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5:05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核心概念: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关键问题: (1)魏晋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有何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作的 如何评价该制度 (3)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有何变化 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有何特点
【重要概念】
1.九品中正制: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曹丕选择部分中央官吏兼任地方大小中正官,负责品评本区域内的士人,供吏部选官参考。初行时尚能做到综合门第和才能。后来,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地主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及赋役制度。指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的制度。大部分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政事堂:唐初三省长官的议事场所,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户房、兵房、刑礼房等。此时的“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落实时间轴】
一、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选官权多为地方大族名士所操纵
创立 曹魏时期
内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品评各地人才,划分等级,朝廷依等级授官
标准 由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 初行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科举制
背景 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概况 (1)形成: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2)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作用 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1.发展沿革
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发展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2.制度概况
特点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运 行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具体政务
职责权限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议事场所 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历史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问答]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唐朝三省位置图》,指出三省的布局特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
[提示] 布局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
主要原因:中书省是草拟诏令的机构,门下省是审核诏令的机构,二者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内,有利于皇帝意旨的上传下达。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皇宫之南的皇城中,有利于皇帝诏令的执行。综上可知,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适应了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需要。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前提:均田制推行。
(2)内容: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前期:租庸调制
(1)内容: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可以庸(纳绢或布)代役。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3.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
背景 (1)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标准 从人丁转为财产
内容 (1)税种:户税——按户等缴纳;地税——按田亩缴纳,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时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图解历史] 从“税人”到“税地”
主题探究 隋唐制度创新的意义
一、选官制度
材料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改善了古代中国的选人、用人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同时,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同时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使教育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结论]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或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后世,为历代沿用;公平公正,有利于促进阶层的流动。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措施 标准 趋势
夏、商、 西周 世官制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血缘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庶族地主更多参与政权
春秋战 国、秦 军功爵制 养士、军功、客卿 才能
汉朝 察举制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品德、才能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 正制 品评士人、按品授官 家世、道德、 才能→家世
隋唐至 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 优劣定取舍 才学
二、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世袭传统,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理念;扩大官吏来源与封建统治基础。
(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发展。
(3)巩固国家统一:官员文化素质提高,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4)推动文明发展: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被近代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2.消极影响: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儒家学说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忽视新知识、新学科发展;禁锢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二、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初,诏敕皆中书、门下官有文者为之。”“凡制命颁行,事有不可,给事中职合封进。”“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所谓“程限”,即规定办“案”的期限。如上所述,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据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整理
[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的中枢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和影响。
[结论] 中枢体系:三省六部制。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或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运作以皇权为中心。
影响: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材料 唐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了新税制——两税法。两税法是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提出的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同时根据资产定出户等,以户等为根据定出户税的税额,户税的依据主要是资产(包括土地、桑麻、居宅、牲畜、钱财等),据以征课货币税,地税按田亩等级征课不同税率的实物税。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法定的征收物品分谷物和钱币两大类。
——摘编自薛涵月等《论中国古代的
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的变化创新之处及其作用。
[结论] 变化创新:征税标准,租庸调制主要依据人丁征税;两税法以财产为主。税种和征税次数,租庸调制税种繁多,包括租、庸、调等,征收次数不限;两税法将多种税收合并为地税和户税,一年征收两次。税收内容,租庸调制主要以实物地租为主;两税法中户税以金钱为主,允许使用货币缴纳税款。
作用:两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税收名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解唐朝中期以后的经济危机,稳定了唐朝政权的统治。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创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官品俸禄制
【答案】 C
【解析】 科举制是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故选C项。
2.论及某一选官制度,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针对选人过程中的弊端,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一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怀牒自列”和“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符合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考生可自己报名,通过地方初考后再参加全国性考试,具有公开、公平的特点,故选D项。
3.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袁高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当时袁高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袁高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诏令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官员可以将其封还驳正,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故选B项。
