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主题】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核心概念: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关键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2)新中国是如何在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巩固新生政权的
(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些外交方针政策 取得了哪些重要外交成就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有何历史意义
【重要概念】
1.新民主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有以下特征:在政治上实行以 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 ;在经济上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
中介与桥梁
工人阶级
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2.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一是实施 ,逐步实现国家的 ;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 和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建立
的总纲领,具有 和 并举的特点,其提出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的意愿,对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决定性意义。
1953年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
3.“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 上为了应对
的干扰破坏而提出来的。“同”,一是指亚非绝大多数国家的遭遇相同,即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 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二是都面临着 的任务。“异”,是指不同国家的
、 、 、 等有所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 的差异,为了 加强团结和合作。
亚非万隆会议
帝国
主义
殖民主义
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
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共同的利益
【落实时间轴】
必备知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时间和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核心任务 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会议内容 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地位 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
临时宪法
开国大典
3.意义
(1)革命意义:结束了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指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提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易错辨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1)军事: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等地区。
(2)经济:新解放区的 还没有完成;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
(3)国际形势:美国扩大 ,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土地改革
侵朝战争
具体措施 概况 意义
剿匪镇反 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经济恢复和生产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
》;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农民从 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 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制度
生产力
稳定财经 进行“ ”和“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到1950年春, 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全国物价
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美国在 上签字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
;汇成强大的 ,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 的重要里程碑
停战协定
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力
伟大复兴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思考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 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有利于维护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政权,达到“第二战场”的效果。
[易错提醒] 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集体所有制。
[思维点拨]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
“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但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易错提醒] 对“一边倒”的认识
(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高潮: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主要议题 讨论朝鲜问题和 问题
特点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意义 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印度支那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的准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印度
国际关系
互不干涉内政
(4)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果 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影响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求同存异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制度建立
制度 措施 结果 意义
经
济
制
度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1)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
成,标志着 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落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政
治
制
度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 原则和 原则) 确立了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知识点拨]
1.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即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地位。
“一五”计划属于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材问答] 观察教材第四子目图片《1956年1月15日,在首都各界群众20多万人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思考:工商界支持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提示] 实行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改造形式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
[图解历史] 三大改造
2.指导思想: 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
主题探究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一、人民政权的巩固
视角1 土地改革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阐述土地改革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结论] (1)内容:变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视角2 抗美援朝
材料二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问题] (2)“它”指的是什么事件 这表明中国人民参加“它”的目的是什么 性质如何
[结论] (2)“它”指的是抗美援朝。
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
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深化拓展] 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1.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中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3.对中国: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4.对中美两国关系: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问题] (1)材料一体现出周恩来哪些外交思想 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政策 体现了哪些特点
[结论] (1)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
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特点: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革命性,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过渡性,从“一边倒”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
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28日)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结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具备可见、可行、可依循性,蕴含着平等、合作、共赢的精神,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
[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平等性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过渡性 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视角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材料一
[问题] (1)阅读教材第四子目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分析造成上图中经济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中国有何影响
[结论] (1)原因:三大改造。
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具有剥削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影响: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视角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
[结论] (2)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深化拓展]
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加强国防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
2.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
3.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
4.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及其方式
原因 (1)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2)个体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不适应工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资本主义工商业满足了国家对一些工业品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不一致
方式 (1)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政策是和平赎买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国家政治符号,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B
【解析】 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作为国家政治符号,在重大节日的仪式中反复展示和强调,加深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排除C项;国家政治符号的合法化、神圣化主要是在国内层面进行,而非直接针对国际社会,排除D项。
2.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对这次土地改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公有问题
[D]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B项;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排除A项;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排除C项;土地改革属于民主革命的继续,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
3.下面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外交”与“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图。“和平外交”与“和平共处”使用频率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 )
[A]开创独立自主新型外交
[B]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
[C]实现中西大国关系突破
[D]打破西方外交孤立局面
B
