋士魏征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出兵攻打割据势力的余部,与李世民争夺军功。太子与李渊的四子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几次想加害李世民,并设计策将他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调走。
2、经过:
(1)由于太子与齐王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却成功地收买了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2)李世民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机立断,先发制人。他一面在宫城北门玄武门作了秘密布置,一面向李渊告状,等待李渊次日招太子和齐王上朝质问。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过玄武门入朝之际,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渊惊愕地得到这一消息,已无可奈何,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3、影响: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原因:
(1)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对隋朝的灭亡深有感触,经常与大臣议论历代兴衰的往事,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深信不移。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唐太宗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②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
③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在他统治的23年间,全国的户数增加了将近一倍。
(4)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①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
③影响:当时人这样描述唐初的社会: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粮价低廉。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他完善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他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兮”。有人作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科举制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
(1)武力征讨:629年以后,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2)设置机构:
①东突厥:东突厥部众约10万人归附唐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唐太宗允许他们一部分人迁到中国内地,大部分仍居原处,唐朝在那里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职可以世袭。此后,羁縻府州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唐代在周边地区共设置几百个羁縻府州。
②西突厥: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册封后嗣: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唐太宗欣然接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通婚:
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与唐通婚,唐太宗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松赞干布以恭敬的子婿之礼前往河源迎亲,并在吐蕃为文成公主修建唐式宫室。和亲使唐朝与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唐蕃和亲后,文成公主带去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带去了中原的文化。松赞干布还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唐诗《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是和亲对民族融合作用的写照。
3、影响: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
( http: / / www.21cnjy.com )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
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的开放政策:
①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
②唐朝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堕婆登、拂菻遣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包容的宗教政策:
①唐太宗提出“示存异之教”。
②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人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贞观二年,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取佛经,历经十几年,带回六百多部经论,还有佛像、合利、花果种子,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他还对侍臣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③朝鲜、日本僧人慕名到唐都游学,唐太宗时常召见他们,他们学成后又将所学传到朝鲜、日本。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2、影响:
(1)对中国:
①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佛教经典大量人中国,并被译成汉文,大大推动了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③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对朝鲜: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高丽、百济,特别是新罗,大量地吸收汉文化。
(3)对日本:贞观年间,日本的遣唐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推动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1)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4)有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丝绸之路)
(5)文化交往频繁。
五、晚年反省
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的教训渐渐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唐太宗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以纳谏而论,魏征曾说:贞观初年,他听到直谏“悦而从之”;贞观中期,“勉强受谏”“
渐恶直言”。魏征死后,他对进谏者常“面加穷诘”,他的内兄、宰相长孙无忌都“陛下无失”来回应他。他虽然也提倡节俭戒奢,爱民恤民,但还是大修大明宫、飞山官、翠微宫、玉华宫。晚年的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他还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
2、反省与自我评价
唐太宗起初对求仙炼丹很不以为然,得痈疮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他也开始服丹药。649年,5
l岁的唐太宗因丹毒发作而逝。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如何认识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他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在推动我国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晚年虽有过失,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功大于过。
【学思之窗】
1.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答案提示: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次子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2.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
3.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
答案提示: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为了能将国基与帝业稳固下去,他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对国家、百姓的责任。由此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本课测评
1.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答案提示: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你认为唐太宗的晚年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提示:略
2.阅读与思考:想一想,你赞同哪种意见?为什么?
答案提示:赞同后者意见。因为,前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