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9:38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宋代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宋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农民生活富足安稳
[D]政府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南方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种植量大增,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说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农业生产状况,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市镇的兴盛,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农民生活富足安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
2.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纸币广泛流通 [B]海外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商业繁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进一步被打破,夜市和早市的存在以及通宵买卖的情况,反映了北宋东京城商业的繁荣,故选D项。
3.下表所示为某同学为参加历史征文活动所搜集的史料。据此可推断,其文章主题最可能是(  )
·1110年,在籍户数2 088万,总人口估计超过1亿 ·每年的钱币铸造量最多时超出唐朝平均水平十几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民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A]北宋物质文明的发展
[B]南宋社会生活的变迁
[C]元朝社会阶层的流动
[D]领先世界的中国经济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史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最符合的主题是北宋物质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南宋建立的时间是1127年,元朝建立的时间是1271年,与材料“1110年”不符,排除B、C两项;材料只涉及中国的经济情况,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情况,不能得知中国经济领先世界,排除D项。
4.北宋设立街道司,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这说明北宋(  )
[A]地摊经济成为支柱 [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中“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等信息可知,在北宋时期,商贩的经商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故选C项;题干仅述及了小商贩这一类群体,并没有将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地摊经济成为支柱”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仅述及北宋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商贩,并没有述及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瓦解”说法错误,北宋时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排除D项。
5.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经济发展促进文教事业的繁荣
[B]江西是南宋经济和文化中心
[C]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发展传播
[D]南宋时期民众文化素养较高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西、浙江、福建等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而促进了当地文教事业的繁荣,故选A项;材料空间为江西、浙江、福建,而非仅江西地区,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教事业的繁荣,并无理学传播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江西、浙江、福建三地学校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整个南宋及南宋时期民众文化素养较高,排除D项。
6.宋初,《宋刑统》继承了唐律良贱不婚的条文,但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婚姻不问阀阅”已经成为不少家庭恪守和遵从的信条,嫁娶不重门户的现象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宋代(  )
[A]国家控制松弛 [B]门第观念淡化
[C]政府重文轻武 [D]门阀士族强大
【答案】 B
【解析】 由宋初的“良贱不婚”到后来的“婚姻不问阀阅”,体现了宋代门第观念的淡化,故选B项。
7.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
[A]蔑视权威和教条
[B]强化道德为政治服务
[C]捍卫道学家尊严
[D]强调学术与实践结合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批判当时有些儒者“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与实践结合,故选D项。
8.《宋史·朱熹列传》载:“(朱)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据此可知(  )
[A]“五经”成为儒学基础读物
[B]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C]北宋王朝助推儒学实现复兴
[D]朱子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自南宋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因此出现“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五经”,排除A项;B项与汉武帝尊崇儒术有关,排除;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大儒,排除C项。
9.宋代,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民间画工,其绘画作品也广泛进入普通家庭。这些作品内容主要集中在婴戏货郎、仕女美人、田家风物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意趣的题材方面。这些画作大量出现(  )
[A]彰显了理学的世俗化倾向
[B]表明政府对社会管控的松弛
[C]缘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体现了文人画的意境与情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民间画工数量增多,绘画作品作为商品广泛进入普通家庭;同时绘画市场的繁荣使很大一部分画家将视线转向满足市民需求,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更受市民喜爱,故选C项。理学世俗化指的是理学思想逐渐融入世俗生活,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的过程,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属于宋代社会管控松弛的表现,排除B项。文人画强调意境,材料为风俗画,排除D项。
10.南宋时四川眉山程氏刻印的《东都事略》一书目录后面有一个“牌记”,内容为:“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牌记内容体现出了非常明确的版权。这一史料实证当时(  )
[A]图书出版比较繁荣 [B]四川文化教育发达
[C]政府严格控制舆论 [D]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牌记内容体现出了非常明确的版权”可知,宋朝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而版权意识的出现表明当时图书出版比较繁荣,故选A项;材料中《东都事略》一书是否用于教育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舆论的态度,排除C项;仅由材料无法判断刻书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故选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意思是将好的收获物用作官府的赋税,把质量稍次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交换,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不符,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有山民买鱼苗,这反映的是农业出现多种经营,而不是“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
12.(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 B
【解析】 宋代,城市坊市制度解体,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兴起;在文学艺术上,供说书人用的话本流行,故选B项。明代后期,红薯、玉米等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我国,排除A项。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包括银元在内的美洲白银传入我国;且宋代坊市制度已经解体,商品交易不需要到指定市场进行,排除C项。棉花在我国的广泛种植始于元代,宋代民众的日常服饰材质仍以麻、丝为主;且唐代以后黄色为皇帝专用,排除D项。
13.(2023·江苏卷,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程颐认为读史需要领悟圣贤所总结的治乱兴衰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次序,读史之前要将四书读透彻,把握品评人物及事件的原则。两人主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共同点是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故A项正确。两则史料都未提及史料搜集整理的信息,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陆九渊和王阳明是心学思想的代表,故D项错误。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科学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如军事、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中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在宋代,即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火药配方的成熟完善。宋代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例如,火药不仅把骑士阶级炸下了统治舞台,还运用到工业生产及军事制造业当中,加速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工业革命在全球的兴起又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力量。
——摘编自惠琳《浅谈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有宋一代,中央集权愈加巩固。而自唐中叶以来,土地国有制度(均田制)瓦解,庶族地主经济及小自耕农经济不断壮大,土地买卖相当自由,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理学思想盛行,辩论成风。所谓“穷理”、所谓“格物致知”,也鼓励了相关知识的探究与体系化。科举推行贡举,取士不问门第,即便出身低微,士人的发明创造也有了更多机会被注意到。
——摘编自肖巍等《科学:思想史、方法论与
