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提出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
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答案:C
2.(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答案:D
3.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该结果反映出( )
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
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
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
解析:在临时大总统选举的投票中,孙中山的得票最多,这是他长期从事并领导革命活动,享有崇高威望的结果。
答案:A
4.(2015·临沂高一检测)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辛亥革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英国虽保留了君主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采用了暴力方式,英国虽然采用了非暴力的方式,但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答案:A
5.(2015·湛江高一模拟)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
C.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析:首先理解“约法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性质。据此分析选项可知:A项所述的内容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最能体现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
答案:A
6.南京临时参议院是近代中国的第—个民意机构,它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B.使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变成现实
C.宣告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瓦解
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因此,A、B两项可以排除。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仍十分艰巨,由此可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它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D
7.(2015·广东学业水平模拟)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解析: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皇帝有不同看法,出现这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之后人们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看法发生了彻底变化。B项与题干无关;C项虽然是经济角度,但是这一变化应该发生在一战期间,与题干中辛亥革命这一时间点不符合;D项发生在1915年后,时间上也不符合。
答案:A
8.(2015·景德镇高一调研)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鲁迅先生的所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答案:C
9.(2015·濮阳高一期末)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答案:B
10.(2015·宁波高一期末)以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 ③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④有世界影响的伟人
其中②④的评价基于( )
A.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解析:注意题干仅是分析②④项评价所体现的史观,②是从中国近代化角度来予以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而④是从世界范围角度来分析,是全球史观,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过许多革命团体,其中影响最大、最足以代表整个革命运动的是孙中山创建并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中会的作用远不如同盟会,但其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一是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讲明当时中国处境的危迫;二是组织武装革命。因此,到同盟会成立及进行反清革命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同孙先生是第一个高举革命旗帜的人。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
材料二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
材料三 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即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同盟会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组织,它把当时很多的革命组织集合起来。1904年时全国成立了很多革命组织,著名的有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等。辛亥革命以后多省独立……当时独立的十七个省投票选举大总统,十六票选孙中山,还有一票选黄兴,并没有出现南方的分裂,这正得益于同盟会组织上的统一。
同盟会的组织成分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其成员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兴中会的成员百分之九十五是广东人,而且他们的成分基本上是华侨商人和会党分子。
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孙中山对团聚各种革命力量,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留学海外的先进知识分子虽然具有新思想,但缺乏统一的领导,孙中山在当时发挥了凝聚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
(1)据材料一,兴中会的“开创之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实质及作用。
(3)金冲及说“同盟会的历史作用比兴中会更大”。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武装起义的主要特点分析,如脱离群众、单纯的军事行动等;第二小问从扩大革命影响、促使革命高潮的到来等方面分析。第(3)问,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答案:(1)表现: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组织武装革命(揭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孙中山成为民主革命的旗帜。
(2)实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脱离群众的单纯军事行动。
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在全国民众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3)金冲及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建立起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同盟会频频发动武装起义,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12.(2015·西安中学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制度在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可从自身(资产阶级)、外因(帝国主义)、历史(专制主义历史)等角度分析;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进步意义是限制专制;第(3)问“最坏的时期”是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分析“原因”时注意“依据材料三”的限制,不要罗列教材的观点。
答案: (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2)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
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少学习外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