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 单元学习总结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网络构建区.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1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第13页.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知识总结区.TIF"
\
MERGEFORMATINET
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原因
1.“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让大多数农民(自耕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盛世”。
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
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⑤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
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
1.相同点
(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
(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方法探究区.TIF"
\
MERGEFORMATINET
例1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这段史料反映出秦始皇是一个( )
A.杰出的政治家
B.残暴的统治者
C.伟大的战略家
D.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人
思维流程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15.TIF"
\
MERGEFORMATINET
[变式训练]
1.(2013·北京文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
解析
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到战国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剩下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废除周初的分封制,推广郡县制。材料中的“并四海,变易古制”正好与此对应,故选B项。
2.(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16.tif"
\
MERGEFORMATINET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秦灭六国示意图为切入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秦朝的统一,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知识调动与运用能力。图中代号所代表的诸侯国分别是:①楚国、②韩国、③魏国、④赵国、⑤齐国、⑥燕国。据所学,秦统一战争中先后灭掉的是韩、赵、魏、楚、燕、齐。首先可以断定最早灭掉的韩国“②”和最后灭掉的齐国“⑤”分别在备选项首尾的才正确,故选A。
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本题型的关键。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例2 (2012·福建文综历史·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台湾知府沈起元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解题思路
弄清“落笔点”
找到“信息点”
第(1)问落实到卷面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示语分别是“背景”和“政治意图”,需要审读材料一、二。第(2)问落实到卷面上的提示语是“作用”,需要综合两则材料,注意经济、文化两个角度。
材料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人口已达200万之众”。材料二:“任府儒学教授……台湾县儒学教谕……全部都是福建人”
答卷实录
INCLUDEPICTURE
"\\\\张丽\\本地磁盘
(i)\\幻灯片文件\\同步\\历史\\人教选修4\\17.TIF"
\
MERGEFORMATINET
点评
(1)形式上,答卷层次分明,要点清晰,一目了然、做到了工整、简洁、要点提示化、段落化、序号化。
(2)回答要点过于宽泛,没有回答出核心要点。如第(1)问中,“背景”的第二个要点和“政治意图”。
答案 (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材料信息与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进行准确联系。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注意统治者不论采取何种措施,其最终目的和意图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身统治。第(2)问注意回答的角度是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涉及福建和台湾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主观题材料审读规范——“两步走”
1.有的放矢,弄清“落笔点”:先通过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问的审读,弄明白问的究竟是什么,要求回答的“落笔点”是什么。这个“落笔点”就决定了我们审读时需要捕捉什么样的“有效信息”。
2.手脑并用,找到“信息点”:在仔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审读过程中,随时用笔对核心词语、有效信息进行圈画或者写在草稿纸上。这样,最后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就有了可见的系统依据,可以较多地获取“得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