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核心概念:黄老之学、郡国并行制、大一统、尊崇儒术、庄园经济与豪强地主。 关键问题: (1)汉初的施政方针有何重大调整 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有何历史意义 (3)两汉为何衰亡 有何启示
【重要概念】
1.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包括郡县和封国,郡由中央直管;封国有王国(封刘姓皇族)、侯国(封功臣等),二者权力有别。汉初实施此制为稳局势,初期有利,后封国势大,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
2.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物价而实施的重要经济举措。
均输法 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能够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 使得都城长安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平准法 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3.庄园经济与豪强地主
庄园经济 随着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发展,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出现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在豪强地主控制下的大田庄。田庄在经济上实行多种经营,规模大;在政治上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在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
豪强地主 土地私有及土地兼并为豪强地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影响力大、社会地位高,对中央政权形成一定的威胁。东汉豪强势力膨胀,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落实时间轴】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
背景 教训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现实 汉初经济凋敝,需要恢复生产
措施 政治 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经济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思想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影响 作用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局限 王国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
[知识拓展] 西汉初年无为而治引发的问题
(1)政治方面
①中央:相权膨胀。
②地方:诸侯国、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削弱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诸侯王国可以私铸货币,削弱中央集权;土地兼并加重。
(3)思想文化:思想混乱,各地风俗各异。
(4)对外关系:匈奴不断袭扰,严重威胁边民安全,不利于社会生产,甚至威胁国都。
二、西汉的强盛
1.措施
领域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中央 设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选官 确立察举制 扩大统治基础
监察 设刺史 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 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抑制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商业政策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征商税
思想 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边疆治理 及对外交流 派兵征战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行政管辖 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 加强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沟通西域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拓展中西交通道路 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丝绸之路
加强治理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 中央对西南、东南管控加强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图解历史]
“推恩令”示意图
中外朝制度示意图
[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西汉形势图》,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 (1)西汉疆域扩大。
(2)打通了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
[问题思考] 西汉经略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版图扩张: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疆域;丝路畅通:保障了东西方之间交流要道的畅通,密切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国防安全:西域成为防止匈奴袭扰的屏障,获得更好的战马。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2)过程
①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②王莽改制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
③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措施及作用
领域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节省政府开支;稳定社会秩序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继承西汉尊崇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发展
3.东汉的衰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到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4)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5)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领域 成就
史学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科技 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知识拓展] 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得益于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国力的强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符合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知识点拨] 两汉科技的特点
领先世界,成就众多;实用性强,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注重继承和总结。
主题探究 两汉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功绩与教训
一、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视角1 “汉承秦制”与创新
材料一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匈奴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
——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结论] (1)笼络诸侯王;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防备匈奴;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郡县制不成熟。
视角2 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自主阅读任务单。
史料 积弊 与隐忧 应对 举措
①丞相(按:田蚡)入奏事……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按:郡守)……上乃曰:“君除(按:任命,授职)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汉书·田蚡传》
②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③(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④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⑤孝文十四年……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甚众,云中、辽东最甚,郡万余人。 ——《汉书·匈奴传》
[问题] (2)阅读教材和材料二,总结汉初以来的积弊与隐忧,概括汉武帝采取的应对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结论] (2)
序号 积弊与隐忧 应对举措
① 丞相擅权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② 诸侯势力强大 颁行“推恩令”
③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设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④ 思想不一 尊崇儒术
⑤ 匈奴犯境 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
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深化拓展]
一、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1.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营造了发展的外部环境。
