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6:35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概念: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宣政院。
关键问题:
(1)辽夏金元政权是怎样建立、发展起来的 它们有什么重要的制度建设
(2)北方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重要概念】
1.南、北面官制: 为有效控制各族人民,对 和 实行 。治理 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其官员称 ,其按照唐制设
,官吏亦 。治理 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其官员称 ,官员主要由 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北面官制体现了 的特点,有利于辽朝对不同民族区域进行有效管控,促进民族交融。

契丹
汉人
南北分治
汉人
南面官
三省六部制
多用汉人
契丹
北面官
契丹贵族
因俗而治
2.猛安谋克制:以户为计算单位,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 , 。猛安谋克制是一种 的制度,既是 ,也是 。
3.行省制:始于 ,是重要的 。元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行省 , 集中。它用 原则代替
原则,有效防止地方割据, ,提高了
,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平时从事生产
战时出征
兵民合一
军事组织
地方行政组织
元朝
地方行政制度
辖区广阔
军政大权
犬牙交错
山川形便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行政效率
4.宣政院:元世祖设立的 ,掌管 和
。宣政院是 最早设置的管理 的行政机构。
中央政府官署
全国佛教事务
吐蕃地区
军事、行政
中央政府
西藏地区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辽、西夏、金
民族
政权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政权
建立 916年, 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115年, 称帝,建立金朝;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
耶律阿保机
1038
完颜阿骨打
统治
制度 南、北面官制
①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 事务
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2)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猛安谋克:兵民合一
(3)“大定之治”:金世宗统治时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
灭亡 1125年,金灭辽 1227年,被蒙古所灭 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
农耕民族
[知识点拨] 南、北面官体现了因俗而治、双轨管理的特点。这是对先进农耕文明的肯定和保护,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提供经验。
二、元朝的统一 1.蒙古崛起 (1)1206年, 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2)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铁木真
[教材问答] 观察教材第三子目《萨班灵骨塔遗址》的图文,谈谈这一历史遗迹的史料价值。
[提示] 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西藏在政治上开始与中原连为一体。
2.元朝建立 (1)建立: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2)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 都城临安; 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1271
南宋
1279
(3)巩固统一
项目 措施 影响
交通
通信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
,负责传递公文 ①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保证了政令畅达
②方便运输官府物资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地方
管理 ①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辖
② :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
②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
治理 ①吐蕃:中央官署宣政院
②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③台湾: 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急递铺
行省制
多民族国家统一
澎湖巡检司
(4)民族关系
①民族交融:回族前身——回回。
②民族歧视:四等人制。
(5)元朝灭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元朝灭亡。
[图解历史] 元朝的权力结构示意图
主题探究 辽夏金元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贡献
一、辽、西夏、金政权的制度建设
材料 辽、西夏、金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影响。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制,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帝(辽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
——整理自
[元]脱脱等
《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整理自
[元]脱脱等
《宋史》 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整理自
[元]脱脱等
《金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辽、西夏、金政权建设有何相同之处。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对辽、西夏、金政权建设的认识。
[结论] (1)相同之处:学习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
认识: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问题] (2)分析辽、西夏、金政治制度具有二元性特征的原因,并指出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贡献。
[结论] (2)原因:根本原因是南北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原因是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存在差异。
贡献:推动民族交融;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与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积累了经验。
二、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贡献
材料一
图1 常乐驿站铜印
(驿站负责接待往来官员)
图2 急递铺令牌
(急递铺负责传达朝廷和官府的紧急文书)
[问题] (1)观察教材第9课第二子目《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本课第三子目《元朝形势图(1330年)》和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相较于北宋所发生的变化。
[结论] (1)统治疆域扩大;周边民族政权消失,统一局面形成;地方实行行省制;都城进一步北移;设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巡检司对西藏、琉球等进行管辖;修筑驿道、设置驿站,设急递铺。
材料二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ī mí)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 (2)根据材料二,解释“元朝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这一观点。
[结论] (2)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感;直接管辖边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使元朝对边疆的控制更加稳定,巩固了元朝辽阔的疆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一、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行省辖区广阔,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4)既适用于内地,也适用于边疆。
