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4: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案
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1.知识与能力:五四运动;中共创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领导、前途是社会主义。
【重难点】五四运动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因素。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五四运动。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思想动员;民族觉醒;1914年日本对德作战获取山东地区支配权,提出21条;1917年8月中国参加一战成为战胜国;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过程,5月4日北京,学生;6月3日上海,工人;初步胜利-释放、罢免、拒签。影响,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播,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并与工运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2.中共创立。条件,阶级-无产阶级壮大、五四运动中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接受马克思主义,组织-各地早起共产党组织纷纷成立,思想-马克思主义宣传并与工运结合,外部-共产国际帮助,个人-李大钊、陈独秀的号召。创立,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高纲领,工作中心是组织工运;二大,1922年7月,上海,最低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决定参加共产国际;三大,1923年,广州,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组织国民革命。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原因,中共-力量弱小、第一次工运高潮教训【缺乏武装和统一战线】,国民党-涣散、孙中山领导革命屡次失败教训,外部-苏联支持,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作用,把国民党改造成四大阶级的大革命统一战线,标志国民大革命开始。
4.国民大革命。原因,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封建势力、卖国、国家分裂,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分而治之,革命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使国家富强,共产国际推动。过程,1924年国民党一大,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和平统一;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五卅运动爆发,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编组,两广统一;1926年7月誓师北伐,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工农运动高涨;1927年初迁都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评价,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工农阶级觉醒,中共壮大;失败原因-内外反动势力强大,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共产国际错误指导。
5.地图阅读。在地图册找出五四运动的响应地点并概括特点、找出两个时期及其中心主力;找出八个中国早起共产党组织及其人物、刊物,工人运动领导机构、第一次工运高潮两件大事;找出北伐战争进程、工农运动、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
6.岳麓版、人民版。21条;五四精神-爱国、牺牲、民主、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1922-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共二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1927年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7.选修4孙中山要点。
【知识链接】
8.完成中国1911-1927年经济、文化知识表格
时代
经济
国际
文化
1912-1918年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11月7日德军投降后日本占领胶州湾、胶济铁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美国参战;1918年同盟国战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12月蔡元培出长北大提出“兼容并包”;1918年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赴欧勤工俭学
1919-1927年
一战后列强重返中国市场,民族工业迅速萎缩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6月28日签订《凡尔赛和约》;3月共产国际成立;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6月中国加入;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等。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新三民主义;留学苏俄
9.根据上表和所学知识说明,国际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1】俄国十月革命。消息传入,李大钊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推动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消息传入激发五四运动;中国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新文化运动转向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3】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活动,推动中共成立;推动孙中山转变,提出三大政策,与中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4】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中国人民更加认清列强本质,反帝运动日益高涨,出现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第二波反帝高潮。
【探究案】材料阅读与分析,A层同学需认真研究,B层同学可以选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前,苏联先后与孙中山、冯玉祥、蒋介石、汪精卫建立合作关系,其对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支持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北京政府,打倒奉系军阀张作霖;建立一个有工农社会基础的、将发展成布尔什维克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亲苏政权。莫斯科非常清楚,维护和巩固国共统一战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对华工作中将主要精力集注在处理统一战线问题,亦即国共关系问题上。但莫斯科恰恰对这一关键问题没有处理好:为维持统一战线的存在,过分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无原则地迁就蒋介石的反共行为,最终酿成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倒身血泊。
为推进世界革命,列宁将马克思倡导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一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一更具体化了,其具体要求是:“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这里所说的“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就是指已经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俄罗斯民族。列宁这两项要求被规定为共产党人最高的意识形态准则。
——薛衔天《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
10.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和国民大革命之间的关系。
1】共产国际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共产国际给予孙中山支持,推动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主张,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国民大革命爆发;共产国际支持建立黄埔军校和接受留学生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派遣代表指导中国革命,掀起了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反帝高潮,随后誓师北伐,打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大军阀;推动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国民革命发展到黄河流域。
2】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的目标是推动中国建立工农阶级为基础的亲苏政权,从而向社会主义转变,脱离了当时中国实际;重视国民党迁就蒋介石等反动势力而轻视中共压制工农武装的发展,导致政策矛盾、错误百出;最终导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
【我的疑问】
【本课测评】2013年高考题
1.(2013·山东文综·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
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
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时间1923年,人物陈独秀,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向俄国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体现其新。故选B;武装革命以往都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除A.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提出了,也无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除C,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
【答案】B
2.(2013·江苏单科·22)(13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
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
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5分)
【考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革命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根据地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注解的三大军阀、国民党和地图名称,不难判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军事斗争从地图名称可以归结:北伐。结局一是从取得的成果上归结,而是从最终国共关系的破裂上分析。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2分)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2分)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