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总结了许多科技成果的科学家及其科技著作。(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涉及领域广;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具有创新性。(3分)
科学家及其科技著作:沈括《梦溪笔谈》。(2分)
(2)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政治保障;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宋代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有利于促进知识探究;科举制度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士人发明创造。(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概念:草市、榷场、交子、经济重心南移、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关键问题: (1)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有哪些新发展 (2)宋元时期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有何关系 (3)宋朝儒学复兴的背景条件有哪些 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 (4)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有哪些 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发展原因有哪些
【重要概念】
1.榷场: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在边界地区设立的互市市场。宋朝向辽夏金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辽夏金向宋朝输出的商品主要有牲畜、皮货、药材等。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并对民间交易货物进行检查和收税,军用物资在禁止交易之列,榷场贸易与民间贸易共同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途径。
2.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因铁钱携带极不方便,于是四川地区的商人们发行了一种类似存款收据的“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使用。宋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由政府发行,成为国家发行的纸币。交子的大量发行、流通,为宋朝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方便了人们的贸易,促进了市场繁荣。
3.宋明理学:宋朝至明朝时期,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北宋五子开其端,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构建起完备的理学思想体系,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探寻天理。陆王心学也是其重要分支,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宋明理学对当时及后世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落实时间轴】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领域 发展 影响
农业 耕作 制度 稻麦复种制(南方) 提高粮食产量,推动人口增长
经济 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户口 增长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手工 业 制瓷业 (1)宋朝:五大名窑 (2)元朝:青花瓷、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煤开采量大(北宋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发展迅速 进一步带动造纸业发展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知识点拨]
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
2.宋朝印刷业以雕版印刷为主,印刷业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一些精刻本书籍还呈准官府颁布保护版权、禁止翻刻的命令,初步具有了版权意识。
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项目 发展状况
市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货币 需求量剧增;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与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
海外 贸易 (1)地位: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范围及商品: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
[易错辨析] 宋朝出现了纸币,但并没有取代铜钱等金属货币。由于纸币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宋朝的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用,而且有使用的区域和时间限制。
3.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 状况
唐中期以来 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江南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大运河取直;开通长途海运航线
[易错辨析]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与发展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二、社会的变化
隋唐时期 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门第观念仍流行
宋朝 门第观念淡化 (1)科举制度完善: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择偶标准变化: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贱民数量减少:家内服役由世袭奴婢承担到雇佣 (2)租佃关系发展: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人身束缚减弱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人口迁移: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松弛
三、儒学的复兴
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目的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代表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主张 (1)宇宙观:“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3)方法论:“格物致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影响深远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思考:元朝确定的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是什么 理由何在
[提示] 考试内容:儒家经书。
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解释为主。
理由: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发挥儒学思想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基本价值观的作用。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艺术
项目 背景 内容
文 学 宋词 (1)商品经济发展 (2)趋势:平民化、世俗化 (3)城市经济繁荣 (4)市民阶层壮大 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且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最为突出
话本 早期的白话小说
元 曲 散曲 灵活、通俗,适合市井演唱需要
杂剧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艺 术 书法 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队伍壮大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很高
[知识点拨] 宋朝以来中国古代艺术的两种倾向
  受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意境表达,如书法、文人画;受商品经济、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个性,反映社会风情,如元杂剧。
2.科技
项目 成就 意义
三大发明 (1)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3)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家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 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农书》 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知识拓展]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主题探究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一、经济的发展
视角1 农业、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材料一  下面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问题] (1)观察材料一图片,你能从图中发现宋朝的哪些历史现象 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北宋末年人口过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相较于汉唐,北宋直接控制的疆域大大缩小,民族战争频繁,为什么北宋人口反而逆势增长呢 分析北宋人口增长带来了哪些影响。
[结论] (1)历史现象:城市人口众多;屋宇鳞次栉比,商店数量多;商店临街而设,坊市界限被打破;拱桥规模宏大,建筑业发达;交通方式多种多样,水陆交通发达。
发展趋势:城市规模扩大;市场更加活跃;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空间进一步发展,经营时间延长;交通发达;城市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
(2)原因: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加强中央集权,政局相对稳定。
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租佃关系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深化拓展]
一、宋朝商业的新变化及常考点
1.新变化
(1)商业场所:基层市场(平民大众)蓬勃涌现;边境市场(少数民族)往来密切;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繁荣。
(2)金融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人地位:商人地位提高,宋朝商人有了入仕资格。
(4)外贸税收: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5)交易时空:突破市坊界限,获得宽松环境,转变城市职能。
(6)商品种类:农副产品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7)商业政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2.
