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不断侵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日;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赢得战略决战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核心概念: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键问题: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是如何一步步扩大侵略的 在侵华期间,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2)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意义
【重要概念】
1.华北事变: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 日本侵略军为“蚕食”侵犯华北地区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华北事变使中日 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并促进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立走向联合的重要契机。
1935年
民族矛盾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力量(以国民党内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标志着 的正式建立,巩固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年
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指 在 推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进行抗战的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是 提出的,基本内涵是指抗日战争应该是中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全面抗战路线代表了中华民族和
的利益,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的指导路线。
国民党
正面战场
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
中国最
广大人民群众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局部抗战
1.背景
(1)历史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如日本召开东方会议)。
(2)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影响日本。
(3)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盛行为日本侵华提供有利条件。
2.日本侵华事件
表现 1931年 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 开始。随后,日军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1932年 日军又在 挑起侵略战争,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 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 日本为吞并华北,制造“华北事变”
局部抗战
上海
3.局部抗战
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中国
共产党 (1)“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
(2)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5年底)
青年学生 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 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八一宣言
一二·九
国民党 (1)国民政府:推行“ ”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
(2)爱国军队、将领
①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②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中国军队顽强抵抗
③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 的局面初步形成
攘外必先安内
团结抗战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思考: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提示]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二、全国抗战的开始
1.标志:1937年7月7日, 爆发。 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过程
(2)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七七事变
全国抗战
全面抗战路线
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
政治上 实行“ ”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上 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进行经济掠夺
践踏国际公法、违反人道主义的犯罪行为 、“三光”政策、重庆大轰炸、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等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以华制华
南京大屠杀
主题探究 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视角1 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材料一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
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问题]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结论] (1)材料选自德国人拉贝在南京的生活日记和日本记者的记录,属于文献史料。两人都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叙是研究侵华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同时,材料还反映了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的反动本质。
视角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材料三
[问题] (2)阅读教材第一、第二子目的内容,将上面时间轴填充完整。结合时间轴上的史实,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结论] (2)①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②“八一宣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特点:由点到面(或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
[问题] (3)根据时间轴中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信息,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结论] (3)中国共产党倡导并采取切实措施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团结抗战。
[深化拓展]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与妥协。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态度发生变化。
4.国际社会与中间党派推动。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1.保证抗战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两个战场在客观上互相配合,全民族以抗日为目标,形成统一战线,最终取得胜利。
2.壮大人民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力量的壮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日力量发展壮大,抗日爱国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加强合作。
3.提供借鉴经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据日本侵华士兵花谷正回忆:“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四处飞散。”该回忆揭露的是哪一事件的历史真相(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A
【解析】 据材料“柳条湖”“炸断的铁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故选A项;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空间,排除;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者“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统称,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七七事变爆发,与材料地点不符,排除D项。
2.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体育场举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抗敌救国大会,参加大会的各界群众10余万人。这说明当时重庆( )
[A]战时陪都地位确立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广大民众踊跃参战
C
【解析】 据材料“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抗敌救国大会”可知,全国抗战后,重庆市召开抗敌救国大会,大量民众积极参与,这说明当时重庆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庆的定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积极参与抗敌救国大会,体现的是抗日救亡运动,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抗敌救国大会是群众性的活动,并非到战场参战,不能说明“广大民众踊跃参战”,排除D项。
3.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局部抗战的开始
[B]百团大战的胜利
[C]全国抗战的爆发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
C
【解析】 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爆发,故选C项。
4.近代,外国资本基本控制了中国大型煤矿。1942年是中国境内煤炭产量最高的年份(1894—1949年),外资煤矿产量高达5 961万吨,占全国产量6 568万吨的90%以上。这一煤炭产量( )
[A]验证了实业救国思想发展
[B]表明中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C]能够证明日本的疯狂掠夺
[D]反映日本与美英矛盾尖锐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资源不足的劣势明显显现,所以这一年中国境内煤炭产量最高,外资煤矿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能够证明日本对中国煤炭资源的疯狂掠夺,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外资煤矿开采量巨大,这反映出日本对华资源野蛮掠夺,不能验证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外资煤矿的开采量大增,不是中国重工业发展迅速的体现,排除B项;日军在中国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而不是日本与英美的矛盾尖锐,排除D项。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呼吁社会各界民众以武装手段驱逐日本侵略者,并相继派出大批党员骨干领导东北民众武装抗日。这表明( )
[A]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决心
[C]中共领导开辟敌后战场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答案】 B
