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30:4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核心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僚政治。
关键问题:
(1)秦完成统一的背景是什么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有何历史意义
(3)秦为何历二世而亡 有何历史教训
【重要概念】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 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 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 。 是管理方式,是相对于 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 的命令,一切 。
封建社会
皇帝
最高权力
独断性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中央政府
受制于中央
2.郡县制:起源于 ,是 取代
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 ,其主要官员由
,有利于 的加强和 。
3.官僚政治: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是指 ,按照 原则行使中央或地方权力的政治制度。其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实行 和 。
春秋后期,秦统一后在全国广泛推行
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中央任免和考核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
官吏在君主统治下掌握政府权力
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
官吏选拔
任命制
俸禄制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秦的统一
1.统一条件
民心 长期战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 各 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有利于国家统一
自身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变法成效显著, 后,国富兵强
(3)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策略 远交近攻
地域经济
商鞅变法
2.统一后的措施
军事层面
的统一 中原 公元前230—前221年,灭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北方 击退 ,修筑长城
南方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匈奴
制度层面
的统一 皇帝制度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九卿
制度(中央) 三公指丞相、太尉、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郡县制度(地方) 设立 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
御史大夫
郡、县
中央
经济文化等
层面的统一 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
文化 统一文字
思想 以法治国
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其他措施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3.统一意义
疆域奠基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制度构建 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社会经济 统一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华夏认同 秦朝统一文字等,有利于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知识点拨]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角度 分封制 郡县制
地方单位 封国 郡县
地方基础 血缘 地域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任期情况 终身 有任期
官吏收入来源 封邑 俸禄
二、秦朝的暴政与灭亡
暴政 (1)人民负担加重:秦始皇大兴土木,巡游、封禅等,征发繁重
(2)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3)思想禁锢:
(4)二世昏庸: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焚书坑儒
灭亡 (1)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2)秦朝灭亡:公元前 年,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207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提示] 秦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楚人反秦意识更为强烈;陈胜起事时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主题探究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功绩与教训
视角1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问题] 观察教材第一子目《秦朝形势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地图中能提取哪些信息 (至少三条)
[结论] (1)国家统一,幅员辽阔,在南方原越族统治区域设郡,加强统治;实行郡县制度,郡级驻所北密南疏,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中心;北修长城,应对匈奴威胁。
[问题] (2)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结合以下示意图,分析郡县制的特点及影响。
郡县制示意图
[结论] (2)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问题] (3)为治理统一国家,秦朝采用了户籍制度,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及作用。请再补充两条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结论] (3)特点:有户主、居住地、人名、家庭成员及性别和课役身份等登记,较为完备。
作用:便于征发赋役,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等。
[问题] (4)秦朝建立的统一国家是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结论] (4)由“天下共主”到皇帝制度建立,加强了君主集权;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地方上由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到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国家疆域进一步扩大;有了统一、明确的治国思想和法律。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深化拓展] 西周早期国家与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区别
项目 中央政治
体制 地方政
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
特点
西周早期国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 奴隶
制的
贵族
政治
秦朝大一统国家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推行,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封建的
官僚
政治
视角2 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材料 秦始皇对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旧的希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问题] (5)根据材料信息,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结论] (5)施政方针与现实需要偏离;六国复国反抗。
[问题] (6)综合本课所学知识,从秦朝的速亡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教训
[结论] (6)坚持“民为国本”思想,为政者应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实行宽刑仁政;治国思想应依据形势变化而变化,兼并战争期间与和平治国时期应采用不同治国思想;应注重官僚队伍建设,加强对官僚行为的制度规范;应避免思想文化上的失误,统一后应建立起统一的思想文化。
[深化拓展] 秦速亡的原因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下图所示为某同学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所做的笔记。该笔记总结的是(  )
B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A]秦统一的方式 [B]秦统一的原因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解析】 笔记内容为秦统一六国的动力和背景因素,B项正确。
2.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闽越和南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A
【解析】 秦朝统一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收复河套平原,设置郡县管理,并大规模移民,这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A项;此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排除B项;秦朝的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C项是影响而非目的,排除;秦朝此举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
3.众所周知,分封制在西周达到鼎盛,郡县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观察下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可知(  )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
[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已消失
[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的集权
[D]郡县制能对地方垂直管理