二、两宋城市的巨大变化
角度 变化
城市类型 和职能 从政治、军事为主到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
城市空间分布 由北向南转移;南北城市发展呈现明显差异;内部坊市界限被打破;外部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延
城市人口结构、 数量和流动趋势 商业服务性人口比例明显加大;市民阶层兴起并壮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流动
城市网络体系 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市场网络体系逐渐形成
城市思想文化 结构 全新的市民文化;重利思想;社会具有活力并呈现开放的特征
视角2 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二 下面为宋朝苏州人口(户数)简表。
时间 户数(每户 以五口 计)/户 人口密度/ (人/千米2) 史料出处
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 35 195 21 《太平寰 宇记》
元丰三年 (1080年) 199 892 104 《吴郡图经续 记》卷上
宣和年间 (1119— 1125年) 270 000 161 《鸿庆居 士集》卷2
德祐元年 (1275年) 329 603 196 《姑苏志》 卷14
材料三 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朝代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数据来源于2015年全国Ⅰ卷第27题
[问题] (3)概括材料二表格反映的宋朝苏州人口的变化特点,指出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历史原因。
(4)材料三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结论] (3)变化特点:人口户数、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历史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4)实质问题: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社会: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工具和充足劳动力。
(3)政策:统治者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4)经济: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
(5)地理:南方自然条件好。
2.过程
时期 表现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隋唐五代 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宋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影响
(1)经济领域
①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城市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③人口分布:南方人口增多,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④赋税来源:主要粮食产区中的南方产区增多并超过北方,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成为赋税重地。
(2)政治领域: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地方行政区划上,南方行政区划日益细致,数量增多。
(3)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文化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5)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社会影响力提升,南方的风俗习惯如饮食等推广到全国。
二、社会的新气象
材料一 下面是宋朝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 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人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整理自[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
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三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宋朝的社会变化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结论] 变化:门第观念淡化(或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或贱民数量减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或土地买卖典当等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解释:从原因角度,科举制逐渐完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租佃制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崇文抑武”的政策;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从影响角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促进了商业贸易繁荣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推动文化的繁荣、创新及文化下移。
三、儒学的复兴
视角1 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问题] (1)阅读教材课后“问题探究”,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归纳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结论] (1)特点: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既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原因:其提出的理论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哲学依据。
视角2 理学的世俗化及影响
材料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摘编自樊树志《朱熹新儒学:
从“伪学”到官学》
[问题]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结论] (2)特点:儒学思想呈现具体化和通俗化;儒学对象呈现民众化和基层化;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影响:使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也禁锢和扼杀了人性。
[深化拓展] 程朱理学
1.图解内涵
2.特点
(1)儒学的哲理化:在批判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本原、认知)
(2)儒学的世俗化
①强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使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②推动平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4)理学的正统化:南宋后期起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国,形成“朱子学”学派。
3.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1)继承: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之道、气节等。
(2)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之道推广到民众。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长期占主要地位。直到宋朝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主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酿酒技术的进步 [B]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使得稻米和小麦的产量增加,从而成为酿酒的主要原料品种,故选B项;酿酒技术的进步与稻米和小麦成为主要原料品种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手工工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酿酒原料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图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下两幅图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B]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C]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D]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
【答案】 B
【解析】 依据图片可知,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缩短了航程,由南方直通都城大都(今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主要原因是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元朝时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为了解决南方粮食和财赋北运的问题,元朝运河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宋朝大量平民百姓家庭,通过家族成员的个人奋斗而不是凭借门阀血缘关系取得政治地位和权力,逐渐成为新型的官宦家族。这反映出宋朝(  )
[A]门第等级观念消失 [B]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C]官僚队伍逐渐稳定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许多平民百姓家庭能够通过个人奋斗成为新型的官宦家族,实现了阶层跨越,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门第观念淡化,“消失”说法有误,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许多官员出身平民百姓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民阶层都希望入仕做官,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跨越,与官僚队伍是否稳定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4.王祯在《农书》中兼论了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指出“今并载之(指南北农具),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这些内容(  )
[A]意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体现了元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蒙古族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D]表明国家统一有助于农技整理推广
