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案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
主要掌握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维护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主权方面的重大举措。按照康熙帝活动的地理方位、从空间布局上进行有效记忆。注意将康熙帝的活动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上进行理解把握。命题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重点考查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贡献,尤其注重考查台湾问题与雅克萨之战的区别。试题难度设计适中,个别省区如天津将其作为必考内容,有可能出现选择题。
【情境激趣诱思】
康熙与大一统
下图图一是《康熙——中国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统的缔造者》音像制品的封面;图二是《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御驾西征的剧照;图三是二十五史之一《清史稿》封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诱思探究】图一作品荣获中国国家音像制品奖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奖。图二作品展现了一个叱咤风云、文治武功的康熙,使康熙帝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明君。而图三作品在对康熙皇帝的评价中写道:“圣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以上这些评述描绘是否真实展现了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
【教材内容详解】
一、少年康熙
1.面临的形势
(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不利形势
①国家统一上:郑成功赶走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西南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部威胁上: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社会矛盾上: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④朝廷政权上: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鏊拜仍然专权,有时侵犯皇权。
康熙帝的历史使命: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
2.政治风格
(1)除掉鳌拜,但免其一死,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康熙帝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2)总揽朝政后兢兢业业,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见P13图片《戎装的康熙帝》。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康熙帝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1)国内,政局不稳,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满汉民族矛盾突出;国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在全球展开,东方国家面临严重威胁。
(2)任务: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
例题探究
例题1
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①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
③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康熙继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建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故①错误;康熙帝继位时,以三藩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依然强大,故④错误。
答案:B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1)原因: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手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康熙下令撤藩,“三藩”起兵反清。
(2)平定: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并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平定叛乱。
(3)意义: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
2.统一台湾
(1)统一: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管理: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噶尔丹叛乱
(1)原因:漠西蒙古噶尔丹部强大起来,在沙俄的支持下引兵内犯。狂妄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暴露出分裂清朝疆土的野心。
(2)经过: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噶尔丹自杀,平叛胜利。
(3)意义: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加强了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4.缓和民族矛盾
(1)尊孔尚儒:南巡曲阜,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发展。
(2)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尊重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嘛教;多伦会盟,接受臣服;册封达赖、班禅、
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也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3)结果和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最终奠定我国辽阔的版图。
平三藩稳定西南
入台湾加强海防
平西北避免分裂
容异教分而治之
行汉法尊孔尚儒
弥矛盾加快发展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P15图片《康熙帝平定准噶尔时清军向克鲁伦河运送军粮的情景》。
材料二
见P14【历史纵横】。
材料三
见P15【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平定噶尔丹叛乱有何意义?
(2)据材料三,热河行宫的兴建和扩大有何作用?
提示:(1)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加强了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2)加强了对蒙古各部和北部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例题探究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请回答:
(1)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2)为此,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解析:回答第⑴问,应从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湾问题是内政着手分析。回答第⑵问的“措施”要从收复和管理两个角度进行说明,“意义”应从台湾、台湾与大陆、中国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2)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海防。
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
(1)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萨等据点。
(2)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后,亲自制订安定北疆的方略。康熙帝亲自东巡,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
2.过程:康熙分别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并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3.结果: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170多年的稳定。作为签约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国号,表明其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学思同步探究]
问题探究:见P16《历史纵横》。达斡尔人面对沙俄的侵略做何反应?体现了什么精神?