2.影响
(1)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二、辽夏金元等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
1.制度创新发展: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2.治理模式创新:因俗而治的双轨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3.政治中心变化: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政治、经济中心进一步分离。
4.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边疆地区开发:巩固并拓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6.中国观念增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7.文化内涵丰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在下图(1111年)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B
【解析】 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契丹国,后改称辽,位于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故②是辽所在地区,故选B项;①都城是东京,是当时北宋所在地区,排除A项;③是位于西北部的西夏,排除C项;④是吐蕃,即现在的西藏地区,排除D项。
2.金朝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该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时捺钵制 [D]行省制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故选B项;南北面官制与四时捺钵制是辽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C两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3.有学者在讲述某一机构时说:“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该机构是(  )
[A]秦朝的县 [B]西汉的国
[C]宋朝的路 [D]元朝的行省
D
【解析】 元朝的行省最初是中央的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遇某处有事,中书省派员至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后来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行政机构。因此行省具有双重性质,也即材料所述“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故选D项。
4.下图是某书的目录,目录中②处所缺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C
第二章 分与合
分合大势之一
从万国到七国/六国灭四海一/由楚河汉界建起的西汉/①   
分合大势之二
大唐的形成/分裂和分裂的继续/②    /退缩中的明朝/……
[A]分裂的魏晋南北朝 [B]完成统一的隋朝
[C]疆域空前的元朝 [D]版图基本奠定的清朝
【解析】 按照朝代顺序可知,②位于明朝之前,唐宋之后,对应的是疆域空前的元朝,C项正确。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契丹从政权建立伊始就强烈认同于“中国”的心理和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时的高度自信,造就了其民族政策中相对宽容的一面。辽朝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制度是(  )
[A]四等人制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土司制度
【答案】 C
【解析】 辽朝南北面官制体现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民族政权自身传统的结合,故选
C项。
2.西夏统治机构中的官长,从中书令、宰相、枢密使、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都由蕃、汉人担任。还设有蕃人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从统治机构中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由此可知,西夏的统治(  )
[A]照搬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
[B]注重灵活性与实效性
[C]全面模仿北宋的中央机构
[D]双轨制管理极为有效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信息“从统治机构中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职名称呈现双轨制,体现了在国家治理上的灵活务实性,故选B项。
3.《金史》称赞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号称‘小尧舜’。”据此可知,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的原因是(  )
[A]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
[B]靠强大军事力量镇压起义
[C]任用酷吏管理地方治安
[D]限制臣下进谏以巩固皇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等可知,金世宗具有长期治理地方的经验,因此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的原因是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故选A项。
4.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B]体现民族平等原则
[C]适应了统治的需要
[D]都是兵农合一制度
【答案】 C
【解析】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统治者根据统治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差异等状况,因俗而治,创制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
5.元朝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但很少发生权力冲突,相反的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并且批评它们“不详事体轻重……以致文繁事弊”。该现象反映了(  )
[A]地方自主性被压制 [B]中央集权较为稳定
[C]边疆得到有效管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 B
【解析】 元朝地方行省军政大权集中,却没有地方割据叛乱,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对地方的管理十分有效,中央集权较为稳定,故选B项。
6.有数据显示,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 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元朝驿站的建立(  )
[A]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
[D]开中国邮递的先河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驿站的设置,将全国各地、各民族通过四通八达的驿站网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故选C项;“有效解决”过于绝对,排除A项;驿站是政府传递信息的机构,具有政治军事功能,而不是服务于商品贸易,排除B项;元朝之前早已有邮递驿站,排除D项。
7.下图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这表明元朝(  )
[A]对外交往频繁
[B]重视对西藏事务的管理
[C]文化艺术繁荣
[D]开始对边疆地区实行管辖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可知与宣政院有关,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由帝师兼领,材料体现了元朝重视对西藏事务的管理,故B项正确。
8.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实行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  )
[A]黑龙江流域开始由中央管辖
[B]没有受到唐朝制度的影响
[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D]边疆地区的管理逐渐僵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东北地区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而元朝则“与中原相比并没有实行特殊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与内地一致,实行行省制度,说明元朝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C项;材料空间为“东北地区”,无法证明黑龙江流域开始由中央管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唐朝和元朝对东北地区管辖的变化,无法体现元朝是否受到唐朝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元朝边疆地区的管理逐渐僵化,排除D项。
