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提示:选择题分值均为3分
基础巩固练
1.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 300年到4 300年,遗址中有宏大的水利系统、精美的玉器以及城墙等。这说明当时( )
[A]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
[B]玉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生产已高度发达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 A
【解析】 水利系统与城墙的修建需要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精美的玉器制作也需要较高的工艺技术,这些都说明当时的生产力达到了较高水平,故选A项;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并非主要的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及了水利系统等,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高度发达,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私有制与阶级分化,不能得出D项,排除。
2.我国有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遗存,在河南、湖南、湖北、甘肃、内蒙古、辽宁和山西等地均有发现,而且龙形象各不相同。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
[A]区域之间交融互鉴 [B]多元一体
[C]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D]满天星斗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龙形象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而各地龙的形象又各有特点,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故选B项。
3.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了一个氏族公社,考古发现该聚落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且差别不大。这反映了( )
[A]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
[B]母系氏族公社的生产力水平状况
[C]中华文明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D]中国大地上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 B
【解析】 姜寨聚落是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代表,距今约7 000—5 000年,这一时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随葬品的数量及差别反映出尚未产生贫富分化,这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结果,故选B项,排除A项;据材料“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且差别不大”可知,这一时期贫富差距不大,私有制还未产生,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大地上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是在龙山文化时代,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排除D项。
4.传说中炎帝是生活在今渭水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首领;传说中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黄土高原一带。两个部落沿黄河、渭水东迁,尽管有冲突和战争,但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 )
[A]部落之间的交融 [B]国家雏形的出现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氏族公社的没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炎黄部落通过迁徙、冲突和战争等形式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融,故选A项。
5.下面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墓葬类型统计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B]贫富分化比较明显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早期国家正式形成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的墓葬大小不一,随葬品差别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比较明显,故选B项;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反映墓主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看不出部落组织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随葬品的内容,不能推断墓主人的职业,看不出劳动分工情况,排除C项;早期国家指夏、商、西周,排除D项。
6.(2024·浙江6月选考,1)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 夏朝确立了世袭制,政权从“公天下”走向“家天下”,B项正确;禅让制为“公天下”下的权力传承形式,A项错误;内外服制和郡县制都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这是管理形式,与权力传承形式无关,排除C、D两项。
7.殷墟的考古发掘确认了其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史记》中关于商朝帝王世系的记载在该遗址得到验证,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历史坐标。这表明( )
[A]历史结论没有客观标准
[B]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C]考古发现改变历史认知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中商朝帝王世系记载在殷墟发掘后得到验证,这充分表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它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验证文献记载、拓展研究视野,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故选D项。
8.《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据材料可知,西周( )
[A]天子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B]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等级制
[C]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D]出现农工商业均衡发展局面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可判断这是层层分封,即分封制的体现;“大夫有贰宗”,这是大宗、小宗,即宗法制的体现;“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是等级制的体现,综上可知,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等级制,B项正确。
9.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C]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D]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文可知,西周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在结构上相同,商朝的外服是“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而西周变成了“分封的诸侯国”,这说明分封制下周天子对王畿以外的地区控制加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分封制下周天子没有直接控制地方,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度开始形成于夏朝,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D项。
10.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小农经济在逐步形成
[B]收获全部上缴贵族
[C]土地国有是基本原则
[D]私田可以进行买卖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是对井田制的描述,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排除A项;井田制下公田收获交给贵族,私田收获供劳动者维持生活,排除B项;井田制下的土地不准买卖,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4·全国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大、中、小墓葬占比及大型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等可知,该遗址出现了贫富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因此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12.(2024·北京卷,7)《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无证而以理断之者”,即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王国维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证据,即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古籍,与“理证”的“无证”不符,且材料并未体现王国维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故①错误。“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是指通过引用已有的书籍或文献作为证据,以补充或证明历史记载中的不足或遗漏。《史记》《尚书》等古籍属于已有的书籍或文献,即书证,故②正确。“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强调的是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王国维进行了实地考察,故③错误。“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是指利用新出土的文物作为证据,以证明或补充历史记载。甲骨卜辞作为新出土的文物,符合“物证”的定义,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3.(2024·天津卷,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
[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