【解析】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发表宣言,呼吁武装抗日,并派出党员骨干领导抗日活动,这充分显示了其坚决抗日的决心,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意识进一步高涨,并非“开始觉醒”,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中国共产党在此时开辟敌后战场,且敌后战场的开辟主要是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排除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D项。
2.1935年,侵华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胁迫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北平(今北京)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其达成的协议,即“何梅协定”。日本希望能够借此将河北、察哈尔、北京、天津等地通过“自治”而从中国分离出去。据此可知( )
[A]国民党放弃了全面抗战路线
[B]抗日救亡运动遭到挫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D]日本加紧了侵华的步伐
【答案】 D
【解析】 该协定的签订表明日本试图通过非军事手段侵占中国领土,这标志着其侵华步伐的加快,故选D项;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A项;“何梅协定”签订后,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9月正式形成的,排除C项。
3.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发生了一场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
[A]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D]抵制了日军对华北的侵略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二·九运动作为一场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选B项;“华北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并不能抵制日军对华北的侵略,排除D项。
4.自1935年末,蒋介石指示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后,南京国民党方面曾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国共产党联系。蒋介石与国民党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说明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C]苏联支持国共两党进行和谈
[D]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35年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故选B项;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并不能直接看出苏联的态度,且材料主旨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人民对国民党的态度的信息,排除D项。
5.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某一事件的报道。该事件( )
[A]标志着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开始
[B]使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
[C]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有利于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答案】 D
【解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故选D项;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开始,与西安事变无关,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而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关于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排除C项。
6.日本统帅部1936年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36年规定”“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36年规定”说明事件发生于1936年以后,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项。1931年,日本在东北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这说明( )
[A]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
[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中共依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政策
[D]国共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加强与国民党合作,故选C项;虽然宣言中提到了三民主义,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B、D两项。
8.《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文件的发表表明(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C]全国抗战正式开始
[D]中共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故选D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排除A项;红军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是在1936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7年
7月7日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正式开始,排除C项。
9.“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大轰炸惨案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金陵”“一九三七……一二一三……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哀哉国殇”正是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发动的侵略事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重庆大轰炸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重庆进行了战略轰炸,此事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
10.1938年11月30日,日本政府御前会议作出《调整日华新关系方针》的决定。该方针把华北等地划定为日本在国防、经济尤其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进行侵略的重点区域。这一方针出台的原因是( )
[A]七七事变给予日本沉重打击
[B]日军开始以掠夺资源为军事目标
[C]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D]日本确立“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答案】 D
【解析】 华北等地被日本视为侵略的重点区域,通过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掠夺,成为其“以战养战”策略的具体体现,故选D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且七七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没有给予日本沉重打击,排除A项;日军在侵华初期就已经开始掠夺资源,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和反共政策是日本制定侵华战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并非该决定的直接原因或主要内容,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1.1931年,浙江中等以上学校的图画科让学生亲自绘制“国耻”地图;1934年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要求学生制作“割让地图”。上述活动( )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唤醒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
[C]推动了中国地理知识的普及
[D]迎合了社会变革的大众心理
【答案】 A
【解析】 这些教育活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激发他们对抗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革命意识”的唤醒,排除B项;这些活动通过地理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而非单纯地普及地理知识,排除C项;“社会变革”的含义非常广泛,而题目中的活动主要聚焦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增强,并未明确提及社会变革,排除D项。
12.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号在武汉汉口府西一路149号诞生。报头经周恩来的介绍,请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
[B]团结抗战成为两党共识
[C]社会舆论对抗战有利
[D]抗日战争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 B
【解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在这个背景下,《新华日报》创刊,并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报头,反映出当时团结抗战成为两党共识,故选B项;《新华日报》创刊并由于右任题写报头,更多的是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的合作,而非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排除A项;题目关注的是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的关系,而非社会舆论对抗战的影响,排除C项;1938年1月正处于抗战防御阶段,此时抗日战争形势并未有所好转,排除D项。
13.(2024·北京卷,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底,中共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中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原则性,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指抗日民主政权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毛泽东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的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
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兼驳田中
正明的“南京大屠杀之虚构”论》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太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尸体)”;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的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
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你的判断进行说明。(4分)
(3)请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的价值提供一些建议。(3分)
【答案】 (1)田中正明是日本狂热右翼分子,否定日本罪行;写作目的服务于当时日本政治诉求;主要史料是没有公开的日记,带有极强的主观因素,可信度不足;史料来源较为单一;史料经过明显篡改;使用史料论证逻辑存在缺陷。(4分)
(2)判断:可信度很高。
说明:这些史料都是当时当事者和亲历者留下的,可公开查阅的,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史料类型多样,信息互证;史料数量较为丰富;史料有不同的来源。(4分)