9.元朝不但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中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  )
[A]行都指挥使司 台湾省
[B]行中书省 台湾府
[C]驻藏大臣 台湾办事大臣
[D]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故选D项。
10.“国亡史作”是我国古代汉族大一统王朝形成的修史传统。金朝建立后不仅撰修本朝史,还两次为辽朝修史。蒙古灭金后,一些汉族士大夫就预备撰修《辽史》和《金史》。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修史行为(  )
[A]意在彰显政权合法性
[B]有助于维系长久统治
[C]体现了民族平等观念
[D]旨在推进封建化进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修史,无论是修本朝史还是为前朝修史,都可以通过对历史的书写来表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修史的目的,排除。
素养提升练
11.(2022·天津卷,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所述内容可知,辽都上京城布局的特点是北面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的皇城,南面是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的汉城,体现了辽代“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辽都上京城的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皇城内有孔庙可知,都城布局受到了儒家文化影响,但C项“全面影响”说法不够准确,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辽国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排除D项。
12.(2024·广东卷,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修纂体现了元朝在继承中原传统地方政治制度部分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全国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修纂体例,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3.(2023·福建卷,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族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 A
【解析】 表格体现了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所以表格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华夏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材料中元代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丰富了华夏文化的内涵,而非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虽然元代存在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隔阂的消解,排除C项;婚姻只是民族习俗的内容之一,通婚并不意味着民族习俗的趋同,D项说法夸大,排除。
14.(11分)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要素。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踪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图4
(1)观察上面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朝代)的四幅示意图,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写出你的判断依据。(6分)
(2)从图1到图2,中央政府是如何处理与吐蕃关系的 (3分)
(3)综合四幅示意图,概括中国古代疆域发展的趋势。(2分)
【答案】 (1)图1:唐朝。理由:设安西都护府,有吐蕃,都城在长安。图2:元朝。理由:地方设行省,疆域空前辽阔。图3:战国。理由:都城在洛阳,应是东周,又有赵、魏、韩、楚、秦、燕、齐七国。图4:秦朝。理由:都城在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疆域辽阔,地方置郡。(6分)
(2)图1: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密切唐与吐蕃的关系。图2: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分)
(3)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概念: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宣政院。 关键问题: (1)辽夏金元政权是怎样建立、发展起来的 它们有什么重要的制度建设 (2)北方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重要概念】
1.南、北面官制:辽为有效控制各族人民,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其官员称南面官,其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其官员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北面官制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有利于辽朝对不同民族区域进行有效管控,促进民族交融。
2.猛安谋克制:以户为计算单位,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3.行省制:始于元朝,是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它用犬牙交错原则代替山川形便原则,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4.宣政院: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官署,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
【落实时间轴】
一、辽、西夏、金
民族 政权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政权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
统治 制度 南、北面官制 ①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2)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猛安谋克:兵民合一 (3)“大定之治”:金世宗统治时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
灭亡 1125年,金灭辽 1227年,被蒙古所灭 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
[知识点拨] 南、北面官体现了因俗而治、双轨管理的特点。这是对先进农耕文明的肯定和保护,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提供经验。
二、元朝的统一
1.蒙古崛起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2)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教材问答] 观察教材第三子目《萨班灵骨塔遗址》的图文,谈谈这一历史遗迹的史料价值。
[提示] 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西藏在政治上开始与中原连为一体。
2.元朝建立
(1)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2)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巩固统一
项目 措施 影响
交通 通信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①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保证了政令畅达 ②方便运输官府物资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地方 管理 ①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辖 ②行省制: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②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 治理 ①吐蕃:中央官署宣政院 ②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③台湾:澎湖巡检司 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4)民族关系