【解析】 图中“和平共处”一词使用频率的上升,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更加注重与不同国家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是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和灵活性的体现,故选B项;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且图中“和平外交”使用频率的下降反映了外交政策表述的变化,排除A项;图中并未直接体现中西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C项;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中国与许多亚非国家建交,是打破西方外交孤立局面的主要标志,而非“和平共处”使用频率的上升,排除D项。
4.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私营商业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
[C]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巩固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从业人员/万人 608 446 390
商品销售额/亿元 223 133.8 120.1
资本额/亿元 19.2 14.2 10.1
【解析】 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采取了赎买政策,逐步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一过程中,私营商业的从业人员、商品销售额和资本额自然会受到影响,出现下降,故选A项;表格中并未提及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排除B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通常会带动各行业的增长,而不是导致私营商业的萎缩,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单元主题】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核心概念: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关键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2)新中国是如何在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巩固新生政权的 (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些外交方针政策 取得了哪些重要外交成就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有何历史意义
【重要概念】
1.新民主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一是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总纲领,具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的特点,其提出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的意愿,对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决定性意义。
3.“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干扰破坏而提出来的。“同”,一是指亚非绝大多数国家的遭遇相同,即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落实时间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时间和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核心任务 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会议内容 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地位 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
(1)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指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提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易错辨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1)军事: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等地区。
(2)经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
(3)国际形势:美国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2.措施
具体措施 概况 意义
剿匪镇反 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经济恢复和生产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财经 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思考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 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有利于维护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政权,达到“第二战场”的效果。
[易错提醒] 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集体所有制。
[思维点拨]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
“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但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易错提醒] 对“一边倒”的认识
(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高潮: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主要议题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意义 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果 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影响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制度建立
制度 措施 结果 意义
经 济 制 度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政 治 制 度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知识点拨]
1.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即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地位。
“一五”计划属于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材问答] 观察教材第四子目图片《1956年1月15日,在首都各界群众20多万人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思考:工商界支持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提示] 实行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改造形式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
利益。
[图解历史] 三大改造
2.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主题探究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一、人民政权的巩固
视角1 土地改革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阐述土地改革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结论] (1)内容:变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
转移。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视角2 抗美援朝
材料二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问题] (2)“它”指的是什么事件 这表明中国人民参加“它”的目的是什么 性质如何
[结论] (2)“它”指的是抗美援朝。
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
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深化拓展] 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1.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中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3.对中国: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4.对中美两国关系: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
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
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28日)
[问题] (1)材料一体现出周恩来哪些外交思想 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政策 体现了哪些
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结论] (1)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
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特点: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革命性,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过渡性,从“一边倒”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具备可见、可行、可依循性,蕴含着平等、合作、共赢的精神,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
[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平等性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过渡性 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视角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材料一
[问题] (1)阅读教材第四子目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分析造成上图中经济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中国有何影响
[结论] (1)原因:三大改造。
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具有剥削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影响: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视角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
[结论] (2)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深化拓展]
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加强国防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
2.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
3.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
4.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及其方式
原因 (1)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2)个体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不适应工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资本主义工商业满足了国家对一些工业品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不一致
方式 (1)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政策是和平赎买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国家政治符号,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答案】 B
【解析】 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作为国家政治符号,在重大节日的仪式中反复展示和强调,加深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排除C项;国家政治符号的合法化、神圣化主要是在国内层面进行,而非直接针对国际社会,排除D项。
2.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对这次土地改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公有问题
[D]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B项;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排除A项;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排除C项;土地改革属于民主革命的继续,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
3.下面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外交”与“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图。“和平外交”与“和平共处”使用频率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 )
[A]开创独立自主新型外交
[B]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
[C]实现中西大国关系突破
[D]打破西方外交孤立局面
【答案】 B
【解析】 图中“和平共处”一词使用频率的上升,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更加注重与不同国家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是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和灵活性的体现,故选B项;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且图中“和平外交”使用频率的下降反映了外交政策表述的变化,排除A项;图中并未直接体现中西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C项;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中国与许多亚非国家建交,是打破西方外交孤立局面的主要标志,而非“和平共处”使用频率的上升,排除D项。
4.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私营商业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从业人员/万人 608 446 390
商品销售额/亿元 223 133.8 120.1