[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周朝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商朝晚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惟德是依”“敬天保民”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周朝统治者的“殷鉴”意识,即反思历史、重新认识天命的思想,体现了周人能够借鉴历史经验,故选A项;周朝在宗法制的基础上以礼治国,而非神权至上,神权思想有所弱化,B项说法错误,排除;商朝统治者推崇神权至上,同时“敛怨以为德”,周朝则提倡“敬天保民”,两个朝代的价值观念有一定变化,与C项中“沿袭”的含义不符,且C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主要思想,“坚持礼法并重传统”意指该主张在周之前即已出现,时序错乱,故排除D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在这些文物当中,部分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一方面具备中原地区夏文化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周边地区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有一类青铜鼎鼎足的造型与中原地区传统青铜鼎的鼎足存在差异,更趋近于南方民族地区的风格。
——摘编自孙淼《夏商史稿》
材料二 在河北藁城的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其中,一些丝织品和漆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纹饰风格与北方草原民族的同类物品有着相似之处。经考证,这些物品极有可能是通过贸易或者文化交流等方式传入中原地区的。
——摘编自许宏《“连续”中的“断裂”——
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夏商时期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政治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关系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7分)
【答案】 (1)特点:交融性;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答出两点即可,2分)
政治因素: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王朝政治势力的拓展。(2分)
(2)民族关系的发展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从而丰富了文明的内涵,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7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主题】 从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
1.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国家初始形态产生。
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国家制度初步建立,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3.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君主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开始出现。百家争鸣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4.统一国家: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核心概念:文明、多元一体、早期国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关键问题:
(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哪些 其与文明起源有何关系 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征
(2)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有何影响 早期国家有何特点
【重要概念】
1.文明:关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学界说法不一,但大都认为文明包括: 的出现、 的发明和 的形成三个方面。中国学者认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出现 、 、 和 。
金属工具
文字
国家
城市
阶级
王权
国家
2.多元一体:各地区文化存在一定 为“多元”;各地区互动形成的
为“一体”。
差异
文化共同体
众多
广泛
中原地区
3.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治国思想,崇敬“天”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也重“民”,而且将“敬天”与“保民”相结合,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 ”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这种思想为春秋时期 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 形成提供条件并深刻影响后世国家治理。
4.贵族政治: ,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
和 ,世代垄断国家官职,即 ,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商周之际
德
民本思想
儒学
夏、商、西周时期
血缘
出身
世卿世禄制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阶段分期 代表遗址 分布位置 工具 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
约1万年) 元谋人 今云南 打制
石器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早期原始人群;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北京人 今北京
进入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 磨制
石器 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7 000—
5 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 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玉器、祭坛和神庙,龙山文化有黑陶(蛋壳陶) 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一子目《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提示] 地域分布上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历史传说: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五帝时形成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真实。
2.考古发现: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 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 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 的初始形态。
龙山文化
都城
国家
3.夏朝建立 (1)存续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2)国家制度: 代替了禅让制;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国家治理: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世袭制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 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原因:可靠的史料不足;记录者的立场、能力和时代环境等不同。 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记载,要敢于质疑,辩证认识。
三、商和西周
朝代 商朝 西周
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建立者 商汤 周武王
都城 殷(今河南安阳) 镐京(今陕西西安)
政治 (1)内外服制
①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②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甲骨占卜: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分封制
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内容: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③影响:扩大统治区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 ;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2)宗法制
①定义:以 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②主要特征:实行 继承制;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 与 的结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种制度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和 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政治统治
血缘亲疏
嫡长子
政权
族权
权力
财产分配
经济 (1)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集体劳作
(2)主要部门: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手工业中青铜铸造
文化 (商朝)甲骨文、干支纪日法;(商周)青铜文化;(西周)民本观念
[知识拓展] 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原因:商朝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易错辨析] 分封制下,周天子虽然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除了王畿以外,地方的实际统治权力在诸侯手中,周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主题探究 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建立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视角1 从空间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问题] (1)观察教材第一子目《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图》,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结论] (1)数量多,分布广泛;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视角2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为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问题] (2)根据材料中的文明标准,在教材第4页表述中标画出相应的描述文明产生的关键词句。教材提供了哪些文明起源的考古证据