(3)积极利用这些史料开展历史研究,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将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制作系列的档案视频普及教育片;开展学生铭记历史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单元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不断侵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日;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赢得战略决战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核心概念: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键问题: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是如何一步步扩大侵略的 在侵华期间,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2)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意义
【重要概念】
1.华北事变: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为“蚕食”侵犯华北地区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并促进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立走向联合的重要契机。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力量(以国民党内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广泛的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巩固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指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推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战的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基本内涵是指抗日战争应该是中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全面抗战路线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的指导路线。
【落实时间轴】
一、局部抗战
1.背景
(1)历史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如日本召开东方会议)。
(2)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影响日本。
(3)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盛行为日本侵华提供有利条件。
2.日本侵华事件
表 现 1931年 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随后,日军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1932年 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 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 日本为吞并华北,制造“华北事变”
3.局部抗战
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中国 共产党 (1)“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 (2)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5年底)
青年学生 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国民党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 (2)爱国军队、将领 ①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②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中国军队顽强抵抗 ③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思考: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提示]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二、全国抗战的开始
1.标志: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过程
(2)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政治上 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上 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进行经济掠夺
践踏国际公法、违反人道主义的犯罪行为 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重庆大轰炸、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等
主题探究 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视角1 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材料一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
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问题]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结论] (1)材料选自德国人拉贝在南京的生活日记和日本记者的记录,属于文献史料。两人都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叙是研究侵华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同时,材料还反映了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的反动本质。
视角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材料三
[问题] (2)阅读教材第一、第二子目的内容,将上面时间轴填充完整。结合时间轴上的史实,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3)根据时间轴中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信息,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结论] (2)①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②“八一宣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特点:由点到面(或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
多样。
(3)中国共产党倡导并采取切实措施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团结抗战。
[深化拓展]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与妥协。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态度发生变化。
4.国际社会与中间党派推动。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1.保证抗战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两个战场在客观上互相配合,全民族以抗日为目标,形成统一战线,最终取得胜利。
2.壮大人民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力量的壮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日力量发展壮大,抗日爱国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加强合作。
3.提供借鉴经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据日本侵华士兵花谷正回忆:“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四处飞散。”该回忆揭露的是哪一事件的历史真相(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柳条湖”“炸断的铁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故选A项;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空间,排除;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者“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统称,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七七事变爆发,与材料地点不符,排除D项。
2.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体育场举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抗敌救国大会,参加大会的各界群众10余万人。这说明当时重庆( )
[A]战时陪都地位确立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广大民众踊跃参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抗敌救国大会”可知,全国抗战后,重庆市召开抗敌救国大会,大量民众积极参与,这说明当时重庆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庆的定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积极参与抗敌救国大会,体现的是抗日救亡运动,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抗敌救国大会是群众性的活动,并非到战场参战,不能说明“广大民众踊跃参战”,排除D项。
3.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局部抗战的开始
[B]百团大战的胜利
[C]全国抗战的爆发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
【答案】 C
【解析】 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爆发,故选C项。
4.近代,外国资本基本控制了中国大型煤矿。1942年是中国境内煤炭产量最高的年份(1894—1949年),外资煤矿产量高达5 961万吨,占全国产量6 568万吨的90%以上。这一煤炭产量( )
[A]验证了实业救国思想发展
[B]表明中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C]能够证明日本的疯狂掠夺
[D]反映日本与美英矛盾尖锐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资源不足的劣势明显显现,所以这一年中国境内煤炭产量最高,外资煤矿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能够证明日本对中国煤炭资源的疯狂掠夺,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外资煤矿开采量巨大,这反映出日本对华资源野蛮掠夺,不能验证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外资煤矿的开采量大增,不是中国重工业发展迅速的体现,排除B项;日军在中国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反映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而不是日本与英美的矛盾尖锐,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呼吁社会各界民众以武装手段驱逐日本侵略者,并相继派出大批党员骨干领导东北民众武装抗日。这表明( )
[A]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决心
[C]中共领导开辟敌后战场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答案】 B
【解析】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发表宣言,呼吁武装抗日,并派出党员骨干领导抗日活动,这充分显示了其坚决抗日的决心,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意识进一步高涨,并非“开始觉醒”,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中国共产党在此时开辟敌后战场,且敌后战场的开辟主要是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排除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D项。