资本额/亿元 19.2 14.2 10.1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
[C]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巩固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采取了赎买政策,逐步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一过程中,私营商业的从业人员、商品销售额和资本额自然会受到影响,出现下降,故选A项;表格中并未提及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排除B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通常会带动各行业的增长,而不是导致私营商业的萎缩,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C]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
[D]符合了社会过渡性质
【答案】 D
【解析】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为了适应这一过渡时期的需要,既保留了私有经济成分,又鼓励公有制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材料符合社会过渡时期的性质和特点,故选D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经济建设方针,而非政治体制或民主专政的形式,排除A项;1949年的中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经济建设方针,而非政治权利的体现,排除C项。
2.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是( )
[A]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故选B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3.下面为1951年9月四川省汉源县某农村生活资料年消耗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 )
项目 布 清油 肉 零用
贫 农 新中国 成立前 3.8丈 1斤 5两 3斤 4两 1.5斗
新中国 成立后 5.4丈 2斤 4两 5斤 2斗
中 农 新中国 成立前 7.2丈 3斤 6两 6斤 4两 2.2斗
新中国 成立后 7.2丈 4斤 2两 6斤 4两 2.5斗
[A]减租减息政策促进了生产发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C]生产关系变革改善了农民生活
[D]农业合作化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答案】 C
【解析】 表格反映了贫农和中农在新中国成立后生活资料年消耗量比新中国成立前生活资料年消耗量大,这说明贫农和中农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有关,土地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生产关系变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故选C项;减租减息政策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1953年开始,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排除D项。
4.陈云在1951年春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城乡交流摆在第一位”。1951年10月5日,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天津举办,历时45天,成交总额达1.56多亿元。这说明( )
[A]农村主要生产经营形式改变
[B]政府指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C]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D]农业与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B
【解析】 陈云强调“把城乡交流摆在第一位”,这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举办,展示了市场在物资流通中的调节作用。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与“政府指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相符,故选B项。1951年,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并未因此次会议而改变,排除A项。1951年,中国还未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是专注于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排除D项。
5.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演说,严正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此声明发表的背景是( )
[A]美国开始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C]美军干涉导致朝鲜内战爆发
[D]国家完成土地改革对抗侵略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故选B项;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和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鲜战争爆发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军干涉导致朝鲜内战爆发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土地改革完成时间是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6.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从局部开始。同年9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学——天津大学,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据此可知,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扩大高校招生比例
[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大学等高校成立,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等领域的人才,是为了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1951年的中国院系调整,更侧重于工业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高校招生比例的变化,且院系调整并非单纯为了扩大招生,排除B项;院系调整并非单纯为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而是为了满足特定经济领域的发展需求,排除D项。
7.1952年4月,周恩来说:“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新中国( )
[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奉行全方位多边外交理念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可知,这体现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故选B项;周恩来这一讲话是针对所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并非只针对亚非国家,排除A项;“一边倒”是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而材料强调的是平等、互利等普遍的建交原则,二者不符,排除C项;多边外交理念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以下外交成果(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限制
[B]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性
[D]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对峙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 从表格中的外交成果来看,这些外交成果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性,故选C项;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的限制,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是外交成果,不能反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美关系,排除D项。
9.下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今南阳市)商品流转额比例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
[B]表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体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答案】 A
【解析】 根据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图可知,1951—1954年,南阳县的商品流转额比重中,集体所有的供销社比重上升,并占据了第一位,私商比重不断降低,国营的比重在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A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而非农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经济统一,排除D项。
10.在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共32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和专家们。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讨论,人民讨论进行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一亿五千多万人。这表明( )
[A]宪法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广泛性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第一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参与人员范围广泛,讨论时间长,因此说明宪法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宪法制定过程中的特点,并不能说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排除B项;此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谈不上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这一规定( )
[A]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度
[B]调动了贫农的积极性
[C]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
[D]加速了三大改造进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对富农的土地与财产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规定,体现对富农的团结和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其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对富农的限制体现原则性,对富农的团结体现政策的灵活性,故选C项;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未消灭土地私有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针对富农的规定,未涉及对贫农的影响,排除B项;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此时尚未开始,排除D项。
1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敏锐地觉察到: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出现了阶层分化,个体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限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采取的重大策略是( )
[A]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B]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C]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注意到农村的阶层分化和个体农业的局限性,意识到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国家的帮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对农业与工商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建设,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建设方针是工业化与集体化并举,排除B项;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关,排除C项;公私合营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种改造方式,通过公私合营来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法解决农业上的问题,排除
D项。
13. (2023·辽宁卷,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云把解决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看得和工业化建设一样重要,这反映了其对人民生活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仅指出“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的问题及陈云的看法,并不涉及“调整城乡关系”,故A项错误;“优化产业结构”涉及的是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蔬菜供应紧张不能等同于“粮食短缺”,故D项错误。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的较快发展期。中国现代工业在1914—1920年的总平均增长年率为13.8%,据统计,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但美国学者费正清却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就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比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鞍钢无缝钢管厂等,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何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工业在民国建立后较快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费正清所下论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呈现出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7分)
【答案】 (1)表现:维持了较高的总平均增长年率;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数量有较大增长。