[结论] (2)教材标画: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考古证据:《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以神权形式强化部落首领权力。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都城规模较大,社会公共组织能力较强。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私有制与阶级分化明显。
[问题] (3)自主构建示意图,展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结论] (3)示意图示例
[深化拓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起源早,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
2.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3.多元化、多样化,从星罗棋布到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
4.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
二、早期国家的特征
视角1 甲骨文与商朝政治状况
材料一
[问题] (1)观察材料一中的甲骨文,并结合教材有关商朝的内容,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
[结论] (1)“执”“王”“臣”等文字反映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构;“圉”
“劓”“刖”等文字反映商朝制定了刑法,有关押犯人的场所;“巫”字反映商朝神权色彩浓厚。
视角2 西周的分封制与治国思想
材料二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问题] (2)观察教材第三子目《西周分封示意图》,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结论] (2)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不同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交融。
[问题] (3)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有何历史意义
[结论] (3)思想观念:西周统治者由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历代的民本思想,在治国理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深化拓展]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4)原始民主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权力。
(5)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2.经济
(1)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工具仍以木石工具为主。
(2)集体劳动,土地国有。
(3)区域联系逐渐加强。
3.文化
(1)产生早期民本思想。
(2)出现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3)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4)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观)。
(5)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下面所反映的早期文化遗存可能是( )
B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
◎农业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
◎发现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彩绘陶器
[A]良渚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故选B项。
2.《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禹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B
【解析】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B项。
3.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考察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可以发现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
[A]带有浓厚神权色彩
[B]宗教信仰已经确立
[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A
【解析】 材料“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体现了早期中国社会带有浓厚神权色彩,故A项正确。
4.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凝聚自身以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西周的社会结构是较为开放的,更注重“分”,而不是“合”。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形成了分散的方国联盟
[C]开启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进程
[D]推动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强调凝聚自身,方国部落联盟与商王朝之间联系较为松散,而西周时期较为开放,实行分封制,这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排除B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启,排除C项;商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单元主题】 从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
1.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国家初始形态产生。
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国家制度初步建立,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3.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君主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开始出现。百家争鸣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4.统一国家: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核心概念:文明、多元一体、早期国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关键问题: (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哪些 其与文明起源有何关系 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征 (2)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有何影响 早期国家有何特点
【重要概念】
1.文明:关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学界说法不一,但大都认为文明包括: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三个方面。中国学者认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出现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
2.多元一体:各地区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为“多元”;各地区互动形成的文化共同体为“一体”。
3.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治国思想,崇敬“天”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也重“民”,而且将“敬天”与“保民”相结合,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这种思想为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儒学形成提供条件并深刻影响后世国家治理。
4.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垄断国家官职,即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落实时间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阶段分期 代表遗址 分布位置 工具 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 约1万年) 元谋人 今云南 打制 石器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早期原始人群;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北京人 今北京
进入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 磨制 石器 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7 000— 5 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 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玉器、祭坛和神庙,龙山文化有黑陶(蛋壳陶) 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一子目《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提示] 地域分布上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历史传说: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五帝时形成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真实。
2.考古发现: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夏朝建立
(1)存续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2)国家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国家治理: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 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原因:可靠的史料不足;记录者的立场、能力和时代环境等不同。
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记载,要敢于质疑,辩证认识。
三、商和西周
朝代 商朝 西周
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建立者 商汤 周武王
都城 殷(今河南安阳) 镐京(今陕西西安)