2.尊崇儒术,标志着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3.对边疆的经略,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一体化的形成。
4.强大的统一政权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5.大一统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尚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二、秦汉确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此后两千余年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1.开创大一统: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统一。
2.确立政治体制:通过皇帝制度、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正式形成。
3.确立经济形态:中国古代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被确立和推广。
4.确立主流思想:为适应大一统需要,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5.对外交流发端:以海陆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发端于此。
二、两汉的衰亡
材料 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问题] (1)阅读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2)教材还从哪些视角分析了两汉衰亡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两汉灭亡的原因有何异同。
[结论] (1)西汉中期以来,因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出现世代通经习儒、位至公卿的世家——豪强地主,其后不断发展壮大。东汉光武帝刘秀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实现了全国统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中后期,一方面,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另一方面,豪强地主作为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逐渐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力量。
(2)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军阀割据。
(3)同:都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
异: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汉高祖的这一认识导致汉初( )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C]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D]拒绝沿袭秦朝制度
【答案】 A
【解析】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未实行分封,皇室宗族力量弱,故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为王,故A项正确。
2.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由此可知,汉朝尊崇儒术的出发点是( )
[A]推动教育发展 [B]促进文化繁荣
[C]改善儒生地位 [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这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故选D项。
3.下图是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某一历史主题时搜集的关键词。该小组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外戚干政 宦官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豪强地主 军阀割据
[A]秦的暴政 [B]光武中兴
[C]东汉衰亡 [D]安史之乱
【答案】 C
【解析】 材料关键词指向东汉衰亡的原因,C项正确。
4.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答案】 B
【解析】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故选B项;《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历史,排除A项;《汉书》所记载的内容以西汉一朝为主,排除C项;《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家在批判法家因采用严刑苛法而破坏社会关系的同时,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这一认识的出发点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发展经济
[C]倡导无为而治 [D]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家对法家思想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即一方面认为法家的严刑苛法会“破坏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肯定了法家思想对“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作用,可知其出发点是维护西汉初年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
2.下面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 )
世系 诸侯王名 王国领地
第一代 刘贤 28县
第二代 刘志 28县
第三代 刘建 11县
第四代 刘遗 11县
第五代 刘终古 7县
第六代 刘尚 7县
第七代 刘横 3县
第八代 刘友 3县
第九代 刘永 3县
[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君主集权渐趋强化 [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
【答案】 B
【解析】 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表明淄川国所辖王国领地逐渐减少,这说明地方势力逐渐变小,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故选B项;从材料淄川国诸王世系可知,分封制未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问题,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君主集权的问题,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
朝代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
西汉初期 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期 尊崇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 C
【解析】 战国时期,列国变法追求富国强兵,百家争鸣为其提供不同的治国方略;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完成统一;西汉初期,社会残破,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汉武帝借鉴秦因重法家而亡的教训,通过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
4.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的史料,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烽火狼烟突至,传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御前急商军国事,初议,帝决发符,并诏相行之,相速传下,兵政速遣驰边,郡国支前,粮草在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宰相去执行,尚书令等中朝人员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故选C项;尚书权力加大,不代表其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国问题与冗官现象,排除B、D两项。
5.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历代帝王调整相权,弥补了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与“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无关,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而不是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项;刺史代表中央(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排除D项。
6.下表所示是汉武帝时期在北部新设郡及向其移民人数,汉武帝这一做法( )
郡名 户数/户 人口数/人
酒泉 18 137 76 726
张掖 24 352 88 731
武威 17 581 76 419
敦煌 11 200 38 335
[A]促进了各地人口自由流动
[B]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北部的袭扰
[D]强化了国家对边疆的治理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并移民实边,这一做法有利于强化国家对边疆的治理,故选D项;政府移民并非人口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保证了”和“消除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
7.尚书令,始于秦,本为九卿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 )
[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
[B]地位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
[D]职官地位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尚书令的地位不断上升,从九卿属官逐步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的长官,职官地位的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故选D项;材料强调尚书令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未涉及所属机构分工渐细和行政效率的降低,排除A项;尚书令地位逐渐上升,排除B项;尚书令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增,排除C项。