提示:坚决抵抗,誓死不从。体现了维护民族主权的爱国主义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例题探究
例题3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包括
①拉开了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序幕
②为北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境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③消除了沙俄侵略中国的野心
④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不正确。沙俄同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因为康熙帝指挥清军粉碎了其占领雅克萨、尼布楚等地的阴谋,扼制了其侵略行为。但是,它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没有因此而消除,④不正确。
答案:B
四.评价: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雍正、乾隆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
对康熙帝的评价:(1)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国家: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局限: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隐患。(3)历史地位: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学思同步探究]
例题4
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解析: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客观上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答案:C
【综合探究提升】
[知识结构]
[知能整合]
1.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的重大意义
(1)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康熙帝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政策,不仅巩固了东南海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实现了预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标,取得全歼顽敌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它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大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那里的社会秩序;加强了清政府对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的管辖与治理;增强了清朝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4)通过康熙帝的努力,中国统一的多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国家逐步走向空前的巩固和发展,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国家统一,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康熙帝的实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荷兰殖民者)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
请回答:
(1)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
(3)对“台湾弃留”问题,康熙帝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收复之后,是否在台湾驻守官兵的争论。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
答案:
(1)在清军进入台湾后。
(2)观点:留。理由:台湾地理位置重要;战略地位重要;台湾物产丰富;荷兰对台湾仍有侵略野心。
(3)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点评:解答该题,一要注意材料所述事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二要先阅读依据材料设计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和思维的方向性;三要对材料进行句意分解和合并;四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影响。
2.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和不足之处
(1)历史贡献
①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镇压了少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贵族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②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③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经济发展并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余年的“康乾盛世”。
(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这这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度强化的地步,闭关政策开始实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例2
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共同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
(2)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
(3)你认为怎样看待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答案:
(1)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族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央政权内部皇权与臣权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的矛盾。
(2)平定三藩之乱,维护西南稳定;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3)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点评: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站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进行概括,抓住其活动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
【本课综合演练】
1.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维护了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解析:康熙帝对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值得肯定。
2.“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后
A
解析:从材料信息“天山”“瀚海”“亲征”等可以看出诗歌写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3.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A
解析:郑氏集团割据一方,在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情况下,成为国家统一的严重障碍。清军进入台湾,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A
解析: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其他三项评价都不全面。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二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跨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
(2)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
(3)为什么说康乾盛世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解析:(1)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做简要评价,但要注意题目的要求。
(2)要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分析,人毕竟是受时代局限的;
(3)从清朝专制统治违背世界潮流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
(2)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对世界缺乏认识;
(3)君主专制;闭关锁国;文字狱。
【课后习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1)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叛乱;(2)降服郑成功的儿子郑克塽,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3)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2.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学习延伸
康熙帝注重“修德安民”,凝聚民心。清朝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的人民为清朝所用,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建立了一种无形的“长城”。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知能整合]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主要活动和主要贡献简表
类别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政治
统一全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完善三省六部制、《唐律》、科举制
经济
“使黔首自实田”,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
延续均田制、租庸调法
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平服岭南和西南地区
民族和睦的政策、唐蕃和亲
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
对外关系
兼收并蓄,对外开放
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主要贡献
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新局面;确立了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格局;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造就“大一统”的经济和价值观念基础。
文德治国,以民为本。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维护统一,反抗侵略。平定“三藩之乱”、
( http: / / www.21cnjy.com )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抗击沙俄,组织雅克萨之战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
( http: / / www.21cnjy.com )、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人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一《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一一《中国通史全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封与郡县之争,然后再评价郡县制的作用。第(2)(3)问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就可。第(4)问从“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可以得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信息。
答案:
(1)李斯。废除分封制,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民为国之本;
不失时为农之本。人君要简静。
(3)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4)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点评: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从材料中获取答案,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该题在设问上“根据材料……”的提示语,充分体现了在组织答案上的这一要求。组织答案只能认真研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进行概括,切忌抛开材料将所学知识漫无边际的进行罗列。另外,对史料中的文言文,只求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象对待语文学科的古汉语考试那样对每个字词的含义进行直译。
【高考典题赏析】
例1
(2009,天津文综12题节选)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邪生。贫生于不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解析:第一层要注意通读两则材料,从材料的含义中概括出治国思想。第二层要准确把握所学知识,选取反映第一层治国思想的史实。
答案:
(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2分)
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活动,意在吸取历史的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借鉴。
例2
(2009,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依据历史基本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事求地考查了我们具有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实际能力。本题的简便方法是使用排除法。①的表述明显错误,这里的“中国”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签订的两国条约中,一定是一个国家的称谓,绝不是指中原地区。由此,排除A、B两项,③明显也不对,不符合历史事实,如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又称为日清战争。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依据历史基本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事求地考查了我们具有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实际能力。也培养我们大胆进取、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这是近年不可多得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