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鸦片战争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鸦片战争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4:37: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把中国作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的对象。
(2)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闭关锁国。
2.原因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3.过程
(1)上书: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
(2)查禁: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销烟:1839年6月,虎门销烟。
4.影响
英国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1)开始:
①1840年6月,英军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②进攻厦门。
③一度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
(2)扩大:
①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②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③在镇江,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浴血战斗。
(3)结束:
①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②清政府屈辱求和。
2.结果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
100万银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协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
(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三、战火再燃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
(2)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1)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项目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其他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美俄两国也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的禁烟,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表面上看是林则徐的禁烟引起战争,但这是假象,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亟需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这场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3.巧记《南京条约》的内容
《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记为“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港”指割香港岛给英国,“元”指赔款2
100万银元。
………………主题一 鸦片战争的背景………………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
材料二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1)根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二探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1)材料一表明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殖民者要求英国政府借中国禁烟运动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拓展升华]
鸦片战争前中英国情对比及认识
(1)国情:
国别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正当贸易,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2)认识:英国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急需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腐朽落后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对点训练]
1.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B两项;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故选C。
……………主题二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漫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相对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对于鸦片战争有何发展?
提示:(1)变化: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
(2)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内地,从一国到多国。
[归纳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分类/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原因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大
过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一直到北京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点训练]
2.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地区的进攻
B.都直接成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侵略者的目的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D.外国侵略者都是以武力挫败中国政府的抵抗
解析:选C “本质的”就是最根本的,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掠夺原料和商品市场而向中国扩张。
考点一
鸦片战争
命题角度
1.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2.考查鸦片走私的危害
[典题例析]
  [例1]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分析。
[答案] C
[题组冲关]
1.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解析:选B 开放通商口岸能满足列强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但如果不迫使中国降低关税,这样的需求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满足。故选B。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元)
英国商品入口总额(元)
鸦片走私总额(元)
1821
14
757
132
13
693
213
2
235
780
1833
17
814
260
10
119
655
12
185
100
——摘自[英]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鸦片》
(1)据材料一,鸦片走私在中英贸易中起了什么作用?
(2)从材料一、二看,鸦片走私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3)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关键是从表格数据的纵横变化、对比分析其“作用”。第(2)(3)问依据材料中“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和所学知识总结鸦片走私的危害。
答案:(1)扭转了英国对华正当贸易的逆差,英国资产阶级靠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2)造成中国烟毒泛滥,白银外流;使中国出现“银荒”(或财政危机)、“兵弱”(或军事危机)的局面。
(3)鸦片走私的危害巨大,甚至危及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考点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命题角度
1.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对中国的侵略2.考查《北京条约》的内容
[典题例析]
[例2] (北京文综)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正确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选项
史论分析
判断
A
西方国家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而非“最惠国待遇”
错误
B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打开中国的市场,西方列强认为获得的政治经济权益不够,所以对中国提出“修约”的要求
正确
C
清政府基本遵守了《南京条约》的各项规定
错误
D
公使进驻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获得的权益,再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时总理衙门尚未建立
错误
[答案] B
[题组冲关]
3.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文中的“好处”是指俄国(  )
A.得到大量战争赔款
 B.取得许多通商口岸
C.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解析:选D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所以它得到的好处比其他国家要多得多。
4.侵略者不得不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你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
侵略者“坦白”的这件事发生的同年(  )
A.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B.《天津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C.清政府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解析:选C 题干所述为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项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中增开天津为商埠属《北京条约》的内容;D项是1856年《天津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为1860年《北京条约》的内容。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解析:选B 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B项正确。
2.距今170多年前,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腐蚀满清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距今170多年前”是指1843年之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3.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
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解析:选D 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虽不一定客观全面,但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夷兵抢夺十三洋行”,正是反映了英军的掠夺本性,材料对清军军纪败坏的反映应该是真实的,因此也谈不上丑化了清朝军队,恰恰反映了清军战败的原因。
4.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这一事件之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解析:选D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为此,中国政府应会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5.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开大门”指的是(  )
A.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B.中国失去了香港岛
C.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D.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解析:选A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打破了这一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B项与题干不符,C、D两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实现的。
6.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可推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火烧圆明园。
7.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你认为“某条约”应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可知该条约是《天津条约》,《天津条约》中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内容。
8.下图是意大利记者费莉斯·比特拍摄的照片。据有关资料记载,“他跟随向北京进军的英法远征军,拍摄了……一些令人难忘的凄惨照片”。这一时期应属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增开天津为商埠之后
D.《北京条约》签订后
解析:选B 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向北京进军的英法远征军”这一关键信息。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应是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A项在照片拍摄之前,C、D两项应在该照片拍摄之后。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
包令博士函》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他们又想通过“修约”达到什么目的?(6分)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了?具体有哪些内容?(8分)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4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结合所学知识去归纳答案。
答案:(1)不满足既得利益。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得到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