8.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故选D项。
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边疆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
[A]西汉大一统的局面 [B]北方加速民族交融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中原正统意识淡化
【答案】 A
【解析】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民族政权立传,构建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观念,突出西汉大一统的局面,故选A项;材料中的边疆民族不局限于北方,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已产生,排除C项;司马迁将不同民族祖先追述为黄帝,反映了中原正统意识的强化,而不是淡化,排除D项。
10.东汉时期,张衡提出了浑天说,制成浑天仪来模拟天体运行。他还研究了气象学、水文学等方面的问题,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成就能够( )
[A]彰显东汉科技有完备体系优势
[B]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
[C]反映古代科技重综合发展态势
[D]说明古代天文成就最为突出
【答案】 B
【解析】 张衡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天文学、气象学、水文学等,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故选B项;中国古代科技并未形成完备体系,排除A项;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并未综合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其他科技领域成就的对比,不能说明古代天文成就最为突出,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广东卷,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董仲舒思想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且C项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无为而治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12.(2023·北京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邮”作为汉代通信机构主要负责传递政府重要文书,而地处边疆地区的居卢訾粮仓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一方面说明汉代信息传递体系较为健全,另一方面说明汉代对新疆罗布泊地区行使管辖权,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由材料只能看出,汉政府对罗布泊一带存在行政管理关系,无法看出汉代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和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并且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的西域都护府也不同于内地的郡县,故排除①③,即排除A、C、D三项。
13.(2023·全国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地域观念形成,助长地方势力坐大,进而导致东汉末年,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不利于国家统一,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推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到了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根据材料“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可知,汉代州部的变化违背置州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本意,从而削弱而不是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也使得州代表中央监察各郡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的职权落空,排除C、D两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做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奠定了后世历朝历代恪守、遵循的政治模式。
——摘编自祁志祥《论“汉承秦制”与
“汉变秦治”——汉朝的政体改良与大政方针》
材料二 从《史记·匈奴列传》可以看到汉、匈双方互通信函以及“和亲”之“约”、“关市不绝”的情况;从《史记·东越列传》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东越的赞叹之情;从《史记·大宛列传》可以看到张骞出使西域,亲身经历或了解匈奴、月氏的复杂关系,并得知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以及西南夷等域内外情况。班固在《汉书》中用“诸夏”和“八方”来概括当时全国的范围。东汉时期,称“华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三例汉武帝时期“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主要方式,并分别列举一例史实。(5分)
【答案】 (1)“汉承秦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3分)
“汉变秦治”: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尊崇儒术”。(3分)
(2)战争: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和亲:汉初与匈奴和亲;设置机构: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经济文化交往:派张骞出使西域,拓展中西交通道路。(5分)
检测试题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概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主要文化遗存 概况 分布地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姜寨聚落 黄河流域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辽河流域
贝丘文化 彩绘陶器;石斧、石铲 珠江流域
[A]区域文明之间孤立隔绝
[B]呈现文明多元发展格局
[C]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D]南北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区域都存在文化遗存,不同区域文化的特征不同,可见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故选B项;中国境内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联系,而非孤立隔绝,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C项;不同文化遗存存在明显差异,而非渐趋一致,排除D项。
2.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已有刑法和赋税制度,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夏朝的君主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力。这反映出夏朝( )
[A]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B]统治方式简单粗暴
[C]权力意识开始萌发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
【答案】 A
【解析】 史书记载显示夏朝已有国家机器,进入阶级社会,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B项并非材料本质,排除;夏朝国家机器相对成熟,排除C项;“体系完备”表述错误,排除D项。
3.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 )
[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
【答案】 D
【解析】 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等,强调由周邦统领庶邦,且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有助于将各邦通过分封制等团结在一起,进而加强各邦对西周的政治认同,故选D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加强,并非贵族特权,排除C项。
4.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商周二朝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 )
出处 事件 主要内容
《商书· 汤誓》 商汤灭夏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 泰誓》 武王伐纣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阙志
[A]早期国家统治注重血缘正统性
[B]神权在政治体系中处于主导
[C]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D]人文理性精神影响国家治理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时都以遵循天命为旗号,宣称自己得到“天佑”,强调其统治的正当性和权威性,故选C项。
5.《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王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种变化说明( )
[A]鲁国当时实力最强 [B]周王是天下共主
[C]鲁国服从周王调遣 [D]周王室逐渐衰微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周王由西周初年的可以责令诸侯国君进贡发展到春秋时期要去诸侯国求助,可见周天子权力逐渐衰弱,故选D项。
6.下表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变法运动内容。据此可知,这些变法意在( )
国家 变法内容