①民族交融:回族前身——回回。
②民族歧视:四等人制。
(5)元朝灭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元朝灭亡。
[图解历史] 元朝的权力结构示意图
主题探究 辽夏金元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贡献
一、辽、西夏、金政权的制度建设
材料 辽、西夏、金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影响。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制,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帝(辽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 ——整理自 [元]脱脱等 《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整理自 [元]脱脱等 《宋史》   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整理自 [元]脱脱等 《金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辽、西夏、金政权建设有何相同之处。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对辽、西夏、金政权建设的认识。
(2)分析辽、西夏、金政治制度具有二元性特征的原因,并指出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贡献。
[结论] (1)相同之处:学习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
认识: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2)原因:根本原因是南北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原因是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存在差异。
贡献:推动民族交融;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与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积累了经验。
二、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贡献
材料一
图1 常乐驿站铜印
(驿站负责接待往来官员)
图2 急递铺令牌
(急递铺负责传达朝廷和官府的紧急文书)
材料二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ī mí)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 (1)观察教材第9课第二子目《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本课第三子目《元朝形势图(1330年)》和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相较于北宋所发生的
变化。
(2)根据材料二,解释“元朝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这一观点。
[结论] (1)统治疆域扩大;周边民族政权消失,统一局面形成;地方实行行省制;都城进一步北移;设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巡检司对西藏、琉球等进行管辖;修筑驿道、设置驿站,设急递铺。
(2)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感;直接管辖边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使元朝对边疆的控制更加稳定,巩固了元朝辽阔的疆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一、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行省辖区广阔,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4)既适用于内地,也适用于边疆。
2.影响
(1)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二、辽夏金元等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
1.制度创新发展: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2.治理模式创新:因俗而治的双轨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3.政治中心变化: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政治、经济中心进一步分离。
4.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边疆地区开发:巩固并拓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6.中国观念增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7.文化内涵丰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在下图(1111年)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契丹国,后改称辽,位于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故②是辽所在地区,故选B项;①都城是东京,是当时北宋所在地区,排除A项;③是位于西北部的西夏,排除C项;④是吐蕃,即现在的西藏地区,排除D项。
2.金朝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该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时捺钵制 [D]行省制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故选B项;南北面官制与四时捺钵制是辽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C两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3.有学者在讲述某一机构时说:“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该机构是(  )
[A]秦朝的县 [B]西汉的国
[C]宋朝的路 [D]元朝的行省
【答案】 D
【解析】 元朝的行省最初是中央的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遇某处有事,中书省派员至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后来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行政机构。因此行省具有双重性质,也即材料所述“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故选D项。
4.下图是某书的目录,目录中②处所缺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第二章 分与合 分合大势之一 从万国到七国/六国灭四海一/由楚河汉界建起的西汉/①    分合大势之二 大唐的形成/分裂和分裂的继续/②    /退缩中的明朝/……
[A]分裂的魏晋南北朝
[B]完成统一的隋朝
[C]疆域空前的元朝
[D]版图基本奠定的清朝
【答案】 C
【解析】 按照朝代顺序可知,②位于明朝之前,唐宋之后,对应的是疆域空前的元朝,C项
正确。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契丹从政权建立伊始就强烈认同于“中国”的心理和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时的高度自信,造就了其民族政策中相对宽容的一面。辽朝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制度是(  )
[A]四等人制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土司制度
【答案】 C
【解析】 辽朝南北面官制体现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民族政权自身传统的结合,故选
C项。
2.西夏统治机构中的官长,从中书令、宰相、枢密使、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都由蕃、汉人担任。还设有蕃人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从统治机构中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由此可知,西夏的统治(  )
[A]照搬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
[B]注重灵活性与实效性
[C]全面模仿北宋的中央机构
[D]双轨制管理极为有效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信息“从统治机构中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职名称呈现双轨制,体现了在国家治理上的灵活务实性,故选B项。
3.《金史》称赞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号称‘小尧舜’。”据此可知,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的原因是(  )
