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4:4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
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知识与能力: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重难点】宪法及其评价。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洋务运动有名无实,面临战争统治阶级分裂;日本明治维新卓有成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中日出兵镇压。经过,1894年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1895年威海卫战役,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维新运动开始;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列强进入资本输华【开矿、办厂、开银行、贷款、修路等】为主新时期,清政府被迫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客观刺激民族工业发展;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划分势力范围;康梁谭严维新思想发展,客观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2.《马关条约》。割,赔,开,开厂,免税。
3.义和团运动。原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基督教文化侵略,反洋教斗争高涨。经过,1898-1901年,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被八国联军和清政府镇压。作用,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
4.八国联军侵华。经过,1900-1901,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天津都统衙门-北京联军司令部,西摩尔-瓦德西,1901年9月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清政府成为列强
统治中国工具;清政府被迫进行改革;人民对清朝完全失去信心,革命运动高涨。
5.《辛丑条约》。赔,使馆界,拆,驻,惩办,禁止,改。
6.地图阅读。在地图册找出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旅顺、威海卫、日本马关,读《三国干涉还辽》;找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中的大沽、天津、北京等地,读《时局图》。
7.岳麓版、人民版。日本对外扩张计划。反割台斗争。三国干涉还辽。编练新军。瓜分狂潮。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7.选修1戊戌变法要点。背景,经济上,《马关条约》后列强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被迫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张謇等提出“实业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政治上,洋务运动失败,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强学会,维新运动开始;外交上,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化大大加深;思想上,维新派继承早期维新思想,创办报纸刊物、出版著作、发表文章、创办新式学堂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主张彻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兴西学。过程内容,1898年6-9月百日维新,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近代化内容,但舍弃了君主立宪核心主张;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六君子,康梁流亡海外。评价,资产阶级性质改革运动,企图将清朝改造成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具有进步意义,由于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而失败,它最大意义在于进行了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知识链接】
8.完成中国1861-1899年经济和文化知识表格
时代
经济
国际
文化
1894年前
洋务企业兴办,私营企业创办
德奥意结成军事同盟,法俄结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引进军事科技;派遣留学生、进修生,创办近代学堂;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维新思想
1895年后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日本侵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学著作
9.根据上表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在中国的表现是什么,中国出现了什么严重问题。
1】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近代化加速——欧美国家进行改革,民主制度日益完善;工业革命深入进行,工业化完成。
2】在中国的表现。近代化向中国扩展——近代企业创办日益增多;民主思想开始大规模传播。
3】严重问题。政治制度近代化滞后——洋务运动没有改革根本制度,维新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努力被封建势力扼杀。
【探究案】材料阅读与分析,A层同学需认真研究,B层同学可以选做。
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当时俄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于1895年冬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个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国也想染指中国,但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均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这一政策,由于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由此,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朱汉国主编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0.上述材料阐述的主题是什么?运用材料加以说明。
1】主题。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说明。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列强响应,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我的疑问】
【本课测评】2013年高考题
1.(2013·上海单科·23)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④(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考点】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③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④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
【答案】C
2.(2013·重庆文综·13)(20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4分)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
变化,(
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
分)
【考点】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边疆的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战略价值”依据材料逐句进行分析概括,从新疆的地理位置对俄国当时政治、经济的作用;“变化”依据材料从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可以得出答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60年代当时俄国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的要求思考;第(2)题“理由”依据材料“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得出西北边患严重,依据“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得出新疆的战略地位重要;第(3)题意义从国家统一、民族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以及加强对新疆管辖等角度思考。
【答案】(1)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
(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