鲁国 “初税亩”(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齐国 “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的现实占有情况、土地的多少与土质的好坏,进行赋税征收)
晋国 “作爰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国人,且承认土地的现实占有权)
楚国 “量入修赋”(按田亩、土地好坏征收军赋)
秦国 “废井田,开阡陌”
[A]调整生产关系 [B]废除宗法体制
[C]推动文化繁荣 [D]改革社会风俗
【答案】 A
【解析】 从变法内容可以看出,都涉及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依靠血缘亲疏关系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繁荣和社会风俗的改革,排除C、D两项。
7.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吴、越等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楚、吴、越等政权为了获得“正统”地位,积极采用“周礼”来改变自己的旧有习俗,这表明他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追求,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播,未涉及多元文化互动,排除B项;采用“周礼”,打出“尊王”旗号,说明传统政治权威仍有影响,“完全被破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其天下共主地位并不稳固,排除D项。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图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崇德尚贤的思想,故选B项;“以民为本”强调国家治理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强调爱无差等,反对不义战争,排除D项。
9.秦朝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后设九原郡,南征越族地区设立三郡。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小农经济出现
[C]开创了专制主义体制
[D]发展了西周的分封制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故选A项。
10.有学者指出,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成功地将春秋时期的“夷夏”观念转变为包含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更广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这位学者的观点意在突出秦朝( )
[A]怀柔远夷政策得到落实
[B]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
[C]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
[D]政治统一强化国家认同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强化了边疆民族华夏认同观念,强化了国家认同,故选D项。
11.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对篆体汉字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其规范定型,除此之外,秦朝还进一步从书写方面力求简易,在全国推广隶书。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后,字体结构得到简化定型。这( )
[A]对推行法令和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对陆路交通畅通和控制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C]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D]对完善大一统国家统治机器发挥了直接作用
【答案】 A
【解析】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实行统一文字的政策,并简化字体,这些举措有利于法令和文化的传播,故选A项。
12.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公元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
[B]重农抑商思想未能执行
[C]徭役繁重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凋敝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的徭役,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带来了秦朝粮价的急剧上涨,故选C项。
13.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 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时人口达到3 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人口增长和经济恢复时间主要在西汉初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势力膨胀与人口增长之间没有关系,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的做法不属于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政府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又把全国各地的私自铸造的货币全部运到京师进行销毁,规定非三官所铸造的钱币不得流通。这一举措(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实现了货币在全国流通
[C]打击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
【答案】 A
【解析】 汉初,郡国可以铸币,导致货币状况较为混乱,中央政府财政受损,汉武帝为了削弱王国势力,进行了币制改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国的经济力量,故选A项;当时货币一直可以在全国流通,只是铸币权不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币制改革,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5.下图所示为山东沂南出土的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画像石。这可用于研究( )
[A]国家的编户制度
[B]豪强地主的法律特权
[C]田庄的经济生活
[D]农民的粮食收入情况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豪强地主的田庄里不仅建有粮仓,还饲养了动物,不同身份的人在田庄里做着不同的事情,所以该画像石可用于研究东汉田庄的经济生活,故选C项;材料中田庄里的农民不属于国家编户,排除A项;该画像石没有体现豪强地主拥有法律特权,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农民的粮食收入情况,排除D项。
16.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先借子虚、乌有先生之口描绘了齐王、楚王游猎场面的盛大,极力夸扬天子游猎的场面。从审美追求上看,他的作品力求包罗宇宙万象,追求宏大、稳定、有序的艺术结构与表现形式。上述创作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是( )
[A]道家观念深入人心 [B]统治阶层的腐朽
[C]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D]天文观测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司马相如的作品体现了汉代大一统的恢弘气势,这得益于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司马相如作品的恢弘气势,并不是道家观念的深入人心,排除A项;天子游猎并不能等同于统治阶层腐朽,排除B项;司马相如作品的风格形成与天文观测并无关联,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其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有: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和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稻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
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的等级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从良渚古城的发现,到确认外围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影响,影响范畴包括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
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器、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任答三点得6分)
(2)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证实了中华文明5 000多年的文明史。(任答四点得8分)
18.(14分)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对秦国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向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
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
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三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必然性。(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4分)
【答案】 (1)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他们迫切要求社会变革;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谋求富国强兵之策,变法成为时代潮流。(6分)
(2)涉及内容广;具有系统性;政策导向明确;针对性强;成效显著。(4分)
(3)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促使秦国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分)
1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的一次廷议
