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主题】 从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从分裂到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隋唐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
2.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交往频繁,逐步走向交融。隋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3.区域开发:东晋、南朝时,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4.制度创新: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初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发展为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资产为主。
5.文化璀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全面走向繁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核心概念: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士族。
关键问题:
(1)该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 在大分裂中蕴含着怎样的趋势
(2)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表现 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推动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要概念】
1.民族交融
含义 指 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
途径 、交错居住;战争或经济文化的交流;
等的借鉴;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
影响 推动民族地区 进程; ,增强 观念
扩大,丰富 内涵,利于 的发展和 的开发
不同民族
相互影响和渗透
民族迁徙
政治制度、
生产方式
封建化
巩固统治
华夏认同
华夏族群
中华文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
边疆
2.门阀士族:是以 为纽带所形成的 ,萌生于 ,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鼎盛于 ,从 逐渐衰落,
仍有较大势力,但受科举制与农民起义等影响,门阀政治衰落。门阀士族在政治上, ,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经济上, , ;文化上崇尚清谈。门阀政治成为 的重要特征。
宗族
贵族特权集团
东汉
东晋
东晋末至南朝
隋唐时期
世代为官,标榜门第
兼并农民土地
侵夺官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三国与西晋
1.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
朝代 起止时间 都城
曹魏 220—266年 洛阳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孙吴 229—280年 建业
西晋 266—316年
洛阳
2.民族关系 (1)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治理。 (2)从东汉到西晋,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西晋内战时,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316
[地图解读] 1.观察教材第一子目《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
[提示] 魏国控制当时的经济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力较强,故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国、吴国地处南方,加强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利于民族交融。
2.观察教材第一子目《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指出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特点。
[提示] 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中原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移;迁移规模大,涉及范围广;中原人口主要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东晋与南朝
政权更迭 东晋 (1)起止时间:317—420年
(2)政权特色: 专权、皇权衰落
南朝 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士族
江南开发 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 ,充实 资源;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民族交融,人民辛勤劳动
表现 (1)农业: 大量开垦, 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纺织、矿冶、 、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影响 南方开发初见成效,为 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 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生产工具和技术
劳动力
土地
农作物
陶瓷
经济重心南移
[易错点拨]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政权
更迭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 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民族
交融 十六国都采用了 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淝水
之战 (1)原因:民族隔阂广泛存在;4世纪下半叶, 统一北方
(2)概况:前秦大举进攻 ,被击败于淝水
(3)结果: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北方
成汉
中原模式
前秦
东晋
北朝 北魏 (1)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措施:迁移都城,从平城迁到 ,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 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 通婚
②意义:顺应了北方 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 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更迭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 、 取代。这些王朝合称北朝。后来,北周灭北齐。不久,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洛阳
汉族
士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北方
隋唐盛世
北齐
北周
隋朝
[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三子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指出南北对峙形势发生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 变化:政权数量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由淮河一线南移至长江一线;南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趋势: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
主题探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曲折发展
视角1 政权更迭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
“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问题] (1)你是否赞同材料一的观点 概括说明理由。
[结论] (1)赞同。
理由: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线,但在动荡中出现了诸如西晋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统一局面;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中,人口迁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和民族间政治、经济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民族交融: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
2.局部统一:如东晋、前秦、北魏政权,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江南开发: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同时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民心所向: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渴望统一。
5.中央集权:北方政治法制与制度创建卓有成效。南方政权从东晋后期开始,士族逐渐衰落,皇权逐渐强化。这些都利于中央集权强化,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视角2 区域开发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及影响。
[结论] (2)表现:农业方面,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等行业明显进步;渔副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影响:缩小南北经济差距,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为南北政权长期对峙奠定基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社会发展,为国家的统一、繁荣奠定基础。
视角3 民族交融
材料三 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几乎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492年,孝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结论] (3)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迁都中原;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从东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气候出现逐渐变冷的趋势,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列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国家分裂割据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与交融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内迁与南迁,故选B项。
2.史书记载,(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八月,“鄯善国遣子入侍,假其归义侯”。“侯”是爵位,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如图所示为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动荡中孕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B]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
