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学案
【整体感知】
青年时代的思想:由主张改良到主张革命:改良主义——民主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1920年)﹚
革命时代的贡献:
建国后的探索:
一、革命时代的贡献:
(一)1921中共建党——1927大革命时期(模仿俄国道路)
1、背景:中共一大制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活动:中共一大结束后,回
从事中共
地方党组织和开展
运动;
1925—1927年从事
问题研究和举办
运动讲习所。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称国共第一次内战时期(1927-1936):
●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
1、背景(危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挽救活动:
(1)1927年参加“
会议”(主要内容),提出“
”;
(2)1927年—1928年领导
起义,
(3)起义后开辟
根据地,开创了以
包围
、最后夺取
的革命道路;理论上,发表《
》《
》《
》等著作,提出“
”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中国新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方向;
●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背景(危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导致红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陷入绝境。
2、挽救活动:
会议后,领导长征取得胜利,挽救了党和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1、背景(危机):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2、挽救活动:
(1)与国民党合作,建立
统一战线
(2)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
战役、
大战的胜利。
(3)建立
地,开展游击战争
(4)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形成完备的
理论
(5)1942年的
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
基础。
(6)1945年召开中共
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
思想。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1、背景(危机):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
2、挽救活动:
(1)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谈判,与国民党签订《
协定》,
(2)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及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几百万的军队,
(3)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建国后的探索:
(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1956)
1.(1949—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
领导中国人民巩固人民政权(措施:抗美援朝等
),
恢复国民经济(措施:没收官僚资本等
)。
2.(1953-1956)进行社会主义
大改造,确立
制度。
(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56--1976)
1.
成功的探索:
(1)经济上:①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指出主要矛盾。②发表《
》,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探索的开端。
(2)政治上:1957年,《关于
》的讲话,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阐释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这些为
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出现的失误:
①1957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造成了_______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②1958年,发动了“_______”和农村__________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③1966---1976发动“
”。
三、总评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____和____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________而不断探索的一生。他是新中国的_______,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
的诞生,就没有
制度的建立。
填空题答案:湖南
工人运动
农民问题
八七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秋收起义
井冈山
农村
城市城市和全国政权
井冈山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平型关战役
百团大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民主主义理论
整风运动
思想
七大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
阶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化的革命
革命
建设
伟大复兴
缔造者
新中国
社会主义
【同步测试】
一、1.毛泽东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做出了哪些独创性贡献?
(1)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2)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28—1930年,毛泽东根据井冈山斗争实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作了阐述。
二、1.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邓小平这段话的史实根据。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而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1935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挽救了党、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
(3)1937——1949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5)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犯了“左”倾错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导致社会主义遭到巨大挫折。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功大于过)
【相关素材】
[湖南第一师范]
它是湖南近代历史上一所著名的教育机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为理学家张械讲学的城南书院,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仅一江之隔。1903年,第一师范正式创建,最初称湖南师范馆,1912年改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育方针是“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学校也培养了—大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其中有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璋等。湖南第一师范在湖南近代史上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是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原名和仙,学名林彬,别名和森,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今双峰县境内)人。少年时代当过学徒。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结为好友。1915年秋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参与创建新民学会。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在法国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11月回国,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同时兼任《向导》主编、上海大学教授。出席中共“二大”,参与起草大会政治宣言,为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做出了贡献。他担任过中共二届至四届中央委员,以及第五和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5年,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加并领导了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巡视员等职。1931年,受中央委派,前往广东,恢复遭敌破坏的广东省委。在其主持广东省委工作期间于香港被捕,同年在广州监狱壮烈牺牲,年仅36岁。
[何叔衡]
何叔衡(1876—1935),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02年中秀才。1909年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开始接触到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与毛泽东结为挚友。后来他到市内中学任教,又担任了省通俗教育馆馆长。1918年参加湖南新民学会。1920年9月担任船山学社社长、湖南通俗书报编辑所所长,主办《湖南通俗报》。1921年7月,在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最年长的“—大”代表。1921年和毛泽东等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并创办了被誉为“湖南革命策源地”的湖南自修大学。学校被军阀封闭后,他建立湘江学校并任校长,在校内引导不少人秘密参加了党组织。北伐军占领湖南后他公开身份,一面担任《民报》馆长宣传革命,一面在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工作。1928年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回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1931年任中央革命根据地苏区中央局领导工作,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央政府检察委员、内务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被安排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底,他在随红军游击队转战途中,在福建长汀与江西边界处遭敌军包围,突围时牺牲。
[洛川会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面抗战,把握抗战的领导权,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为中央宣传部门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报告。在军事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红军必须从正规战争转向抗日游击战。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共产党对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关于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洛川会议还制定了今后的具体行动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要广泛地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朱德、周恩来任副书记,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叶剑英等为委员。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所通过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为工农红军适时实行战略重点的转移指明了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整风运动]
为了使全党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组织上团结一致,带领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争取抗战胜利,
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及时纠正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战争形势变化迅速,对于“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没能及时肃清。抗战爆发后,党内发展的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带有一些非无产阶级的倾向,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现象。加之当时灾害频发,解放区处于极为困难时期。这些情况就使得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成为必要。
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式,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采用的方法为学习文件,检查思想和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延安整风运动意义深远。通过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了—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全党克服了主观主义错误,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正确处理了党内矛盾,使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加强了党的凝聚力,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和夺取抗战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出访苏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正式签订,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条约文本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政府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此后,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使中国迅速建立了—批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该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双方还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此两项协定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起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率1%)。
1980年条约期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该条约不再延长。
[论十大关系]
在《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献中,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了中国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到195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虽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丰硕成果,而社会主义建设却是任重而道远。苏联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学习榜样,但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意识到,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
自1956年2月以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和毛泽东的集中总结,便产生了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现在人们看到的《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毛泽东亲自审定的这两次讲话的整理稿。
《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做了总结,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报告中指出的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道路。
[“一五”计划]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6年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工业部门,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农轻重比例基本协调。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
十年建设时期
1956----1966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