丞相王绾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反驳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说: 。
——据司马迁《史记》改编
(1)概括指出此次廷议的核心议题。(2分)
(2)补充秦始皇的话,对廷议作简要总结。(要求:应写明赞同谁的观点、实行什么制度,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地方实行何种制度。(2分)
(2)同意李斯观点,实行郡县制。(2分)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强,后期容易出现分裂割据,不利于维护统治。而郡县制下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有利于维持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并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将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矛盾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央与地方;诸侯王问题;皇权与相权;丞相权力较大。
类型2: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富商大贾力量壮大。
类型3:被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豪强地主与农民矛盾。
类型4: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矛盾——匈奴等。
——摘编自范宗宝《史实的“共时”“历时”与
历史解释——以汉武帝时代为例》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以“矛盾解决与国家统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矛盾解决与国家统一
汉武帝时期面临着多种矛盾,但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统一。
针对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武帝设中朝,重用身边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方面,针对富商大贾力量壮大的问题,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
对于被统治阶级内部豪强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汉武帝一方面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地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豪强和官员的监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面对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匈奴的矛盾,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击匈奴,拓展了汉朝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汉武帝时期通过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使汉朝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措施和策略对后世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核心概念:黄老之学、郡国并行制、大一统、尊崇儒术、庄园经济与豪强地主。
关键问题:
(1)汉初的施政方针有何重大调整 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有何历史意义
(3)两汉为何衰亡 有何启示
【重要概念】
1.郡国并行制: 。包括郡县和封国,郡由 ;封国有王国(封刘姓皇族)、侯国(封功臣等),二者权力有别。汉初实施此制为稳局势,初期有利,后封国势大,引发 ,威胁中央。
西汉初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
中央直管
七国之乱
2.均输平准:是 时期为了 、 、
而实施的重要经济举措。
汉武帝
均输法 在 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 ,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能够 ,
, 。 使得都城长安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 ,打击了 、
的行为。
平准法 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 ,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 ,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增加财政收入
稳定物价
中央
均输官
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商人垄断市场
稳定物价
平准官
物价
市场物价
富商大贾囤积居奇
垄断市场
3.庄园经济与豪强地主
庄园经济 随着 和 的发展, ,逐渐出现一种 ,即在 。
在 , ;在 ,
;在 。
豪强地主 及 为豪强地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
、 、 ,对 形成一定的威胁。 豪强势力膨胀,成为东汉末年 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土地私有
土地买卖
西汉中期以后
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大田庄
田庄
经济上实行多种经营
规模大
政治上聚族而居
宾客相附
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
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
经济实力雄厚
政治影响力大
社会地位高
中央政权
东汉
军阀割据混战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
背景 教训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现实 汉初经济凋敝,需要恢复生产
202
措施 政治 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经济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思想 尊奉 思想
影响 作用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局限 王国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
黄老无为
[知识拓展] 西汉初年无为而治引发的问题 (1)政治方面 ①中央:相权膨胀。 ②地方:诸侯国、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削弱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诸侯王国可以私铸货币,削弱中央集权;土地兼并加重。 (3)思想文化:思想混乱,各地风俗各异。 (4)对外关系:匈奴不断袭扰,严重威胁边民安全,不利于社会生产,甚至威胁国都。
二、西汉的强盛
1.措施
领域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中央 设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选官 确立 扩大统治基础
监察 设 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 颁布“ ” 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中朝
察举制
刺史
推恩令
经济 改革币制 将 收归中央 抑制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商业政策 盐铁 ,均输平准,重征商税
思想 尊崇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铸币权
官营
儒术
主流意识形态
边疆治理及对外交流 派兵征战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行政管辖 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加强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沟通西域 派遣 出使西域,拓展中西交通道路 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丝绸之路
加强治理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 中央对西南、东南管控加强
西域都护府
张骞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图解历史]
“推恩令”示意图
中外朝制度示意图
[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西汉形势图》,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 (1)西汉疆域扩大。
(2)打通了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
[问题思考] 西汉经略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版图扩张: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疆域;丝路畅通:保障了东西方之间交流要道的畅通,密切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国防安全:西域成为防止匈奴袭扰的屏障,获得更好的战马。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2)过程
①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②王莽改制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
③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王莽
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史称东汉。
(2)措施及作用
领域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 的作用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节省政府开支;稳定社会秩序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洛阳
尚书台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释放
文化 重视儒学 继承西汉尊崇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发展
奴婢
3.东汉的衰亡