[C]民族间政治认同的历史现象
[D]人口迁徙加速的历史趋势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民族内迁,接受中原王朝册封,体现政治认同加强,故选C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民族政权对华夏先祖的血缘认同,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可和吸收,说明中原文明影响较大,故选B项。
4.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B
【解析】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的开发,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C两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单元主题】 从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从分裂到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隋唐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
2.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交往频繁,逐步走向交融。隋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3.区域开发:东晋、南朝时,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4.制度创新: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初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发展为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资产为主。
5.文化璀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全面走向繁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核心概念: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士族。 关键问题: (1)该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 在大分裂中蕴含着怎样的趋势 (2)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表现 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推动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要概念】
1.民族交融
含义 指不同民族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
途径 民族迁徙、交错居住;战争或经济文化的交流;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等的借鉴;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
影响 推动民族地区封建化进程;巩固统治,增强华夏认同观念
华夏族群扩大,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
2.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贵族特权集团,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隋唐时期仍有较大势力,但受科举制与农民起义等影响,门阀政治衰落。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世代为官,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经济上,兼并农民土地,侵夺官用;文化上崇尚清谈。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落实时间轴】
一、三国与西晋
1.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
朝代 起止时间 都城
曹魏 220—266年 洛阳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孙吴 229—280年 建业
西晋 266—316年 洛阳
2.民族关系
(1)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治理。
(2)从东汉到西晋,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西晋内战时,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地图解读]
1.观察教材第一子目《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
[提示] 魏国控制当时的经济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力较强,故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国、吴国地处南方,加强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利于民族交融。
2.观察教材第一子目《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指出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特点。
[提示] 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中原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移;迁移规模大,涉及范围广;中原人口主要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东晋与南朝
政权更迭 东晋 (1)起止时间:317—420年 (2)政权特色:士族专权、皇权衰落
南朝 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江南开发 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民族交融,人民辛勤劳动
表现 (1)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影响 南方开发初见成效,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 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易错点拨]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政权 更迭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民族 交融 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淝水 之战 (1)原因:民族隔阂广泛存在;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 (2)概况: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3)结果: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北朝 北魏 (1)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措施:迁移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②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更迭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些王朝合称北朝。后来,北周灭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三子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指出南北对峙形势发生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 变化:政权数量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由淮河一线南移至长江一线;南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趋势: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
主题探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曲折发展
视角1 政权更迭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问题] (1)你是否赞同材料一的观点 概括说明理由。
[结论] (1)赞同。
理由: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线,但在动荡中出现了诸如西晋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统一局面;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中,人口迁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和民族间政治、经济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民族交融: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
2.局部统一:如东晋、前秦、北魏政权,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江南开发: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同时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
基础。
4.民心所向: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渴望统一。
5.中央集权:北方政治法制与制度创建卓有成效。南方政权从东晋后期开始,士族逐渐衰落,皇权逐渐强化。这些都利于中央集权强化,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视角2 区域开发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及影响。
[结论] (2)表现:农业方面,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等行业明显进步;渔副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影响:缩小南北经济差距,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为南北政权长期对峙奠定基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社会发展,为国家的统一、繁荣奠定基础。
视角3 民族交融
材料三 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几乎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492年,孝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结论] (3)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迁都中原;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从东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气候出现逐渐变冷的趋势,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列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国家分裂割据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与交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内迁与南迁,故选B项。
2.史书记载,(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八月,“鄯善国遣子入侍,假其归义侯”。“侯”是爵位,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如图所示为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动荡中孕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B]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
