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鸦片战争
学案
虎门销烟
1.背景
(1)欧美国家相继开展工业革命:①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②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阶级矛盾尖锐,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国防废弛,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中英贸易: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心受到摧残,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2.过程
(1)面对日益泛滥的鸦片走私,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展开禁烟运动。
(2)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
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英国政府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前中英国情对比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正当贸易,英国入超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题1 某同学在探究清朝的历史时找到了下面一幅漫画,画中的文字为“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该画反映了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 )
A.政教分离政策
B.禁止鸦片政策
C.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从漫画中的信息看,清政府生活在笼子里,表明当时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
1.过程
(1)开始:①时间:1840年6月到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以前。②路线:封锁珠江口——沿海北犯,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南下广东。③道光帝革职查办林则徐,改派琦善赴广东“议和”。
(2)扩大:①时间:1841年初到1842年8月。②路线: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洋枪队进攻镇江,海龄殉国——南京下关江面。③清政府屈辱求和。
2.结果
(1)清政府失败。
(2)签订《南京条约》:①割让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简记:割地、赔款、开埠、协税)
3.影响
(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并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思想观念上,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迈开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题2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D.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火再燃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略权益被清政府拒绝。
2.过程
(1)第一阶段(1856~1858年):1856年10月,英军进攻广州——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天津议和,签订《天津条约》。(2)第二阶段(1859~1860年):不满进京路线,再度挑起战争——攻陷天津——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1)《天津条约》:①时间、国家: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签订。②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2)《北京条约》:①时间、国家: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②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乘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强占中国大片领土。
4.影响
(1)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2)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持续两年多;第二次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第一,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五处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通商口岸,英国割我国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强占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第二,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深入内地。第三,同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题3 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侵略者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其中共同涉及到的内容是( )
A.协定关税
B.公使驻京
C.割让土地
D.开放口岸
答案 D
解析 开放口岸是三个条约都涉及的内容,其中《南京条约》开放五口,《天津条约》开放十口,《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50“林则徐”插图和[资料回放]。
【信息解读】 从插图中的人物和资料回放可以看出,林则徐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史料应用】 1.概述材料中鸦片输入的危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上书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要点 (1)危害:银荒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兵弱削弱了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的力量。(2)背景:英国鸦片走私愈益猖獗,严重威胁清朝统治。(3)影响:坚定了道光帝禁烟的决心,最后他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51[历史纵横]和“《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插图。
【信息解读】 通过历史纵横可以看到中英军事实力对比悬殊,但是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反映出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看到了列强的嚣张气焰,反映了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
【史料应用】 2.结合历史纵横和插图,分析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要点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就要挨打。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52“圆明园遗址”插图。
【信息解读】 残存的遗址,控诉着侵略者的罪行。如今圆明园十二生肖动物首仍有很大一批流落国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史料应用】 3.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一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重建,恢复它的原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保存好遗址,作为列强侵华的历史见证。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观点一:重建,可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观点二:保存遗址,作为列强侵华的历史见证,激发国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考: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将东方文明的精华焚毁?(P52)
知识点拨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的西方殖民者以文明者自居,但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反映出他们贪婪和掠夺的本性。
答案要点 19世纪中期的西方殖民者虽以文明者自居,但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他们的本性是贪婪和掠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城。当他们看到那些“比巴黎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珍宝时,他们的本性立即取代了“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逻辑暴露无遗。
变式1 2000年9月,圆明园青铜牛首等三件国宝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年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导致它们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答案 D
解析 火烧圆明园、抢夺无数珍宝的是英法联军。
一、本课测评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P53)
知识点拨 解答本题一是要明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二是依据《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