(1) 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到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4)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5)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外戚宦官
土地兼并
四、两汉的文化
领域 成就
史学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史记
汉书
科技 战国至西汉:《 》,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知识拓展] 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得益于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国力的强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符合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知识点拨] 两汉科技的特点 领先世界,成就众多;实用性强,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注重继承和总结。
主题探究 两汉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功绩与教训
一、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视角1 “汉承秦制”与创新
材料一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匈奴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
——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结论] (1)笼络诸侯王;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防备匈奴;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郡县制不成熟。
史料 积弊与隐忧 应对举措
①丞相(按:田蚡)入奏事……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按:郡守)……上乃曰:“君除(按:任命,授职)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汉书·田蚡传》
视角2 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自主阅读任务单。
②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③(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④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⑤孝文十四年……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甚众,云中、辽东最甚,郡万余人。
——《汉书·匈奴传》
[问题] (2)阅读教材和材料二,总结汉初以来的积弊与隐忧,概括汉武帝采取的应对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序号 积弊与隐忧 应对举措
① 丞相擅权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② 诸侯势力强大 颁行“推恩令”
③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设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④ 思想不一 尊崇儒术
⑤ 匈奴犯境 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
[结论] (2)
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深化拓展]
一、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1.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营造了发展的外部环境。
2.尊崇儒术,标志着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3.对边疆的经略,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一体化的形成。
4.强大的统一政权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5.大一统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尚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二、秦汉确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此后两千余年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1.开创大一统: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统一。
2.确立政治体制:通过皇帝制度、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正式形成。
3.确立经济形态:中国古代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被确立和推广。
4.确立主流思想:为适应大一统需要,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5.对外交流发端:以海陆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发端于此。
二、两汉的衰亡
材料 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问题] (1)阅读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结论] (1)西汉中期以来,因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出现世代通经习儒、位至公卿的世家——豪强地主,其后不断发展壮大。东汉光武帝刘秀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实现了全国统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中后期,一方面,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另一方面,豪强地主作为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逐渐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力量。
[问题] (2)教材还从哪些视角分析了两汉衰亡的原因
[结论] (2)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军阀割据。
[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两汉灭亡的原因有何异同。
[结论] (3)同:都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
异: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汉高祖的这一认识导致汉初( )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C]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D]拒绝沿袭秦朝制度
A
【解析】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未实行分封,皇室宗族力量弱,故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为王,故A项正确。
2.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由此可知,汉朝尊崇儒术的出发点是( )
[A]推动教育发展 [B]促进文化繁荣
[C]改善儒生地位 [D]巩固国家统一
D
【解析】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这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故选D项。
3.下图是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某一历史主题时搜集的关键词。该小组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C
外戚干政 宦官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豪强地主 军阀割据
[A]秦的暴政 [B]光武中兴
[C]东汉衰亡 [D]安史之乱
【解析】 材料关键词指向东汉衰亡的原因,C项正确。
4.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B
【解析】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故选B项;《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历史,排除A项;《汉书》所记载的内容以西汉一朝为主,排除C项;《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排除D项。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家在批判法家因采用严刑苛法而破坏社会关系的同时,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这一认识的出发点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发展经济
[C]倡导无为而治 [D]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家对法家思想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即一方面认为法家的严刑苛法会“破坏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肯定了法家思想对“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作用,可知其出发点是维护西汉初年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
2.下面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 )
世系 诸侯王名 王国领地
第一代 刘贤 28县
第二代 刘志 28县
第三代 刘建 11县
第四代 刘遗 11县
第五代 刘终古 7县
第六代 刘尚 7县
第七代 刘横 3县
第八代 刘友 3县
第九代 刘永 3县
[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君主集权渐趋强化 [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
【答案】 B