[A]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
[B]靠强大军事力量镇压起义
[C]任用酷吏管理地方治安
[D]限制臣下进谏以巩固皇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等可知,金世宗具有长期治理地方的经验,因此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的原因是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故选A项。
4.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B]体现民族平等原则
[C]适应了统治的需要
[D]都是兵农合一制度
【答案】 C
【解析】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统治者根据统治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差异等状况,因俗而治,创制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
5.元朝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但很少发生权力冲突,相反的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并且批评它们“不详事体轻重……以致文繁事弊”。该现象反映了(  )
[A]地方自主性被压制 [B]中央集权较为稳定
[C]边疆得到有效管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 B
【解析】 元朝地方行省军政大权集中,却没有地方割据叛乱,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对地方的管理十分有效,中央集权较为稳定,故选B项。
6.有数据显示,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 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元朝驿站的建立(  )
[A]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
[D]开中国邮递的先河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驿站的设置,将全国各地、各民族通过四通八达的驿站网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故选C项;“有效解决”过于绝对,排除A项;驿站是政府传递信息的机构,具有政治军事功能,而不是服务于商品贸易,排除B项;元朝之前早已有邮递驿站,排除D项。
7.下图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这表明元朝(  )
[A]对外交往频繁
[B]重视对西藏事务的管理
[C]文化艺术繁荣
[D]开始对边疆地区实行管辖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可知与宣政院有关,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由帝师兼领,材料体现了元朝重视对西藏事务的管理,故B项正确。
8.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实行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  )
[A]黑龙江流域开始由中央管辖
[B]没有受到唐朝制度的影响
[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D]边疆地区的管理逐渐僵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东北地区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而元朝则“与中原相比并没有实行特殊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与内地一致,实行行省制度,说明元朝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C项;材料空间为“东北地区”,无法证明黑龙江流域开始由中央管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唐朝和元朝对东北地区管辖的变化,无法体现元朝是否受到唐朝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元朝边疆地区的管理逐渐僵化,排除D项。
9.元朝不但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中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  )
[A]行都指挥使司 台湾省
[B]行中书省 台湾府
[C]驻藏大臣 台湾办事大臣
[D]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故选D项。
10.“国亡史作”是我国古代汉族大一统王朝形成的修史传统。金朝建立后不仅撰修本朝史,还两次为辽朝修史。蒙古灭金后,一些汉族士大夫就预备撰修《辽史》和《金史》。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修史行为(  )
[A]意在彰显政权合法性
[B]有助于维系长久统治
[C]体现了民族平等观念
[D]旨在推进封建化进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修史,无论是修本朝史还是为前朝修史,都可以通过对历史的书写来表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修史的目的,排除。
素养提升练
11.(2022·天津卷,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所述内容可知,辽都上京城布局的特点是北面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的皇城,南面是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的汉城,体现了辽代“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辽都上京城的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皇城内有孔庙可知,都城布局受到了儒家文化影响,但C项“全面影响”说法不够准确,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辽国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排除D项。
12.(2024·广东卷,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修纂体现了元朝在继承中原传统地方政治制度部分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全国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修纂体例,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3.(2023·福建卷,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族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 A
【解析】 表格体现了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所以表格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华夏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材料中元代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丰富了华夏文化的内涵,而非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虽然元代存在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隔阂的消解,排除C项;婚姻只是民族习俗的内容之一,通婚并不意味着民族习俗的趋同,D项说法夸大,排除。
14.(11分)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要素。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踪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图4
(1)观察上面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朝代)的四幅示意图,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写出你的判断依据。(6分)
(2)从图1到图2,中央政府是如何处理与吐蕃关系的 (3分)
(3)综合四幅示意图,概括中国古代疆域发展的趋势。(2分)
【答案】 (1)图1:唐朝。理由:设安西都护府,有吐蕃,都城在长安。图2:元朝。理由:地方设行省,疆域空前辽阔。图3:战国。理由:都城在洛阳,应是东周,又有赵、魏、韩、楚、秦、燕、齐七国。图4:秦朝。理由:都城在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疆域辽阔,地方置郡。(6分)
(2)图1: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密切唐与吐蕃的关系。图2: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分)
(3)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