4.安史之乱后,农民大量逃亡,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导致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的严重局面。为此唐政府实行(  )
[A]两税法 [B]租庸调制
[C]藩镇管理 [D]均田令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亏空,赋税制度混乱,为了简化税收名目和扩大收税对象,唐朝实行了两税法,故选A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据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变化
[C]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由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这一制度变化是材料中王氏家族累居高官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
2.汉武帝在位时期,选官制度采用乡举里选的察举制,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名目推举,中央经过考核,任以相应官职;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在中央任职的本籍官员为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进行品评,再经考核,授以官职。这一变化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提升官员素质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豪强利益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较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由中央委任,官员选拔权力由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出身,不能体现统治基础是否扩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标准兼顾道德与才能,与察举制相比没有变化,排除B项;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选官的控制,并不是为了维护豪强的利益,排除
D项。
3.下面为唐朝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单位:%)。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出身 比例
士族子弟 71
寒素子弟 16
小姓子弟 13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进士中士族子弟的比例还非常高,说明此时科举制并未完全打破贵族的垄断,还需进一步完善,但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寒素子弟与小姓子弟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故选C项;科举制突破了九品中正制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统治工具的弊端,排除A项;科举制使得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16%的“寒素子弟”和13%的“小姓子弟”不符,
排除。
4.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贡举由吏部移归礼部主持后规定,如有负责主考的礼部侍郎之亲戚、故旧参加省考,则另设考场,这些考生需要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
[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负责主考的礼部侍郎之亲戚、故旧……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可知,唐朝科举制度针对需要回避的官员亲族单独安排考试,这有利于避免官员对其亲族的包庇,凸显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的特权遭到否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科考门槛提高无关,排除B项;科举考试的权威不能仅靠“别头试”确立,排除C项。
5.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
[A]分割宰相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宰相在政事堂集体议政,有利于协调分歧,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
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时任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的魏征不肯署敕,结果唐太宗的敕书没有获得通过。这说明三省体制下(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门下省处于最高地位
[C]监察制度成效显著 [D]宰相权重削弱了皇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征以门下省正五品给事中的身份,阻止皇帝最高指示的下达,这是制度赋予魏征的权力,说明三省体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制约,故选A项。
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一个水库,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⑨
[C]①—③—②—⑨ [D]①—③—②—⑤
【答案】 C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分工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故其运行程序是:皇帝下旨→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是工部的职责,故①—③—②—⑨符合题意,故选C项。
8.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与此银饼相对应的制度是(  )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朝怀集庸调银饼相对应的是唐朝推行的租庸调制,故选D项;“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清康熙时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排除B项;“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
9.《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租庸调法弊坏”“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材料可用来说明唐朝(  )
[A]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B]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C]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唐朝户籍久不更造,土地买卖现象严重,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实行两税法,故选A项。
10.唐朝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缴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朝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故选A项。唐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排除B项。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在此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780年,两税法实行,故两税法实施以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排除C项。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轻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1·江苏卷,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 B
【解析】 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唐代门第观念影响仍很大,排除C项;李德裕与李逢吉虽为政敌,但同样为寒素开路,材料强调二者的共识而非矛盾,排除D项。
12.(2022·广东卷,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明确,故选D项;图示信息属于行政机构的变化,不是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机构变化属于宰相下辖部门的变化,与分割相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行政机构职能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
C项。
13.(2023·天津卷,3)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上表反映了(  )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规定按田亩缴纳地税,授田数少的农民赋税较轻,这有利于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故选A项;结合所学唐朝的租庸调制可知,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即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但表格信息并未显示“以庸代役”的情况,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因此算赋属于汉朝,而非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
——杜佑《通典·选举典》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选官制度。(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9分)
【答案】 (1)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
(2)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4分)
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核心概念: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关键问题:
(1)魏晋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有何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作的 如何评价该制度
(3)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有何变化 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有何特点
【重要概念】
1.九品中正制: 为争取 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员选拔制度。
选择部分 兼任地方大小 ,负责 本区域内的士人,供吏部选官参考。初行时尚能做到 。后来,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逐渐转化为 ,为 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曹魏后期