【答案】 D
【解析】 王祯对南北方的生产技术进行总结,并积极推广,这表明元朝国家统一有助于农业技术整理推广,故选D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没有关于元朝抑制商业的相关描述,排除B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宋代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宋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农民生活富足安稳
[D]政府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南方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种植量大增,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说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农业生产状况,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市镇的兴盛,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农民生活富足安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
2.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纸币广泛流通 [B]海外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商业繁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进一步被打破,夜市和早市的存在以及通宵买卖的情况,反映了北宋东京城商业的繁荣,故选D项。
3.下表所示为某同学为参加历史征文活动所搜集的史料。据此可推断,其文章主题最可能是(  )
·1110年,在籍户数2 088万,总人口估计超过1亿 ·每年的钱币铸造量最多时超出唐朝平均水平十几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民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A]北宋物质文明的发展
[B]南宋社会生活的变迁
[C]元朝社会阶层的流动
[D]领先世界的中国经济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史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最符合的主题是北宋物质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南宋建立的时间是1127年,元朝建立的时间是1271年,与材料“1110年”不符,排除B、C两项;材料只涉及中国的经济情况,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情况,不能得知中国经济领先世界,排除D项。
4.北宋设立街道司,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这说明北宋(  )
[A]地摊经济成为支柱 [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中“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等信息可知,在北宋时期,商贩的经商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故选C项;题干仅述及了小商贩这一类群体,并没有将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地摊经济成为支柱”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仅述及北宋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商贩,并没有述及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瓦解”说法错误,北宋时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排除D项。
5.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经济发展促进文教事业的繁荣
[B]江西是南宋经济和文化中心
[C]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发展传播
[D]南宋时期民众文化素养较高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西、浙江、福建等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而促进了当地文教事业的繁荣,故选A项;材料空间为江西、浙江、福建,而非仅江西地区,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教事业的繁荣,并无理学传播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江西、浙江、福建三地学校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整个南宋及南宋时期民众文化素养较高,排除D项。
6.宋初,《宋刑统》继承了唐律良贱不婚的条文,但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婚姻不问阀阅”已经成为不少家庭恪守和遵从的信条,嫁娶不重门户的现象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宋代(  )
[A]国家控制松弛 [B]门第观念淡化
[C]政府重文轻武 [D]门阀士族强大
【答案】 B
【解析】 由宋初的“良贱不婚”到后来的“婚姻不问阀阅”,体现了宋代门第观念的淡化,故选B项。
7.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
[A]蔑视权威和教条
[B]强化道德为政治服务
[C]捍卫道学家尊严
[D]强调学术与实践结合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批判当时有些儒者“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与实践结合,故选D项。
8.《宋史·朱熹列传》载:“(朱)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据此可知(  )
[A]“五经”成为儒学基础读物
[B]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C]北宋王朝助推儒学实现复兴
[D]朱子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自南宋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因此出现“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五经”,排除A项;B项与汉武帝尊崇儒术有关,排除;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大儒,排除C项。
9.宋代,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民间画工,其绘画作品也广泛进入普通家庭。这些作品内容主要集中在婴戏货郎、仕女美人、田家风物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意趣的题材方面。这些画作大量出现(  )
[A]彰显了理学的世俗化倾向
[B]表明政府对社会管控的松弛
[C]缘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体现了文人画的意境与情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民间画工数量增多,绘画作品作为商品广泛进入普通家庭;同时绘画市场的繁荣使很大一部分画家将视线转向满足市民需求,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更受市民喜爱,故选C项。理学世俗化指的是理学思想逐渐融入世俗生活,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的过程,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属于宋代社会管控松弛的表现,排除B项。文人画强调意境,材料为风俗画,排除D项。
10.南宋时四川眉山程氏刻印的《东都事略》一书目录后面有一个“牌记”,内容为:“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牌记内容体现出了非常明确的版权。这一史料实证当时(  )
[A]图书出版比较繁荣 [B]四川文化教育发达
[C]政府严格控制舆论 [D]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牌记内容体现出了非常明确的版权”可知,宋朝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而版权意识的出现表明当时图书出版比较繁荣,故选A项;材料中《东都事略》一书是否用于教育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舆论的态度,排除C项;仅由材料无法判断刻书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故选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意思是将好的收获物用作官府的赋税,把质量稍次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交换,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不符,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有山民买鱼苗,这反映的是农业出现多种经营,而不是“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
12.(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 B
【解析】 宋代,城市坊市制度解体,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兴起;在文学艺术上,供说书人用的话本流行,故选B项。明代后期,红薯、玉米等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我国,排除A项。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包括银元在内的美洲白银传入我国;且宋代坊市制度已经解体,商品交易不需要到指定市场进行,排除C项。棉花在我国的广泛种植始于元代,宋代民众的日常服饰材质仍以麻、丝为主;且唐代以后黄色为皇帝专用,排除D项。
13.(2023·江苏卷,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程颐认为读史需要领悟圣贤所总结的治乱兴衰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次序,读史之前要将四书读透彻,把握品评人物及事件的原则。两人主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共同点是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故A项正确。两则史料都未提及史料搜集整理的信息,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陆九渊和王阳明是心学思想的代表,故D项错误。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科学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如军事、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中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在宋代,即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火药配方的成熟完善。宋代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例如,火药不仅把骑士阶级炸下了统治舞台,还运用到工业生产及军事制造业当中,加速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工业革命在全球的兴起又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力量。
