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7: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完本课后,七年级开展了“遨游诗词海洋,领略诗词魅力”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东临(jié)石   
(2)水何澹澹(   )
(3)山岛(sǒng zhì)   
(4)秋风萧瑟(    )
(5)枯(téng)老树昏鸦   
(6)断肠人在天(yá)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耸立)
B.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树的花)
C.客路青山外(旅人前行的路)
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3.根据语境及提示默写古诗。
(1)同一意象会有不同情趣。同绘“风”,马致远用“小桥流水人家,①       ”道出游子凄苦,曹操用“②       ,洪波涌起”抒发英雄豪情;同观“海”,孟德展现“③       ,若出其里”的开阔胸襟,王湾道出“④        ,⑤       ”的自然理趣。
(2)思乡怀人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①       ,②    
    ”蕴含着剪不断的乡情;王湾漂泊异乡,用“③        ,④       ”寄托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用“⑤        ,⑥        ”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
(一)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5.同学们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大家,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二)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用“生”“入”二字将“日”与“春”拟人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D.尾联呼应首联,写诗人希望从大雁那里得到友人的消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明月”在诗中扮演什么角色



9.(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三)诗人为什么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写起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小明同学在学了这首元曲后 ,认为“古道西风瘦马”不如改为“古道西风骏马”,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阐述理由。



11.班级准备组织“古代诗歌中的悲秋情怀”主题探究活动,你觉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曹操的《观沧海》两首作品中,哪一首能入选此次主题探究活动 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 请简析。




2.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2024遂宁中考)
(一)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3.请对颔联中的“眠”和“噪”作简要赏析。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新晴山月
[宋]文同①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 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诗人、画家。②络纬:一种草虫,即纺织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漏”字用笔细腻,因为松树高大,枝叶繁茂,所以只有几丝稀疏月光从中漏出。
B.月光将婆娑树影投到地上,像斑驳的水墨画,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
C.诗人用画家的眼光来观赏眼前景色,在松树下久久徘徊,直到深夜也不愿入睡。
D.“怯风”“病雨”二词,从植物角度写出了风雨过后的景象,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6.有评论说,本诗后两联像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请简要赏析。





7.(文化自信)班级计划组织以“四季之美”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邀请各位同学完成以下任务。
(1)古人写春生动传神,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春的。
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视觉角度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      
②踏花归去马蹄香      
(2)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      。
A.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B.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C.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D.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3)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话。(60字以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7题,“课后提升”4题。
题型: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方法:(1)领悟诗人的情感可用以下“六看法”:
①看标题。有些诗歌的标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②看作者。有时可通过诗人的写作风格来领悟诗人的情感。③看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④看描写的意象。领悟了诗歌中意象的寓意,才能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⑤看序、注。诗歌的小序或注释往往交代其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有助于领悟诗人情感。⑥看关键句子。要抓住诗眼或议论句、抒情句等关键句子,这些句子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给读者明确的信号。
(2)除掌握“六看法”外,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等,在分析诗人情感时经常会用到。
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抒发(或表达、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心境)。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碣 (2)dàn (3)竦峙 (4)xiāo sè (5)藤 (6)涯
2.B 解析:“杨花”指“柳絮”,而不是指“杨树的花”。
3.(1)①古道西风瘦马 ②秋风萧瑟 ③星汉灿烂 ④海日生残夜 ⑤江春入旧年
(2)①夕阳西下 ②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书何处达 ④归雁洛阳边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随君直到夜郎西
4.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5.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6.D 解析:尾联句意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此句情景交融,风格壮美,诗人用“雁足传书”的典故,传达出淡淡的思乡愁绪。
7.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写出思乡之情即可)
8.“明月”扮演了知心人的角色。“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不仅要托月寄情,还要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意近即可)
9.①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时节。②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③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影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诗人借此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10.不同意。“瘦马”使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渲染了一种衰落、颓败的气氛。若换成“骏马”,则会让我们联想到英姿飒爽的侠客、意气风发的少年等,与作品的整体意境相差甚远。
11.《天净沙·秋思》能入选此次主题探究活动。《观沧海》这首诗虽然描写了秋景,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并未体现悲秋情怀。《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深切思乡之情,符合探究活动的主题。
课后提升
1.“迷”字最有意蕴。“迷”意为辨认不清。既是对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表达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
2.修辞: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来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来写。情感:甲诗将月亮拟人化,写月亮随朋友离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乙诗把白云拟人化,写白云送别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
参考译文
【乙】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放逐的你呢 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3.“眠”字将儿童随意地在落叶上入睡的悠闲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凸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营造出一种安然闲适的氛围。“噪”字生动地描绘出鸟雀在斜阳下叽叽喳喳鸣叫的热闹场景,既增添了乡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又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乡村的静谧祥和,使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富有意趣。
4.示例: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顽皮的孩子,夕阳西下时林中的归鸟,缥缈的炊烟,隐约传来的人语声,林中飘来的香气,一望无际的稻田,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安详。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
田 舍
大家互相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小孩子随意地躺在落叶堆里睡觉,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丛生的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5.D 解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句意是: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上的果子因为遭到了雨打,所以纷纷坠落下来。诗人漫步林中能听到山果坠落的响声,以动衬静,“怯风”“病雨”二词,从植物角度写出了山中月夜雨后的幽静、清爽,并不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6.后两联主要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颈联以动衬静,用“池荷卷”“山果坠”等极其轻微的声音来衬托山中的幽静、迷人;尾联写林中的纺织娘此起彼伏地鸣叫着,与诗人的“苦吟”相呼应,十分和谐,这也为静谧的山林平添了几分热闹。风声、山果坠地声、虫声、吟诗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全诗表达了诗人漫步月夜林中的愉悦之情和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
参考译文
新晴山月
从高大的松树枝叶的间隙中,漏出几丝稀疏的月光,松影投落到地上,宛如一幅斑驳的水墨青松图一样。我在林中月光下徘徊,被这夜景深深地迷住了,夜深了,还丝毫没有睡意。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上的果子因为遭到了雨打,所以纷纷坠落下来。谁伴着我在此苦吟呢 只有啼声满林的络丝娘。
7.(1)①听觉角度 ②嗅觉角度
(2)BADC 解析:A项,由“藕花香”可知是夏天;B项,由“红点桃花”可知是春天;C项,由“梅”“雪”可知是冬天;D项,由“丹桂”可知是秋天。
(3)示例:春天,五彩缤纷的花朵如同小姑娘欢乐的笑脸,点缀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莺歌燕舞,人们心旷神怡,陶醉在这春天的美好画卷里。