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 (1)【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 (1)【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3:5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内容解读
1.“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
1.建功立业
(1)劝说李渊在 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 、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被李渊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晋阳割据势力2.夺取王位
(1)统一后,设立“ ”,收罗人才。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3)发动“ ”,最终登基。
名师点拨:“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文学馆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 和发展,出现“ ”的局面。
2.原因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重用太子谋士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 和 为左右仆射。恢复贞观之治魏征房玄龄杜如晦(3)实行 政策,不夺农时,推行 ,轻徭薄赋,反复强调“ ”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完善 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名师点拨: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休养生息均田制存百姓唐律科举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 的态度。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息事宁人2.措施
(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 ”的策略。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 ,以突厥首领为都督。②在西突厥设 管辖。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
(4)和亲:派 入藏与 和亲。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天可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名师点拨: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表现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设置 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 。
(2)宽容的宗教政策: 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 到天竺取佛经。鸿胪寺通婚佛教玄奘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 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 进程。
名师点拨:唐朝的繁荣与强盛成就了“盛唐无忌”的格局。开放封建化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 》,反省过失,评价自己“ ”。
名师点拨:唐太宗写《帝范》,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帝范功大过小拓展1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天子之位,他这一做法违背了古代哪一传统?
答案 嫡长子继承制。拓展2
(1)文成公主入藏起到什么作用?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答案 (1)稳定了边疆,加强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①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存在;②对少数民族不大歧视,甚至给予一定的照顾;③相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④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各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拓展3
材料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1)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
(2)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答案 (1)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2)意在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拓展4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他在位时用了哪几位贤人?答案 (1)民本思想,重视农业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2)任人唯贤。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角度1】“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角度2】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盛世局面?
提示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论政体》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理由是什么?
答案 有关。理由: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角度】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起到了怎样作用?
提示 (1)使一度紧张的民族关系得到缓和,出现了民族关系相对和睦的新局面,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2)为调动各族的积极性,巩固国家的统一,开拓国家版图疆界,加强边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加速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贞观之治”的出现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有直接联系。当然,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实质上是为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亦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成分存在,喜欢美化自己而否定以前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
作用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李世民亲历了隋朝兴亡的巨变,庞大的隋帝国在民众反抗下顷刻坍塌的教训,使他深受震撼。他认识到,天子“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向大臣表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常怀忧惧”,先后放6 000名宫女出宫,在自我克制和群臣劝谏下,一生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
请回答:
唐太宗的哪些活动体现了“存百姓”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与当今中国共产党的亲民思想的本质不同是什么?答案 活动:采取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措施发展生产;以轻徭薄赋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不同:唐太宗为地主阶级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对全民族负责,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天下大治的局面往往是在天下大乱之后,封建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较清明的统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从而出现中兴局面。学思之窗
1.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答案提示 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次子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2.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 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资料回放
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
答案提示 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为了能将国基与帝业稳固下去,他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对国家、百姓的责任。由此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答案提示 思路: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唐朝的文化对朝鲜、日本有什么影响?这与唐太宗实行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 唐朝文化对朝鲜、日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其僧人、学者慕名而来,接受盛唐文化的熏陶。在朝鲜半岛,中国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得到广泛传播;而日本遣唐使、僧人对唐文化的研究促成其国内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巨大影响恰恰说明唐太宗时期实行的是积极开放、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这非常有利于中外交往的发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你认为唐太宗的晚年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提示 思路:唐太宗一生功业卓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晚年可能出现怎样的自我认识?仗义执言大臣的离世是否成为唐太宗少于纳谏的客观因素?唐太宗晚年如何反思自己的为君行为?对继承者又做出了哪些警示?这些说明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封建帝王?
具体答案:略2.阅读与思考:想一想,你赞同哪种意见?为什么?
答案提示 赞同后者意见。因为,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