——摘编自惠琳《浅谈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有宋一代,中央集权愈加巩固。而自唐中叶以来,土地国有制度(均田制)瓦解,庶族地主经济及小自耕农经济不断壮大,土地买卖相当自由,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理学思想盛行,辩论成风。所谓“穷理”、所谓“格物致知”,也鼓励了相关知识的探究与体系化。科举推行贡举,取士不问门第,即便出身低微,士人的发明创造也有了更多机会被注意到。
——摘编自肖巍等《科学:思想史、方法论与
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总结了许多科技成果的科学家及其科技著作。(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涉及领域广;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具有创新性。(3分)
科学家及其科技著作:沈括《梦溪笔谈》。(2分)
(2)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政治保障;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宋代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有利于促进知识探究;科举制度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士人发明创造。(6分)
检测试题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实施下表中措施的朝代是(  )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部分)
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 文官出任知州;州增设通判;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知政事、通判等官职和文官出任知州等现象都出现于宋朝,D项正确。
2.宋太宗在位期间,不仅亲自制作“平戎万全阵”阵法,而且常常御赐阵图以支配将帅,严重违背了用兵的基本原则,使得将兵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说明(  )
[A]加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B]宋朝边防压力较为沉重
[C]宋统治者注重军事指导
[D]抑武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宋皇帝制作阵图干预武将用兵,是出于对武将的防范,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体现,其导致的后果是“士众疑惧,略无斗志”,故D项正确。
3.“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王安石短时期内推行多项变法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表明其变法操之过急,故选B项。
4.北宋时期,朝中大臣多为北方人。而到了南宋,南方人才进入朝廷担任要职,如虞允文为隆州仁寿人;文天祥为吉州庐陵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官员矛盾加深 [B]人才选拔方式改变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北方文化已然没落
【答案】 C
【解析】 南宋建立,政治中心从北方的东京迁移到南方的临安。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人才逐渐在朝廷中担任要职,C项正确。
5.辽朝自圣宗统和元年(983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士人充任南枢密院和中书省各级官吏的政治传统。这说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B]各民族政治地位趋于平等
[C]北面官的行政能力出现弱化
[D]多民族治理模式日益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材料体现的是南面官的完善,反映出多民族治理模式得到发展,D项正确。
6.辽朝“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从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蕃汉分治 [B]民族歧视
[C]因俗而治 [D]兵民合一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辽朝“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从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因俗而治,故选C项;辽朝南、北面官制体现的是蕃汉分治,而“猛安谋克制”体现女真民族特色,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族歧视,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体现兵民合一,排除D项。
7.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设驿站一千五百处左右,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  )
[A]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B]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区域
[D]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构建了一个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驿路交通网。驿站主要职能是为公差人员和往来使者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便利文书的传递,这有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B项正确;元朝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说明此时国家已经实现统一,排除A项;驿站制度不能扩大元朝统治区域,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排除D项。
8.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麦、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朝(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麦、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麦、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麦、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排除C项;水稻与大麦、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D项说法绝对,排除。
9.《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画面:一个店伙计,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装有食物的碗,正在快走送餐。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曾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据此可知(  )
[A]中国外卖历史由此开始
[B]当时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C]当时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当时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答案】 B
【解析】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都城东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根据材料可知,《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体现了宋朝饮食服务行业的发展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十分繁荣,故选B项;仅由材料不能得出外卖是从宋朝开始的,排除A项;坊市格局被打破指的是商业区和居住区界限被打破,材料并未体现这一信息,排除C项;当时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且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D项。
10.下表是研究宋史的部分资料。这可用于说明(  )
史料 部分信息
《东京梦华录·序》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玉海》 (仁宗时)海舶岁入,象犀、珠宝、香药之类,皇祐中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
[A]榷场贸易活跃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对外贸易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是指各国各类商品都汇集到宋朝的东京;“(仁宗时)海舶岁入,象犀、珠宝……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是指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种类多、数量大,所以这都可用于说明宋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外贸易,榷场贸易是指宋和辽、西夏、金各政权在边界地区进行的贸易,二者并不相符,排除A项;虽然《东京梦华录》描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但仅凭这些信息无法判断城市经济功能是否增强,并且《玉海》中主要涉及的是对外贸易的繁荣,排除B项;对外贸易繁荣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11.下图所示为元朝中期每年征收的税粮来源。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运河经济高度繁荣
[C]农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浙、江西、湖广行省提供的税粮的占比是54%,而其他广大地区提供的税粮占比为4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的农业水平超过北方,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D项正确;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图中没有关于运河与税粮来源之间的信息,排除B项;图中没有与其他财源对比的信息,不能确定农业税收是主要财源,排除C项。
12.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朝(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冒法者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社会与前朝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正因为如此,北宋才出现了这种“好新求奇”的社会风尚,故选B项;A、C两项内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3.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反映出元朝(  )
[A]儒学复兴进程加速 [B]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C]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D]程朱理学地位巩固
