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导学案
【基础梳理】
一、少年皇帝
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严峻形势
(1)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繁重
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坚持抗清。
②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蒙古漠西和漠北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2)统治的根基不稳
①民族关系:满洲贵族入关后强行圈地、剃发易服所造成的满汉矛盾尚未消除。
②辅政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巨大,少数大臣专权跋扈,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③藩镇问题: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统一。
二、巩固统一国家
1、稳定朝廷秩序:处置鳌拜,禁止株连,显示出年轻康熙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2、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①概况:亲政后的康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割据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康熙帝果断决定“撤藩”;后又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②影响: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2)统一台湾
①前提: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随后坚持抗清,割据台湾则阻挠了国家统一。
②过程:
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
郑克塽投降;随后设立台湾府,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③影响: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平定边疆的蒙古准噶尔贵族叛乱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其首领噶尔丹企图分裂祖国;康熙帝出兵平叛,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噶尔丹兵败自杀。这一胜利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4)加强民族团结(总原则: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汉族:①措施:崇尚儒学,尊奉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②成效: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
对其他少数民族:
①措施: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活佛。
②成效:既加强了民族团结又通过分而治之的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3、维护国家专权,击退沙俄入侵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少数民族;
(2)概况:康熙帝提出筑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定《尼布楚条约》,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定的第一个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4.
康熙帝能够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因
(1)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2)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成、加强;(3)康熙帝英明果敢,富于政治智慧。
三、评价
康熙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1.功
(1)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叛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
(2政治:智擒鳌拜、恢复开科取士,稳定朝廷秩序,缓和阶级矛盾。
(3)经济: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促进了经济发展。
(4)文化:提倡文教,尊重中国各民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传统,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书籍,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交流。
(5)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6)抵抗外来侵略: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国家主权。
2.局限性
(1)对内:大兴文字狱、设南书房,加强了专制制度,禁锢了人民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2)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先进潮流(发展资本主义),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精讲例题】
[例1]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
A.康熙熟读经书
B.先祖遗留的崇尚儒学的传统
C.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例2]清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例3]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的主权
[例4]清朝与元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相似之处是
A.委派官吏进行直接管理 B.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C.通过和亲加强与西藏的联系 D.设立理藩院管理西藏事务
[例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初(17世纪4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叉降至1.2亿……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册人口数1.83亿(实际当在2亿左右),道光十三年(1833年)已达约4亿。
材料二
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蕃薯、玉米的引进,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与经济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政治相对开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的滋长。
材料三
对于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迅速增长,康熙已经察觉,并深感忧虑,…他曾下诏要求摸清人口的底细,但所报人口与实际相差甚远.他认为之所以隐瞒不报,是怕加征钱粮,因此他下诏规定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举没有促使摸清人口的底细,反而使老百姓毫无顾忌地多生孩子……雍正帝继而实施的“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措施,成为人口膨胀的催化剂,又由于受耕作制度和家庭经济结构的刺激而引发“无后为大”的传统家庭繁衍观念益加强烈。
——叶显恩《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材料四
乾隆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清高宗实录》
回答:
(1)归纳清代人口空前膨胀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雍正二帝赋役政策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吸取什么教训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康熙帝在17世纪中后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
)。
①郑氏家族割据台湾
②噶尔丹大举内犯
③大小和卓发动叛乱
④沙俄侵占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措施在康熙统治时开始实施的包括(
)。
①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②设南书房
③设立军机处④实行“更名田”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康熙在孔子故乡曲阜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
)。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缓和了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D.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皆闽人,不得与琉球(群岛)、高丽比。如果悔罪,剃发,归诚,该督抚等遴选贤能官前往招抚。
——《康熙二十二年诏书》
材料二
台湾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弃之必为外国所据,请设镇守官弁。
——《施琅疏奏陈》
材料三
台湾远距,费库银,无大益,海匪盗船屡犯其境,遣轻骑剿灭似难,迁其人,弃其地,以保沿海……