2.1935年,侵华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胁迫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北平(今北京)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其达成的协议,即“何梅协定”。日本希望能够借此将河北、察哈尔、北京、天津等地通过“自治”而从中国分离出去。据此可知( )
[A]国民党放弃了全面抗战路线
[B]抗日救亡运动遭到挫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D]日本加紧了侵华的步伐
【答案】 D
【解析】 该协定的签订表明日本试图通过非军事手段侵占中国领土,这标志着其侵华步伐的加快,故选D项;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A项;“何梅协定”签订后,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9月正式形成的,排除C项。
3.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发生了一场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
[A]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D]抵制了日军对华北的侵略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二·九运动作为一场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选B项;“华北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并不能抵制日军对华北的侵略,排除D项。
4.自1935年末,蒋介石指示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后,南京国民党方面曾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国共产党联系。蒋介石与国民党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说明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C]苏联支持国共两党进行和谈
[D]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35年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故选B项;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并不能直接看出苏联的态度,且材料主旨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人民对国民党的态度的信息,排除D项。
5.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某一事件的报道。该事件( )
[A]标志着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开始
[B]使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
[C]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有利于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答案】 D
【解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故选D项;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开始,与西安事变无关,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而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关于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排除C项。
6.日本统帅部1936年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36年规定”“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36年规定”说明事件发生于1936年以后,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项。1931年,日本在东北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这说明( )
[A]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
[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中共依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政策
[D]国共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加强与国民党合作,故选C项;虽然宣言中提到了三民主义,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B、D两项。
8.《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文件的发表表明(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C]全国抗战正式开始
[D]中共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故选D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排除A项;红军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是在1936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7年
7月7日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正式开始,排除C项。
9.“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大轰炸惨案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金陵”“一九三七……一二一三……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哀哉国殇”正是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发动的侵略事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重庆大轰炸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重庆进行了战略轰炸,此事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
10.1938年11月30日,日本政府御前会议作出《调整日华新关系方针》的决定。该方针把华北等地划定为日本在国防、经济尤其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进行侵略的重点区域。这一方针出台的原因是( )
[A]七七事变给予日本沉重打击
[B]日军开始以掠夺资源为军事目标
[C]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D]日本确立“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
【答案】 D
【解析】 华北等地被日本视为侵略的重点区域,通过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掠夺,成为其“以战养战”策略的具体体现,故选D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且七七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没有给予日本沉重打击,排除A项;日军在侵华初期就已经开始掠夺资源,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和反共政策是日本制定侵华战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并非该决定的直接原因或主要内容,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1.1931年,浙江中等以上学校的图画科让学生亲自绘制“国耻”地图;1934年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要求学生制作“割让地图”。上述活动( )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唤醒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
[C]推动了中国地理知识的普及
[D]迎合了社会变革的大众心理
【答案】 A
【解析】 这些教育活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激发他们对抗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革命意识”的唤醒,排除B项;这些活动通过地理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而非单纯地普及地理知识,排除C项;“社会变革”的含义非常广泛,而题目中的活动主要聚焦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增强,并未明确提及社会变革,排除D项。
12.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号在武汉汉口府西一路149号诞生。报头经周恩来的介绍,请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
[B]团结抗战成为两党共识
[C]社会舆论对抗战有利
[D]抗日战争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 B
【解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在这个背景下,《新华日报》创刊,并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报头,反映出当时团结抗战成为两党共识,故选B项;《新华日报》创刊并由于右任题写报头,更多的是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的合作,而非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排除A项;题目关注的是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的关系,而非社会舆论对抗战的影响,排除C项;1938年1月正处于抗战防御阶段,此时抗日战争形势并未有所好转,排除D项。
13.(2024·北京卷,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底,中共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中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原则性,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指抗日民主政权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毛泽东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的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
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兼驳田中
正明的“南京大屠杀之虚构”论》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太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尸体)”;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的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
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你的判断进行说明。(4分)
(3)请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的价值提供一些建议。(3分)
【答案】 (1)田中正明是日本狂热右翼分子,否定日本罪行;写作目的服务于当时日本政治诉求;主要史料是没有公开的日记,带有极强的主观因素,可信度不足;史料来源较为单一;史料经过明显篡改;使用史料论证逻辑存在缺陷。(4分)
(2)判断:可信度很高。
说明:这些史料都是当时当事者和亲历者留下的,可公开查阅的,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史料类型多样,信息互证;史料数量较为丰富;史料有不同的来源。(4分)
(3)积极利用这些史料开展历史研究,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将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制作系列的档案视频普及教育片;开展学生铭记历史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