【答案】 D
【解析】 由“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可知,程朱理学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推崇,并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其地位愈发巩固,故选D项;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已受到官方尊崇,排除A项;以儒家经书作为考试基本内容,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为答题标准,并不能反映官员文化素养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科举考试程序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
14.宋元时期,话本小说作者及说书艺人不仅在创作中加入离奇情节、巧合之事,更注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这种创作方式意在(  )
[A]丰富话本内涵 [B]宣扬人文思想
[C]传播传统文化 [D]迎合市场需求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文学创作方式目的在于吸引更多读者,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增强可读性,因此,这种创作方式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故选D项。
15.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绘画最初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通过记录事件从而劝善戒恶,而最能体现这种作用的当属历史故事画。下表列举的是宋元时期部分有代表性的宫廷画家的故事画作品,由此可以推出(  )
宋朝 元朝
《晋文公复国图》 《归庄图》 (取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兴四将图》 《伯牙鼓琴图》
《文姬归汉图》 《消夏图》(以竹林七贤为对象)
[A]故事画受三纲五常影响
[B]故事画逐渐成为绘画主流
[C]故事画题材范围广泛
[D]故事画的功能逐渐演变
【答案】 D
【解析】 宋朝故事画作品中“复国”“中兴”“归汉”体现宋朝在辽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对峙中的忧患与自强意识,体现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教化功能。而元朝作品中的“取材于陶渊明”“以竹林七贤为对象”体现了一种归隐避世的思想,是文人伤怀与不得志的感情流露,这反映了故事画的功能逐渐演变,故选D项。
16.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朝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朝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朝科技(  )
[A]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B]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C]全面发展领先世界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火药在唐末应用于军事,到宋朝就出现了管形武器。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到宋朝发展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都体现了宋朝科技在继承中发展创新,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燕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辽朝采取了怎样的职官设置办法 有何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在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上具有什么创新之处,这样设置有什么好处。(8分)
【答案】 (1)设置:南、北面官制。(2分)
特点:因俗而治。(2分)
(2)创新:打破了自然的疆界,犬牙交错,推行行省制度。(4分)
好处: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避免地方割据;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
18.(14分)城市的建筑、布局等往往反映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唐朝长安城 简介:长安城东西两市为工商区,区内店铺林立,开市期间,交易繁忙,热闹非凡。长安是一座国际城市,居住着许多外国人和少数民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长安有许多胡人开的酒肆,载歌载舞,招待客人。 ——摘编自曹大为等总主编《中国大通史》 图:北宋东京城 简介:东京城,日市、夜市、早市相衔不断。城内外市场繁盛,街道上,官宇旁,甚至在御街,酒肆、茶楼、食店等名类繁多的商业店铺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幡旗招展。城市居民构成中,贩夫贩妇之类的小市民占多数,而且流动小贩也渗透到街头巷尾每一个角落。宋朝城市出现了以“勾栏”为中心的“瓦肆”,说书等文艺表演日常可见。 ——摘编自曹大为等总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提取两座城市的主要信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座都城所反映的时代风貌。(4分)
(3)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唐宋都城,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 (1)布局:唐长安城布局方正,坊市分开;北宋东京城布局不规则,坊市界限被打破。(2分)
功能:唐长安城以政治功能为主;北宋东京城出现娱乐场所瓦肆,经济功能增强。(2分)
共同点:两座都城都体现了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2分)
(2)唐朝长安: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或经济繁荣);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文化兼收并蓄(或文化昌盛);对外交通发达。(2分)
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盛;市民阶层壮大;崇文抑武,文人阶层壮大,文化普及。
(2分)
(3)示例
唐都长安:玄奘和尚对佛教文化的吸收与传播,体现唐都长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北宋东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繁华。(列举其中一例并予以说明,
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体育运动的盛景华章
  宋朝,体育活动主要包括球类、相扑、水上体育运动等形式。其中蹴鞠是球类中最具特色的项目,众多皇帝都经常在宫廷里举办蹴鞠比赛,并亲自参与。相扑在当时已具有一定规模,并且还出现了小儿相扑和妇女相扑。龙舟竞渡和龙舟花样表演在市民中广受欢迎。拔河、举重、投石等传统斗力项目开始衰落,而相扑、蹴鞠等走向套路化,表演性质增强。为满足社会需求,风筝、毽子等体育器材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宋人有意识地继承发扬古代体育文明成果,出现了相扑专著《角力记》、捶丸专著《丸经》等总结性专著。国家还成立专门机构管理马球运动,社会出现专门体育社团来整顿行规、规范比赛。
——摘编自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朝的体育活动进行合理解读。
【答案】 宋朝体育活动发展的原因: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统治阶层的提倡。(4分)
宋朝体育活动发展的特点:种类丰富;参与范围广泛;体育对抗性减弱,注重技巧性、观赏性;呈现商业化色彩;出现总结性的体育专著;体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4分)
宋朝体育活动发展的影响:丰富了市民的社会生活;增强了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在汉初时代吸收百家之长,改造并创新儒家学说。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明确主张“推明孔氏,抑百家”,以实现思想的“大一统”。董仲舒的这一主张得到汉武帝
认可。
——摘编自程志华《关于董仲舒评价之评价》
材料二 到了宋朝,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集大成者朱熹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宋朝理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激励人们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并通过将儒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的
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学的积极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儒学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4分)
【答案】 (1)思想主张:尊崇儒术。(2分)
主要目的:实现思想的“大一统”,以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2分)
(2)主要观点:理是万物本原;强调以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强调格物致知。(3分)
积极影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激励人们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分)
(3)儒学能够通过吸收和融合其他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儒学在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方面,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
(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8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概念:草市、榷场、交子、经济重心南移、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关键问题:
(1)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有哪些新发展
(2)宋元时期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有何关系
(3)宋朝儒学复兴的背景条件有哪些 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
(4)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有哪些 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发展原因有哪些
【重要概念】
1.榷场: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在 设立的 。宋朝向辽夏金输出的商品主要是 和 ,辽夏金向宋朝输出的商品主要有 等。榷场贸易受 ,
有贸易优先权,并对 交易货物进行检查和收税,军用物资在禁止交易之列,榷场贸易与民间贸易共同成为各政权之间 的途径。
边界地区
互市市场
农产品
手工业制品
牲畜、皮货、药材
官方严格控制
官府
民间
经济交流
2.交子:世界上最早的 。北宋时期, ,因
