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599—649年)学习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3、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一、玄武门之变(自学):二、“贞观之治”的出现:三、晚年的反省(自学):高祖窦皇后四子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哪些?(要求说出解题思路及大致方面,不要具体)问题思考?a、吸取前代教训,减轻人民负担;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c、统治者的个人作用 (eg:统治措施)d、人民的辛勤劳动e、科技的推动f、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
A.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的个人作用
2)客观上:
A.隋朝经济繁荣为唐打下了良好基础
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贞观:唐太宗年号(626-649年)共23年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二﹑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治:经济:文化:唐太宗的具体措施:民族关系:对外政策:1、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用人扬长避短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重视法制,制定《唐律》,慎用刑法 ;1、“存百姓”:修养生息、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2、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中外联系戒奢从俭,爱惜民力 法律:“夫以 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 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 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铜古人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a、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死后,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凌烟阁24功臣图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魏征、 尉迟敬德 、李孝恭 、高士廉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柴绍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 、李勣 、秦叔宝 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绘)、欧阳询(书写)。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长
孙
无
忌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用人不问出身C、用人扬长避短三.选贤任能,知人善任“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用人原则:“德才兼备”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吏户礼兵刑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草拟)(审批)(执行)三省六部制度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律残片《贞观律》唐太宗曾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贞观律》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徒-----死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修改律条 慎重死刑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严肃法令 官员守法唐太宗的政治游戏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君临天下第六年,玩过一出政治游戏。他把死囚牢里关押待决的死刑犯390名统统放回家去,同他们约定一年之后,再回到监狱接受死刑。这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的举措。一年过后,这些死囚果真一个不缺、一个不迟到,统统回到了大牢里。于是,唐太宗全部赦免了他们。这出游戏,作为唐太宗的治绩,博得一片颂声。似乎证明了仁政的威力,加以恩德而使死囚们一年之内都变成了恪守信义的君子。唐太宗别出心裁玩了一把,获得施恩德而迅速改造转化囚犯的好名声。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希望)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务农》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存百姓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修养生息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材料二: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灭亡)……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材料三: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虚怀纳谏,戒奢从简;材料: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页文化上:兴科举,大办学校;唐太宗即位之初便立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唐朝统治者一般要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宴,并在雁塔题名.西安大雁塔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篇章(一)唐初边疆形势:边境不稳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1、.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2.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官位世袭。 (“羁縻”政策)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突厥:吐蕃:(战而后和)(和亲政策)(武力征服)东突厥西突厥:(高宗)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3、册封3、民族政策及积极影响:“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注:中华,指中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夷狄,泛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 影响:a、促进了民族融合,b、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唐太宗一改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所以也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的爱戴,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对君主的称呼,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就是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历史档案《步辇图》邮票《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高宗即位,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歧视少数民族。
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 的态度;
对中外文化采取 的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 的方针;
体会唐太宗——对外政策魅力外交思想: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中外交往的有关史实。
开放兼收并蓄友好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影响:大大增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物产交换、技艺交流)(辨证认识:外来文化有力影响唐,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强大辐射作用)⑴设立专门机构: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等,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⑶外来宗教传入: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日本:大化改新646 ]形成唐文化圈唐朝长安城鸟瞰复原图 玄奘取经 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思考:1、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2、唐太宗是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以人为镜”: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以史为鉴”:三、唐太宗晚年的骄奢与反省晚年渐趋奢靡, 享年51岁1、少于纳谏
2、滥用民力
3、反省
4、对自己的评价:晚年的“糊涂”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奢侈现象: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
一 不疾胜己之善,
二 能弃短取长,
三 敬贤而怜不肖,
四 不恶正直之士
五 爱外国人如本国人
——岑仲勉《隋唐史》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功大过小”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材料四:“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尤其巨大。 如何理解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从用人原则、民生问题、法制问题、处理民族问题、对外交流等角度思考)
你认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方略对今天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A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D3、《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