D
【解析】 郡县制下,中央直接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员,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故选D项;“完全失控”表述绝对,排除A项;秦朝之后仍然存在贵族,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分权,天子无法实现集权,排除C项。
4.秦朝男子一生至少要为国家服兵役两年。有数据显示,秦始皇时期全国的人口为一千多万,而服兵役的人超过了两百万。这(  )
[A]展现了皇帝权威 [B]维护了边防安全
[C]加重了百姓负担 [D]完善了军事制度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服兵役的人数多。当兵服役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靠农民养活,加重了百姓负担,故选C项。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秦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当时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吕思勉认为秦的统一(  )
[A]军事因素不占重要地位
[B]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答案】 B
【解析】 吕思勉认为秦统一前我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已出现统一的趋势,秦的统一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选B项。
2.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刻石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此举(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强化了政治认同
[C]清除了分裂根源 [D]实现了文化统一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到各地巡视,并用刻石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业绩,此举强化了政治认同,巩固了统治,故选B项;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C、D两项说法夸大,排除。
3.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
[A]秦朝制定实施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答案】 D
【解析】 材料从法律制度、国家统一、制度建设角度高度评价了秦的统一与秦制,故选D项。
4.封泥是我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秦朝“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朝(  )
[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官僚政治的运作方式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答案】 A
【解析】 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秦朝“右丞相印”封泥可以用于研究秦朝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故选A项。
5.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朝议制度的设立(  )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命大臣商议,然后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就使得皇帝的决策是在听取了群臣意见之后作出的,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秦朝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朝议制度无法确保皇帝专制独裁,排除C项;朝议制度是中央的官员商议,一般不涉及地方官员,所以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D项。
6.据史书记载,秦政府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都强制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进行贸易和税收等活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方便百姓生活 [B]繁荣商业贸易
[C]完善地方治理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秦朝统一度量衡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强制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这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7.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朝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彻底消除地方隔阂
[C]完成国家统一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 D
【解析】 秦朝驰道的修建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
8.秦朝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  )
[A]国家法律严苛 [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 [D]人命案件优先处理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规定官方的文书或命令不加急的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加急的立即执行,说明当时重视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题干并未提到违反规定的处罚手段,不能说明国家法律严苛,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注重行政效率,并非官僚政治腐败,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人命案件优先处理,排除D项。
9.下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  )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 发难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
响应者 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
少数民族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等
[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暴动
[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领导发动
[D]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激化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人员包括贫苦的农民、六国旧贵族、少数民族等,这说明起义参与者来源广泛,涵盖众多阶层,故选A项;“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属于旧贵族,排除B项;发难者是“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六国旧贵族是响应者,排除C项;反秦大起义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被激化所致,排除D项。
10.在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时,刘邦的将领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巩固统治要满足部将所有需求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选C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浙江6月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并未涉及宗法制度,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12.对秦而言,文化的同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疆域扩张的速度,对关东六国的征服只需短短数年时间,将其同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由于秦的统一过于短暂,短暂到无法压制关东地区的反秦思想,更遑论将其同化了。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  )
[A]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
[B]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C]秦的文化不同于关东文化
[D]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强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秦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关东六国,但未能实现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同化,地域文化冲突严重,说明秦朝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故选A项;严刑峻法和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D两项;秦朝未能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不在于秦文化与东方六国文化的差异,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2023·天津卷,2)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在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说明项羽受“封建亲戚”和“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项羽具有绝对优势兵力,但却没有继续进取,而是分封诸王,并率部东归,说明项羽着眼于当下,目光较为短浅,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当时项羽处于优势地位,形势对其有利,但项羽并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继续扩大胜利成果,说明项羽并未审时度势,排除C项;仅由材料看不出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关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正式形成。秦本来是东周的诸侯国,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至东海(包括现在的东海和黄海)、西至陇西、北抵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过周朝。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 (1)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5分)