世家大族
曹丕
中央官吏
中正官
品评
综合门第和才能
士族地主垄断仕途的工具
门阀制度
2.均田制: 推行的 。指政府在
的基础上,把 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国家 的制度。大部分土地只允许 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 。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有利于 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
北魏至唐朝前期
土地及赋役制度
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
无主荒地
交纳赋税和服役
使用
封建土地国有制
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
社会经济
土地兼并
3.三省六部制: , 确立。三省职权 ,又 。 负责 , 负责 ,
,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均为 ,三省六部制
,标志着中国古代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政事堂: 三省长官的 ,始设于 ,后迁至 。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名为“ ”,堂后设吏房、户房、兵房、刑礼房等。此时的“中书门下”不仅有 ,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 。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分工明确
彼此制约
中书省
草拟诏令
门下省
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宰相
体系完整,
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中央行政制度
唐初
议事场所
门下省
中书省
中书门下
决策权
行政权力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选官权多为地方大族名士所操纵
创立 曹魏时期
内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品评各地人才,划分等级,朝廷依等级授官
标准 由初创时期重视 ,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影响 初行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 的工具
家世、道德和才能
家世
中央集权
士族特权
2.隋唐:科举制
背景 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概况 (1)形成: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2)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 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作用 扩大了 ;促进了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 ;加强了
进士
殿试
统治基础
文化素质
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1.发展沿革
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 ,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确立 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发展 唐太宗时常给 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尚书省
隋文帝
品位较低
2.制度概况
特点 三省职权 ,又彼此制约

行 中书省 负责
门下省 负责 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具体政务
职责权限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 之职
议事场所 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 的趋势
分工明确
草拟皇帝的诏令
审核
执行
宰相
政事堂
一体化
3.历史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问答]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唐朝三省位置图》,指出三省的布局特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
[提示] 布局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 主要原因:中书省是草拟诏令的机构,门下省是审核诏令的机构,二者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内,有利于皇帝意旨的上传下达。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皇宫之南的皇城中,有利于皇帝诏令的执行。综上可知,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适应了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需要。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前提:均田制推行。
(2)内容: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前期:租庸调制
(1)内容: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可以庸(纳绢或布)代役。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生产时间
3.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
背景 (1)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标准 从人丁转为财产
均田制
内容 (1)税种:户税——按 缴纳;地税——按田亩缴纳,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时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1)简化 ,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户等
税收名目
财政收入
人丁
人身控制
[图解历史] 从“税人”到“税地”
主题探究 隋唐制度创新的意义
一、选官制度
材料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改善了古代中国的选人、用人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同时,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同时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使教育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结论]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或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后世,为历代沿用;公平公正,有利于促进阶层的流动。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措施 标准 趋势
夏、商、西周 世官制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血缘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庶族地主更多参与政权
春秋战国、秦 军功爵制 养士、军功、
客卿 才能
汉朝 察举制 察访人才、
举荐做官 品德、才能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评士人、
按品授官 家世、道德、
才能→家世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
优劣定取舍 才学
二、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世袭传统,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理念;扩大官吏来源与封建统治基础。
(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发展。
(3)巩固国家统一:官员文化素质提高,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4)推动文明发展: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被近代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2.消极影响: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儒家学说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忽视新知识、新学科发展;禁锢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二、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初,诏敕皆中书、门下官有文者为之。”“凡制命颁行,事有不可,给事中职合封进。”“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所谓“程限”,即规定办“案”的期限。如上所述,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据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整理
[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的中枢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和影响。
[结论] 中枢体系:三省六部制。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或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运作以皇权为中心。
影响: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材料 唐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了新税制——两税法。两税法是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提出的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同时根据资产定出户等,以户等为根据定出户税的税额,户税的依据主要是资产(包括土地、桑麻、居宅、牲畜、钱财等),据以征课货币税,地税按田亩等级征课不同税率的实物税。
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法定的征收物品分谷物和钱币两大类。
——摘编自薛涵月等《论中国古代的
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的变化创新之处及其作用。
[结论] 变化创新:征税标准,租庸调制主要依据人丁征税;两税法以财产为主。税种和征税次数,租庸调制税种繁多,包括租、庸、调等,征收次数不限;两税法将多种税收合并为地税和户税,一年征收两次。税收内容,租庸调制主要以实物地租为主;两税法中户税以金钱为主,允许使用货币缴纳税款。
作用:两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税收名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解唐朝中期以后的经济危机,稳定了唐朝政权的统治。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创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官品俸禄制
C
【解析】 科举制是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故选C项。
