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学案
自
主
学
习
学习目标
1.
通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2.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3.
通过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增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高
效
课
堂
史料研析
史料阅读: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问题设置: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分析参考:两则材料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秦始皇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熙帝进行比较:第一,秦始皇“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和康熙帝“皆朕一身亲理”,说明两人都实行皇权专制;第二,秦始皇“不看完不休息”和康熙帝“从不敢稍自暇逸”,说明两人都勤于政事。
答案:都实行皇权专制,勤于政事。
达
标
训
练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
( http: / / www.21cnjy.com )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2)
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3)
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出的品质和特点。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答案:(1)
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
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
品质:知错就改。
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
(4)
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却宾客以业诸侯”分析;第二小问,根据“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回答。第(3)问,寻找两则材料中的相似点信息,材料中都提及知错就改的例子。其特点可以从其积极的做法方面归纳。第(4)问,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曰:“顷读周(北周)、齐(北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齐后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是也。然天元(后周宣帝)、齐主,孰为优劣 ”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贞观政要·辩兴亡》
材料三 (太宗)又谓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 ”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 ”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为巩固统治而强调什么 带来了什么影响
(2)
材料二说明魏征对齐灭亡原因的分析是“政出多门,国无纲纪”,唐太宗为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哪些经济、政治方面的措施
(3)
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太宗这种认识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答案:(1)
强调发展农业和人君“简静”。唐太宗在位时,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
经济措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发展经济。政治措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完善科举制;慎用刑法,加强中央集权。
(3)
唐太宗亲眼看到农民战争亡隋的现实,深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3.
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二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
(2)
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
答案:(1)
标准:德行;学识。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能提高个人素养)。
(2)
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
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3)
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1)问从材料一中“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概括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分层概括要点(做法)。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30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目前共完成五部144集,《康》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部分观众的喜爱。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
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吗 为什么 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
(3)
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答案:(1)
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
不可以。因为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历史题材的作品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历史史实。
(3)
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材料二 (贞观四年,唐朝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如何处理东突厥部落的问题上,朝廷内部出现争议)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族,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令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蔽,策之善者也。”
——《资治通鉴》
材料三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分析,秦始皇在灭六国后是如何加强国家统一的
(2)
据材料二归纳在处理东突厥部落问题上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采用了哪种观点 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3)
依据材料三,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其对康熙帝的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答案:(1)
派人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
(2)
观点:将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将游牧民族变为农民;保全其部落,顺其习俗。
唐太宗采用了第二种观点。这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团结政策)。
(3)
平定三藩之乱。
影响: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4)
贡献: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秦始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太宗和康熙帝的民族政策。第(1)问从材料一中概括秦击败匈奴和南越,设置郡县进行管理。第(2)问前一问依据材料二回答,后一问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东突厥“顺其土俗”。第(3)问从时间“1673~1681年”来推断。第(4)问要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