[C]民族间政治认同的历史现象
[D]人口迁徙加速的历史趋势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民族内迁,接受中原王朝册封,体现政治认同加强,故选C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民族政权对华夏先祖的血缘认同,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可和吸收,说明中原文明影响较大,故选B项。
4.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答案】 B
【解析】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的开发,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C两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据记载,三国孙吴时期,一些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商船千艘”,州郡吏民及诸营兵“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这反映出当时( )
[A]士族地主操纵政权 [B]官兵参与土地兼并
[C]水路交通较为便捷 [D]农村集镇贸易兴起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一些地主和官兵等通过商船参与商业活动,由此可知,当时水路交通较为便捷,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政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官兵经商,而不是兼并土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集镇贸易状况,排除D项。
2.有数据显示,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探究当时( )
魏 蜀 吴
户数 103万户 28万户 52.5万户
人口 443万人 94万人 230万人
兵力 60万人 10.2万人 23万人
面积 291万 平方千米 106万 平方千米 145万 平方千米
[A]国家统一进程加快
[B]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C]三国竞争异常激烈
[D]鼎立局面出现了瓦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呈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户数、人口、兵力和面积等基本情况,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三国之间国力存在显著差异,预示了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与演变方向,即北方的魏灭蜀、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三国的实力对比,不能得出“国家统一进程加快”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通过具体数据反映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而非仅仅反映竞争激烈,排除C项;“瓦解”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3.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一直是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该朝代是( )
[A]西汉 [B]东晋
[C]隋朝 [D]北朝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士族专权、皇权不振,故选B项;西汉、隋朝、北朝时期皇权强大,排除A、C、D三项。
4.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移民大量迁入 [B]经济得到开发
[C]政区进行调整 [D]政权发生更迭
【答案】 A
【解析】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尤其是北方几个高门士族南下并轮流掌权,因此北方官话逐渐取代吴语成为宁镇地区的主流方言,故选A项;经济得到开发、政区进行调整不是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B、C两项;政权更迭不会直接导致宁镇地区主流语言的变化,排除D项。
5.东晋南朝政权最重长江三角洲平原,有数据显示,史书见有14次兴修农田水利记录,晋宋齐梁四朝均不断兴修。次之是江淮平原,史书中见有5次记录。据此可知( )
[A]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B]江淮平原统治长期稳定
[C]气候变化导致水灾泛滥
[D]农田灌溉工具得到改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南朝政权重视长江三角洲平原和江淮平原的农田水利兴修,兴修水利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即推动了江南开发,故选A项;南朝时期,政权更迭仍较为频繁,排除B项;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6.南朝时期,皇帝借助管理文书的典签一职,要求州郡要务均需要典签签署方可执行,而典签都由寒人掌握。此举意在( )
[A]重振皇权 [B]平衡士族
[C]监察百官 [D]笼络人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皇帝借助管理文书的典签一职,要求州郡要务均需要典签签署方可执行,而典签都由寒人掌握,由此皇帝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州郡要务,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有助于重振皇权,故选A项。
7.明堂起源于西周,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明堂长期成为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封建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答案】 A
【解析】 明堂是代表国家礼制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下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的目的是彰显国家政权正统性、合法性,故选A项;北魏的封建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禁鲜卑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其形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而非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排除C项;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是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 D项。
8.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窄袖的胡服十分流行,与宽袖的汉服平分秋色。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 [B]政局稳定
[C]文化繁荣 [D]江南开发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与制度方面的体现,A项正确。
9.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此举旨在( )
[A]主动改革推动民族交融
[B]借助儒学影响标榜正统
[C]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D]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答案】 D
【解析】 北朝时期,西魏统治者学习中原的制度文化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A、B、C三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
10.下图为某书目录,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盛世与危机 [B]争鸣与认同
[C]分裂与交融 [D]开放与包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王马共治等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项;A项属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属于隋唐时期,排除。
素养提升练
11.(2024·黑吉辽卷,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 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 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 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上表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答案】 D
【解析】 据墓志内容“母义”“君子”“孝友”“柔恭”“女节”“妇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材料中的皇族女性均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要求,这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项正确;墓志内容强调的是女性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而不是门第观念,排除A项;材料内容均来自“北魏皇族女性墓志”,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政策,排除B项;墓志内容体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而非礼仪规范,排除C项。
12.(2024·河北卷,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答案】 C
【解析】 南北朝以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流的加强,“川”字又有了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川”字义项的变化,体现出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故C项正确。民族交融有利于缩小南北方之间的差距,但南北差距的缩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超出了题干中单一汉字义项的扩展所能反映的范围,故排除A项。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中的单一汉字义项的扩展不足以证明民族交融“奠定了统一基础”,故排除B项。不同民族风俗各异,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可以为文学发展提供丰富题材,但汉字义项扩展体现的是语言文字的变化,不能体现文学题材的拓展,故排除D项。
13.(2023·广东卷,3)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 占比/% 宗室、外戚 占比/% 寒人占 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答案】 D
【解析】 表中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三类人群,高门士族依靠门第,宗室、外戚与寒人依靠皇权,由东晋时高门士族占比高达78.4%可知,高门士族把持政权,而皇权明显弱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士族的地域性,排除A项;豪强与“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不符,排除B项;东晋时的士族专权得益于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
14.(11分)(2022·广东卷,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
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
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5分)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6分)