(2)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核心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僚政治。 关键问题: (1)秦完成统一的背景是什么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有何历史意义 (3)秦为何历二世而亡 有何历史教训
【重要概念】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统一后在全国广泛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3.官僚政治: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是指官吏在君主统治下掌握政府权力,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行使中央或地方权力的政治制度。其建立在官吏选拔的基础之上,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
【落实时间轴】
一、秦的统一
1.统一条件
民心 长期战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有利于国家统一
自身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变法成效显著,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 (3)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策略 远交近攻
2.统一后的措施
军事层面 的统一 中原 公元前230—前221年,灭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北方 击退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制度层面 的统一 皇帝制度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九卿 制度(中央)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郡县制度(地方)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文化等 层面的统一 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
文化 统一文字
思想 以法治国
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其他措施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3.统一意义
疆域 奠基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制度 构建 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社会 经济 统一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华夏 认同 秦朝统一文字等,有利于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知识点拨]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角度 分封制 郡县制
地方单位 封国 郡县
地方基础 血缘 地域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任期情况 终身 有任期
官吏收入来源 封邑 俸禄
二、秦朝的暴政与灭亡
暴政 (1)人民负担加重:秦始皇大兴土木,巡游、封禅等,征发繁重 (2)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3)思想禁锢:焚书坑儒 (4)二世昏庸: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灭亡 (1)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2)秦朝灭亡:公元前 207年,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提示] 秦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楚人反秦意识更为强烈;陈胜起事时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主题探究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功绩与教训
视角1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问题] 观察教材第一子目《秦朝形势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地图中能提取哪些信息 (至少三条)
(2)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结合以下示意图,分析郡县制的特点及影响。
郡县制示意图
(3)为治理统一国家,秦朝采用了户籍制度,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及作用。请再补充两条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4)秦朝建立的统一国家是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结论] (1)国家统一,幅员辽阔,在南方原越族统治区域设郡,加强统治;实行郡县制度,郡级驻所北密南疏,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中心;北修长城,应对匈奴威胁。
(2)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3)特点:有户主、居住地、人名、家庭成员及性别和课役身份等登记,较为完备。
作用:便于征发赋役,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等。
(4)由“天下共主”到皇帝制度建立,加强了君主集权;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地方上由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到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国家疆域进一步扩大;有了统一、明确的治国思想和法律。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深化拓展] 西周早期国家与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区别
项 目 中央政治 体制 地方政 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 特点
西周早期国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 奴隶 制的 贵族 政治
秦朝大一统国家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推行,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封建的 官僚 政治
视角2 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材料 秦始皇对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旧的希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问题] (5)根据材料信息,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6)综合本课所学知识,从秦朝的速亡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教训
[结论] (5)施政方针与现实需要偏离;六国复国反抗。
(6)坚持“民为国本”思想,为政者应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实行宽刑仁政;治国思想应依据形势变化而变化,兼并战争期间与和平治国时期应采用不同治国思想;应注重官僚队伍建设,加强对官僚行为的制度规范;应避免思想文化上的失误,统一后应建立起统一的思想文化。
[深化拓展] 秦速亡的原因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下图所示为某同学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所做的笔记。该笔记总结的是(  )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A]秦统一的方式 [B]秦统一的原因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答案】 B
【解析】 笔记内容为秦统一六国的动力和背景因素,B项正确。
2.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闽越和南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答案】 A
【解析】 秦朝统一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收复河套平原,设置郡县管理,并大规模移民,这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A项;此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排除B项;秦朝的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C项是影响而非目的,排除;秦朝此举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
3.众所周知,分封制在西周达到鼎盛,郡县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观察下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可知(  )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
[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已消失
[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的集权
[D]郡县制能对地方垂直管理
【答案】 D
【解析】 郡县制下,中央直接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员,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故选D项;“完全失控”表述绝对,排除A项;秦朝之后仍然存在贵族,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分权,天子无法实现集权,排除C项。
4.秦朝男子一生至少要为国家服兵役两年。有数据显示,秦始皇时期全国的人口为一千多万,而服兵役的人超过了两百万。这(  )
[A]展现了皇帝权威 [B]维护了边防安全