,于是 地区的 发行了一种类似 的“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使用。宋仁宗时,“交子” ,由 发行,成为
。交子的大量发行、流通,为宋朝 发展提供了便利,方便了人们的 ,促进了 。
纸币
商品经济发展
铁钱携带极
不方便
四川
商人们
存款收据
收归官办
政府
国家发行的纸币
商业
贸易
市场繁荣
3.宋明理学:宋朝至明朝时期,以 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北宋五子开其端,南宋 ,构建起完备的理学思想体系,主张“ ”,强调通过 探寻天理。
也是其重要分支,陆九渊主张“ ”,王守仁提出“ ”“ ”。宋明理学对当时及后世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思想
朱熹为集大成者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领域 发展 影响
农业 耕作制度 稻麦复种制(南方) 提高 ,推动人口增长
经济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 的农户 对传统 结构有一定突破,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 ,在
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户口增长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粮食产量
经济作物
自然经济
宋朝
元朝
手工业 制瓷业 (1)宋朝:
(2)元朝:青花瓷、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 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开采量大(北宋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发展迅速 进一步带动造纸业发展
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五大名窑
丝绸
边疆地区

[知识点拨] 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 2.宋朝印刷业以雕版印刷为主,印刷业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一些精刻本书籍还呈准官府颁布保护版权、禁止翻刻的命令,初步具有了版权意识。
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项目 发展状况
市场 面向大众的 蓬勃涌现;官方设置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货币 需求量剧增;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 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与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
海外
贸易 (1)地位: 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范围及商品: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 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 、珠宝等为主
(3)港口:广州、 、明州等
基层市场
榷场
纸币
外贸税收
亚非
香料
泉州
[易错辨析] 宋朝出现了纸币,但并没有取代铜钱等金属货币。由于纸币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宋朝的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用,而且有使用的区域和时间限制。
3.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 状况
唐中期以来 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 的格局定型;“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江南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大运河取直;开通长途海运航线
南多北少
[易错辨析]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与发展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二、社会的变化
隋唐时期 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仍流行
宋朝 门第观念淡化 (1) 制度完善: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 的士人进入政坛
(2)择偶标准变化: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门第观念
科举
平民家庭
社会成员身份
(1)贱民数量减少:家内服役由世袭奴婢承担到
(2)租佃关系发展: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 ,租种土地,人身束缚减弱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 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人口迁移: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松弛
趋于平等
雇佣
契约
相对松弛
官府
三、儒学的复兴
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目的 强调学术为 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
、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代表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
现实
社会伦理道德
秩序
朱熹
主张 (1)宇宙观:“理”即“ ”,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人生观:“ ,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3)方法论:“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 尊崇,影响深远
天理
存天理
格物致知
官方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思考:元朝确定的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是什么 理由何在
[提示] 考试内容:儒家经书。 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解释为主。 理由: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发挥儒学思想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基本价值观的作用。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艺术
项目 背景 内容

学 宋词 (1)商品经济发展
(2)趋势:平民化、世俗化
(3)城市经济繁荣
(4)市民阶层壮大 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且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豪放派的 、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 最为突出
话本 早期的

曲 灵活、通俗,适合 演唱需要
标志着中国古代 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散曲
杂剧
苏轼
李清照
白话小说
市井
戏曲艺术

术 书法 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队伍壮大 追求 ,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注重 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很高
个性
意境
[知识点拨] 宋朝以来中国古代艺术的两种倾向 受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意境表达,如书法、文人画;受商品经济、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个性,反映社会风情,如元杂剧。
2.科技
项目 成就 意义
三大发明 (1)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
印刷术
(2) 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3) 广泛应用于航海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家 北宋:沈括《 》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 》 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 》 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活字
火药
指南针
梦溪笔谈
授时历
农书
[知识拓展]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主题探究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一、经济的发展
视角1 农业、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材料一  下面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问题] (1)观察材料一图片,你能从图中发现宋朝的哪些历史现象 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结论] (1)历史现象:城市人口众多;屋宇鳞次栉比,商店数量多;商店临街而设,坊市界限被打破;拱桥规模宏大,建筑业发达;交通方式多种多样,水陆交通发达。
发展趋势:城市规模扩大;市场更加活跃;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空间进一步发展,经营时间延长;交通发达;城市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
[问题] (2)北宋末年人口过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相较于汉唐,北宋直接控制的疆域大大缩小,民族战争频繁,为什么北宋人口反而逆势增长呢 分析北宋人口增长带来了哪些影响。
[结论] (2)原因: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加强中央集权,政局相对稳定。
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租佃关系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深化拓展]
一、宋朝商业的新变化及常考点
1.新变化
(1)商业场所:基层市场(平民大众)蓬勃涌现;边境市场(少数民族)往来密切;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繁荣。
(2)金融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人地位:商人地位提高,宋朝商人有了入仕资格。
(4)外贸税收: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5)交易时空:突破市坊界限,获得宽松环境,转变城市职能。
(6)商品种类:农副产品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7)商业政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二、两宋城市的巨大变化
角度 变化
城市类型
和职能 从政治、军事为主到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
城市空间分布 由北向南转移;南北城市发展呈现明显差异;内部坊市界限被打破;外部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延