2.论及某一选官制度,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针对选人过程中的弊端,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一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怀牒自列”和“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符合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考生可自己报名,通过地方初考后再参加全国性考试,具有公开、公平的特点,故选D项。
3.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袁高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当时袁高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B
【解析】 据题干“袁高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诏令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官员可以将其封还驳正,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故选B项。
4.安史之乱后,农民大量逃亡,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导致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的严重局面。为此唐政府实行(  )
[A]两税法
[B]租庸调制
[C]藩镇管理
[D]均田令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亏空,赋税制度混乱,为了简化税收名目和扩大收税对象,唐朝实行了两税法,故选A项。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据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变化
[C]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由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这一制度变化是材料中王氏家族累居高官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
2.汉武帝在位时期,选官制度采用乡举里选的察举制,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名目推举,中央经过考核,任以相应官职;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在中央任职的本籍官员为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进行品评,再经考核,授以官职。这一变化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提升官员素质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豪强利益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较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由中央委任,官员选拔权力由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出身,不能体现统治基础是否扩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标准兼顾道德与才能,与察举制相比没有变化,排除B项;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选官的控制,并不是为了维护豪强的利益,排除
D项。
3.下面为唐朝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单位:%)。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出身 比例
士族子弟 71
寒素子弟 16
小姓子弟 13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进士中士族子弟的比例还非常高,说明此时科举制并未完全打破贵族的垄断,还需进一步完善,但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寒素子弟与小姓子弟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故选C项;科举制突破了九品中正制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统治工具的弊端,排除A项;科举制使得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16%的“寒素子弟”和13%的“小姓子弟”不符,
排除。
4.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贡举由吏部移归礼部主持后规定,如有负责主考的礼部侍郎之亲戚、故旧参加省考,则另设考场,这些考生需要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
[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负责主考的礼部侍郎之亲戚、故旧……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可知,唐朝科举制度针对需要回避的官员亲族单独安排考试,这有利于避免官员对其亲族的包庇,凸显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的特权遭到否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科考门槛提高无关,排除B项;科举考试的权威不能仅靠“别头试”确立,排除C项。
5.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
[A]分割宰相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宰相在政事堂集体议政,有利于协调分歧,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
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时任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的魏征不肯署敕,结果唐太宗的敕书没有获得通过。这说明三省体制下(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门下省处于最高地位
[C]监察制度成效显著 [D]宰相权重削弱了皇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征以门下省正五品给事中的身份,阻止皇帝最高指示的下达,这是制度赋予魏征的权力,说明三省体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制约,故选A项。
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一个水库,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⑨
[C]①—③—②—⑨ [D]①—③—②—⑤
【答案】 C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分工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故其运行程序是:皇帝下旨→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是工部的职责,故①—③—②—⑨符合题意,故选C项。
8.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与此银饼相对应的制度是(  )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朝怀集庸调银饼相对应的是唐朝推行的租庸调制,故选D项;“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清康熙时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排除B项;“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
9.《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租庸调法弊坏”“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材料可用来说明唐朝(  )
[A]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B]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C]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唐朝户籍久不更造,土地买卖现象严重,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实行两税法,故选A项。
10.唐朝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缴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朝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故选A项。唐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排除B项。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在此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780年,两税法实行,故两税法实施以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排除C项。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轻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1·江苏卷,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 B
【解析】 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唐代门第观念影响仍很大,排除C项;李德裕与李逢吉虽为政敌,但同样为寒素开路,材料强调二者的共识而非矛盾,排除D项。
12.(2022·广东卷,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明确,故选D项;图示信息属于行政机构的变化,不是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机构变化属于宰相下辖部门的变化,与分割相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行政机构职能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
C项。
13.(2023·天津卷,3)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上表反映了(  )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规定按田亩缴纳地税,授田数少的农民赋税较轻,这有利于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故选A项;结合所学唐朝的租庸调制可知,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即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但表格信息并未显示“以庸代役”的情况,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因此算赋属于汉朝,而非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
——杜佑《通典·选举典》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选官制度。(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9分)
【答案】 (1)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
(2)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4分)
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