[C]加重了百姓负担 [D]完善了军事制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服兵役的人数多。当兵服役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靠农民养活,加重了百姓负担,故选C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秦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当时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吕思勉认为秦的统一(  )
[A]军事因素不占重要地位
[B]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答案】 B
【解析】 吕思勉认为秦统一前我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已出现统一的趋势,秦的统一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选B项。
2.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刻石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此举(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强化了政治认同
[C]清除了分裂根源 [D]实现了文化统一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到各地巡视,并用刻石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业绩,此举强化了政治认同,巩固了统治,故选B项;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C、D两项说法夸大,排除。
3.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
[A]秦朝制定实施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答案】 D
【解析】 材料从法律制度、国家统一、制度建设角度高度评价了秦的统一与秦制,故选D项。
4.封泥是我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秦朝“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朝(  )
[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官僚政治的运作方式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答案】 A
【解析】 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秦朝“右丞相印”封泥可以用于研究秦朝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故选A项。
5.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朝议制度的设立(  )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命大臣商议,然后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就使得皇帝的决策是在听取了群臣意见之后作出的,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秦朝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朝议制度无法确保皇帝专制独裁,排除C项;朝议制度是中央的官员商议,一般不涉及地方官员,所以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D项。
6.据史书记载,秦政府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都强制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进行贸易和税收等活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方便百姓生活 [B]繁荣商业贸易
[C]完善地方治理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秦朝统一度量衡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强制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这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7.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朝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彻底消除地方隔阂
[C]完成国家统一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 D
【解析】 秦朝驰道的修建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
8.秦朝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  )
[A]国家法律严苛 [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 [D]人命案件优先处理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规定官方的文书或命令不加急的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加急的立即执行,说明当时重视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题干并未提到违反规定的处罚手段,不能说明国家法律严苛,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注重行政效率,并非官僚政治腐败,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人命案件优先处理,排除D项。
9.下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  )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 发难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
响应者 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
少数民族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等
[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暴动
[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领导发动
[D]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激化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人员包括贫苦的农民、六国旧贵族、少数民族等,这说明起义参与者来源广泛,涵盖众多阶层,故选A项;“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属于旧贵族,排除B项;发难者是“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六国旧贵族是响应者,排除C项;反秦大起义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被激化所致,排除D项。
10.在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时,刘邦的将领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巩固统治要满足部将所有需求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选C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浙江6月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并未涉及宗法制度,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12.对秦而言,文化的同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疆域扩张的速度,对关东六国的征服只需短短数年时间,将其同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由于秦的统一过于短暂,短暂到无法压制关东地区的反秦思想,更遑论将其同化了。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  )
[A]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
[B]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C]秦的文化不同于关东文化
[D]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强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秦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关东六国,但未能实现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同化,地域文化冲突严重,说明秦朝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故选A项;严刑峻法和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D两项;秦朝未能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不在于秦文化与东方六国文化的差异,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2023·天津卷,2)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在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说明项羽受“封建亲戚”和“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项羽具有绝对优势兵力,但却没有继续进取,而是分封诸王,并率部东归,说明项羽着眼于当下,目光较为短浅,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当时项羽处于优势地位,形势对其有利,但项羽并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继续扩大胜利成果,说明项羽并未审时度势,排除C项;仅由材料看不出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关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正式形成。秦本来是东周的诸侯国,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至东海(包括现在的东海和黄海)、西至陇西、北抵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过周朝。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 (1)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5分)
(2)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