城市人口结构、
数量和流动趋势 商业服务性人口比例明显加大;市民阶层兴起并壮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流动
城市网络体系 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市场网络体系逐渐形成
城市思想文化
结构 全新的市民文化;重利思想;社会具有活力并呈现开放的特征
视角2 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二 下面为宋朝苏州人口(户数)简表。
时间 户数(每户
以五口计)/户 人口密度/
(人/千米2) 史料出处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5 195 21 《太平寰宇记》
元丰三年(1080年) 199 892 104 《吴郡图经续记》卷上
宣和年间(1119—1125年) 270 000 161 《鸿庆居士集》卷2
德祐元年(1275年) 329 603 196 《姑苏志》卷14
[问题] (3)概括材料二表格反映的宋朝苏州人口的变化特点,指出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历史原因。
[结论] (3)变化特点:人口户数、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历史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材料三 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朝代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数据来源于2015年全国Ⅰ卷第27题
[问题] (4)材料三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结论] (4)实质问题: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社会: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工具和充足劳动力。
(3)政策:统治者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4)经济: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
(5)地理:南方自然条件好。
2.过程
时期 表现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隋唐五代 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宋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影响
(1)经济领域
①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城市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③人口分布:南方人口增多,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④赋税来源:主要粮食产区中的南方产区增多并超过北方,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成为赋税重地。
(2)政治领域: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地方行政区划上,南方行政区划日益细致,数量增多。
(3)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文化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5)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社会影响力提升,南方的风俗习惯如饮食等推广到全国。
二、社会的新气象
材料一 下面是宋朝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
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人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整理自[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
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三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宋朝的社会变化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结论] 变化:门第观念淡化(或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或贱民数量减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或土地买卖典当等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解释:从原因角度,科举制逐渐完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租佃制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崇文抑武”的政策;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从影响角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促进了商业贸易繁荣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推动文化的繁荣、创新及文化下移。
三、儒学的复兴
视角1 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问题] (1)阅读教材课后“问题探究”,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归纳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结论] (1)特点: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既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原因:其提出的理论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哲学依据。
视角2 理学的世俗化及影响
材料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摘编自樊树志《朱熹新儒学:
从“伪学”到官学》
[问题]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结论] (2)特点:儒学思想呈现具体化和通俗化;儒学对象呈现民众化和基层化;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影响:使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也禁锢和扼杀了人性。
[深化拓展] 程朱理学
1.图解内涵
2.特点
(1)儒学的哲理化:在批判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本原、认知)
(2)儒学的世俗化
①强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使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②推动平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4)理学的正统化:南宋后期起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国,形成“朱子学”学派。
3.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1)继承: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之道、气节等。
(2)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之道推广到民众。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长期占主要地位。直到宋朝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主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酿酒技术的进步
[B]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使得稻米和小麦的产量增加,从而成为酿酒的主要原料品种,故选B项;酿酒技术的进步与稻米和小麦成为主要原料品种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手工工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酿酒原料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图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下两幅图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B]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C]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D]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
B
【解析】 依据图片可知,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缩短了航程,由南方直通都城大都(今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主要原因是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元朝时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为了解决南方粮食和财赋北运的问题,元朝运河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宋朝大量平民百姓家庭,通过家族成员的个人奋斗而不是凭借门阀血缘关系取得政治地位和权力,逐渐成为新型的官宦家族。这反映出宋朝(  )
[A]门第等级观念消失
[B]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C]官僚队伍逐渐稳定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许多平民百姓家庭能够通过个人奋斗成为新型的官宦家族,实现了阶层跨越,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门第观念淡化,“消失”说法有误,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许多官员出身平民百姓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民阶层都希望入仕做官,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跨越,与官僚队伍是否稳定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4.王祯在《农书》中兼论了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指出“今并载之(指南北农具),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这些内容(  )
[A]意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体现了元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蒙古族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D]表明国家统一有助于农技整理推广
D
【解析】 王祯对南北方的生产技术进行总结,并积极推广,这表明元朝国家统一有助于农业技术整理推广,故选D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没有关于元朝抑制商业的相关描述,排除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