【解析】 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表明淄川国所辖王国领地逐渐减少,这说明地方势力逐渐变小,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故选B项;从材料淄川国诸王世系可知,分封制未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问题,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君主集权的问题,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
朝代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
西汉初期 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期 尊崇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 C
【解析】 战国时期,列国变法追求富国强兵,百家争鸣为其提供不同的治国方略;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完成统一;西汉初期,社会残破,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汉武帝借鉴秦因重法家而亡的教训,通过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
4.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的史料,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烽火狼烟突至,传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御前急商军国事,初议,帝决发符,并诏相行之,相速传下,兵政速遣驰边,郡国支前,粮草在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宰相去执行,尚书令等中朝人员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故选C项;尚书权力加大,不代表其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国问题与冗官现象,排除B、D两项。
5.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历代帝王调整相权,弥补了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与“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无关,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而不是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项;刺史代表中央(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排除D项。
6.下表所示是汉武帝时期在北部新设郡及向其移民人数,汉武帝这一做法( )
郡名 户数/户 人口数/人
酒泉 18 137 76 726
张掖 24 352 88 731
武威 17 581 76 419
敦煌 11 200 38 335
[A]促进了各地人口自由流动
[B]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北部的袭扰
[D]强化了国家对边疆的治理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并移民实边,这一做法有利于强化国家对边疆的治理,故选D项;政府移民并非人口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保证了”和“消除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
7.尚书令,始于秦,本为九卿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 )
[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
[B]地位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
[D]职官地位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尚书令的地位不断上升,从九卿属官逐步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的长官,职官地位的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故选D项;材料强调尚书令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未涉及所属机构分工渐细和行政效率的降低,排除A项;尚书令地位逐渐上升,排除B项;尚书令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增,排除C项。
8.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故选D项。
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边疆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
[A]西汉大一统的局面 [B]北方加速民族交融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中原正统意识淡化
【答案】 A
【解析】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民族政权立传,构建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观念,突出西汉大一统的局面,故选A项;材料中的边疆民族不局限于北方,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已产生,排除C项;司马迁将不同民族祖先追述为黄帝,反映了中原正统意识的强化,而不是淡化,排除D项。
10.东汉时期,张衡提出了浑天说,制成浑天仪来模拟天体运行。他还研究了气象学、水文学等方面的问题,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成就能够( )
[A]彰显东汉科技有完备体系优势
[B]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
[C]反映古代科技重综合发展态势
[D]说明古代天文成就最为突出
【答案】 B
【解析】 张衡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天文学、气象学、水文学等,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故选B项;中国古代科技并未形成完备体系,排除A项;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并未综合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其他科技领域成就的对比,不能说明古代天文成就最为突出,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广东卷,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董仲舒思想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且C项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无为而治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12.(2023·北京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邮”作为汉代通信机构主要负责传递政府重要文书,而地处边疆地区的居卢訾粮仓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一方面说明汉代信息传递体系较为健全,另一方面说明汉代对新疆罗布泊地区行使管辖权,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由材料只能看出,汉政府对罗布泊一带存在行政管理关系,无法看出汉代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和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并且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的西域都护府也不同于内地的郡县,故排除①③,即排除A、C、D三项。
13.(2023·全国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地域观念形成,助长地方势力坐大,进而导致东汉末年,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不利于国家统一,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推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到了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根据材料“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可知,汉代州部的变化违背置州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本意,从而削弱而不是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也使得州代表中央监察各郡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的职权落空,排除C、D两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做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奠定了后世历朝历代恪守、遵循的政治模式。
——摘编自祁志祥《论“汉承秦制”与
“汉变秦治”——汉朝的政体改良与大政方针》
材料二 从《史记·匈奴列传》可以看到汉、匈双方互通信函以及“和亲”之“约”、“关市不绝”的情况;从《史记·东越列传》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东越的赞叹之情;从《史记·大宛列传》可以看到张骞出使西域,亲身经历或了解匈奴、月氏的复杂关系,并得知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以及西南夷等域内外情况。班固在《汉书》中用“诸夏”和“八方”来概括当时全国的范围。东汉时期,称“华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三例汉武帝时期“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主要方式,并分别列举一例史实。(5分)
【答案】 (1)“汉承秦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3分)
“汉变秦治”: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尊崇儒术”。(3分)
(2)战争: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和亲:汉初与匈奴和亲;设置机构: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经济文化交往:派张骞出使西域,拓展中西交通道路。(5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