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
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1)朝鲜农民起义: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2)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双方同时撤兵,日本拒绝并继续增兵。
2.过程
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8月,清政府正式宣战——平壤战役战败,退回国内——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指令保船避战,失去黄海制海权——进攻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占领旅顺、大连等地。1895年初,占领威海,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战败,签订条约。
3.结果
(1)中国战败。
(2)签订《马关条约》:①时间:1895年4月。②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巧记:一厂二亿三岛四埠)③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清政府的政策
(1)原因
①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
(2)清政府的政策
片面求和,避战自保,战前未做积极准备→战争开始后片面求和,寄希望于国际调停→黄海战役后让北洋舰队避守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
题1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广大人民的麻木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只顾一人庆有”“每逢万寿疆无”,可以看出统治者的腐朽,只顾一人欢乐,而损天下百姓,葬中华国土。
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爆发: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联军,借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路线:从天津出发进犯北京——廊坊阻击战——退回天津——天津义和团和清军进行天津保卫战——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在紫禁城建立联军司令部,瓦德西为司令,进行烧杀抢掠,罪恶累累——1901年9月,清政府与之签订条约。
3.结果
(1)中国战败。
(2)签订《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出逃。
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①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
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的侵略利益。
③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题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①其目的都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都由列强共同策划实施 ③皇帝都被迫出逃,侵略者占领北京 ④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其间虽有太平天国运动,但无因果关系,故可排除①。
《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简记:赔、划、拆、惩、改)
3.影响
(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2)“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4)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平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4)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题3 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答案 D
解析 A、B、C、D分别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从D项内容来看,中国政府不允许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这就表明清政府已经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58“邓世昌”插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信息解读】 看图掌握甲午中日战争日军进攻路线、发展的阶段以及主要战役,认识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史料应用】 1.在近代史上,日本是侵华国家中的最凶恶的敌人,在下图所示的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发生在威海卫,其位于山东半岛的北侧。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59“旅顺大屠杀”插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漫画)”插图和[历史纵横]。
【信息解读】 “旅顺大屠杀”反映了日本侵华的骄横与残忍;漫画说明了日本侵华带来的影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历史纵横说明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史料应用】 2.结合两幅插图和历史纵横,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答案要点 (1)日本侵华,屠杀中国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2)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60两幅插图和[历史纵横]。
【信息解读】 两幅插图分别反映了列强侵华的场景和耀武扬威的面目;历史纵横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犯下的滔天罪行。
【史料应用】 3.“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 C
解析 抓住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日人”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C。
思考: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想。(P59)
知识点拨 谭嗣同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现实,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和悲凉。
答案要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空前危机。谭嗣同的诗寄托了他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为了救亡图存,诗人投身于变法维新运动,甚至不惜以死来唤醒世人。
变式1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1896年。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解析 从两个角度去解析思考:一是材料本身的信息,二是《马关条约》中有关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的史实。
一、本课测评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P61)
知识点拨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的限定,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要点 (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2)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罪恶累累。(4)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学习延伸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P61)
知识点拨 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是否有道理,然后根据史实分析和阐述。从日本“强兵”思想来看,赔款解决了军事工业建设问题,导致了20世纪30、40年代侵华战争。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1)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了日本的资本积累。而中国不能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只能向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使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2)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实力大增。(3)用于教育基金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4)19世纪末以后,中日差距越拉越大,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而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变式2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注意款项的名称“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拆除大沽北炮台”。这体现了《辛丑条约》中的“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课程标准
课标追问
要点提示
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1)甲午中日战争:①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②历经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朝战败。③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2)八国联军侵华:①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②1900年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清朝战败。③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1)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抵抗,邓世昌等英勇奋战,为国捐躯。(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爱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在日本统治的50年里,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抗争。(3)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进行反帝爱国运动。(4)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基础巩固
1.“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推断能力。根据“东沟海战”“致远”等信息可知应选C项。
2.1894年清政府丧失黄海制海权的主要原因是( )
A.李鸿章推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B.北洋舰队主力被歼灭
C.北洋舰队将领临阵脱逃
D.北洋舰队装备落后
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因果选择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史实并对其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经回顾相关的知识可知:由于李鸿章推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在中日双方交战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消极抵抗,使北洋舰队丧失了黄海制海权。
3.《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 C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前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四个选项中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是C项,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这最有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 B
解析 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马关条约》允许投资设厂这正是列强当时的需要。
5.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的江苏直接有关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审题注意把握两个关键词“内容”“今天的江苏”。《辛丑条约》很容易排除,《南京条约》具有很大迷惑性,《南京条约》虽然签订于南京,但内容与南京无关,而《天津条约》中增开的十处通商口岸中有南京,《马关条约》增开苏州为商埠,故答案为B项。
6.在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下列条约全部含有赔款项的是( )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虎门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答案 C
7.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一系列反侵略战争失败的结局是从根本上取决于( )
A.战争中指导方针的错误
B.武器装备的落后
C.国民素质的低下
D.社会制度的落后
答案 D
能力提升
8.《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解析 从诗中“卅年”“求富”“求强”“仿洋”等信息可知是指洋务运动,下面两句是指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性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9.《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答案 D
解析 《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内容是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享有免税权,这一特权的获取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它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此题主要测试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10.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从题目提供的信息看,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外国侵略者进入皇宫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11.阅读下列材料: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请回答: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方式?
(2)有人为此画题诗曰:“沈沈(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答案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分而治之。
(2)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口,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画。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触目惊心。——摘自中新网2007年9月5日电
请回答:
(1)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试以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中“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4)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答案 (1)1894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主战场之一;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本侵占长达40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
(2)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4)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