理由: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的双重挤压(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畸形发展)。(4分)
(2)特点:以重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建设方针的科学可行;苏联的大力
援助。(7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C]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
[D]符合了社会过渡性质
【答案】 D
【解析】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为了适应这一过渡时期的需要,既保留了私有经济成分,又鼓励公有制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材料符合社会过渡时期的性质和特点,故选D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经济建设方针,而非政治体制或民主专政的形式,排除A项;1949年的中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经济建设方针,而非政治权利的体现,排除C项。
2.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是( )
[A]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故选B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3.下面为1951年9月四川省汉源县某农村生活资料年消耗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 )
项目 布 清油 肉 零用
贫 农 新中国 成立前 3.8丈 1斤 5两 3斤 4两 1.5斗
新中国 成立后 5.4丈 2斤 4两 5斤 2斗
中 农 新中国 成立前 7.2丈 3斤 6两 6斤 4两 2.2斗
新中国 成立后 7.2丈 4斤 2两 6斤 4两 2.5斗
[A]减租减息政策促进了生产发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C]生产关系变革改善了农民生活
[D]农业合作化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答案】 C
【解析】 表格反映了贫农和中农在新中国成立后生活资料年消耗量比新中国成立前生活资料年消耗量大,这说明贫农和中农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有关,土地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生产关系变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故选C项;减租减息政策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1953年开始,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排除D项。
4.陈云在1951年春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城乡交流摆在第一位”。1951年10月5日,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天津举办,历时45天,成交总额达1.56多亿元。这说明( )
[A]农村主要生产经营形式改变
[B]政府指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C]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D]农业与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B
【解析】 陈云强调“把城乡交流摆在第一位”,这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举办,展示了市场在物资流通中的调节作用。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与“政府指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相符,故选B项。1951年,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并未因此次会议而改变,排除A项。1951年,中国还未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是专注于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排除D项。
5.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演说,严正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此声明发表的背景是( )
[A]美国开始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C]美军干涉导致朝鲜内战爆发
[D]国家完成土地改革对抗侵略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故选B项;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和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鲜战争爆发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军干涉导致朝鲜内战爆发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土地改革完成时间是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6.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从局部开始。同年9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学——天津大学,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据此可知,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扩大高校招生比例
[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大学等高校成立,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等领域的人才,是为了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1951年的中国院系调整,更侧重于工业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高校招生比例的变化,且院系调整并非单纯为了扩大招生,排除B项;院系调整并非单纯为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而是为了满足特定经济领域的发展需求,排除D项。
7.1952年4月,周恩来说:“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新中国( )
[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奉行全方位多边外交理念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可知,这体现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故选B项;周恩来这一讲话是针对所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并非只针对亚非国家,排除A项;“一边倒”是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而材料强调的是平等、互利等普遍的建交原则,二者不符,排除C项;多边外交理念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以下外交成果(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限制
[B]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性
[D]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对峙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 从表格中的外交成果来看,这些外交成果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性,故选C项;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的限制,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是外交成果,不能反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美关系,排除D项。
9.下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今南阳市)商品流转额比例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
[B]表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体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答案】 A
【解析】 根据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图可知,1951—1954年,南阳县的商品流转额比重中,集体所有的供销社比重上升,并占据了第一位,私商比重不断降低,国营的比重在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A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而非农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经济统一,排除D项。
10.在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共32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和专家们。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讨论,人民讨论进行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一亿五千多万人。这表明( )
[A]宪法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广泛性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第一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参与人员范围广泛,讨论时间长,因此说明宪法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宪法制定过程中的特点,并不能说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排除B项;此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谈不上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这一规定( )
[A]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度
[B]调动了贫农的积极性
[C]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
[D]加速了三大改造进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对富农的土地与财产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规定,体现对富农的团结和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其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对富农的限制体现原则性,对富农的团结体现政策的灵活性,故选C项;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未消灭土地私有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针对富农的规定,未涉及对贫农的影响,排除B项;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此时尚未开始,排除D项。
1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敏锐地觉察到: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出现了阶层分化,个体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限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采取的重大策略是( )
[A]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B]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C]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注意到农村的阶层分化和个体农业的局限性,意识到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国家的帮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对农业与工商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建设,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建设方针是工业化与集体化并举,排除B项;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关,排除C项;公私合营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种改造方式,通过公私合营来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法解决农业上的问题,排除
D项。
13. (2023·辽宁卷,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云把解决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看得和工业化建设一样重要,这反映了其对人民生活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仅指出“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的问题及陈云的看法,并不涉及“调整城乡关系”,故A项错误;“优化产业结构”涉及的是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蔬菜供应紧张不能等同于“粮食短缺”,故D项错误。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的较快发展期。中国现代工业在1914—1920年的总平均增长年率为13.8%,据统计,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但美国学者费正清却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就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比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鞍钢无缝钢管厂等,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何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工业在民国建立后较快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费正清所下论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呈现出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7分)
【答案】 (1)表现:维持了较高的总平均增长年率;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数量有较大增长。
理由: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的双重挤压(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畸形发展)。(4分)
(2)特点:以重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建设方针的科学可行;苏联的大力
援助。(7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