答案要点 (1)中国主权的变化: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②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2)社会矛盾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3)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上这些变化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变式2 以下条约的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是( )
A.割香港岛
B.赔款2
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上去找。正确的理解应是:英国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更多原料才是其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分析四个选项,便于英国输出商品,扩大市场的只有C项,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二、学习延伸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P53)
知识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对禁烟与鸦片战争爆发之间的关系。义律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是在为发动非正义战争找借口。
答案要点 义律的说辞是错误的。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是“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意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变式3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战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
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影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
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
D.林则徐禁烟措施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答案 C
解析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正义之举,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主权的干涉,是对中国的掠夺。
课程标准
课标追问
要点提示
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列举1840年至1894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1)鸦片战争:①1840年6月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②1842年8月英军威逼南京城,清政府屈辱求和。③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①1856年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③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概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1)1840年英军进攻厦门,遇守军英勇奋战,败退北上;(2)英军洋枪队进攻镇江,清军将领海龄率守军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
基础巩固
1.右图为1997年在美国纽约华埠中心竖立的林则徐铜像,1999年,铜像所在的地方被纽约市政府命名为林则徐广场。这一切与林则徐哪方面的活动关系最密切
( )
A.虎门销烟
B.整顿海防
C.学习西方
D.抗击英军
答案 A
解析 从禁毒的角度说,虎门销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壮举,具有世界意义,林则徐因此成为世界禁毒反毒的先驱;B、C、D只是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只能说明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右图是道光帝革除林则徐的诏书,下列对此表述准确的是( )
①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②反映了道光帝的软弱无能
③林则徐对抗朝廷 ④道光帝推行妥协投降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他禁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故③错误;作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帝,他的任何决策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故①正确;而革除林则徐,也反映了他的软弱和妥协投降,故②④正确。
3.两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地区的条约有( )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天津条约》 ④《黄埔条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4.右图为南京静海寺陈列馆最独特的陈列品——警世钟,钟体的正面“警世钟”三个
大字赫然醒目;钟的背面镌刻有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香港回归之夜,155下的奋力撞击,震荡着古老的南京城。下列与该警世钟有关的信息,表述错误的是( )
A.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地区给英国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
答案 B
解析 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割整个香港地区给英国。
5.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很多通商口岸。下列表述中属于其布局和特点的是( )
①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②由沿海、沿江深入内地 ③遍布全国各地 ④台湾已经开放通商口岸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不符合史实,通商口岸不涉及西北内地。《天津条约
》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有台湾。
6.一位英国商人在1853年来到中国,他可能( )
①随英国兵船到南京巡查贸易 ②到徐州游览两汉文化
③在上海销售钢琴滞销 ④在上海建造洋楼 ⑤随英国兵船到福州巡查贸易
A.①③④
B.②④
C.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从时间1853年可以判断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所以这位英国商人可以到《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去,即可以去上海、福州等。
7.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结果,结论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所以中国失败
B.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C.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D.战争的结局与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直接关系
答案 B
解析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能力提升
8.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答案 A
9.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遗患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遗患于无穷”的有( )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B项。
10.
中新网香港2007年9月20日电 全国政协常委、澳门赌王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右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水力钟”马首是在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被掠走的,罪魁祸首应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英法联军。
11.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答案 (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解析 (1)实际是考查了闭关锁国政策。
(2)可简要列举中国在19世纪受西方侵略的相关史实。
(3)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一 鸦片战争示意图 图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地理和政治等有关知识,说明两次侵华战争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对西方列强的上述战略,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有何特点?指出这些对策的错误之处及其危害。
答案 (1)就地理位置而言,主要进攻沿海沿江地区。英法远道而来,作战主要依靠海军,沿海沿江地区可以发挥优势。就政治、经济意义而言,可以进攻经济(江南地区)和政治重心(京津地区)为主要目标。因为经济和政治重心被攻占,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能够更快地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其侵华目的。
(2)清政府采取的对策的特点:一是被动抵抗,二是妥协退让。错误之处及危害:被动抵抗实质是消极防御,造成被动挨打,并失己之所长,使敌人的优势得以发挥。妥协退让又加速了战争的失败,并导致在中国只丢失了极少数地方,在尚未根本失败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的条约。
解析 本题为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型问答题。它的特点是以两次鸦片战争为背景,与地理、政治学科结合,旨在考查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