——《李光地奏陈》
材料四
台俗七夕家织女,称七星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元节,好事作头家,聚金(大家凑钱)延僧施炎口(烟花),燃纸灯于海边,谓之普度。……土番向不知书。自立版图后,还淳向义,一洗狙狂陋习。设社师教番童,四书诗经皆能成诵,间有应试事,大加奖励。同文之治,蒸蒸盛矣。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1)根据材料一、二、三的主张,指出其中错误的观点。
(2)运用材料中的正确观点和史实,批驳你认为错误的观点。
【参考答案】
【精讲例题】
【例1】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康熙高度评价朱熹是为了表示他尊奉儒学,但这是现象,从本质上看,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不得不借用中原的先进制度、思想进行统治。
【例2】答案:D
解析:选D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斗争的内容看,既有反对中华民族内部的极少数分裂势力的行为,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行为。
【例3】答案:
C
解析:
清政府将尼布楚及其以西直至贝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尔湖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以换取俄军撤出雅克萨,所以D项不对。重要意义应是对以后影响最深远的,而A、B两项没有说明《尼布楚条约》最深远的影响。所以只有c项符合题意。
【例4】答案:A(本题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元朝设宣政院,清朝设驻藏大臣,两者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例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依据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应注意时间限制是清代。第(2)问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客观分析和评价能力。第(3)问是典型的“古为今用”,应将历史问题同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案:(1)政治相对开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稳定;边疆地区开发,经济发展;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提高;康雍二帝的赋税政策调整,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传统观念的影响。
(2)一方面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控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刺激了人口的增长,是清代人口膨胀的原因之一,而人口的膨胀导致无限制垦荒的现象出现,破坏了生态环境。
(3)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对人口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既要注意政策对现实的影响,还要注意对社会长远发展的影响。
点评:
本题以人口和环境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从侧面强调了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必须全面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自我检测】
1.
C
2.
B
3.
B
4.答案:(1)主张:材料一中,康熙帝认为台湾不能等同外国,要派官设府加强管辖。材料二主张派兵驻守台湾。材料三主张放弃台湾。
错误观点:材料三中李光地的主张是错误的。
(2)批驳:理由:台湾自古同大陆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密切,台湾人大部分来自大陆。台湾的民俗、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也都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放弃管辖,台湾就会被外国侵占,从而对大陆东南沿海造成威胁。结论:以任何借口放弃台湾的主张都是错误的。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平定“三藩”表述无误的是(
)
A.“三藩”是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B.平定“三藩”极大地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C.平定“三藩”进行得一帆风顺
D.平定“三藩”标志着清王朝全国统一的完全实现
2.吴三桂曾引清兵入关,后来又在西南地区扯起反清大旗,并自立皇帝,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评论是(
)。
A.降清是大势所趋,反清是搞分裂,前者应肯定后者应否定
B.降清丧失气节,反清是搞分裂,前后都应否定
C.降清丧失气节,反清终有觉悟,前者应否定,后者应肯定
D.降清是大势所趋,反清是坚持民族立场,前后都应肯定
3.清军人关后,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三十多年后,据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此正确评价应是
(
)。
A.二者都应肯定
B.二者都应否定
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4.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
)。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6.康熙一面开博学鸿词科.一面又大兴文字狱,这两种做法都(
)。
A.使读书人顺从满清统治
B.摧残了文化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扩大了清政权的支持面
7.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
)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8.台湾收复后,隶属于
(
)
A.江苏省
B.
福建省
C.
浙江省
D.
广东省
9.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10.康熙帝的行为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典型表现
(
)
A.亲自东巡,了解敌情
B.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对方谈判
C.签约时使用“中国”这一国号
D.极力维护满州的统治
11.康熙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康熙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巩固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13.康熙帝能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条件是
A.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
B.清政府平定三藩叛乱,政局稳定
C.台湾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祖国的活动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D.中清朝统治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发达
14.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15.“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二、非选择题
16.《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陈述:
300年前,17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证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中国。
300年前,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产物——坚船利炮彻底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别居世界工业总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请思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印度等国落后挨打,世界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局面的原因。
一、选择题
1.
A
2.B
3.
A
4.D
5.
A
6.
A
7.B
8.B
9.B
10.
C
11.
D
12.
C
13.
C
14.
C
15.A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17世纪至19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时期和工业革命后的大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历了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纷纷确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此后,西方列强将侵略目标对准了中国、印度等封建大国。
(2)而此时的中国、印度等国仍处在闭关锁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王朝尽管有其传统的辉煌,但由于经济的落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军事力量的落后,陷于被动挨打的地步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决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