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练】
1.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 ( )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选D。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所处时代、所具备的历史条件出发,侧重于其对历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
【特别提醒】正确看待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骨肉相残,增加了政变的血腥;政变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
( http: / / www.21cnjy.com )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上述关于贞观年间的记载不能体现的是 ( )
A.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B.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C.作者对贞观之治有溢美之意
D.基本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解析】选D。“天下大稔”体现了A;“流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等信息体现了B;材料可以看出对贞观之治的赞美,故C正确;D是对材料的否定,与史实不符,故选D。
【补偿训练】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 (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C.解决百姓的温饱
D.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解析】选B。依据“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分析可知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3.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
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
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
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③是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④促进了佛教、景教、回教在中国的传播,故③④不符合题意。
4.(2015·唐山高二检测)有学者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论者意在说明唐太宗时 ( )
A.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政府拥有最终政务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解析】选C。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C符合题意。A说法不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B不符合题意;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答案为C。
【补偿训练】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唐太宗晚年反思,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据材料分析,可知A正确;B、C、D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本题选A。
【能力提升练】
1.(2015·抚顺高二检测)《贞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 )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解析】选B。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司法问题,故A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材料中太宗不因高甑生是自己旧臣而宽容其罪过,说明唐太宗不念私情,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故B正确;“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材料中未体现;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太宗是以民本思想治国,故D错误。
2.“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唐太宗上述言论意在 ( )
A.申明以民为本思想
B.宣扬民贵君轻理念
C.劝诫官员心存百姓,修身养德
D.宣扬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C。“日食三餐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体现了心存百姓,重民思想;“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体现了唐太宗劝诫官员修身养德。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可知,本题选C。
3.《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的首领。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 )
①国势强盛
②成为世界中心
③对外开放
④国际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②说法过于夸大。
【特别提醒】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繁荣发展、封建法律制度完备、文化繁荣昌盛、民族关系和睦、疆域空前辽阔,大唐一派繁荣盛世景象。这使得大唐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又加之唐太宗实施开放的政策,鼓励支持同各国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使得大唐同周边诸国交流频繁。
4.(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从增设监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构、增加监察官员和扩大监察权力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二从隋朝皇帝和大臣身上找原因,再综合材料信息指出唐太宗从自身反省、任用谏臣和完善制度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补偿训练】(2014·南京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凡削烦去,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旧唐书·志第三十》
材料二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贞观政要》
材料三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复奏。”五复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
(4)综合以上材料,“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第(1)题概括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即可。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目的。根据“凡削烦去,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归纳唐律的特点。第(2)题提取材料信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进行判断。第(3)题根据材料“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复奏’”回答。第(4)题从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个人品质等角度思考。
答案:(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特点:慎用刑法。
(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
(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4)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