【答案】 (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的正统性。(2分)
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模式形制与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3分)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据记载,三国孙吴时期,一些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商船千艘”,州郡吏民及诸营兵“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这反映出当时( )
[A]士族地主操纵政权 [B]官兵参与土地兼并
[C]水路交通较为便捷 [D]农村集镇贸易兴起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一些地主和官兵等通过商船参与商业活动,由此可知,当时水路交通较为便捷,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政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官兵经商,而不是兼并土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集镇贸易状况,排除D项。
2.有数据显示,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探究当时( )
魏 蜀 吴
户数 103万户 28万户 52.5万户
人口 443万人 94万人 230万人
兵力 60万人 10.2万人 23万人
面积 291万 平方千米 106万 平方千米 145万 平方千米
[A]国家统一进程加快
[B]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C]三国竞争异常激烈
[D]鼎立局面出现了瓦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呈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户数、人口、兵力和面积等基本情况,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三国之间国力存在显著差异,预示了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与演变方向,即北方的魏灭蜀、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三国的实力对比,不能得出“国家统一进程加快”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通过具体数据反映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而非仅仅反映竞争激烈,排除C项;“瓦解”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3.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一直是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该朝代是( )
[A]西汉 [B]东晋
[C]隋朝 [D]北朝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士族专权、皇权不振,故选B项;西汉、隋朝、北朝时期皇权强大,排除A、C、D三项。
4.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移民大量迁入 [B]经济得到开发
[C]政区进行调整 [D]政权发生更迭
【答案】 A
【解析】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尤其是北方几个高门士族南下并轮流掌权,因此北方官话逐渐取代吴语成为宁镇地区的主流方言,故选A项;经济得到开发、政区进行调整不是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B、C两项;政权更迭不会直接导致宁镇地区主流语言的变化,排除D项。
5.东晋南朝政权最重长江三角洲平原,有数据显示,史书见有14次兴修农田水利记录,晋宋齐梁四朝均不断兴修。次之是江淮平原,史书中见有5次记录。据此可知( )
[A]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B]江淮平原统治长期稳定
[C]气候变化导致水灾泛滥
[D]农田灌溉工具得到改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南朝政权重视长江三角洲平原和江淮平原的农田水利兴修,兴修水利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即推动了江南开发,故选A项;南朝时期,政权更迭仍较为频繁,排除B项;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6.南朝时期,皇帝借助管理文书的典签一职,要求州郡要务均需要典签签署方可执行,而典签都由寒人掌握。此举意在( )
[A]重振皇权 [B]平衡士族
[C]监察百官 [D]笼络人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皇帝借助管理文书的典签一职,要求州郡要务均需要典签签署方可执行,而典签都由寒人掌握,由此皇帝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州郡要务,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有助于重振皇权,故选A项。
7.明堂起源于西周,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明堂长期成为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封建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答案】 A
【解析】 明堂是代表国家礼制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下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的目的是彰显国家政权正统性、合法性,故选A项;北魏的封建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禁鲜卑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其形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而非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排除C项;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是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 D项。
8.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窄袖的胡服十分流行,与宽袖的汉服平分秋色。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 [B]政局稳定
[C]文化繁荣 [D]江南开发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与制度方面的体现,A项正确。
9.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此举旨在( )
[A]主动改革推动民族交融
[B]借助儒学影响标榜正统
[C]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D]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答案】 D
【解析】 北朝时期,西魏统治者学习中原的制度文化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A、B、C三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
10.下图为某书目录,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盛世与危机 [B]争鸣与认同
[C]分裂与交融 [D]开放与包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王马共治等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项;A项属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属于隋唐时期,排除。
素养提升练
11.(2024·黑吉辽卷,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 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 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 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上表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答案】 D
【解析】 据墓志内容“母义”“君子”“孝友”“柔恭”“女节”“妇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材料中的皇族女性均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要求,这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项正确;墓志内容强调的是女性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而不是门第观念,排除A项;材料内容均来自“北魏皇族女性墓志”,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政策,排除B项;墓志内容体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而非礼仪规范,排除C项。
12.(2024·河北卷,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答案】 C
【解析】 南北朝以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流的加强,“川”字又有了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川”字义项的变化,体现出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故C项正确。民族交融有利于缩小南北方之间的差距,但南北差距的缩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超出了题干中单一汉字义项的扩展所能反映的范围,故排除A项。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中的单一汉字义项的扩展不足以证明民族交融“奠定了统一基础”,故排除B项。不同民族风俗各异,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可以为文学发展提供丰富题材,但汉字义项扩展体现的是语言文字的变化,不能体现文学题材的拓展,故排除D项。
13.(2023·广东卷,3)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 占比/% 宗室、外戚 占比/% 寒人占 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答案】 D
【解析】 表中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三类人群,高门士族依靠门第,宗室、外戚与寒人依靠皇权,由东晋时高门士族占比高达78.4%可知,高门士族把持政权,而皇权明显弱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士族的地域性,排除A项;豪强与“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不符,排除B项;东晋时的士族专权得益于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
14.(11分)(2022·广东卷,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
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
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5分)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6分)
【答案】 (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的正统性。(2分)
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模式形制与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3分)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