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4: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
课标点击
(一)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工农武装割据、长征等史实。
(二)目标分解:
1.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史实。
2.理解“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3.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基础预览
一、武装起义
1.背景。
(1)________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国民革命)
(2)1927年8月,在汉口召开“________”,确定开展________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2.重大起义。
(1)____________。(南昌起义)
①概况: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领导。
②意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创建________的开始。(人民军队)
(2)____________。(秋收起义)
①概况:1927年9月,________边界,________领导。(湘赣、毛泽东)
②结果:进攻长沙失利后转向农村,创建了________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应用思考: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目标有何相同之处?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失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都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失利主要在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失利说明中共还没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________革命根据地为起点,在南方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2.土地革命。
(1)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________。(封建剥削)
(2)意义: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利于巩固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政权建设:________年冬,在江西________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瑞金)
4.武装斗争:红军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
温馨提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应用思考: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提示:中国国情决定。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城市反动力量强大,数量最多的革命力量农民集中在农村。另外中国军队力量有限。
三、红军长征
1.原因:________军事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
2.目的:保存实力,实行______________。(战略转移)
3.过程。
(1)开始:________年10月,从江西________出发。(1934、瑞金)
(2)转折:________年1月,________会议。(1935、遵义)
①内容。
A.纠正博古等人的______________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左”倾军事路线)
B.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________的军事指挥权。(李德)
②意义。
A.结束了________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左”倾)
B.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毛泽东)
C.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走向胜利。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吴起镇)
②________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________,长征胜利结束。(1936、甘肃)
4.意义:(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____,开始了革命新局面。(长征精神)
温馨提示:红军长征后,中国革命的重点区域由南方转移至北方,革命主要任务由反蒋转为抗日。
应用思考: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和革命的转折点?
提示: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此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等人领导下逐步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互动释疑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共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是什么?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方法点拨:两次危机指的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错误,两次转变是指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召开,启示要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方面分析。
精讲阐释:(1)内容:第一次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第二次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2)过程:①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武装起义、八七会议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②第二次历史性转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长征胜利结束。并根据当时民族矛盾的上升,提出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启示:①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②中共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错误,正确把握形势,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特别提示:八七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这次会议并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遵义会议只是纠正了共产党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应用示例:
阅读下图,分析中共党员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建党初期吸纳不同阶层人士
B.北伐时期大力发动农民运动
C.国共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
D.大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解读能力。图表反映了1927—1928年间中共党员中工人的比重下降,农民的比重上升,这说明中共活动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时间不符。
答案:C
课堂点睛
关键信息
一条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两次会议
“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三项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五个事件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红军长征
本课要旨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为起点,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3.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4.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