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3: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康熙帝统治时期,清军刚入关不久,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民族矛盾尖锐,康熙帝在曲阜的作为,目的很明确,即通过推崇儒家文化延揽汉族文士,以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清朝统治,故①③④的说法正确。康熙帝的行为是对汉族文化的推崇,不是着力提升满族文化,排除②。
答案:B
2.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
580名。康熙时期重建福建水师的意图在于(  )
A.平定三藩之乱
B.抗击沙俄入侵
C.远征噶尔丹
D.收复台湾
解析:康熙帝重建福建水师是准备收复台湾,D项正确。
答案:D
3.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施恩”主要是指康熙帝(  )
A.加强喀尔喀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B.帮助喀尔喀部摆脱漠西蒙古控制
C.组织会盟使喀尔喀各部诚心归附
D.开始在喀尔喀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解析:乌兰布通战役胜利以后,康熙帝在多伦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会盟,调解了喀尔喀内部的矛盾,使喀尔喀各部心悦诚服地接受清朝中央政府的领导。
答案:C
4.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B.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C.《尼布楚条约》是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D.清初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解析:作为签约的一方,清朝在签订《尼布楚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这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答案:B
5.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解析: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政治意图: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2)积极作用:在经济上,大量移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在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 ……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前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自江宁回銮,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
(2)请以材料三、材料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材料四作出合理解释。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
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
(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
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
(3)材料三:祭祀明太祖陵,显示尊重前朝,消除明遗民敌对情绪,笼络民心,维护统治。
材料四:祭祀孔子,争取汉族民众拥戴,缓和满汉矛盾。利用儒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4)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