政治 (1)内外服制 ①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②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甲骨占卜: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分封制 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内容: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③影响:扩大统治区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2)宗法制 ①定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②主要特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种制度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经济 (1)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集体劳作 (2)主要部门: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手工业中青铜铸造
文化 (商朝)甲骨文、干支纪日法;(商周)青铜文化;(西周)民本观念
[知识拓展] 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原因:商朝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易错辨析] 分封制下,周天子虽然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除了王畿以外,地方的实际统治权力在诸侯手中,周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
集中。
主题探究 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建立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视角1 从空间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问题] (1)观察教材第一子目《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图》,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结论] (1)数量多,分布广泛;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视角2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为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问题] (2)根据材料中的文明标准,在教材第4页表述中标画出相应的描述文明产生的关键词句。教材提供了哪些文明起源的考古证据
(3)自主构建示意图,展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结论] (2)教材标画: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考古证据:《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以神权形式强化部落首领权力。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都城规模较大,社会公共组织能力较强。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私有制与阶级分化明显。
(3)示意图示例
[深化拓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起源早,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
2.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3.多元化、多样化,从星罗棋布到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
4.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
二、早期国家的特征
视角1 甲骨文与商朝政治状况
材料一
楷体 汉字 执 圉 王 臣 劓 刖 巫
甲骨文
[问题] (1)观察材料一中的甲骨文,并结合教材有关商朝的内容,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
[结论] (1)“执”“王”“臣”等文字反映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构;“圉”“劓”“刖”等文字反映商朝制定了刑法,有关押犯人的场所;“巫”字反映商朝神权色彩浓厚。
视角2 西周的分封制与治国思想
材料二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问题] (2)观察教材第三子目《西周分封示意图》,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3)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有何历史意义
[结论] (2)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不同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交融。
(3)思想观念:西周统治者由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历代的民本思想,在治国理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深化拓展]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4)原始民主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权力。
(5)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2.经济
(1)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工具仍以木石工具为主。
(2)集体劳动,土地国有。
(3)区域联系逐渐加强。
3.文化
(1)产生早期民本思想。
(2)出现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3)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4)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观)。
(5)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下面所反映的早期文化遗存可能是( )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 ◎农业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 ◎发现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彩绘陶器
[A]良渚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故选B项。
2.《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禹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答案】 B
【解析】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B项。
3.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考察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可以发现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
[A]带有浓厚神权色彩
[B]宗教信仰已经确立
[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答案】 A
【解析】 材料“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体现了早期中国社会带有浓厚神权色彩,故A项正确。
4.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凝聚自身以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西周的社会结构是较为开放的,更注重“分”,而不是“合”。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形成了分散的方国联盟
[C]开启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进程
[D]推动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强调凝聚自身,方国部落联盟与商王朝之间联系较为松散,而西周时期较为开放,实行分封制,这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排除B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启,排除C项;商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提示:选择题分值均为3分
基础巩固练
1.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 300年到4 300年,遗址中有宏大的水利系统、精美的玉器以及城墙等。这说明当时( )
[A]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
[B]玉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生产已高度发达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 A
【解析】 水利系统与城墙的修建需要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精美的玉器制作也需要较高的工艺技术,这些都说明当时的生产力达到了较高水平,故选A项;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并非主要的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及了水利系统等,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高度发达,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私有制与阶级分化,不能得出D项,排除。
2.我国有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遗存,在河南、湖南、湖北、甘肃、内蒙古、辽宁和山西等地均有发现,而且龙形象各不相同。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
[A]区域之间交融互鉴 [B]多元一体
[C]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D]满天星斗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龙形象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而各地龙的形象又各有特点,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故选B项。
3.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了一个氏族公社,考古发现该聚落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且差别不大。这反映了( )
[A]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
[B]母系氏族公社的生产力水平状况
[C]中华文明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D]中国大地上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 B
