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康熙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幼年的时候不幸,也可以说他命运不好,8岁父亲死了,10岁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他祖母孝庄负责抚养他。康熙自己说,他母亲生病的时候,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周岁才9岁的康熙,日夜啼哭,不思饮食,后来康熙自己说,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康熙幼年的忧患生活,不幸的遭遇,砥砺着他更加勤奋的学习。 兼学满汉 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满洲人、蒙古人、汉族人的三种血统。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祖母、他家庭说蒙语,他的师傅,满族的师傅教给他说满语,学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康熙他的文化来说,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影响。
康熙的学习从五岁开始,他每天早上入学,晚上很晚才回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没有一天中断。他自己说,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吐血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然后要背诵120遍,之后再画一段新的继续背,就这样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一百二十遍背下来。所以后来康熙对四书随便指出哪一段,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对一个汉族的青少年是不容易的,对一个刚入关不久的满族少年是难能可贵。 一、少年皇帝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⑵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①台湾——郑成功
②黑龙江流域——沙俄
③漠西、漠北——蒙古各部
⑶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⑷辅政鳌拜专权2、康熙亲政——智擒鳌拜 思考: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⑴“三藩”问题的由来吴三桂 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三人位高权重,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⑴“三藩”问题的由来
⑵平定“三藩”的经过思考: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
巩固了中央集权;
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平定三藩之乱:是指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由于康熙帝禁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继承其爵位,引起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警惕,是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发难于云南昆明,联结其它二藩,依托云贵、两广、福建以及陕西等地,发动叛乱。康熙帝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为主,辅以诱导劝降和敕免罪行的方法,对其它各叛军进行瓦解。并力图打击三藩,避免三方主力互助。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攻占昆明城。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平定。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思考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2、收复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材料二: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中国通史全编》(下) 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材料对郑氏集团收复和经营台湾进行简要评价。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 “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
——多数大臣
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必定会以台湾作为基地,利用“精壮坚大”的战舰进犯大陆沿海,“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 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施琅进军台湾施琅1684年清朝
设置台湾府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2、收复台湾
⑴措施:
派施琅领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⑵影响: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说,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思考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
和清政府收复台湾?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2、收复台湾
3、三征噶尔丹
⑴背景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平定准噶尔部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2、收复台湾
3、三征噶尔丹
⑴背景
⑵主要战役:
乌兰布通、昭莫多乌兰布通古战场《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该图示为“伊犁河”与“大营”的受降场面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2、收复台湾
3、三征噶尔丹
⑴背景
⑵主要战役:乌兰布通、昭莫多
⑶结果影响:噶尔丹自杀,平叛取得胜利。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消除了西部边疆的分裂状况,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沙俄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积极作用。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2、收复台湾
3、三征噶尔丹
康熙帝指出:“征剿罗刹似非甚紧要,而所关甚巨。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雅克萨尼布楚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二)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1、背景:
2、经过:
⑴ 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⑵ 分别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雅克萨尼布楚雅克萨之战 清军雅克萨战役使用的枪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满文、俄文《尼布楚条约》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二)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1、背景:
2、经过:
⑴ 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⑵ 分别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⑶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岭北河西属俄国,岭南河东属中国。 《尼布楚条约》意义:1.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2.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三)影响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清朝行政区划:包括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三)结果和意义1、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抵制外来侵略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中国皇帝排行前10名(官方版) 1.唐太宗李世民 6.宋太祖赵匡胤
2.秦始皇嬴政 7.明太祖朱元璋
3.清圣祖爱新觉罗.玄晔 8.元世祖忽必烈
4.汉武帝刘彻 9.周武帝武则天
5.隋文帝杨坚 10.汉光武帝刘秀
对历史:八大贡献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政坛风云六十年——开创康乾盛世
???? 专家点评:康熙在位61年间,实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辉煌”;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参与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有力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走近康熙大帝康熙大帝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1、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3、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4、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这种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育德勤民如何评价康熙帝:
★功绩:
①管理边疆
平定噶尔丹叛乱
平息“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
雅克萨反击战;划定边界
③发展经济:
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消极:
①兴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