【解析】 姜寨聚落是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代表,距今约7 000—5 000年,这一时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随葬品的数量及差别反映出尚未产生贫富分化,这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结果,故选B项,排除A项;据材料“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且差别不大”可知,这一时期贫富差距不大,私有制还未产生,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大地上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是在龙山文化时代,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排除D项。
4.传说中炎帝是生活在今渭水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首领;传说中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黄土高原一带。两个部落沿黄河、渭水东迁,尽管有冲突和战争,但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 )
[A]部落之间的交融 [B]国家雏形的出现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氏族公社的没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炎黄部落通过迁徙、冲突和战争等形式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融,故选A项。
5.下面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墓葬类型统计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B]贫富分化比较明显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早期国家正式形成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的墓葬大小不一,随葬品差别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比较明显,故选B项;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反映墓主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看不出部落组织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随葬品的内容,不能推断墓主人的职业,看不出劳动分工情况,排除C项;早期国家指夏、商、西周,排除D项。
6.(2024·浙江6月选考,1)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 夏朝确立了世袭制,政权从“公天下”走向“家天下”,B项正确;禅让制为“公天下”下的权力传承形式,A项错误;内外服制和郡县制都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这是管理形式,与权力传承形式无关,排除C、D两项。
7.殷墟的考古发掘确认了其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史记》中关于商朝帝王世系的记载在该遗址得到验证,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历史坐标。这表明( )
[A]历史结论没有客观标准
[B]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C]考古发现改变历史认知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中商朝帝王世系记载在殷墟发掘后得到验证,这充分表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它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验证文献记载、拓展研究视野,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故选D项。
8.《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据材料可知,西周( )
[A]天子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B]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等级制
[C]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D]出现农工商业均衡发展局面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可判断这是层层分封,即分封制的体现;“大夫有贰宗”,这是大宗、小宗,即宗法制的体现;“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是等级制的体现,综上可知,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等级制,B项正确。
9.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C]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D]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文可知,西周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在结构上相同,商朝的外服是“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而西周变成了“分封的诸侯国”,这说明分封制下周天子对王畿以外的地区控制加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分封制下周天子没有直接控制地方,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度开始形成于夏朝,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D项。
10.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小农经济在逐步形成
[B]收获全部上缴贵族
[C]土地国有是基本原则
[D]私田可以进行买卖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是对井田制的描述,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排除A项;井田制下公田收获交给贵族,私田收获供劳动者维持生活,排除B项;井田制下的土地不准买卖,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4·全国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大、中、小墓葬占比及大型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等可知,该遗址出现了贫富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因此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12.(2024·北京卷,7)《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无证而以理断之者”,即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王国维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证据,即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古籍,与“理证”的“无证”不符,且材料并未体现王国维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故①错误。“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是指通过引用已有的书籍或文献作为证据,以补充或证明历史记载中的不足或遗漏。《史记》《尚书》等古籍属于已有的书籍或文献,即书证,故②正确。“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强调的是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王国维进行了实地考察,故③错误。“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是指利用新出土的文物作为证据,以证明或补充历史记载。甲骨卜辞作为新出土的文物,符合“物证”的定义,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3.(2024·天津卷,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
[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
[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周朝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商朝晚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惟德是依”“敬天保民”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周朝统治者的“殷鉴”意识,即反思历史、重新认识天命的思想,体现了周人能够借鉴历史经验,故选A项;周朝在宗法制的基础上以礼治国,而非神权至上,神权思想有所弱化,B项说法错误,排除;商朝统治者推崇神权至上,同时“敛怨以为德”,周朝则提倡“敬天保民”,两个朝代的价值观念有一定变化,与C项中“沿袭”的含义不符,且C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主要思想,“坚持礼法并重传统”意指该主张在周之前即已出现,时序错乱,故排除D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在这些文物当中,部分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一方面具备中原地区夏文化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周边地区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有一类青铜鼎鼎足的造型与中原地区传统青铜鼎的鼎足存在差异,更趋近于南方民族地区的风格。
——摘编自孙淼《夏商史稿》
材料二 在河北藁城的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其中,一些丝织品和漆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纹饰风格与北方草原民族的同类物品有着相似之处。经考证,这些物品极有可能是通过贸易或者文化交流等方式传入中原地区的。
——摘编自许宏《“连续”中的“断裂”——
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夏商时期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政治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关系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7分)
【答案】 (1)特点:交融性;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答出两点即可,2分)
政治因素: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王朝政治势力的拓展。(2分)
(2)民族关系的发展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从而丰富了文明的内涵,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7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